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漫长的追寻中,西方文化已由探求结局或目的而转向寻找原因——从如何到为何。这一转变会使我们人类经验变得空洞无谓吗?那么我们又如何能重获并丰富自己的目的感呢?
由丹尼尔·J·布尔斯廷所著的《探索者(精)》整体上是按年代顺序编排的,但细节上有交错重叠之处。随着史事由古及今的发展而同其前一卷在年代上交叠。我们不断在永恒的为什么中探索人性,所以这也是一部没有结尾的史书。我们还会看到,我们自己如何在这探索之中从寻求意义到发现意义。
图书 | 探索者(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在这漫长的追寻中,西方文化已由探求结局或目的而转向寻找原因——从如何到为何。这一转变会使我们人类经验变得空洞无谓吗?那么我们又如何能重获并丰富自己的目的感呢? 由丹尼尔·J·布尔斯廷所著的《探索者(精)》整体上是按年代顺序编排的,但细节上有交错重叠之处。随着史事由古及今的发展而同其前一卷在年代上交叠。我们不断在永恒的为什么中探索人性,所以这也是一部没有结尾的史书。我们还会看到,我们自己如何在这探索之中从寻求意义到发现意义。 内容推荐 由丹尼尔·J·布尔斯廷所著的《探索者(精)》告诉我们西方文化所经历的三大探索时代: 首先是先知和哲学家,如摩西、约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宗教改革家们,他们义无反顾地从上帝或内心的理性中探索求赎或真理。 其次是一个共同探索的时代,如修昔底德、托马斯·莫尔、马基雅弗利和伏尔泰,他们本着自由精神追求文明。 最后是社会科学的时代,人们面向着未来,却似乎被历史所支配着。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有马克思、施本格勒、汤因比、卡莱尔和爱默生、马尔罗、柏格林和爱因斯坦、等等。 他们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勇往直前,继续探索。 目录 致读者 第一卷 古代的遗产 第一编 先知的道路:崇高的权威 1 从先见到先知:摩西的顺从考验 2 立约的上帝:以赛亚的信仰考验 3 信仰者的挣扎:约伯 4 自我阐释的世界:东方的恶 第二编 哲学家的道路:奇妙的内心工具 5 苏格拉底发现“无知” 6 口述言语的生命力 7 柏拉图:理念的彼岸世界 8 通往乌托邦的道路:放大了的美德 9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的外来人 10 在常识的道路上 11 亚里士多德的变化世界的上帝 第三编 基督教的道路:共同体的实验 12 信仰者的团体:教会 13 信仰的岛屿:隐修院 14 辩论的方式:大学 15 新教的三种不同方式:伊拉斯谟,路德,加尔文 第二卷 共同的探求 第四编 发现的方式:探求经验 16 荷马的遗产:神话和英雄时代 17 希罗多德和历史的诞生 18 修昔底德创建一种政治科学 19 从神话到文学:维吉尔 20 托马斯·莫尔的通向乌托邦的新道路 21 弗兰西斯·培根展现旧偶像和新领地 22 从灵魂到自我:笛卡尔的内在岛屿 第五编 自由的方式 23 马基雅弗利对于民族国家的追求 24 约翰·洛克界定知识和政府的界限 25 伏尔泰对文明的召唤 26 卢梭寻求逃遁 27 杰斐逊的美国的探求 28 黑格尔转向“地上的神的理念” 第三卷 通向未来的道路 第六编 历史的动力:社会科学的方式 29 福音书和进步的科学:从孔多塞到孔德 30 卡尔·马克思对命运的追求 31 从国家到文化:施本格勒和汤因比 32 一个在革命中的世界? 第七编 疑问的圣殿 33 “一切历史皆为传记”:卡莱尔和爱默生 34 克尔恺郭尔从历史转向存在 35 威廉·詹姆斯:从真理到意识流 36 多样性的慰藉和惊奇 37 困惑的文学 第八编 进行中的世界:探索的意义 38 阿克顿的“未来的圣母马利亚” 39 马尔罗:反命运的魅力 40 重新发现时间: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 41 界定神秘:爱因斯坦对统一性的探求 参考注释 致谢 试读章节 未来总是一个庞大的意义宝库。无论哪里的人们都不满足于赤裸裸的经验,总是用未来事件的征兆包裹现在。他们从献祭的牺牲、鸟儿的飞翔、星辰的运转甚至自己的睡梦和喷嚏中,都能够找到线索和暗示。先知的英雄传奇记载了他们所作的努力。他们预先破译神的意图,以求幸免于神的突发奇想所带来的灾祸,并开始转向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立自我,自由地选择信仰。 美索不达米亚人尝试了种种方法,力求从现在推知将来的秘密。占卜师注视着焚香燃起的烟缕,解释泥骰子掷出的数字,由此给来年命名。他们放一碗水在膝上,注入油,观察油在水面或向碗沿的流动,如此来解答有关将来的疑问。 希伯来人的典籍同样记录了他们如何感悟神意,如何赋予今天的经历以明天的虹彩。雅各“梦见一个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头顶着天。有上帝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主站在梯子顶上,说,‘我是主你祖亚伯拉罕的上帝,也是以撒的上帝,我要将你现在所躺卧之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主祭司把圣石乌陵和土明放在胸牌里,分别代表“是”和“非”,先被抽取到的就是上帝的回答。在同扫罗作战之前,大卫就曾向由祭司亚比亚他主持的这种神谕咨询。当代表“是”的圣石出现,预示着他将战胜非利士人时,他便出征作战。 我们从《撒母耳记》中读到:“现在称为‘先知’(纳比nabi)的,从前称为‘先见’。”“先见”是能够看清未来的人,他的影响来自他的预测能力。祭司预测者让问卜者接受神的意图。一旦他的预测得到应验,人们就会对他满怀敬畏。先知则具备另一种能力。他是纳比(“宣告者”或“昭示者”),以上帝本身的权威说话。由此,古希伯来先知们开启了通向信仰的路径。上帝宣告:“我必在他们弟兄中间,给他们兴起一位先知……我要将当说的话传给他,他要将我一切所吩咐的,都传给他们。”(《申命记》18:18)“口”和“纳比”这两个词在他们的用法中可以互换。我们英语中的“先知”(源自希腊语:在众人前或为众人说话的人)具有相同的含义。 先见只是预言事情将会怎样,先知则规定人们应当相信什么,应当去做什么。这两种角色在古代以色列一开始往往不容易区分。但先知作为上帝的代言人,受到神性的感召,逐渐代替了那些单纯的预言者。 正是这一角色转换开启了通往信仰的启蒙,通往人的自我意识的路径,这种自我意识使人们意识到自己有选择的自由,意识到为其选择所应承担的责任。古代希伯来先知的历史,正是这展现中的自我的传奇。擅长解释迹象和征兆的先见者,有时会根据自己的梦境和鬼怪精灵的幻象来描绘未来图景。他们能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人间的事物。但是先知则传达着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消息。因此,无怪乎,当这“神灵之人”(Man of the spirit)听到神谕时,会心醉神迷,似乎因为受感召而发狂。他的狂喜通常有一系列现象,有时则用唱歌来表达。 如此将先知视作上帝的信使,是独特的《圣经》式的看法。与此相伴随而来的,是对于先见者的技巧和花招——异教迦南人的方式——的不信任: 你到了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之地,那些国民所行可憎恶的事,你不可学着行。你们中间不可有人使儿女经火,也不可有占卜的、观兆的、用法术的、行邪术的、用迷术的、交鬼的……因你所要赶出的那些国民,都听信观兆的和占卜的,至于你,耶和华你的上帝从来不许你这样行。耶和华你的上帝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像我(摩西),你们要听从他。(《申命记》18:9—22)元始先知摩西是以上帝的名义对法老说话的:“耶和华这样说。”上帝也正是通过先知来统领他的人民。历史证明,由摩西的宗教所带来的这种希伯来意识形态,对西方信仰的未来至关重要。 单一而全知全能的仁慈上帝使人类背负起信仰的义务——归根结底是选择的义务。这种“伦理一神教”造成自身的难题。 当先知带来的不只是未来的蓝图,而且还有上帝的律令时,他提供给信徒的是新的考验:对顺从的考验。直面过上帝的摩西将十诫直接从上帝那儿带到西奈山。前五诫——禁拜其他神,禁造偶像和渎神,命令遵守安息日规定以及孝敬父母——肯定了他们社会的传统。但是其余的五诫全是从否定的方面来讲的——禁止杀人、奸淫、偷盗、作假见证和贪恋邻人财物,强调倾听者可以自由选择正当信仰的方式,并以此避免罪恶。摩西十诫如此使顺从成为信徒的标志。一千年以后,这种观念也成为伊斯兰教的核心(“伊斯兰”源自阿拉伯语,意指“顺从”,顺从真主的意志)。 但是摩西宗教的另一个独特要素却为信仰开启大门。摩西亲近的上帝和他的创造物一起神秘地共享权力。他甚至以立约的形式,使他的人民和自己享有同等的地位。最大的悖论是,全能的造物主上帝寻求同其创造物之间形成一种自愿的关系。上帝和他的选民以色列的孩子们之间的关系乃由双方自由选择。“你们果然听从且谨守这些诫命,耶和华你上帝就必照他向你列祖所起的誓守约,施慈爱。”上帝及其创造物之间的这种特殊的契约关系,表明了上帝更为看重一种自由规定的顺从。这表明了神的意图:人的生命应由人自己的选择来支配。这是古希伯来人对自由意志的肯定。古希伯来人是上帝的选民,同样上帝也是希伯来人所选择的上帝。 大约公元前8世纪,希伯来先知所传达的圣言由先知或其抄写员记录下来。此后先知就承担了一种角色,超出他们生活的、上帝最初向其发布预言的社区。先知的圣言如今传送到所有懂得他话的人那里——甚至远远超出了他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地点。这样,先知们的言论成为持久的先知文献。先知们说过的话语汇集了起来,成为普适于各地人们的神圣教诲。文字记录就这样使部落启示扩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当年琐罗亚斯德(公元前两千年后期)的言论为琐罗亚斯德教奠定基础时,也发生过类似的转换。后来耶稣话语的记录,再后是公元7世纪时穆罕默德的言论,也都发生过这种情形。 P4-7 序言 身处两个永恒——逝去的往昔与未知的将来——之间,我们从未停止追寻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方向感。我们继承了科学和艺术的遗产——那些伟大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哥伦布们、列奥纳多们和莎士比亚们的作品;这些已在我的前两本书中加以列举。我们因他们的发现和创造而自豪。但我们个个都是探索者。我们都想知道为什么。人是好问的动物。尽管有所发现,即相信我们已找到答案的信念会使我们彼此疏远,并且忘记我们的人性,但继续使我们走到一起,并把我们造就且保持为人的正是探索本身。这本简略的书无意考察哲学或宗教的历史,而旨在利用西方伟大哲学家和宗教领袖示范各种探索方式。这是一部关于探索而非发现的史书。我选择了那些至今我仍以为最无可争辩的探索者,他们探问我们生命和历史之意义的路径今天依旧把我们引上自己的追寻之旅。 我们西方文化经历了三大探索的时代。首先是先知和哲学家,他们以英雄的方式从我们每人头上的上帝或内心的理性中探索救赎或真理。接下来是一个共同探索的时代,以自由精神追求文明。再下来最近的,是一个社会科学的时代,人们面向未来,却似乎被历史的力量所支配。我们在亲身的探索中运用了所有这些方式。他们的声音并未沉寂,我们聆听的更多的是他们提问的方式而非他们作出的答案。在这漫长的追寻中,西方文化已由探求结局或目的而转向寻找原因——从如何到为何。这一转变会使我们人类经验变得空洞无谓吗?那么我们又如何能重获并丰富自己的目的感呢? 这本书整体上是按年代顺序编排的,但细节上有交错重叠之处。三卷的每一卷都随着史事由古及今的发展而同其前一卷在年代上交叠。我们不断在永恒的为什么中探索人性,所以这也是一部没有结尾的史书。我们还会看到,我们自己如何在这探索之中从寻求意义到发现意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探索者(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 |
译者 | 吴晓妮//陈怡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77072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54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32 |
出版时间 | 2016-03-01 |
首版时间 | 2016-03-01 |
印刷时间 | 2016-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56 |
CIP核字 | 2015221740 |
中图分类号 | K811 |
丛书名 | |
印张 | 1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8 |
宽 | 155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9-1999-119号 |
版权提供者 | Random House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