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心雕文》辑录了作者陈相飞近百篇文化随笔,看似独立成篇,实则暗通款曲。全书按“八卦三国论雌雄”、“品书赏文析佳句”、“闲谈文学侃读写”和“风雅人物润身心”予以归类,每个篇什既不失原有之意,又赋予其在集结成书时或面对更多不同读者群时,所能体现出的新的深义。作者文字朴实简约,率性而为又融注着深邃的思考。看似清淡之笔,每有发人深思之句,可作茶余饭后玩味之作,亦可作些许研究者品读之书。作者低调成文,却意味深远;看似“草根”“雕文”,实则顶擎大树,志于群木成林,意向蓝天白云。书后附卷,则透视出作者谦和待人的处世之道与客观辩证的行事风格。
《虫心雕文》这实际上是一本品读生活的书。作者陈相飞以虫子般游走的姿式,感受生活、雕琢文字,所谈大抵为寻常所见所知。因为熟悉,所以亲切,容易引发我们的启悟……
人人心中有三国
现实表明,大凡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往往会有多种演绎方式。如果是历史,甚至可能与史实背道而驰,三国故事就是如此。对于这种偏离,我以为用不着大惊小怪。视角不同,观点不一,原本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并且,如果不是纪实作品,影视剧本就是“说书人语”,而非“历史家言”。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老版电视剧,同样都有浓重的说书成分,所作演绎也未必合乎历史真相。因而,就一般大众来说,这个时候,历史更多的是一种供人们阐释事理的文本,是“香饵”不是“大鱼”,犯不着过于较真。这就是说,这个新版电视剧《三国》的观感,如果过多地与历史纠缠,那就节外生枝了。
所谓“事在人为,人因事显”,人类历史,说到底是人的历史。谈三国,当然主要还是谈三国那些人儿。三国史不长,前后仅60年,正好一轮甲子;三国距今已远,近1800年、30个甲子。然而,那个时代那些人儿那些故事,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闲来看《三国》剧,有所感,遂得此系列。尽是闲谈,未必中肯,失当处,诚望三国诸位先人“都付笑谈中”。
且问英雄出处
看《三国》,不免生疑,不足区区百年的历史,怎么如此群星璀璨,出现了那么多英雄豪杰?再看这些英雄们闪亮登场的时间,怎么如此年轻?英雄涌现的时空与年纪,不禁引起了我的注意。
诚然,三国时代星光灿烂,有民间说书人之功,有《三国演义》之力,一代接一代的渲染,使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更加广泛、更加长久地存活于人们的记忆中。然而,客观地说,那时节的确是“盛产”英雄。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是狭义上的说法,并且,曹操此言,一是面对面抬举刘备,二是试探刘备的心志,三是刘备这人有借助皇家血统举事的身份特殊。也就是说,关于三国英雄的数量,当事人曹操的话不足为凭。随便问一个稍稍读过一点书的人,屈指数数,那些如雷贯耳的谋臣和战将,点得出姓名的便有一大串。
三国为何“盛产”英雄?那年代,好像一个人轻轻松松就可以成为英雄的。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权且先来分析英雄的类别。粗略地作了一个分类,除了自己自小就怀揣浓厚的英雄情结并积极为之奋斗,大多数英雄属于以下三类之一:
其一,请出来的英雄。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那些有志于成大业者自然要延揽人才。在这样的境况下,一个人有一点锋芒,马上会有人找上门来,你不想成为英雄都难。比如诸葛亮,他本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但刘备诚心诚意三顾茅庐,最后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就算原本基础并不怎么好,情急之中,将就将就,拖来黄牛当马骑,“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耳”,一不小心成了气候,这样的情形也是有的。
其二,逼出来的英雄。人似乎具有慵懒的天性,不是形势所迫,不少人便在庸常的日子里聊以度日。可是,生处乱世之中,有时是由不得你懒洋洋的。这个时候,出于生存所需,一个人往往更富有进取精神,加上所谓的急中生智,“乱世出英雄”便成为了一种现象。有意思的是,一个本无大志的人,一旦出类拔萃,常常又会生出一份“当今之世,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豪情,从而由被动成英雄转向主动成英雄,人生因而日趋闪亮。
其三,带出来的英雄。在英雄花名册上,有两个很有趣的现象,一是同一个家族英雄辈出,比如赫赫有名的杨家将和岳家军;二是同一个群体人才济济,比如民国时期的黄埔系。对于前者,民间有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说法,实际上这并非简单的遗传基因所致。应该看到,一个好的家教氛围,对于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长辈的言传身教,长期的耳濡目染,都会起到催化作用。对于后者,历来有所谓“任人唯亲”的说法,这话也不大全面。客观地说,身处同一个团队,朝夕相处知根知底,难免感觉更“靠得住”,更放心一些,因而被委以重任的机会多一些。同时,也要看到,由于有一个比较好的成长环境,这类群体的成员大抵普遍素质都比较高,的确有“人多有来选”的因素。清嘉庆年间,长沙岳麓书院大门口挂起了一幅著名集句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楚地的确人文荟萃,但为什么会“于斯为盛”?这就与当时湖南出了一些顶尖人物有关,前贤带一带,后俊跟一跟,一大批英才就这么登场了。
南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英雄的产生需要有一个“英雄气场”。这个气场便是氛围,便是英雄的成长环境。有了这样的气场,因缘际会,英雄就会一个接一个鱼贯而出。
再来看年纪。三国诸多英雄年纪轻轻就担当大任,且大有作为。以奠定三国雏形的赤壁之战为例,东吴这一边,孙权时年27岁,周瑜时年33岁,鲁肃时年36岁。如此重要的战役,由如此年轻的人驾驭,听来有些胆寒,可是,人家明摆着胜利了。实际上,纵观三国历史,少年老成者比比皆是,这仅看他们去世时的年纪就能够得出结论。庞统活了36岁,郭嘉活了38岁,吕蒙活了42岁,那么早就离开了人世,但照样名刻丹青,足见他们成才之早!面对这些人物,说“自古英雄出少年”过于极端,说“有志不在年高”却不为过。为什么诸多英雄能够早早斩露头角?有人说他们先天禀赋超乎寻常,这个因素可能是有的,但必须看到,这些人其实很早就有了一番历练,尽管有的只是闭门苦读、纸上谈兵。
三国是一部英雄史诗。面对赤壁,宋人苏东坡感叹“一时多少豪杰”,产生了多少“千古风流人物”,此叹引发后人几多共鸣!共鸣之余,静静思考,是否可以透过英雄的出处,考量人才的成长路径,从而启迪某种认知?
看《三国》谈用人
《素书》上说,“安在得人,危在失事”,用人至关重要。如何用人,尤其是用敌对阵营的人?曹操对待吕布阵营的三位将帅,其做法很是耐人寻味。
其一,用不得的吕布。吕布被视作“三国第一猛将”,时人有语“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可见他的能力之强。在战乱年代,这样的人自然很受垂青。可是,面对吕布愿意投诚的表白,唯才是举的曹操竟然不为所动。为什么?《素书》说“用人不得正者殆”,吕布这人不讲信义,出尔反尔,三个义父都被他杀了,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大用?P2-4
这本书,取名《虫心雕文》。
这是没有创意的,因为1500多年前,南朝刘勰有部“体大而虑周”的名著,叫《文心雕龙》。四个字,同了三个,算不得有创意。
但这个没有创意的书名,细究起来有些意思:其一,之所以取名“虫心”,因为作者姓陈。乡音里,“陈”、“虫”二字泾渭不够分明,而况,本书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自称“我就是一条虫,蠕动是我行走的姿式。即使是飞,我也不能飞得多高。我也不想飞得多高,因为我来自草根,终究要回归草根……”其二,之所以取名“雕文”,顾名思义,书的主旨是雕琢文字。
这么看来,《虫心雕文》与《文心雕龙》,名似而意远。后者是一本写作指南,“文心”谓“为文之用心”,“雕龙”取战国时驺奭长于口辩、被称为“雕龙奭”的典故,意指精细如雕龙纹般进行研讨,“文心雕龙”即是“文章写作精义”。《虫心雕文》没这么“高大上”,书名有点雅,内容大众化,充其量就是一部文化随笔,或者说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如是而已。这样的大众化,倒使本书更接地气,更易浸染人间烟火。
书中篇什,多未公开发表,主题则大抵与精神生活相关,与读书作文相关。其中的文字,写作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从近两千篇文章中遴选成册,颇费了一些精力。为便于读者了解写作背景,每篇文章的结尾,尽可能标注了相对准确的写作时间。全书共分五卷:
卷一为“八卦三国论雌雄”。这里关于《三国》的评说,是以新版电视连续剧为引子,结合道听途说的感想,主要是评点三国时的那些人。这符合作者的认知观。作者常常把过往人事作为一个文本,而懒于追根溯源地较真。故作者之《三国》,只是一个生发议论的引子,未必是陈寿之《三国》,未必是罗贯中之《三国》,当然也未必会是读者诸君眼中的《三国》。
卷二为“品书赏文析佳句”。这年头,玩手机的多了,读书的似乎愈发少了。无疑,手机信息有来得快、数量大、阅读方便等特点,但碎片化是其致命的弱点,读书还是很有必要的。书的特点决定,读书是一种深度阅读,便于细嚼慢咽。这里收集的文字,记述着这些年来作者对所读文字的感想,其中不少是对师友馈赠大著的品评,带有酬唱之趣。
卷三为“闲谈文学侃读写”。有人说“文学死了”,有人说“文学是奢侈品”,其实,文学从来就在我们身边。凡有人类生活处就有文学,用心谛听,你会发现文学无处不在。诚如鲁迅先生所言,古人在山上抬木头,不期然喊出“杭育杭育”,便是文学创作。与卷二中的文字相比,这里的文字似乎宏观一些,主要阐述作者的文学观、写作观与阅读观。
卷四为“风雅人物润身心”。读人与读文,二者常常浑然一体。诗人臧克家说得好,“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把有关人物评点置于此,似乎也就顺理成章。当然,这里涉及的人物,大体与人文有一些瓜葛。他们中不少人本身就是“立言者”,尽管个性独具、见仁见智,但风雅飘洒、衣袖生香,从他们身上,让人感受到“文润身心”的内涵。
四卷之外,还有一个附卷:“人谓相飞人与文”。那是师友对本书作者为人为文的点滴评价。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别人愿意对自己说点东西,总归是有益的。作者谨记“文学即人学”一语,欲读其文,且识其人。因此,把这些文章附录于此,或许有助于理解前面几卷文字。同时,那些难以忘怀的唱和,不啻为弥足珍贵的回忆,让人感受到人生的愉悦。需要特别说明,这些师友不少都是作者的网友,网络客串、素昧平生,因而,所署名字未必是实名。
书中五卷,形散而神不散。孤立地看某篇文章,似乎有点鳞片化,但组合起来,却是完整的鱼,尽管这鱼未必沉甸甸。“横看成岭侧成峰”,这鱼,从不同视角,或许折射出作者的不同思考。书评也罢,人评也罢;作文也罢,作人也罢,无论是理性的人文管理,抑或是感性的人文情怀,都透视着尚文崇德的人文精神。
坦率地说,至今为止,本书作者勉强算得上一个严谨的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白纸黑字,总想不留遗憾。但实践证明,完美是不可能的,完美也是让人疲惫的。鉴于这个借口,加之公务繁冗,最终未能对这些过往文字逐一再次校核。读者诸君若见书中纰谬之处,万望海涵。
书成之余,前缀一则《卷首语》,权作阅读指南。
想说的都说了,接下来,请君开卷,多多指正!
乙未会秋于虔城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