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钟鼓楼(刘心武精品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刘心武三十年创作历程中最重要的作品,是近年来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刘心武作品精选集,堪称新时期文学经典珍藏。

长篇小说《钟鼓楼》: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并由此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班主任》:被称为“伤痕文学”发轫作;中篇小说《如意》:北影厂改编拍摄为故事片,并被邀至法国南特三大州电影节开幕式放映。

内容推荐

本卷收录了小说《钟鼓楼》《如意》和新时期中国文学的标志性作品《班主任》。

《钟鼓楼》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并由此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北京钟鼓楼一带的故事,展示了极其丰富多彩的社会场景,陈说着市井的悲欢、几代人的命运,穿越岁月烟尘,再看刘心武笔下的动人世相,犹如翻开了城市记忆的鲜活浮世绘……堪称一部洋溢着浓郁京味的现代《清明上河图》。

在风俗、观念开始发生巨变的迷人的北京老城,鼓楼在前,红墙灰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如果不发生意外的灾变,他们还将巍然屹立下去,不断地迎接着下一刻、下一天、下一月、下一年、下一代,并作为社会历史和个人命运的见证而永存。《钟鼓楼》的生命力,随着时间的侵润会凸现出来,使人再次忆念起那个充满了渴望的年代。

目录

并非开头(从一百年前,到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0.这一段完全可以跳过去不读。不过读读也无妨。

第一章 卯 (晨5时~7时)

1.钟鼓楼下,有一家人要办喜事。最操心的是谁?

2.地安门大街上,来了一位给婚事帮厨的人。他为什么不要茶壶?

3.一位正在苦恼的京剧女演员。人家却请她去迎亲。

4.一位局长住在北房。他家没有自用厕所。

5.一个女大学生的单相思。那小伙子确实可爱。

第二章 辰 (上午7时~9时)

6.一位令人厌烦的热心人。

7.婆媳之间的矛盾,难道真是永恒的吗?帮厨的倒勾起了一桩心事。

8.不但当了喇嘛可以结婚,结了婚的人也可以去当喇嘛。

9.京剧女演员只好从迎亲行列中退出。

10.一位修鞋师傅。他希望有个什么样的儿媳妇?

第三章 巳 (上午9时~11时)

11.新郎并不一定感到幸福。

12.一位农村姑娘带着厚礼走来。

13.婚宴上来了一位不寻常的食客。你知道当年北京的“丐帮”吗?

14.新娘子终于被迎到了新房中。有的售货员为什么故意冷落顾客?

第四章 午 (中午11时~1时)

15.北京人这样结婚。

16.一位不爱搭理人的技术情报站站长。

17.局长接待了不速之客,并接到一封告发信。

18.农村姑娘和城里姑娘为什么谈不拢?“吃!”

第五章 未 (下午1时~3时)

19.本书的一个大主角——四合院。

20.一位女士的罗曼史。她为什么向一位邮迷要走了一枚“小型张”?

21.不需要排演{铸钟记},而需要立即干点别的……

22.一位编辑遇上了一个文学青年。

23.一个小流氓朝钟鼓楼下走来。凶多吉少。

24.婚宴上也会有惊险场面。信不信由你。

25.行政处处长对别人的告发哑然失笑。

第六章 申 (下午3时~5时)

26.钟鼓楼下的“老人俱乐部”。

27.“哪里哪里”。江青也是本书中的一个角色。

28.新郎的哥哥终于露面。关于“装车”和“卸车”。院内的“水管风波”。

29.老编辑被一位“文坛新人”气得发抖。

30.以往一帆风顺的人也终于遇上了顶头风。

不是结尾 申酉之交 (下午 5时整)

0. 怎样认识时间?它是一个圆圈?一支飞箭?一条奔向大海的河流?一只骰子?一架不断加速的宇宙飞船?它真的可以卷折、弯曲?……时间流逝着,而钟鼓楼将永存。

班主任

如意

试读章节

并非开头

(从100年前,到1982年12月12日)

0.这一段完全可以跳过去不读。不过读读也无妨。

大约一百多年前。清朝光绪皇帝载瀚登基不久。是一个月黑夜。

在北京北城,离钟楼、鼓楼不远的一所贝子府中,忽然有一声凄厉的惨叫。

贝子虽是逊于亲王、郡王、贝勒的第四等贵族,但那府第也颇为轩昂华丽。值夜的仆人和巡更的更夫听见了那声转瞬即逝的惨叫,慌忙行动起来,点燃了许多摇曳着红舌的蜡烛,动用了若干盏羊角提灯,立即在全府中进行了紧急巡查。回廊曲折、花木蓊翳的后花园自然是巡查的重点。

天上没有半点星光,阵阵小风掠过,厅堂檐角的“铁马”发出杂沓的音响。

被惊动的主持家务的姨娘和府内总管,在议事厅里听取了各路仆人的搜寻报告:各处门户皆无异常,整个邸宅没有发现任何侵入的人和物。

于是,那声短暂的惨叫被怀疑为掠过府邸上空的“夜猫子”的嚎声,那当然属于“不祥之兆”,需得加倍小心——姨娘当场吩咐,天一亮便到隆福寺和白云观请僧、道来府禳解。

一切似乎又归于正常。多燃的灯烛相继熄灭,多余的人等相继散去,值夜的照常坐屋值夜,巡更的照常绕着府墙打更。

天上密布的紫云裂开一道缝隙,一束蛋青色的月光泻向地面。

贝子府渐渐现出了它的轮廓。北城的所所房屋渐渐显出了它们的轮廓。高耸在北城正北端的钟楼和鼓楼,也渐渐显出了它们那雄伟的轮廓。

鼓楼——又称谯楼——上,传来交更的阵阵鼓声,打破了这夜空的寂寥。一群流萤从鼓楼的墙体下飞过。

这似乎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夜晚。同它的前一夜一样,并且同它的后一夜也将大同小异。

天光渐渐放亮。

随着天色由晶黄转为银蓝,沉睡了一夜的城市苏醒过来。鼓楼前的大街上店铺林立,各种招幌以独特的样式和泼辣的色彩,在微风中摆动着;骡拉的轿车交错而过,包着铁皮的车轱辘在石板地上轧出刺耳的声响;卖茶汤、豆腐脑、烤白薯的挑贩早已出动自不必说,就是修理匠们,也开始沿着街巷吆喝:“箍桶来!”“收拾锡拉家伙!”……卖花的妇女走入胡同,娇声娇气地叫卖“芍药花——拣样挑!”故意在鼻子上涂上白粉的“小什不闲”乞丐,打着小钹,伶牙俐齿地挨门乞讨……而最古怪的是卖鼠夹鼠药的小贩,一般是两人前后同行,手里举着一面方形白纸旗,上头画着老鼠窃食图,前头一位用沙哑的声音吆喝:“耗子夹子——夹耗子!”后头一位用粗嗄的声音相呼应:“耗子药!花钱不多,一治一窝!”……

钟鼓楼西南不远,是有名的什刹海。所谓“海”,其实就是浅水湖,一半种着荷花,一半辟为稻田。据说因为沿“海”有许多寺庙庵堂,所以得“什刹海”之名。“什刹海”又分前海和后海,二“海”之间,有一石砌小桥,因形得名,人称银锭桥。银锭桥畔,有一小户人家,专卖豆汁。

豆汁并非豆浆。将绿豆用水浸发后,磨成原汁,使之发酵,分解出可供制作粉丝的淀粉后,再滤出“黑粉子”和“麻豆腐”,最后所剩的一种味道酸涩的浊液,便是豆汁——未学会饮用者,特别是南方迁入北京的居民,往往仅啜一口便不禁作呕,然而老北京们却视它为最价廉物美的热饮,许多人简直是嗜之入迷。百年后的今天,北京仍有不少人酷爱此物,甚至有那漂洋过海侨居国外多年的北京人,虽然早已遍尝世上各种美味佳肴,但一旦回到北京,提出的首批愿望之一,便是:“真想马上喝到一碗热豆汁!”

话说当年银锭桥畔那家小铺,所卖豆汁极有口碑。经营者为一对年过半百的老实夫妇,他们的豆汁发得好、漂得净、质量醇正,而且经营有方,为顾客们想得极为周到。有那家道已然没落的旗人老太太,为了节省几个铜板,到了店铺并不买那热好的熟豆汁,而是买下生豆汁,用陶钵装回家再热熟了吃。店主夫妇对她们也一视同仁,笑脸相迎,毫不怠慢。北京人喝热豆汁时,讲究吃这么几种东西:成菜、焦圈、烧饼。这家店铺的成菜颜色正、模样俊、味道香,咸菜丝有辣的、不辣的、宽条的、窄条的几种,而且还供应用苤蓝切成的骰子块,浇上辣椒油,夏天更用冰镇,随要随取,真是粗菜细做了。那焦圈炸得不温不火,金红脆薄,夹在层次分明、芝麻粒盖面的芝麻酱烧饼中,就着喝那热豆汁,对嗜好者来说,真有销魂夺魄之感。

但就是这对卖豆汁的夫妇,前几日却惨遭不幸。

他们有一独生女儿,年方二八。父母钟爱此女,既不让她“当垆”,更不令她制作,宠为掌上明珠,满足她的一切要求。这女儿长得十分美丽——自然是按当时的审美标准衡量。她有着一张鹅蛋脸,双眼细而长,鼻梁平塌而鼻头圆白,一张地道的樱桃小口,上唇的轮廓线呈明显的M形,下巴偏右侧有一颗不大不小的黑痣。

时值丁香盛开的初夏,母亲带着女儿,从丰台姥姥家归来,临近什刹海时,已是夕阳落山之际。满湖新张开的绿荷,在晚风中瑟瑟抖动,岸柳如丝,拂在姑娘的身上,同她腰系的汗巾,以及汗巾上的槟榔香袋相纠缠,姑娘不由得站在湖边,娇喘微微,同母亲暂歇一时;好在再拐两个弯儿,便到银锭桥了。

不料事情坏就坏在她们娘儿俩那一歇。

她们所歇的地方,南边是一片栽满绿荷的湖水,北边隔着一条车道,是一家有名的饭馆——会贤楼。那饭馆是两层楼的格局,楼檐下挂着一溜黑地金字的长牌子,牌子下垂着红布条儿,大有古人所谓“青旗在望”的意思。楼上楼下都是12开间,全部是磨砖对缝的墙体,楼上还有宽大的绿油栏杆画廊,雅座中的贵客,可以凭栏眺望,对景品酌。

偏偏那天有一佻达男子在二楼上凭栏狂饮。他透过绿柳垂丝,一眼望到了那位卖豆汁夫妇的女儿。

那佻达男子,便是开头我们提到的那个贝子府的主人,即贝子本人。此人好穿青洋绉衣服,随身总带着一把铁股大折扇,打开来扇面超过半圆,上面画着一只狂浪的黑蝴蝶,凌驾在一片血珠般的花丛上。他两手十指上起码戴着五枚戒指,其中两只是有倒须钩的铁戒指——由此可知其人秉性如何。

当那卖豆汁夫妇的女儿在湖边心情怡悦地歇息时,她万没想到大祸即将临头。当天她穿着一件藕丝单衫,立在晚风中,衬着碧波绿荷,恰似一朵素雅的出水芙蓉。偏她频频伸出纤指,理着被晚风吹乱的鬓发,更显得袅娜多姿,楚楚动人。那贝子从楼上望去,顿时酥掉了半边身子……

当那姑娘同母亲回到家中,夫妻父女还来不及叙谈时,贝子已在一群侍从簇拥下,闯入了他们家中。贝子自恃亮出自己的身份后,别说提出要纳那姑娘为妾,就是强要她进府当个“通房”大丫头,卖豆汁的夫妇怕也不得不屈从。

谁知当姑娘和母亲惊恐万分地回避后,那父亲却丝毫不为所动,只是严正地说:“我们高攀不上。我们夫妇二人,只有这么一个女儿,我们只要能招进个白衣女婿,把这豆汁铺维持下去,就心满意足了。”

贝子和他的豪奴们悻悻然而去。

P3-5

序言

他穿越了这个时代

邱华栋

刘心武是近3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贯穿式人物,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和他的师生之谊也已经有十多年了。

1993年,我受一家杂志的委托去采访他,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此前,我已经读过了他发表的大量作品,深受其影响,我是带着崇敬的心情,作为一个大学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小记者去采访他的。他的家在安定门外护城河边的一幢塔楼里,进门之后,我看到客厅不大,但是屋子里盆栽植物生机盎然,三只大花猫在跳上跳下地警觉地观察我。我记得那次采访很成功,因为我对他的作品耳熟能详,所以,我们聊得很愉快。我第一次的印象里面,刘心武非常和蔼可亲,知识渊博,视野开阔,观点犀利但又待人宽厚。

那个时候我二十多岁,在一家报社工作,精力旺盛,白天写新闻,晚上写小说,一年能够发表二十多篇小说。一年后的某一天,他出其不意地给我打来了一个电话,问我,很多文学杂志上那个和我同名的写小说的,是不是我?我告诉他就是我。他很高兴,说,他正给华艺出版社主编一套“城市斑马丛书”,希望我把那些小说编辑整理好给他,可以出一本小说集,就放到丛书里。他还告诉我,这套丛书还有朱文一本,张小波一本,都是第一次出版小说集。并且,他主动说,你的小说集的序言,我来写!

我很高兴,确实有受宠若惊之感,也非常激动,于是赶紧整理好了一本小说集《城市中的马群》,交给了他和出版社。我18岁的时候出版过一本小说集,可是,毕竟那是少年写作,不值一提。而这本书,才是我迈上文坛的真正意义的第一本书。我想当时不仅对我,对朱文和张小波应该也是如此。而他给我写的序言的题目叫《和当下共时空的文字》,准确地捕捉到了我的小说的意义和特点,给了我很大的鼓励。等于说我迈上文坛,很大程度就是依靠刘心武的“第一推动”。

从此,我们就经常联系了。10年间,我们还作了多次的对话,对当下的文学和文化问题,对城市建筑和规划发表了看法。过去,我听一些作家说,他的脾气有些怪,可是,十多年的交往,我从来没有发现他的脾气古怪过。而且,他属于那种一旦接受了你,和你成了好朋友,关系就一直很好,很不容易改变的人,值得信赖与尊重。我发现他对年轻人都特别好,尤其对一些虽然很边缘、但却是真正优秀的青年作家很关注。比如,某一天,他读到王小波的一些作品,非常喜欢,就想尽办法找到了王小波,请他吃饭聊天,写评论文章。我记得王小波来的聚会一共有两次,每次吃饭,他不仅约了王小波,还约了我和另外两个朋友,地点就在离他家不太远的一个餐馆里。每次都是刘老师做东,大家谈天说地,聊到很多文学文化问题,席间,大家喝了不少酒,我记得王小波很能喝酒,轻微地醉了,脸红红的,说了很多有趣、有意思的话。深夜,我们散场走出去,我还问王小波,你做自由撰稿人,稿费不够养活自己怎么办?王小波笑了,说,我还有个大货的车本,我当货运司机肯定没有问题!没有想到不久之后,他就心脏病发作去世了。在电话里,刘老师和我叙谈起他,叹息和惋惜了很长时间。

他经常给一些年轻的作家提供机会。某一天,他和法国大使馆文化专员吃饭,那个专员是一个汉学家,也是他的作品的翻译者和研究者,他就特意地带上我和祝勇参加,不遗余力地推荐我们。后来,我的几种法文本小说的翻译出版,也都是他牵线搭桥。有时候他又显得很仗义,2004年中法文化年的活动中,访问法国的中国作家代表团名单第一稿中本来有我的名字,我的法国出版商邀请了我,因为当时我有三本书在法国翻译出版了。可是,名单的第二稿上,我的名字就不见了,一些根本就没有法文版翻译作品但是作家协会喜欢的“作家”上榜了。对此,连邀请我的法国出版商都摇头,只好在那些作家后面注明“无法文译本”。这个事情刘老师听了很不高兴,告诉法国出版商,宁愿他自己不去了,也要我去!我去不成,他也不去了。我劝他说无所谓的,你别赌气,要是你不去,让人家法国方面的译者和出版商很不好办。而且,我自己也有个日本外务省的邀请,时间上刚好冲突了,所以我自己还不一定能去呢。就是在中法文化年期间,他出版的作品法文翻译本就超过了6种,法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世界报》、《解放报》、《费加罗报》都对他的作品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评介。

他总是对处于边缘地位的作家非常地关注。我记得,在王朔的小说遭到各种批评的时候,他写文章支持王朔,对王朔大加赞赏。我还记得有一年,作家协会开大会,他听说王朔、余华这些人既不是会员也不参加那个大会,就对我说,“你说一个作家代表大会,连王朔和余华都不参加,还叫什么代表大会!”他是很硬气的,脾气很倔,据说,最后他自己就是没有去。

作家王刚也是一个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人物,前些时候出版了一本长篇小说《英格力士》,刘老师很喜欢,立即撰写了书评,还请王刚一起聊天吃饭。后来我见到王刚,他给我说起来这件事情,忽然就有些哽咽了。王刚也是一个新疆出生的刚强汉子,他一直很少和文坛人士来往,因此,当一个前辈作家十分真诚地、充满了激情和喜悦地欣赏他的作品,不遗余力地推荐他的作品时,从来都觉得自己是边缘化的王刚,当然会很感动,我也很理解他的哽咽。刘老师对新作家总是很好奇,现在,我在一家文学杂志当编辑,他就经常在电话里问我,最近,有什么样的新闻?有什么样的新作家?还特地让我给他介绍了现在很活跃的“八零后一代”作家们的情况。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年月,我们一些年轻的作家借着给他过生日的由头,喝了好几次酒,每一次场面都非常热闹,也非常令人难忘。我们都知道,他经历丰富,过去当了很多年的中学老师,后来,又当了《人民文学》的主编。1987年,他因为杂志当年1、2期合刊刊发了马建的小说《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而遭到停职处理。于是有一天,在一个酒局上,诗人张小波问他,当时,被停职了,遭到了这样大的打击,是什么心情?他沉吟了片刻告诉我们,当时,他是从新闻联播看到这个新闻的,一开始心情自然有些沉郁,和妻子一起在公园里散了很长时间的步,然后就慢慢地接受并且释然了。他说,一个人总是要受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是你总要在这个时候挺住,并且相信自己能够渡过难关。

我的印象里,他喜欢和很普通的市民来往,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引车卖浆者之流,门口修自行车的老大爷等等,都是他的朋友。他掌握的知识谱系相当博杂,和他聊天说话,你可以得到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也非常有趣热闹。

他还是一个很有情义的人,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他一个电话,在电话里,他的声音很沉重:“我们家的××去世了。”我愣了半天才明白过来,原来,他家一只养了十多年的漂亮的波斯猫去世了。他说了这只猫的一些故事,最后,很难过地告诉我,他们全家到郊区书房外的樱桃树下,把那只猫给掩埋了。对猫如此,何况对待朋友亲人?

这套四卷本精选集里收录的,都是他30年来最重要的作品,包括三部长篇小说《钟鼓楼》、《四牌楼》和《栖凤楼》,中篇小说《如意》、《木变石戒指》、《小墩子》,短篇小说《班主任》、《白牙》,纪实文学《5·19长镜头》,以及他的一本日记体随笔集《人生非梦总难醒》和谈人生、友谊与爱情的散文集《献给命运的紫罗兰》。加上时下热销的另外两个单行本《刘心武揭密〈红楼梦〉》一、二,基本上可以一览他重要作品的全貌了。

他在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一直被文学史家认为是当代文学史的开端之作,尽管现在看来这篇小说显得有些简单化,可是,当代文学肇始的源头,就是从这里来的。这篇小说在当时影响非常大,直接引发了当代文学各个流派,比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等等的产生。短篇小说《白牙》是刘心武后期小说的代表作,白描中透露着荒诞,精致简洁到了极点。中篇小说《如意》、《小墩子》和《木变石戒指》大都创作于十多年前,是他的某种我称之为“民俗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分别被改编成了影视剧,产生了很大影响。

而他小说的抗鼎之作,当然是“三楼”系列。长篇小说《钟鼓楼》发表于1984年,这部小说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当代》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和北京市政府奖。这部小说的结构非常巧妙,用橘瓣式的结构,写了一天的事情,通过北京胡同里一家普通市民的婚礼,写到了几十个人物,从一天延伸到了几十年,有着大量的民俗的、社会学的信息,今天读来也是当之无愧地可称之为近30年最好的长篇小说之一。获得上海市文学大奖的长篇小说《四牌楼》和另一部长篇小说《栖凤楼》,延续着他对北京人民俗与文化心理积淀和生存范式的探索,创作时间跨度达十多年,它们和《钟鼓楼》一起构成了三座令人瞩目的小说山峰。这三部长篇小说构成的“三楼系列”,我觉得,和198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埃及作家马哈福兹的代表作“三街系列”——《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相比,毫不逊色。对这三部小说的解读与评价,细读与研究也才刚刚开始。

纪实文学《5·19长镜头》是当代纪实文学的发轫之作,通过对1985年的一次北京足球骚乱事件的记录,透视了当时国人的普遍心理,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人们争相传阅以为快事。

他的两册散文集《人生非梦总难醒》和《献给命运的紫罗兰》,是他200多万字散文随笔中的精华,表达了他历经岁月沧桑之后的对人生、婚姻、爱情和命运的思考,也是一个作家对人生最真切的感悟,发表出版的当年都深受年轻读者喜爱。

从1977年他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始,一直到眼下刚刚出版的《刘心武揭密〈红楼梦〉》的畅销,他在国内外出版的各种版本和翻译本作品的单行本,已经超过了140种。像他这样有着耐力和活力的长跑运动员般的作家,现在并不多见了。

一直到今天,无论在文坛的中心地带,还是边缘地带,无论在风口浪尖上,还是在波谷地带,他都泰然处之,神情自若,只是拿作品不断地说话,不断地参与着当下的文学进程。因此,要了解30年中国当代作家的心路历程,他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大师级人物,是一个巨大的不可抹杀的文化存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钟鼓楼(刘心武精品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心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0329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9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