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雨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在小说中,雨果以引人入胜的生花妙笔,描述了爱丝美拉达、卡希魔多和弗罗洛等几个主要人物命运间的纠结、冲突、毁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巴黎的富于传奇色彩的悲剧性故事,艺术性地再现了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法国历史现实。本书对巴黎圣母院及巴黎的评述非常精彩,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浪漫主义美学观。
图书 | 巴黎圣母院(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雨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在小说中,雨果以引人入胜的生花妙笔,描述了爱丝美拉达、卡希魔多和弗罗洛等几个主要人物命运间的纠结、冲突、毁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巴黎的富于传奇色彩的悲剧性故事,艺术性地再现了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法国历史现实。本书对巴黎圣母院及巴黎的评述非常精彩,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浪漫主义美学观。 内容推荐 《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本书以1482年的法国为背景,以吉普赛姑娘爱丝美拉达与年轻英俊的卫队长,道貌岸然的副主教以及畸形、丑陋的敲钟人之间的关系为主线,热情呕歌了吉普赛姑娘与敲钟人高贵的人性,深刻鞭挞了卫队长与副主教的虚伪与卑下。小说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的艺术表现原则,它的发表,打破了伪古典主义的桎梏,标志着浪漫主义的彻底胜利。 目录 第一卷 一 大堂 二 彼埃尔·格兰古瓦 三 红衣主教大人 四 雅克·科坡诺勒老板 五 卡希魔多 六 爱丝美拉达姑娘 第二卷 一 从卡里布迪斯漩涡到希拉礁 二 河滩广场 三 “以吻还击” 四 夜晚街头逐艳的麻烦 五 麻烦续篇 六 摔罐成亲 七 新婚之夜 第三卷 一 圣母院 二 巴黎鸟瞰 第四卷 一 善人 二 克洛德·弗罗洛 三 怪兽群有怪牧人 四 狗和主人 五 克洛德·弗罗洛续篇 六 不得民心 第五卷 一 圣马尔丹修道院院长 二 这个要扼杀那个 第六卷 一 公正看看古代法官 二 老鼠洞 三 玉米饼的故事 四 一滴泪报一滴水 五 玉米饼故事的结局 第七卷 一 山羊泄密的危险 二 教士和哲学家原本两路人 三 钟 四 命运 五 两个黑衣人 六 户外大骂七声的效果 七 狂教士 八 临河窗户的用场 第八卷 一 银币变成枯叶 二 银币变成枯叶续篇 三 银币变成枯叶终篇 四 抛却一切希望 五 母亲 六 三颗不同的心 第九卷 一 热昏 二 驼背独眼又跛脚 三 失聪 四 陶土瓶和水晶瓶 五 红门钥匙 六 红门钥匙续篇 第十卷 一 格兰古瓦连生妙计 二 你去当乞丐吧 三 快乐万岁 四 坏事的朋友 五 法王路易的祈祷室 六 火焰剑闲逛 七 夏多佩驰援 第十一卷 一 小鞋 二 白衣美人 三 浮比斯结婚 四 卡希魔多结婚 试读章节 通往司法厅的各条街道都格外拥挤,因为市民们得知头两天抵达的弗朗德勒使节有意观看圣迹剧演出,并要一睹在同一大厅举行的丑八怪之王选举。 那一天,要挤进大厅谈何容易,尽管它当时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礼堂(索瓦尔确实尚未丈量蒙塔吉城堡的大厅)。好奇的人们待在窗口看热闹,司法官广场上人头攒动,一眼望去,犹若海洋。五六条大街像一道道河口,将不断汇入的人流投向大海。人潮一浪高过一浪,冲击着不规则水池般的广场上的房屋墙壁,俨然波涛拍打伸向海中的岬角。司法官高耸的哥特式正墙的中央,有一溜巨大的阶梯,两股人流往返其上,在台阶的中层底下分崩离析,继而化作汹涌的波涛,涌向两侧的坡道。大阶梯将源源不断的人群纳入广场的情景,好像飞瀑落入湖泊。喊声、笑声和无数只脚的跺踏声,沸反盈天。这片喧嚣声时而加剧,涌向大阶梯的人潮时而往后退却,引起一片混乱,人群像旋涡般搅成一团。这是巴黎总管府的弓箭手或者是骑着马的执达吏冲出来维持秩序。这可是个优良传统,巴黎总管府把它传给了保安队,保安队传给了骑警,骑警又传给了当今的宪兵队。 门前、窗口、天窗口和屋顶上,满是人头,市民们脸上的表情善良、平静而诚实。他们注视着嘈杂的人群,别无所求,许多巴黎人只要目睹喜闻乐见的人们形成的热闹场面就心满意足了。一睹高墙后发生的事情,总令我们好奇不已。 倘若我们这些一八三。年的人能够凭借想像,融入十五世纪的巴黎人群,和他们一道推推搡搡、连拉带拽、又磕又绊地拥入这个原本十分宽敞,而在一四八二年一月六日这天却显得如此狭窄的宫中大厅,或许会觉得那场面既有趣,又不乏魅力。身边的一切那么古老,准会让我们备感新鲜。 倘若读者愿意,我们不妨揣摩一番和身穿外套、短袄和短裙的扰扰攘攘的人流一同拥入厅堂的那种感受。 首先会感到耳鸣眼花。头顶上方是木雕贴面、漆成蓝色、画着金色百合花图案的双尖拱,脚下是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地面。咫尺之外,有根大石柱,稍后又有一根,一根接一根,大厅里共有七根纵向排列的柱子,它们支撑着双尖拱正中的拱底。头四根石柱的周围摆着几个杂货摊,玻璃器皿和金箔首饰闪闪发光;后三根石柱四周放着几条橡木板凳,它们早被诉讼人的裤子和代讼人的长袍磨得又旧又光。沿着大厅周边的高墙,在一个个门洞,一扇扇窗户和一根根柱子间,排列着始于法拉蒙的历代法兰西君主的塑像,一眼望去,难以穷目:无所事事的懒王双臂下垂,两眼惺忪;骁勇尚武的国王昂首振臂,仰望天空。那些尖拱顶的长窗上镶着斑驳陆离的彩绘玻璃,大厅宽敞出口处的几扇门扉精雕细刻,富丽堂皇。拱顶、石柱、高墙、窗框、门页、护墙板、塑像,这一切从上到下都涂着华美的蓝色和灿烂的金色,熠熠生辉。但是在我们的想像中,它们已有几分黯然了。到了公元一五四九年,已是灰尘封面,蛛网遍布,原有的光彩几乎全然不见了。尽管如此,那年因循守旧的布勒尔仍然对这处的厅堂大加赞美。 让我们想像一下,这个无比宽敞的长方形大厅,在正月微弱阳光的照射下,拥入一群穿着各色服装、载言载笑的市民,他们沿墙漫步,绕着七根石柱转悠,我们就会对整幅画面有个粗略的印象了。下面,我们将对其中饶有趣味的情节尽可能详细地作一番描绘。P4-5 序言 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在小说、戏剧、诗歌和文艺理论等方面都取得卓越的成就。作为诗人,他为我们留下十几部诗集,有抒情诗、史诗、政治讽刺诗;作为剧作家,他不但有散文体写成的剧本,还有韵文体写成的剧本;作为小说家,他的作品主要是长篇小说,但也有极成功的中篇和短篇。雨果的名字早就在我国流传,他的许多代表作赢得了我国读者的尊重和喜爱。正如柳鸣九先生在首都文化界纪念雨果诞生200周年大会上的开幕词中所说:“在小说中,他是惟一能把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都处理得有声有色、震撼人心的作家。他小说中丰富的想像、浓烈的色彩、宏大的画面、雄浑的气势,显示了某种空前的独创性与首屈一指的浪漫才华。” 雨果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20—1827)。无论从政治观点或是文艺思想来看都比较保守。这一阶段,他曾发表过《颂歌集》(1822),公开表示拥护波旁王朝的统治,直到1826年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 第二阶段(1827—1848)是雨果浪漫主义创作时期。这时期雨果的民主思想逐渐明朗,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对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所做的贡献,也主要表现于这一时期。雨果对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是在1827年发表了浪漫主义剧本《克伦威尔》。这个剧本不适宜于上演,但它的《序言》在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史上却有其重大的意义。《序言》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战斗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指出古典主义贵族文学已经过时,作家应该创作出适应19世纪火热斗争的文学作品;他反对“三一律”,主张创作自由、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提倡写不平凡的离奇事件,突出善恶、美丑、悲喜两个极端的鲜明对照,反对追求贵族的风雅,反对矫揉造作,主张向民间学习,运用丰富的人民语言。《序言》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代表法国浪漫主义真正向古典主义发起挑战。从此雨果也被推上了法国浪漫主义领袖的地位。二是1830年他的戏剧《欧那尼》的上演成功。《欧那尼》以反暴君为主题,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夕人民反对复辟王朝斗争的迫切性和尖锐性,在艺术上一反古典主义的陈规陋习,充满浪漫主义自由奇异的构思。《欧那尼》的演出遭到古典派的极力反对,但是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最后取得成功。这一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戏剧对古典主义的决定性胜利。三是在1831年发表了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小说以其巨大的思想力量与艺术感染力,赢得了广泛的读者,使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在长篇小说这一领域里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第三阶段(1848—1885)。1848年的革命对雨果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坚定了他的共和思想。当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时,雨果态度鲜明,极力表示反对;在拿破仑三世时期,雨果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达19年之久,流亡期间,他仍坚持斗争,写了政治小册子《小拿破仑》和《一桩罪恶史》(该书于1 877年发表)来揭露拿破仑三世-的罪行。在流亡期间,雨果还写了政治讽刺诗《惩罚集》(1853),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和《笑面人》(1869)等作品。对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雨果虽然不能理解它的意义,但当革命遭到镇压时,他却能挺身而出为判罪的社员进行辩护,晚年发表的《凶年集》(1827)就反映了雨果这一思想状况。继《凶年集》发表两年以后,雨果又发表了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小说描写1793年共和国军队镇压旺岱反革命叛乱的故事,一般都认为这部作品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雨果人道主义的局限。 这一阶段贯穿雨果创作的主线是他的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其核心是“仁爱万能”、“爱能消恨”。雨果把“仁爱”看做解决社会一切矛盾的金钥匙,看做除去社会病根、劝人改恶从善的独一无二的良3-。从这一人道主义出发,他同情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谴责统治阶级的暴政和法律的不平等,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他企图通过规劝上层阶级实施“仁政”,改良社会矛盾,也揭露了他作为资产阶级作家的局限。在《悲惨世界》的序言中,雨果指出,本世纪有三个迫切的社会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作品通过冉阿让、芳汀和珂赛特这三个人物的悲惨命运,分别说明了这三个社会根本性问题,倾注了一个人道主义者对下层人民不幸命运的无限关注和深切同情。作者形象地说明,像冉阿让这样的贫苦农民,他并不是懒汉,但社会不给他工作,不让他有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他仅仅因为偷了一个面包,就被关了19年,这种法律是如何的不公道!芳汀和珂赛特的境遇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在冉阿让身上,还体现了雨果的“爱”能消“恨”的思想。作者认为,入的本性是善良的,教育可以唤起人们心灵中“爱”的本性。冉阿让本性善良,但是罪恶的社会把他变成了一个“恶魔”。出狱后,他曾对整个社会怀着敌视的态度,决心以“恶”抗“恶”,但卞福汝主教的教导,却拯救了冉阿让死去的“爱”的灵魂,激起了人类天性中“善”的本性,从此他弃恶从善,成为“仁爱”的典型。作者对冉阿让这个人物这样处理,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善良本质的肯定,同时也反映了雨果人道主义的局限:过高地估价了人道主义所显示的力量。正如雨果在《九三年》中所写:“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表明他把“仁爱”的理想看得高于伟大的革命。雨果基本上是个浪漫主义作家,后期现实主义成分有所增加。雨果的浪漫主义特征是:奇异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妙趣横生、别出匠心的奇遇巧合;强烈鲜明的美丑、善恶对比;丰富生动、珠玑进发、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最主要的作品,也是法国浪漫主义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作品写于七月革命以后,无论从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来看,都充分体现了雨果浪漫主义风格特征。 《巴黎圣母院》具有强烈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这一主题思想首先体现在作者对法国中世纪路易十一政教合一王朝的揭露与批判。作品中的路易十一和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是两个值得注意的人物。路易十一虽然出场不多,却是一个起决定作用的角色,决定爱斯梅拉达生死权的就是他。对于路易十一,雨果一方面以历史学家的态度肯定了他在统一法国、扫除封建割据中所作的贡献,另一方面又指出他作为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反动本质和残忍的特性。作者指出,他统治下的王国,实际上是一个人间地狱,到处有魔鬼般的奸笑和被压迫者的哀号,爱斯梅拉达只不过是千千万万个无辜者中的一个。在副主教克洛德身上,我们看到教会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摧残。雨果对这个人物没有作简单的处理,他从人道主义出发,一方面谴责他作为宗教恶势力的代表对爱斯梅拉达等下层人民的迫害,但另一方面作者又同情他的不幸。作者指出,克洛德本身也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他从小被送进修道院,宗教的教规过早地摧残了他天然的人性,因此雨果同情他的不幸遭遇。他对爱斯梅拉达的追求,作者也没有一概否定,作者只谴责他的虚伪、残忍,但并没有谴责他对爱斯梅拉达所表达的真情。这正如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只谴责教士的虚伪而不谴责他们的“偷情”一样。它说明,在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者所宣扬的反禁欲主义的思想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不仅像一阵春风唤醒了一般市民阶层的反禁欲主义的思想,同时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宗教圣职人员本身的禁欲主义的铜墙铁壁。这正是雨果在克洛德身上所体现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深刻意义。 《巴黎圣母院》的反封建反教会精神还体现在对民主力量的歌颂上。作品中巴黎“奇迹王朝”的游民攻打圣母院具有重大意义。作者以满腔的热情赞扬了下层人民的反抗精神,并明确地指出,他们攻打圣母院,实际上就是攻打封建国家机构和反动的天主教会。起义者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价值,他们面对封建王朝和天主教会却敢于庄严地宣布他们的姐妹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一石破天惊的语言是战斗的檄文,是响彻云霄的“人权宣言”。更令人深思的是这部以巴黎下层人民起义失败为结尾的作品,却没有什么悲观主义的色彩。雨果的最终思想是清楚的:作者希望看到,即使是在最不利的情况下,革命的、进步的力量总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在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中,善定能战胜恶,光明必将取代黑暗。流浪汉的暴动被镇压下去了,但他们所显示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革命定将推翻封建暴政,正义定将战胜邪恶。正如弗朗德勒使者对路易十一所说的,暴动被镇压下去是因为“平民的时机”尚未成熟,但是当巴士底狱钟楼上敲出钟声,大炮轰鸣,堡垒在平民和士兵的喧哗声中倒塌,那时平民的时期就来临了。雨果通过弗朗德勒使者预言了三个世纪以后法国人民攻陷巴士底狱的伟大壮举,证明经过七月革命以后的雨果,共和立场已经十分坚定。他已明确地意识到封建政体的必然灭亡,资本主义的必然胜利。 《巴黎圣母院》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还体现在对下层人民美德的歌颂,对他们不幸遭遇的同情。作品中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是作者深表同情并热情歌颂的两个人物形象。爱斯梅拉达是雨果笔下一位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的人物。作者同情她的不幸遭遇,赞扬她的善良、富于同情心,歌颂她的坚强性格。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下层人民形象,是美与善的化身。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这个光彩夺目的人物,放在阴森可怕的中世纪,让读者看到这个残酷社会的教会、法庭、军队、国王是怎样疯狂地迫害、摧残、吞噬一个无辜者的,从而更加显示出它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力量。卡西莫多是作者笔下另一个深表同情与热情歌颂的低贱者的形象。这个受人嫌弃的“丑八怪”,在见到爱斯梅拉达之前,他的生活犹如一潭死水。要么是麻木地过日子,要不就是以“恶”报“恶”,以冷眼看待世界。但雨果写出这个人物身上有一种天然的判别美丑的潜在能力,一旦内心深藏的美好潜力被激发起来,便可以放出奇异的光彩和无穷的力量。烈日下爱斯梅拉达的一口清泉,打开了这个奇丑人心灵的窗户,激起他进发出“美!美!美!”这样三句美丽的诗句。从这口清泉中,他看到了爱斯梅拉达外貌的漂亮,窥视到她内心的心灵美,同时也看清了克洛德的真正面目。这口清泉使他发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激起了他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和勇气,致使他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热情都与这位象征着人类美好事物的心地善良的少女联系在一起。为了她,他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惜。雨果明确地告诉我们,一旦人类沉睡的美好心灵被唤醒过来,可以进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卡西莫多美好心灵的复苏,意味着人类内心善良美德的觉醒。它是一种强有力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力量。此外,作者对“奇迹王朝”乞丐们的见义勇为,一方有难四方帮忙的团结友爱精神也进行了歌颂。 《巴黎圣母院》最明显的局限是宿命论的思想。在克洛德、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相互之间的关系上,我们似乎看到有一种无法逃脱的命运之神在主宰着他们,致使他们走向悲剧的深渊。 《巴黎圣母院》充分体观了雨果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浪漫主义作家喜欢描写中世纪的题材,但雨果不像一般浪漫主义作家描写中世纪的异国风光,他所喜欢的是本民族的历史。在《巴黎圣母院》中,一开始15世纪法国巴黎绚丽多姿的地方色彩,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色彩浓烈、光怪陆离而又奇异非凡的世界:主显节和愚人节喧闹的场景,五光十色,人声鼎沸;接着作者又给我们描绘巴黎城市的壮丽图景和中世纪的阴暗的风俗:此起彼伏的屋脊海洋、纵横交错的街道、散布在街头的刑场绞架、阴森可怕的巴士底狱、流浪者聚居的神秘怪厅。同时,作者还用大量的篇幅描绘了巍峨壮观的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称赞这座宏伟的建筑是一首富于生命的“交响乐”,它就像一个肃穆庄严、壮丽而神秘的生命之物,屹立于巴黎市中心,俯视和见证着历代生活进程,以及眼前所发生的这场惨绝人寰的悲剧。 小说的情节也是典型浪漫主义的,怪诞、奇趣、巧合,形成《巴黎圣母院》又一艺术特色。卡西莫多独自一人在圣母院顶楼上抵抗巴黎流浪人,爱斯梅拉达母女分别15年之后相会,可是在相会之日,也正是她们死别之时;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两个尸骨一被分开,立即化为灰尘等,都充分体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奇异想像和巧妙构思。 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是《巴黎圣母院》第三个浪漫主义特点。雨果在《留克黑斯·波日雅》的序言里写道:“取一个体形上畸形最可厌、最可怕、最完全的人物,把他安置在最能突出他的地位,在社会组织最低下的底层,最被人轻蔑的一级上;用阴森的对照光线从各方面照射这个可怜的东西,然后,给他一颗灵魂,并且在这灵魂中赋予男人所具有的最纯净的一种感情”,结果,“这种高尚的感情根据不同条件而炽热化,在你眼前使这卑下的造物变换了形状,渺小变成伟大,畸形变成了美”。相反,“取一个道德上畸形得最可厌、最可怕、最完全的人物,把它安置在最突出的地位上”,再加上“体态的美和雍容华贵的风度”,这就使其“罪过更加突出”。雨果正是用这种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卡西莫多、腓比斯和克洛德这些形象。卡西莫多外表虽丑,却有着无比高尚的纯洁心灵;腓比斯和克洛德一个外貌漂亮,一个道貌岸然,然而他们内心世界却无比卑鄙丑恶。这一鲜明的美、丑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外,作品中出现两个国王,两个王朝,两个法庭,这是两种不同程度的对比:路易十一统治的王国,专制残暴,法庭残暴无度,王国危机四伏,外强中干,命在旦夕,国王体弱多病,胆小如鼠,刚愎自用;而“奇迹王朝”,虽然怪诞粗野,却生气盎然,朝气蓬勃,它的法庭可以自由争辩、伸张正义;乞丐国王克洛潘气度轩然、举止大方,有号召力,这是新兴资产阶级的领袖形象。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教授 许光华 2006年1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巴黎圣母院(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法国)维克多·雨果 |
译者 | 安少康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542117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522 |
版次 | 3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380 |
出版时间 | 2006-01-01 |
首版时间 | 2006-01-01 |
印刷时间 | 2009-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1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565.44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2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19 |
宽 | 150 |
高 | 2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