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虫心雕文
内容
编辑推荐

《虫心雕文》辑录了作者陈相飞近百篇文化随笔,看似独立成篇,实则暗通款曲。全书按“八卦三国论雌雄”、“品书赏文析佳句”、“闲谈文学侃读写”和“风雅人物润身心”予以归类,每个篇什既不失原有之意,又赋予其在集结成书时或面对更多不同读者群时,所能体现出的新的深义。作者文字朴实简约,率性而为又融注着深邃的思考。看似清淡之笔,每有发人深思之句,可作茶余饭后玩味之作,亦可作些许研究者品读之书。作者低调成文,却意味深远;看似“草根”“雕文”,实则顶擎大树,志于群木成林,意向蓝天白云。书后附卷,则透视出作者谦和待人的处世之道与客观辩证的行事风格。

内容推荐

《虫心雕文》这实际上是一本品读生活的书。作者陈相飞以虫子般游走的姿式,感受生活、雕琢文字,所谈大抵为寻常所见所知。因为熟悉,所以亲切,容易引发我们的启悟……

目录

卷一 八卦三国论雌雄

 人人心中有三国

 且问英雄出处

 看《三国》谈用人

 袁绍这个人

 曹操的冷静

 曹操的三笑

 玄德的德

 刘备留下的悲剧

 人间正道是仁义

 孙权未必是仲谋

 鲁肃的忠良

 陆逊哪里“略逊”

 悲壮的智者

 三国中的丑谋士

 司马懿的乱世生存智慧

 赵子龙的胆与艺

 英雄之间

 新《三国》里的女人们

 谏到几时方罢休

 没落帝王之哀

 神秘的天意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个《品三国》

卷二 品书赏文析佳句

 读《论语》三则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碎碎的文字淡淡的哀愁

 追着卢梭散步

 读《共产党宣言·序》

 多少事付笑谈中

 浩渺之间

 把栏杆拍遍

 古诗中那些郎们

 笑声弥漫诗海间

 秋雨梧桐总关愁

 春风疑不到天涯

 奈何明月照沟渠

 在诗意里栖居

 因为深入所以浅出

 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八个人的苦乐年华

 给基层干部更多的理解

 味道是品出来的

 边缘与前沿

 激情飞扬的视觉扩张

 红色风流

 历史不容浪费

 午后一杯清茶

卷三 闲谈文学侃读写

 去留有别,文学不是奢侈品

 文学的功用

 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于文章为人抄袭说起

 写什么,不写什么

 文因情真动心魄

 文学与死亡

 文若示人宜三宜

 也说刘心武续红楼

 迎接文艺新的春天

 大师在路上

 予书画皮

 那时只道是寻常

 作,还是不作

 做一个伟大的读书者

 关于书的絮语

 读书三遍其义自见

 学问之道在探究

 不说,还是说

 千年铁史,“翻案”为哪般

 为古人鸣冤

 替今人担忧

 书到此境可读无

 用阅读丰润生命

卷四 风雅人物润身心

 永不褪色的鲁迅

 追求透明澄澈的人生

 梁实秋的尴尬事儿

 僧曾为人是人非人

 季羡林的三条语录

 那时秋雨到如今

 倾听缪俊杰

 平凹离婚,何贺之有

 书缘

 陈道明的爷们风范

 从这一方到那一方

 “奸诈”的南翔

 直面大家

 感受作家的智慧

 依依红土情

 名人信札读后

 话到此境堪称绝

 有理想,就有成果

 湘人邓博士及其他

 答谢麻旺喜兼谈打油诗

 追忆韩馆长

附卷 人谓相飞人与文

 感谢鼓励无当加勉

 网友笔下的陈相飞

 真实的陈相飞

 答相飞君

 相飞搬办公室感怀

 陈相飞好

 与相飞共勉

 热烈祝贺相飞先生开博一周年

 祝贺相飞兄开博一周年

 谢谢相飞兄送我的打油诗

 文苑飞翔

 陈相飞好

 溪石原本是如意

 小析陈相飞《华山赋》

 心镜意境胸襟

 也谈《行走中的思索》

 读《行走中的思索》有感

 此夜曲中闻折柳

 读《文化行吟》有感

 用文学滋养人生

试读章节

人人心中有三国

现实表明,大凡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往往会有多种演绎方式。如果是历史,甚至可能与史实背道而驰,三国故事就是如此。对于这种偏离,我以为用不着大惊小怪。视角不同,观点不一,原本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并且,如果不是纪实作品,影视剧本就是“说书人语”,而非“历史家言”。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老版电视剧,同样都有浓重的说书成分,所作演绎也未必合乎历史真相。因而,就一般大众来说,这个时候,历史更多的是一种供人们阐释事理的文本,是“香饵”不是“大鱼”,犯不着过于较真。这就是说,这个新版电视剧《三国》的观感,如果过多地与历史纠缠,那就节外生枝了。

所谓“事在人为,人因事显”,人类历史,说到底是人的历史。谈三国,当然主要还是谈三国那些人儿。三国史不长,前后仅60年,正好一轮甲子;三国距今已远,近1800年、30个甲子。然而,那个时代那些人儿那些故事,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闲来看《三国》剧,有所感,遂得此系列。尽是闲谈,未必中肯,失当处,诚望三国诸位先人“都付笑谈中”。

且问英雄出处

看《三国》,不免生疑,不足区区百年的历史,怎么如此群星璀璨,出现了那么多英雄豪杰?再看这些英雄们闪亮登场的时间,怎么如此年轻?英雄涌现的时空与年纪,不禁引起了我的注意。

诚然,三国时代星光灿烂,有民间说书人之功,有《三国演义》之力,一代接一代的渲染,使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更加广泛、更加长久地存活于人们的记忆中。然而,客观地说,那时节的确是“盛产”英雄。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是狭义上的说法,并且,曹操此言,一是面对面抬举刘备,二是试探刘备的心志,三是刘备这人有借助皇家血统举事的身份特殊。也就是说,关于三国英雄的数量,当事人曹操的话不足为凭。随便问一个稍稍读过一点书的人,屈指数数,那些如雷贯耳的谋臣和战将,点得出姓名的便有一大串。

三国为何“盛产”英雄?那年代,好像一个人轻轻松松就可以成为英雄的。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权且先来分析英雄的类别。粗略地作了一个分类,除了自己自小就怀揣浓厚的英雄情结并积极为之奋斗,大多数英雄属于以下三类之一:

其一,请出来的英雄。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那些有志于成大业者自然要延揽人才。在这样的境况下,一个人有一点锋芒,马上会有人找上门来,你不想成为英雄都难。比如诸葛亮,他本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但刘备诚心诚意三顾茅庐,最后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就算原本基础并不怎么好,情急之中,将就将就,拖来黄牛当马骑,“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耳”,一不小心成了气候,这样的情形也是有的。

其二,逼出来的英雄。人似乎具有慵懒的天性,不是形势所迫,不少人便在庸常的日子里聊以度日。可是,生处乱世之中,有时是由不得你懒洋洋的。这个时候,出于生存所需,一个人往往更富有进取精神,加上所谓的急中生智,“乱世出英雄”便成为了一种现象。有意思的是,一个本无大志的人,一旦出类拔萃,常常又会生出一份“当今之世,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豪情,从而由被动成英雄转向主动成英雄,人生因而日趋闪亮。

其三,带出来的英雄。在英雄花名册上,有两个很有趣的现象,一是同一个家族英雄辈出,比如赫赫有名的杨家将和岳家军;二是同一个群体人才济济,比如民国时期的黄埔系。对于前者,民间有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说法,实际上这并非简单的遗传基因所致。应该看到,一个好的家教氛围,对于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长辈的言传身教,长期的耳濡目染,都会起到催化作用。对于后者,历来有所谓“任人唯亲”的说法,这话也不大全面。客观地说,身处同一个团队,朝夕相处知根知底,难免感觉更“靠得住”,更放心一些,因而被委以重任的机会多一些。同时,也要看到,由于有一个比较好的成长环境,这类群体的成员大抵普遍素质都比较高,的确有“人多有来选”的因素。清嘉庆年间,长沙岳麓书院大门口挂起了一幅著名集句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楚地的确人文荟萃,但为什么会“于斯为盛”?这就与当时湖南出了一些顶尖人物有关,前贤带一带,后俊跟一跟,一大批英才就这么登场了。

南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英雄的产生需要有一个“英雄气场”。这个气场便是氛围,便是英雄的成长环境。有了这样的气场,因缘际会,英雄就会一个接一个鱼贯而出。

再来看年纪。三国诸多英雄年纪轻轻就担当大任,且大有作为。以奠定三国雏形的赤壁之战为例,东吴这一边,孙权时年27岁,周瑜时年33岁,鲁肃时年36岁。如此重要的战役,由如此年轻的人驾驭,听来有些胆寒,可是,人家明摆着胜利了。实际上,纵观三国历史,少年老成者比比皆是,这仅看他们去世时的年纪就能够得出结论。庞统活了36岁,郭嘉活了38岁,吕蒙活了42岁,那么早就离开了人世,但照样名刻丹青,足见他们成才之早!面对这些人物,说“自古英雄出少年”过于极端,说“有志不在年高”却不为过。为什么诸多英雄能够早早斩露头角?有人说他们先天禀赋超乎寻常,这个因素可能是有的,但必须看到,这些人其实很早就有了一番历练,尽管有的只是闭门苦读、纸上谈兵。

三国是一部英雄史诗。面对赤壁,宋人苏东坡感叹“一时多少豪杰”,产生了多少“千古风流人物”,此叹引发后人几多共鸣!共鸣之余,静静思考,是否可以透过英雄的出处,考量人才的成长路径,从而启迪某种认知?

看《三国》谈用人

《素书》上说,“安在得人,危在失事”,用人至关重要。如何用人,尤其是用敌对阵营的人?曹操对待吕布阵营的三位将帅,其做法很是耐人寻味。

其一,用不得的吕布。吕布被视作“三国第一猛将”,时人有语“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可见他的能力之强。在战乱年代,这样的人自然很受垂青。可是,面对吕布愿意投诚的表白,唯才是举的曹操竟然不为所动。为什么?《素书》说“用人不得正者殆”,吕布这人不讲信义,出尔反尔,三个义父都被他杀了,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大用?P2-4

序言

这本书,取名《虫心雕文》。

这是没有创意的,因为1500多年前,南朝刘勰有部“体大而虑周”的名著,叫《文心雕龙》。四个字,同了三个,算不得有创意。

但这个没有创意的书名,细究起来有些意思:其一,之所以取名“虫心”,因为作者姓陈。乡音里,“陈”、“虫”二字泾渭不够分明,而况,本书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自称“我就是一条虫,蠕动是我行走的姿式。即使是飞,我也不能飞得多高。我也不想飞得多高,因为我来自草根,终究要回归草根……”其二,之所以取名“雕文”,顾名思义,书的主旨是雕琢文字。

这么看来,《虫心雕文》与《文心雕龙》,名似而意远。后者是一本写作指南,“文心”谓“为文之用心”,“雕龙”取战国时驺奭长于口辩、被称为“雕龙奭”的典故,意指精细如雕龙纹般进行研讨,“文心雕龙”即是“文章写作精义”。《虫心雕文》没这么“高大上”,书名有点雅,内容大众化,充其量就是一部文化随笔,或者说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如是而已。这样的大众化,倒使本书更接地气,更易浸染人间烟火。

书中篇什,多未公开发表,主题则大抵与精神生活相关,与读书作文相关。其中的文字,写作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从近两千篇文章中遴选成册,颇费了一些精力。为便于读者了解写作背景,每篇文章的结尾,尽可能标注了相对准确的写作时间。全书共分五卷:

卷一为“八卦三国论雌雄”。这里关于《三国》的评说,是以新版电视连续剧为引子,结合道听途说的感想,主要是评点三国时的那些人。这符合作者的认知观。作者常常把过往人事作为一个文本,而懒于追根溯源地较真。故作者之《三国》,只是一个生发议论的引子,未必是陈寿之《三国》,未必是罗贯中之《三国》,当然也未必会是读者诸君眼中的《三国》。

卷二为“品书赏文析佳句”。这年头,玩手机的多了,读书的似乎愈发少了。无疑,手机信息有来得快、数量大、阅读方便等特点,但碎片化是其致命的弱点,读书还是很有必要的。书的特点决定,读书是一种深度阅读,便于细嚼慢咽。这里收集的文字,记述着这些年来作者对所读文字的感想,其中不少是对师友馈赠大著的品评,带有酬唱之趣。

卷三为“闲谈文学侃读写”。有人说“文学死了”,有人说“文学是奢侈品”,其实,文学从来就在我们身边。凡有人类生活处就有文学,用心谛听,你会发现文学无处不在。诚如鲁迅先生所言,古人在山上抬木头,不期然喊出“杭育杭育”,便是文学创作。与卷二中的文字相比,这里的文字似乎宏观一些,主要阐述作者的文学观、写作观与阅读观。

卷四为“风雅人物润身心”。读人与读文,二者常常浑然一体。诗人臧克家说得好,“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把有关人物评点置于此,似乎也就顺理成章。当然,这里涉及的人物,大体与人文有一些瓜葛。他们中不少人本身就是“立言者”,尽管个性独具、见仁见智,但风雅飘洒、衣袖生香,从他们身上,让人感受到“文润身心”的内涵。

四卷之外,还有一个附卷:“人谓相飞人与文”。那是师友对本书作者为人为文的点滴评价。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别人愿意对自己说点东西,总归是有益的。作者谨记“文学即人学”一语,欲读其文,且识其人。因此,把这些文章附录于此,或许有助于理解前面几卷文字。同时,那些难以忘怀的唱和,不啻为弥足珍贵的回忆,让人感受到人生的愉悦。需要特别说明,这些师友不少都是作者的网友,网络客串、素昧平生,因而,所署名字未必是实名。

书中五卷,形散而神不散。孤立地看某篇文章,似乎有点鳞片化,但组合起来,却是完整的鱼,尽管这鱼未必沉甸甸。“横看成岭侧成峰”,这鱼,从不同视角,或许折射出作者的不同思考。书评也罢,人评也罢;作文也罢,作人也罢,无论是理性的人文管理,抑或是感性的人文情怀,都透视着尚文崇德的人文精神。

坦率地说,至今为止,本书作者勉强算得上一个严谨的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白纸黑字,总想不留遗憾。但实践证明,完美是不可能的,完美也是让人疲惫的。鉴于这个借口,加之公务繁冗,最终未能对这些过往文字逐一再次校核。读者诸君若见书中纰谬之处,万望海涵。

书成之余,前缀一则《卷首语》,权作阅读指南。

想说的都说了,接下来,请君开卷,多多指正!

乙未会秋于虔城一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虫心雕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相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008499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9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2015307603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9: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