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城边乡缘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初的那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杨云高的《城边乡缘》是致70后语城市化进程中涌现的“新城民”,本书虽以转型期的变局切入,实则启发一代人重新出发的必要。作者长期的财经训练不独给我们宏达叙事的背景,也是同理心写作的诚恳尝试。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阅读体验却堪称奇幻:常使我模糊了现象与现实的边界。因为像读漫长的特稿,我遭遇的受访者,几乎每个都有“叶矻荣”的影子。

内容推荐

杨云高的《城边乡缘》写的是新世纪头几年,“劳苦先生”叶矻荣的跳槽、奋斗及他的爱情故事。全书贯穿着两条线索,明线是叶矻荣动荡盘旋的遭遇,暗线是江洁留守工厂的生活,她在时代的大潮中沉浮,最终成为高管。书中塑造了很多鲜活的人物,如欺软怕硬的车间主任,聪明的异乡人许苑玲,性情多变的厂长,等等。

目录

上部 跳槽;巨流裹挟

下部 房事;进退迷茫

尾声

跋:父辈的痛连着我们的痛

试读章节

21世纪真是从2000年开始的吗?叶砣荣始终抱持异议。他固执地认为,是从2001年开始的。他的理由如下:纪年总应从第一年开始,没有第零年的说法。

这个逻辑别人不一定认同,但在他的女同事江洁那里得到了支持。江洁挺他,或许是因为欣赏他。但叶砣荣并不在乎江洁的在乎。

不管如何,至少,叶石=乞荣的21世纪是从2001年开始的。或许很多年后,叶砣荣回忆起2001年他决意离开家乡,开始外出打工的生涯,让他的人生有了急剧的转折。叶砣荣也可能因此生疑:自己的固执己见与自身经历有关。

这理还是说不通:因为先验性的观点在前,人生转折的经历在后呀。同样,江洁也不能预料到,2001年叶砣荣离她而去后,她咫尺的欣赏变成遥远的爱恨。

如果将记忆的时间段拉长,叶砣荣还会发现,十年之前,也就是1991年,他因求学而离开生他养他的乡村。那是他人生轨道的第一次转弯。也就在这十年里,国家前一脚迈人了市场,后一脚加入了WTO。这两步的时间节点,竟与他这个小人物如此巧合。人生中的动荡与嗟叹,是否与此有关,叶砣荣没有多想,也想不到。不过他清晰地记得,2001年2月的一个星期天,他因在外地应聘面试,错过了所在工厂的一个会议。这个会议,会议通知里说是“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不仅重要,还很突然。如果知道下午要开会,叶砣荣就不会赶一大早的长途汽车。他赶到人头攒动的人才市场没多久,腰间的BP机就响了。取出一看,信息是厂里发来的:“今天下午两点召开重要会议,要求全厂中层以上干部参加,不得缺席!”

偌大市场里,人才推着人才走。求职过程从来就不顺心,添了这条短信,叶砣荣内心更窝火。他删了信息,顺嘴骂了句脏话,就听到旁边有人抱怨道:“是别人挤我的!”他没好气,又回道:“我又不是骂你!”

继续挪动脚步时,决定也做出了:不立即折返县城,而是继续求职。按他以往的经验,主任去参会,回来在车间传达一下就行了。副主任都可以缺席的,他这个小小的主任助理去不去,更无所谓了。

但叶砣荣确实错过了一个重要会议。县第一机械厂内部已如山雨欲来风满楼。

下午一点半左右,厂办的江洁挨着跑遍每个车间,通知车间主任们到大会议室开会。江洁来到第一车间时,正、副主任都在坐等,正聊着什么。看见江洁进来,他俩立即停止了话题。

“上午发的会议通知都收到了吧。厂领导让我再跑一趟,通知到每个人。”江洁面色红润,微喘着气。她环视了一下车间办公室,问:“叶主任呢?他没来?”

“我们也在等叶砣荣。他不会直接去大会议室吧?”车间主任胡道仁开口答道,唇上的八字胡须跟着抖动。

“没看到他啊。”江洁应道,“他该配个手机了,否则真不方便。”

“是的啊。我们都说过他多少次了。”副主任在旁边插了一句,“我们刚又给他发了一次信息。”

“真是的!”江洁撩了下头发。她也不知怎么办才好,只好愣愣地看着那个空位,好像叶砣荣还坐在那,棱角分明的脸漾着一丝笑容。只可惜,是另外两张脸堆着笑,正盯着她。

“叶砣荣不来,我们会按规定处罚他。”胡道仁脸上仍堆着笑,又问,“江主任,这次会议很重要,到底是什么精神啊?”

“哎哟,胡主任,你别乱喊,我们主任还没退休呢。我才到办公室不久,你这样乱喊,我们主任听了会怎么想?”江洁笑了下,暗中打了个回合。她接道:“到底开什么会议,我真的不清楚哟。你们准时到。马上要来呀,我还要去通知其他人。”江洁说完,转身快速走了。胡道仁盯着她丰满的屁股扭出了门,朝副主任挤了挤眼睛,笑了笑。

“听说她可能要当厂办副主任。”副主任说。他其实是向胡道仁求证。

“听说是的。”胡道仁也没肯定地答道,“人家到办公室也有一年了吧。”

因为都是知根知底的厂里人,两人没再深入这个话题。二人都不敢乱谈论,因为谁都担心自己的话,会很快传到被议论人的耳朵里,引起不必要的是非。

江洁的父亲是厂里的老师傅,现在退休在家。江洁在县城上的职校,毕业后享受老职工子女待遇,在机械厂顺利成了正式工。江洁父亲曾带过一个徒弟,叫涂瑞伟。涂瑞伟很能干,后来成了第一机械厂厂长。在他治下,一机厂迅速扩充规模,年产值超过八千万元,利税一千多万元,成为全县的利税大户。涂瑞伟商而优则仕,现任县经委主任。一机厂的主管单位就是经委。

再说江洁,作为老职工子女,即使没有文凭,也算八旗子弟。她长得还算漂亮,有点凤眼,喜欢穿高跟鞋,平时双腿总是紧夹着,走路时裤子磨擦有声;有时涂抹过度,反而抵消了她原有的姿色。她却不知,还以为锦上添花。或许与凤眼有关,偶尔会挤弄一下眉眼,让她的眼神带了点轻佻。可她自己没有意识到。她比叶砣荣早一年进厂,在调入厂办前一直是产品统计员。统计员这活并不重,无需白天黑夜地三班倒。这都得益于她父亲的荫庇。

一机厂作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内部人员等级森严。像叶砣荣这种学校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是国家干部性质,当然是正式工。正式工是铁饭碗,如果不犯大的错误,连厂长也很难撵人。P2-4

后记

跋:父辈的痛连着我们的痛

母亲又哭诉起来。这一次,是2011年10月31日11点58分。父亲摆脱病痛,永远走了。

我感觉的不是极度悲伤。最悲伤的有几次:第一次听到父亲患癌消息的时候,推进手术室抢救开第二刀的时候,2011年早春在上海看着他无力枯坐的时候,还有临终前几天的那个中午他安慰我说“不要难过,人总是要死的”时候。

我感觉的是无能为力。他在离开弟弟的房子时说了一句:“这边我怕是再也来不了了。”我后来才懂他这话的意思。他决绝地回到老家,拒绝治疗,走完了他辛苦人生的最后时光。我们再三苦劝他住院,他都不为所动,还说“心血熬干了,早死早安生”。这些话都是绝望的,但我们无能为力,真的无能为力。他活着,即使再疼痛,至少我们还能看到他。但从此,阴阳两隔,我们再也看不到父亲了。这种疼痛永远留在心里。

父亲去世后,我去了趟美国。即使在那彼岸,我两次梦见父亲,并从梦中惊醒。这使我相信,灵魂是无处不在的,再遥远的距离也无法阻断梦中的相遇。

那之后,我开始动笔写作本书。其实,这本书构思已久,但父亲患病两年,我们的生活变了,写作也为之改变。我意识到,有一种疼,疼得深彻;有一种痛,痛得无力。这种疼与痛,应当是浸于本书的字里行间的。所以,这本书也是献给父亲的。

父亲去世三周年的那天,我在老家,试图向父辈了解我父亲的父亲。从未有人向我讲述爷爷的事。那是一段尘封且“不光彩”的故事。我的爷爷因肺病,死于“文革”前。他育有八个子女。他死后十多年,我才出生。他的肺病,是解放前被国民党殴打留下的。

那时,爷爷是共产党的地方乡长,配有一杆枪。解放前夕,国共在他的家乡展开残酷的拉锯战,今天是共产党统治,明天又被国民党占领。老百姓就在这种拉锯中左右摇摆,今天向你投诚,明天向他效忠。有近一年时间,国民党来了没走,我爷爷是共产党,被迫领着全家转移,渡过大河,藏于苇荡,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后来国民党撤了,我奶奶带着四个孩子回到家乡,某天国民党突然杀回,我奶奶藏于床下才逃过一命。后来爷爷还是被国民党抓走了,严刑拷打,要求投降,否则全家难保。为了家人,为了年幼的孩子,我爷爷对国民党说,从此只做老百姓,不跟共产党干了。他把枪扔进了水里。再后来,共产党赢了,国民党撤了再没回来。据说,爷爷如果当年不变节,活到今天应当是很大的官了。但他不变节,他的家庭会做出牺牲,也可能不会有我了。他也幸亏死于“文革”前,否则他很可能在“文革”中,因变节而屈辱地死去。国民党拷打留下的肺病,帮他躲过“文革”一劫。

时代就是这样不堪。我相信爷爷在变节前,经过了痛苦的煎熬。不单单是身体拷打上的疼,更有精神上的痛楚。灵魂无处不在,即使时间再久远,我也能感受到爷爷当时的无奈与无力。

对亲人的痛感到痛,才会对他人的痛感同身受。父辈的痛连着我们的痛。同样,我们也应当对后辈的痛有所体察,并要努力减少后辈的痛苦。

那么,这些痛来自何处?它不仅仅是来自身体上的。更多时候,痛来自他人,来自周围环境——有他人作的恶,也有环境的恶、制度的恶。这让人们互相争夺、拉锯、互残。

不作恶很难。当其他人都在做,你不作恶似乎就无意义,而且对你不利,逼你跟着作恶。你也就成为“其他人”的组成部分。结果所有人都会作恶。比如当你买物美价廉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很可能是雇主在恶劣的环境下剥削工人生产出来的,是雇主在作恶,但你消费了,你是否无意中助纣为虐,成了作恶者的共犯呢?

我们都不是三千年前的义人,我也不愿道德说教地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是引用胡适的话告诉他,“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人是自私的,但在做利己的事时,万勿影响别人;即使要影响,也要施加好的影响。我觉得做事应奉行如下原则:损人利己的,少做;利人不损己的,利己不损人的,可做;损己利人的,自愿;损人不利己的,损己不利人的,不做。如此,这世上便会少许多的恶,少许多的痛。

最后说一个真实的事:某私车被公交车碰擦,一车乘客为赶时间,迫使私车车主接受200元了事,实际他修了800元。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是非,对少数人实施“暴政”,国民性中的这种积习也是恶之源。当年赵高指鹿为马、晋惠帝疑惑“何不食肉糜”,沦为后人的千古笑谈。而今之世,同样多有可笑荒诞之事。后人会不会像我们嘲笑晋惠帝那样嘲笑我们?

2014年11月于金湖杨家井

书评(媒体评论)

小说中的人性沉浮或介于《平凡的世界》和《废都》之间,文学的笔墨浸透了作者深入的社会学思考。

——郭立新(博世和西门子家电集团区域国内高级销售总监)

本书虽以转型期的变局切入,实则启发一代人重新出发的必要。作者长期的财经训练不独给我们宏达叙事的背景,也是同理心写作的诚恳尝试。

——吴声(逻辑思维联合创始人、中国电商委秘书长)

《城边乡缘》是辗转于时代车轮下、放逐与城市乡村间,草根灵魂的挣扎、喘息、颤抖、无奈与痛楚。是对二十年来黄金时代的底层叙述。时代血痂下终生的心灵史,不容遗忘。

——周国洪(新华社智库分析师)

随着小说主人翁的行走,读者也跟着观察大千人世和繁华荒芜。这个极速发展的时代,正如作者所说,其实也是个稳性动荡的年代,阶层分化在这个时期的暗中演进,将会对未来可能的大变局种下根本性的主因。

——张宪军(《读天下》杂志总编辑)

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阅读体验却堪称奇幻:常使我模糊了现象与现实的边界。因为像读漫长的特稿,我遭遇的受访者,几乎每个都有“叶矻荣”的影子。

——胡涵(《新京报》深度报道部记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城边乡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云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80034
开本 32开
页数 4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5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2014296578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6:4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