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剑桥地标(文化和文学意象中的城市文明)/左岸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马丁·加瑞特精致地发掘了剑桥的建筑和街巷,通过本书展示出这座文化丰富的城市的文学、历史和个性。本书关注一个特定地点的建筑和景观,但是绝非导游手册和游记文学;与建筑、街道和城市相比,它们更关注有形景观背后的无形景观。但又有别于以城市为背景的散文和小说;本书将城市所代表的精神和文化历程作为写作的终极关怀,但又不同于大部头的学院派城市史写作。

内容推荐

自13世纪创办以来,剑桥大学吸引了无数聪颖出众、特立独行的学生和老师。从伊拉兹马斯到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剑桥大学一直处于哲学探索的前沿。而诸如伊恩·麦克凯伦和彼德-豪尔爵士等知名演员和导演则为剑桥在戏剧表演上增色不少。各个学院更是包括弥尔顿、华滋华斯、拜伦、丁尼生和泰德·休斯在内众多声名显赫的诗人的精神家园。

20世纪,环绕大学的沼泽迅速成为吸引高科技工业的黄金宝地。但是,城中仍然不乏安宁的庭院和绿地。在这里,我们能够发现亨利·詹姆斯描述的景象:“哥特式窗棂与古老名木交掩,长满青苔的凭栏与杂草疯长的水岸相接,人街小巷里、草地高台上光影斑驳”。

马丁·加瑞特精致地发掘了剑桥的建筑和街巷,展示出这座文化丰富的城市的文学、历史和个性。

大学之城;庭院与花园;学长和学生;剑桥的诗人和间谍;女性走进大学之争。

科学和发现之城:牛顿;达尔文;剑桥的物理学家们;双螺旋体;霍金和宇宙的秘密。

戏剧之城:从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演员到脚灯俱乐部。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绿地和河流

第二章 早期的剑桥

第三章 剑桥学生

第四章 剑桥指导教师

第五章 剑桥的教堂和宗教

第六章 剑桥的女性

第七章 剑桥的诗人

第八章 剑桥的科学

第九章 剑桥的戏剧、音乐和艺术

双城记(译后记)

试读章节

河岸绿地

学院后方的河流上曾经有过活跃的船坞。虽然后来河流变得不太适于航行,风景却显得更加美丽如画。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在《英文小品》(1879年)中是这样描述的:

“六或八所学院成排挺立,背朝河流,形成最为动人的错杂景象:哥特式窗户和古木、绿色的河岸和生苔的栏杆、阳光斑驳的林阴道和小树林、草坪、花园和露台,还有横跨小河的单拱桥,而小河又小又浅看起来似乎只有装饰用途。浅浅的剑河似乎也只是为了配合这些生气十足的小桥——走廊上装饰着美丽的屋顶的约翰桥或稍微有些断裂的克莱尔拱桥——而存在。”

绿地上的鲜花争奇斗艳,姹紫嫣红:二月中下旬,三一学院的后门附近紫色的番红花如波涛般怒放,几周后在圣约翰学院的边缘,银莲和水仙会大片大片地依次开放。2001年口蹄疫暴发之前,动物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皇家牛。它们的消失(希望只是暂时)使人很难不想到在E.M.福斯特(E.M.Forster)《最长的旅程》(1907年)的开篇,瑞奇尝试泰然自若地看待牛的消失或出现。福斯特在国王学院的第二年里恰恰居住在靠近河岸的博德利楼。仲夏公地和基督草坪

公地的名称来自亨利三世统治之前就有的在施洗约翰节开始的集市。那里时而还有访问性质的游乐场、马戏团、十一月面向35000名观众的烟火表演和草莓集市(六月份的大型活动,吸引剑桥外面的许多人参加,当地居民并不总是感兴趣)。

最富想象力的集市之一当属1838年6月28日的剑桥加冕节。一个专门为仲夏绿地(或公地)“乡村运动”设立的委员会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义愉快地宣布比赛预程,包括蒙眼手推车竞跑、吃饼干(12个男孩每人吃价值一便士的饼干,头等奖励为维多利亚背心)、皇家猪竞跑、舀鳝鱼和露齿笑比赛(比谁的表情最丑)。该活动现在更常被称为“咆哮大赛”:

“所有年龄和所有长相的男子都可以参加,无论面相如何,无论美丑、高矮、大小、胖瘦、老幼、成熟或幼稚,比赛必须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展示格里马迪式的(伟大的小丑约瑟夫·格里马迪)精彩表演和大胆的表达方式,用各种方式扭曲成“可爱的脸”,从阿拉伯围巾中探出头来或按照别人的指派使用马轭。获胜者能够得到一条全新的棉绒裤和一块新抹布。其他参加竞赛的人能够得到一加仑萨姆·摩尔的合格、正牌、上头、彻底、强力、飞天、入地——你所能想到的——真……正……的仲夏绿地烈啤酒!每人还有一顶新帽子。”

绿地在没有集市时作为城市的中心看起来相当乡土化。在2001年口蹄疫暴发出现空当后,现在绿地上再次出现了一小撮牛群。P8-9

序言

写一本关于自己栖居之所的书,可能会使漫步或骑自行车经过小镇的经历变得诡异起来,甚至有点不真实感。在不少地方,你可能会不由得这样想:你所遇到的精美门环、各种有趣的卷叶图案都带有特别的意味。更恰当地说,当你刚从抱着笔记本的考前突击中恢复过来时,它能使你知道打雷时呆在静寂的砖砌走道和树木繁茂的鲁滨逊学院花园中是什么感受。对我这种几乎每天都要穿过基督草坪的人来说,如果无法描述它的准确形状、它隐隐约约的变化以及对我生活的重要性,那确实叫人沮丧。

幸运的是,文学和文化史提供了机会,使人可以塑造、挑战或者替代个人印象,从各类非凡作家的作品中裁剪出恰到好处的、有信息传递价值的或令人忍俊不禁的东西。活跃在剑桥的人物有从乔叟到普拉斯这样的诗人、校史作家和智者、演员和导演、“文学”之士、历史作家、喜剧家、侦探小说家、古今指南书作家、理性或冲动的建筑历史学家、传记作家、科学家、贵格会教徒和天主教徒等等,不一而足。现在再说说我个人的情况:自1994年以来,我一直居住在剑桥。而在那之前的19年里,我在——噢!对剑桥圣灵有点点威胁的——牛津。我在牛津当过大学生和研究生,后来还担任导师,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我比一直呆在剑桥的人多了层隔阂。另外一方面,我起先全身心地投入到牛津,它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很快、又很自然地,我的这一感受转变为对剑桥同样强烈的迷恋,并使我沉浸其中。我感到我在两个城市中轮流扮演着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角色。尽管我一度参与这两所大学的生活,但我也曾站在边缘,对它们进行仔细的观察。

我要感谢约翰·本奇、约翰·爱德蒙森、詹尼弗·费罗斯、詹姆斯·菲古森、海伦·吉尔巴特(2002--2003年塞奇威克博物馆的驻馆艺术家)、埃里克·马兰(埃里克·马兰字体艺术公司)、保罗·尼克松和罗伊、朵琳·舍伍德,他们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我尤其感谢罗伯特·英格莱斯费尔德所提供的很好的建议,耐心地听我讲述工作进程,并对几个章节进行了阅读和评论。我同时感谢海伦、菲利普和埃德蒙的意见、帮助和支持。

所有涉及剑桥和文学方面内容的作家都会从格雷厄姆·钱尼的博大精深、明白晓畅的《剑桥文学史》修订版中受益良多。同样不可缺少的是艾伦·H·纳尔逊《早期英国戏剧记录》中的剑桥卷。

后记

《纽约地标》和《剑桥地标》即将面世了。这是两本不太寻常的书:它们都关注一个特定地点的建筑和景观,但是绝非导游手册和游记文学;与建筑、街道和城市相比,它们更关注有形景观背后的无形景观。但又有别于以城市为背景的散文和小说;它们都将城市所代表的精神和文化历程作为写作的终极关怀,但又不同于大部头的学院派城市史写作。这两本书的内容组合和写作方式与众不同。

这两本译作的原文版属于名为《意象之城》的书系。中文版尚未悉数引进,而是选择性地以纽约和剑桥作为起始。中文版的书名颇费思量,拟题多种,最后甄别再三,决定用“地标”一词。倘若国内的造园、造景乃至造城工程不是眼下这般红火的话,“地标”可能会在更长的时间里仅见于建筑学和景观学的教科书中。地标(landmark)无非是指地面上具有特定的记忆价值的实体存在。在当下的中国,这常常被理解成为最大、最高、最夸张、最骇人的建筑,然而,这些都不构成地标的必要条件,尽管20世纪初期争夺曼哈顿岛天际线巅峰的曼哈顿商业大厦、帝国大厦和克莱斯勒大厦无疑都属于地标之列。在确认地标时,实体建筑或者景观背后的精神内涵实际上更为重要。20世纪大萧条时期修建的洛克菲勒中心并非最高或者最大的建筑,但它无疑是曼哈顿岛上最重要的地标之一,因为这座建筑记载了一个城市如何在一片悲歌之中重拾信心的过程。地标不是城市“胜景”的代名词,而是城市记忆的物化形态,某些不那么漂亮,甚至丑陋的建筑和景观也可能代表了一座城市不能割舍的记忆而成为地标。纽约廉租公寓是这个城市的历史上让人触目惊心的场景,但是它准确地记载了这个城市的一段不那么光彩的历史。与那些光鲜靓丽的景观相比,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来说,这些丑陋的建筑和景观可能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读城”,就是阅读那些饱含记忆价值的“地标”。如果将城市或者景观肢解成为一个个独立而封闭的建筑,单单知道这是什么建筑、建于什么年代、属于何种建筑风格等等是不足以了解城市的特质的,我们需要更多的那些附着在建筑和景观上的小说、诗歌、戏剧、轶事、传说等,才能接触到鲜为人知的侧面。原版书系《意象之城》立意就在这里。

并不是每座城市都能均等地被讲述。我们注意到《意象之城》原书系经过八年的发展,迄今仍不到30种。很多在经济和政治上具有显著吸引力的城市并不能同样地吸引文化,文化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以往的文化记忆基础之上的,因此,世界上会出现少数一批城市:数世纪以来吸引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诗人、画家、戏剧家,乃至普普通通的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移民,他们给城市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关于城市的书有很多种,“地标”类写作是非常特殊的一类。它们不是导游手册,任何希望找到怎样坐车、博物馆什么时候开门、去哪里购物的详细说明的游客都应该去找其他的更精确、更详细、更新、更及时的导游手册。这是两本透过城市景观——既包括以实物形态存在的雕塑、绘画、建筑、街区和景观设计,也包括以非实物形态存在的诗歌、小说、音乐、戏剧、都市传说等,品味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书。其次,它们也不是学院派的城市史写作。在城市史写作上,两座城市都有更值得骄傲的经典的大部头作品,而它们则是更具有个性魅力的写作。如果把精彩的导游手册当成跟随着一位优秀的导游去游历一座城市的话,翻读经典城市史无异于大学中的研究生讨论课。丝丝入扣,巨细无遗但线条繁琐,而且始终得保持所谓客观而超然的立场。而地标类写作的阅读,则是跟随着一位博闻广记的朋友,在某个午后。漫步纽约或者剑桥的街道上(当然,两种体验截然不同!),听着有一搭没一搭的介绍,路上有突然吸引你的一座雕塑或者建筑,你饶有兴致地发问,而这位朋友则娓娓道来。这是多么曼妙的一种经历!

因此,倘若你不去纽约和剑桥,大概你不会去书店买充满了细节信息的导游手册;如果你不是专门研究者,大概也不会整天在图书馆里正襟危坐地阅读厚厚的城市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剑桥地标(文化和文学意象中的城市文明)/左岸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马丁·加瑞特
译者 杜敏//周鸿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550354
开本 32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561.8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03
14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Martin Garrett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