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喜欢抹脸的人/深圳新锐小说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深圳新锐小说文库”12+1入选作品。

“深圳新锐小说文库”由知名作家杨争光先生主编。

《喜欢抹脸的人》作者陈再见是深圳著名青年作家。

陈再见,男,1982年生于广东陆丰,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已在《人民文学》《当代》《钟山》《青年文学》《天涯》《江南》《长城》《长江文艺》《作品》《小说界》《山花》等文学期刊发表作品百万字,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选刊选载。著有小说集《一只鸟仔独支脚》等。荣获首届广东省“大沥杯”短篇小说奖,第五届深圳原创网络文学拉力赛冠军等奖项。

内容推荐

深圳青年作家陈再见短篇小说集。《喜欢抹脸的人》收录了作者近几年在《人民文学》《当代》《小说选刊》《钟山》《小说界》《长江文艺》《山花》《儿童文学》等文学期刊发表的短篇小说凡22篇。作品均以当代城市(县镇)为背景,集中书写了各种城市人(进城人)的生活处境和精神困境,有现实的挣扎,梦想的升腾,也有病态的征状,感人的低徊。本书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创作者的野心,以及作品本身的文学与社会价值。

目录

胡须

海明威发室

回县城

爱忘记事的马朗戈

七脚蜘蛛

到湖的中央去

妈妈在房间里

隔壁

摇晃

双眼微睁

有疾

瓜果

一日

张小年的江湖

喜欢抹脸的人

角色

侵占

钓鱼岛

大梅沙

解药

妹妹

白牙

相关评价

后记(代)

试读章节

胡须

我决定去一趟东海,几百公里的路,不坐高铁也不搭客车。我要开车去。我有一辆二手的CIF型破捷达。而且,我还不想开高速,要走省道。那地方我十岁的时候住过半年,至今还有那么点印象,但也全是支离破碎的了。我还记得那条最长的街道是石铺的,一块块,几乎一样的大小,错开着。我和表妹经常在上面跳格子。

一个礼拜前,我的表妹打电话给我,要我帮个忙。我表妹说要请个律师,打个官司。她想到我或许能帮上忙,至少能帮她挑一个好一点的律师。“你有认识的律师吗?”表妹问我。律师我倒是认识,我有时也打官司,告那些随意剽窃我文章的文偷,但我没有贸然答应。我还得考虑一下,尽管我对表妹印象不错。考虑了几天,我才给表妹打电话,我说我亲自到你那一趟吧,先了解一下情况再说。表妹很感激,在电话里都快哭了,她认为我这么做是把她的事当做自己的事看待。事实上我没那么高尚,我只是在家里闷久了,一个长篇刚完稿一个月,正处于周期性的兴奋过后的失落情绪里。我只是想出去散散心,刚好表妹及时出现,提供了一个好去处——东海。这个小城几乎已经从我记忆里剔除出去了的,如今它的突然出现,让人恍然觉得如古老的绿皮火车路过的村落,谁都想跳下来看个究竟。那是一个陌生的城市。

“你来吧,我带你逛玉照公园,游漯河,对了,你还记得吧,东海咸茶,现在可是品牌连锁店了,我带你去吃……”表妹说这些时,我能想象她脸上灿烂的笑容。她是一个很爱笑的女孩,此刻似乎也忘了自身还面临麻烦事。这么多年没见,我不敢保证还能想象出表妹的容貌来,女人的变化可比男人彻底多了。表妹的笑,我却是记得的。十年前,表妹嫁人,嫁的是东海本城人,听说是个汽车维修工,蛮不错。那次表妹也曾给我打过电话,但因为我在北京进修,实在抽不出身,就没参加她的婚礼。其实这么些年,我和表妹的联系少得很,几乎是有事了才会打个电话,没事谁也想不起谁——然而,表兄妹之间,又能好到什么程度呢?

我把前天换下的衣服用一个大塑料袋装好,提到阳台,放在一盆绿萝脚下。它们得等我同来后才能拿出来洗了。我这人只对喜欢做的事表现出勤快,我可以连续写上一天一夜的小说,却没办法做到当天的衣服当天洗好晾上衣架。是的,我没有老婆,也没有保姆。我三年前结过一次婚,那人曾是我的读者,结婚前对我十分膜拜,结婚后,那些她曾经喜爱的小说开始变成了我糜烂生活的一个个证据,“你没做过怎么能写得这么详尽?骗鬼啊。”我哭笑不得,我说我是个作家,我有丰富的想象力。事实上我也是在扯淡,再好的想象力也想象不出一个妓女是怎么为一个嫖客做各种奇特服务的。我的生活的确有些那个,但这又怎么样呢,我好歹是个作家,我读过郁达夫的传记的。半年后,我们闪电离婚了,幸好没有留下一儿半女,否则,对我来说,肯定是个天大的灾难。我习惯了一个人生活,离婚之后,便更珍惜单身的每一天。我的小说卖得还可以。我朋友不少,但从不带回家。吃饭有饭馆,做爱有宾馆。家是我一个人的空间。

两天后,我才到达东海,当然,本来是犯不着开两天的,即使开的是拖拉机,原因有二:一是路不熟,一边开一边还得摇下车窗问路人;二是我那破捷达在路上抛锚了,花了差不多两千块才修好,事实上不需要那么多钱,我知道那是它常犯的小毛病,平时多放几天还能自己好起来——那个开在省道边上的汽车维修店实在是宰人不见血。我一下子想起表妹夫也是修理汽车的,人还没见,印象便不怎么好了。

东海几乎变了一个样。或者,可能也没什么变化,只是十岁的我没能宏观地看待东海,如今我已经四十岁了,看一个城市早养成了粗枝大叶的习惯,先看路,后看楼,基本也就对一个城市了解了。第一印象,还不错,虽没我居住的城市繁华,至少看起来不至于凋落。一个巴掌大的小县城,又能要求它怎么样呢?表妹在电话里说她会在老车站等我,老车站好认,下了高速,过了霞湖收费站,往左拐,三百米后再往右拐,就能看见老车站那个红色的奔驰标志一样的水泥牌头了。这还真是一个老车站,至少也有五十年了吧。说是车站,其实已经是个菜市场,门口聚集着一大群拉客的三轮车,他们一个个两脚踩在车把上,半躺着抽烟,一见有客车在站台停下,便能立马驱车上前,像鱼儿争吃同一块熟番茨,身手之敏捷,让我经过他们时都感觉战战兢兢。我在人群里寻找表妹的身影,事实上这是徒劳的,哪认得出来啊?所以我给表妹出了个主意,我说你把你的名字写在纸皮上,举过头顶,像是去机场接人,那样我才能认出你来。P1-3

序言

主编这套文库,是一种享受。

阅读十二位青年作家的作品,更是一种享受。

还有鼓舞。

边鼓边舞——兴奋!

十二位文学新锐,是从几十位符合条件的作家中推选出的,也许并不能代表深圳文学的高度,却能真切地感受到深圳文学滋养、生成的元气、生气、意气。有这三气在,新的高度是可以预见的——不仅是将来深圳文学的高度,也许还是将来中国文学的高度。

三十多年,能聚集如此整齐的文学集群——我实在不愿使用“新军”这个词,文学实在不是因为利益或信仰而生发的战争,文学群体也实在不是军事组织——也只有深圳能够。

我从来都认为,“文化沙漠”是对深圳的误判。面对这种误判,深圳以它包容开放的胸怀和着眼未来的视界,踏实、稳健地建设着自己的文化。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人,携带着他们各自的文化之根,就地栽培。移民,遗民,夷民,互不嫌弃,互不抵牾,欣然接纳,不拒杂交——深圳就是这么任性!养性之后的任性。现在完全可以说,深圳不仅是个经济奇迹,也创造了文化培育、积累和健康生长的奇迹。

文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处于文化最敏感、最精致的部位。深圳文学曾有过短暂的浮躁。浮躁是一种内在焦虑导致的精神和行为变形。很快,这种浮躁就成为浮云而升天,留下的是平稳的文学耕耘。而且,这种文学耕耘的主流是非职业的民间写作。本文库中的十二位小说新锐,都不是所谓的专业作家。仅凭这一点,不仅这十二位,整个深圳文学的生态,也可以是未来中国文学生态在当下的一个试水,或者说是一个示范也成。这就是深圳的见识。也是深圳的性格:有健康理性为根基的见识,就付诸行动,创造成果。

深圳有“打工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但以为这就是深圳文学的标志,也是一种误判——对深圳文学的误判,正如“文化沙漠”说对深圳的误判一样。每一位作家都是打工者;许多作家都可能以“打工者”作为他们的文学形象。每一位作家都有或有过青春期;过了青春期的作家也可能叙写“青春”。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位作家都不可能或很难拒绝网络,“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瞬间现象,已经成为过去时。深圳文学将不在所谓的“打工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等等标签的框定里打转。文学就是文学,不是别的。文学和“打工”“青春”“网络”遭遇,将是日常性的。深圳文学要的不是有形无义的标签,而是真正属于文学的品相。这品相既是深圳的,也是中国的、人类的。福克纳以一块“邮票大的地方”为文学地盘,写出了人类的精神境遇,以及充盈于胸的悲悯情怀。鲁迅以“未庄”为文学地盘,塑造出了可与堂吉诃德相媲美的人类精神形象。本丛书中的十二位作家,性格不同,文笔各异。却都有着不甘平庸的文学野心。他们守着深圳,一个现代与后现代并存、移民与遗民甚至夷民杂居、物质与精神厮杀、灵魂与肉体纠缠、解构与建构时刻都在发生的地盘上,文学野心能否成为文学现实,我不敢妄言,但深圳应该有着它足够的耐心,等待和期盼。

说得似乎高亢了点。那就降低调门,轻声说几句:由于先天性营养不足——比如,长期缺乏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后援与支持;比如,白话文写作至今也不足百年的实践,等等——从整体来说,中国的叙事文学,包括小说艺术的家底,并不丰厚。五千年中华文明固然伟大,但仅以此作为现代小说艺术的滋养,我以为是不够的,因为小说艺术要抵达的是整个人类。

鲁迅是清醒的:“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以汲取营养论,鲁迅是母奶和狼奶通吃的。正因为清醒,还在中国现代文学起步的时候,他的心血书写,创造了中国文学的高标。

精神荒芜,思想枯竭,是人的穷境,文学的死境。

在生命的关口,守住了人的底线,也就站在了人的高点。在文学的关口,守住了写作的底线,也就守住了文学的高地。

我愿以此与年轻的同道们共勉。

末了,还有几句说明:

本“文库”又称为“12+1”,即十二位文学新锐的作品,并一本文学批评专著。相信批评专著能对十二位青年作家作品——或许还有深圳文学,有精到的解析。

本“文库”由邓一光先生提议,他和尹昌龙先生任总策划,由我担任主编。具体的联络、协调及编务工作,是由工作室的几个年轻朋友做的。

本“文库”的作家年龄均在四十五岁以下(含四十五岁)。吴君、盛可以诸位应在此列,因事先议定的原则,未进入本文库,是一个遗憾。

本“文库”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金额资助,海天出版社独家出版发行。

为深圳文学祝福。

杨争光

2015年6月26日

后记

梁帅:你对深圳的第一印象如何?

陈再见:说起来,我对深圳的感情挺复杂的,一方面,它太熟悉了,我从小就对它耳熟能详,村里的每一个人时不时都会提起,每一个家庭都会有一两个人远在深圳打工,或做生意。小孩们在一起玩时,热衷于聊起的话题,也多是深圳,具体是哥哥姐姐们每次带回来的属于深圳的礼物,还有他们身上那些深圳的痕迹,一件领子笔挺的格子衬衣,一个拴着银链的BP机,一头电得如方便面般弯曲的毛发,一口流利的白话……都是吸引我们瞩目的东西。其实,我早在七岁那年,就已经到过深圳了。那时我几个哥哥都在深圳宝安卖水果,摆地摊,当时叫“走街边”。那次的深圳之行,我至今印象深刻,它既让我兴奋,也叫我痛苦。当时深汕高速还未修,汽车走的是曲折的国道,从陆丰到深圳,足足走了一天一夜,而我和母亲都晕车,一路上吐得一塌糊涂。同行的还有村里的两个堂哥,母亲一个劲地问他们,深圳到了没?他们每次都回答:快了快了。半路塞车,我还独自下车拉了泡屎,蹲在路边的野草丛里——极度担忧汽车会弃我而去,将我扔于荒山野岭。到了深圳,具体说是到了宝安的第一印象,如今想起来,类似于某个普通的县城,连新安影剧院都还是竹子和帆布搭建而成的。当晚,二哥带我们去看了一夜电影,电影名叫《鬼走夜城》(后来才知道应该是《夜走鬼城》,导演李建成,1989年上映,是大陆第一部模仿香港的僵尸片)。当时的新安河还未被封盖,还能看见流水,只是杂草丛生。每天我和母亲走过石桥到河对岸的五区市场给二哥送饭,总是能看到河床上各种被人丢弃的生活杂物。

梁帅:这种感觉一定会在你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它太真切了。

陈再见:是的,后来我写小说,特意把那条河写了进去,满脑子回忆的便是七岁时的印象。一段时间后,我和母亲又辗转到大哥的住处,大哥当时住在西乡海边的篷寮区,那里租住的都是收购废品的外地人,每家门口都砌了一个简易的大灶,放上一口几乎被烧得除了内壁其他全漆黑了的大锅,一到晚上,一长溜大锅便被烧了起来,煮着各种食物或开水。不远处的海边还有渔船,我曾一人去抓过螃蟹,回头望篷寮区,竟然蔚为壮观。很多年以后,也就是2004年,当我以一个打工者的身份来到深圳时,我终于能体会到哥哥们身在城市谋生的感受。当然,2004年的深圳已经是另一番模样了,至少大哥当年居住的篷寮区,已经成了新中心区,海也被填出了十几公里,寸土寸金,各种大厦如雨后春笋。而当我真的在深圳生活下来时,我对它反而陌生了,这里所谓的陌生不是一般意义的对环境和区域的陌生,而是一种不安全感,这种感觉让我焦虑,来深圳十年了,依然存在。

梁帅:你说的不安全感,是城市生活的一种通病,大多数外地到城市的人都想寻找一种叫归属感的东西。是不是基于这种缺乏安全感才开始写作的呢?

陈再见:我是打工四年后才开始写小说的。之前当然也喜欢文学,但没写过小说,倒是写过多年的诗歌和小散文,那是在老家当代课老师的时候了。之所以写小说,倒不是要寻找什么归属感,最直接的动力其实是因为宝安创办了《打工文学周刊》,稿费蛮不错,一篇小说能顶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这份诱惑当然是巨大的。我也自信我的文笔可以,写了一定能发表。于是便尝试着去写,投稿,果真也都发了出来。一个月过后,稿费单寄到了工厂的保安室。当我接过保安迟疑着拿给我的稿费单时,那种愉悦的心情难以言表。我想,这就是最初能支撑我写下去的原始动力吧。现在我明白,写作的动力当然可以多种多样,或高或低,虚荣也好,赚钱也罢,或者是所谓的文学抱负,这些都不重要,文学史上也有为了还赌债而写成大师的作家——重要的是,我们写出了什么,写得怎样。

梁帅:我和一些朋友说过,写小说是出卖自己和他人的隐私的过程。也就是说开始很多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东西,后来渐渐懂得虚构之道。你的写作是否也经历这个过程?

陈再见:说实话,我现在还处在这个过程当中。迄今为止,我写出来的大多小说,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或者是间接原型。也正如马尔克斯所言,他一直在寻找一个“形象”。我所谓的原型,有时也只是一个形象,路上偶尔所见,一个动作和身影,某个神态,一句话语,等等,都属于原型。我是那种比较老实的写作者,不会刻意寻找题材,或者凭空建构一个虚构的小说世界,至少我目前做不到,我更多的只是充当一个守株待兔者,守在原地,等着被小说这只兔子撞上。

梁帅:一个作家,很多时候都在等待那只撞大树的兔子。但兔子撞晕之后,如何处理这只兔子,涉及一个技术问题,谈谈你如何解剖一只兔子啊?

陈再见:当然,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会时刻竖着耳朵,保持一个写作者对外界的敏感,也就是说,我得想象这个世界到处都有正在奔跑的随时可能撞到我的兔子。我每天工作、生活,见朋友,会亲人,杂七杂八,总有很多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题材、灵感,或者说闪光点,它们就会像兔子一样纷纷闯进我的视野。我先把它们记录起来,慢慢在脑子里发酵,时刻拿出来想一想,或者和妻子说一说,在讲述中就经常能获取新思路,如遇捷径,扒开草丛即是桃源,顿时豁然开朗起来,于是按捺不住,敲开键盘开始写,第一句话的确立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后面的每一句每一段,这未免又是战战兢兢的,叙述的快感开始在字句之间渗透出来,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很是微妙,如手捧瓷器过坎坷小径,对岸通常不可见,越走才能越清晰……我的好多小说都是这么一个创作过程,或者说,对一只兔子的解剖过程。这些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写作更深的困难是行外人所难以想象的,仿佛还不只是落在具体写作上,还有精神上的自我怀疑、焦虑,甚至是某种轻飘飘的满足感,都可以让我的写作中断,危机四伏。简单说,我觉得写作作为一种能力,它和其他手艺最根本的区别是,手艺通常不会丢,而写作能力,在某一刻,或某一天,它会消失,彻底的消失,如你不曾拥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喜欢抹脸的人/深圳新锐小说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再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715202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2015280355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0
14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