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高唐神女与维纳斯/新世纪学人文萃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撩开中国“维纳斯”神秘面纱之作,打开了中国上古文化与世界其他古老文化比较研究的大门。本书详细考察了存在爱与美主题的原形形象高唐神女和维纳斯,并以纵向的历史考证和横向的文化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考证了古希腊、印度、中国三个文化圈中跨文化的普遍现象。

目录

上篇 美神由来

——爱与美主题的原型发生史

序(1)

第一章 原母(3)

一、原母神:史前维纳斯之谜(4)

二、猪龙崇拜:女性、肥硕与生命力的原始隐喻(12)

三、周期变化:女性圣化的神秘类比(18)

四、马牛二元编码:雌性为先的原始分类逻辑(20)

五、母系社会:女神宗教的现实基础(27)

六、“男耕女织”以前的“女耕女织”(39)

七、父权制文明中的原母回忆(48)

第二章 地母(58)

一、引论(59)

二、土·也·地

——汉字表象中的地母神话(62)

三、卜辞中的分身地母:东母西母

——女娲与西王母的原型(69)

四、申·坤·神·身  

——从地母象征系统看“神”概念的发生(79)

五、女性·躯体·容器·世界(89)

六、母与墓

——回归神话的人类学意义(97)

七、生之忧惧和死之迷恋

——回归神话的心理学意义(101)

八、地母之乳与人体陶器(106)

九、反者道之动

——回归神话的哲学意义(114)

(一)永恒回归(115)

(二)初始之完美(120)

第三章 爱神f127)

一、引论(128)

二、地母的非神话化——社(130)

三、礼仪中潜隐的神话观:社与天阳(136)

四、圣洁与肮脏

——性爱观的两极分化(141)

五、圣婚仪式与“遘祭”源流

——文学中性与爱主题的起源(144)

六、从地母分身看北欧的婚神与爱神(157)

七、过滤性升华:希腊悲剧的仪式起源(160)

八、非过滤性升华:印度艺术的性力之美(172)

第四章 爱神及其配偶(上)

——维纳斯与阿都尼斯神话考源 (182)

一、引论(183)

二、莎士比亚笔下的爱神与配偶

——《维纳斯与阿董尼》(184)

三、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与配偶

——奥维德与罗马人的性爱观(195)

四、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与配偶

——阿弗洛狄忒和她的情人们(202)

五、追索爱神的东方起源(212)

六、巴比伦的易士塔与阿都尼斯(220)

七、苏美尔的印南娜与杜姆兹(225)

第五章 爱神及其配偶(下)

——社稷本义发隐(234)

一、社稷的配偶关系(235)

二、“稷”的破译:大头谷灵与阳性生殖力(238)

三、刑天与大头人断首之谜

——兼及头与阳具换喻的农耕神话基础(250)

四、道的破译:祭首的宗教哲学(261)

五、“儿子与情人”(268)

第六章 美神(279)

一、引论(280)

二、美始于色:古希腊的性美学(282)

三、美始于色:印度的性美学(290)

四、美始于食:中国的食美学(298)

五、由食到色:“艳”的文化蕴涵(308)

六、美学的感性根基(316)

下篇 美神幻形

——爱与美主题的文化置换

第七章 神女

——爱神在中国的隐形和置换(323)

一、中国有没有爱与美女神?(324)

二、高唐神女:中国的维纳斯(329)

三、从爱神到美神:高唐神女的文学分身(333)

四、中国维纳斯的升华形式(339)

第八章 云雨

——欲望与幻想的比较神话学(344)

一、引论(345)

二、古典文学中的“云雨家族” (345)

三、云雨原型的跨文化发生机制(353)

四、宋玉与欲望的诗化(359)

五、道德质疑:希腊的“过多”与中国的“淫” (362)

六、“淫”的隐喻与宙斯神话(365)

七、淫诗说与云雨原型的对立统一(372)

八、“恶”与“假”的发现

——云雨原型的非神话化(376)

第九章 昼寝

——宋玉的幻想心理学(383)

一、昼寝与白日梦:儒道分野(384)

二、宋玉的幻想治疗术

——《高唐赋》心理分析(393)

三、发蒙:性梦的精神启悟功能(398)

四、神妓与巫女

——白日梦中幻化的女神(404)

五、瑶姬、巫儿与处女祭司(411)

六、萧统《文选》与《高唐赋》的历史命运(418)

第十章 幻梦(424)

一、引论(425)

二、中国文学中的“美人幻梦”(428)

三、从《高唐赋》到《洛神赋》

——美人幻梦的文学原型(432)

四、圣王与圣婚仪式

——美人幻梦原型的发生(436)

五、帝王性爱与凡人情恋

——美人幻梦原型的前期发展模式(443)

六、隔水伊人与异女荐枕

——美人幻梦原型的发展演变(451)

七、《辽阳海神传》:美人幻梦的后期标本(459)

八、《红楼梦》:美人幻梦的消解(463)

九、文化与心理的阐释(466)

第十一章 补偿

——《聊斋》神话解读(470)

一、狐鬼与性爱:原型的改造(471)

二、“爱情三部曲”中的性别偏见(482)

三、幻想与现实的象征投射机制(492)

四、秋虫自热:一颗寒心的疗救本能(496)

五、穷而后幻:蒲松龄的自我确证术(501)

第十二章 色与美

——《金瓶梅》性爱主题的复调变奏(509)

一、掩耳盗铃

——《金瓶梅》研究史的偏颇(510)

二、系铃解铃:笑笑生的自我解构与性主题变奏(518)

 (一)色:性主题在男权文化中的道德换喻(519)

 (二)美:性主题在“无性文化”中的美学换喻(531)

三、结语:文化精神分析的阐释(543)

第十三章 孝与鞋

——俄狄浦斯情结与反俄狄浦斯情结(550)

一、引论(551)

二、代际冲突与人伦观念的起源(554)

三、“孝”与教:孝的宗教化(562)

四、“孝”的法律化:中国文明中的乱伦禁忌(568)

五、“孝”的政治化:由孝到忠的隐喻类比(574)

六、咒骂与宣泄:夸大的乱伦幻相(579)

七、鞋喻:俄狄浦斯主题的中国编码(585)

后记(597)

试读章节

大凡提到女神,现代人心目中自然会联想到古希腊神话中多姿多彩的女性神灵群像,因为只有在古希腊神话体系中,女神们才留下了关于她们品性、职能和生活的详细记载;也只有在古希腊艺术中,女神们才被赋予了最切近人间女性的造型形象。除了最美的阿弗洛狄忒之外,那威严而善妒的天后赫拉,从宙斯头颅中生出的战争和智慧女神雅典娜,处女和贞洁的守护者、月亮与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土地、丰产与婚姻保护神得墨忒耳及其女儿珀尔塞福涅等,都成为后世西方文学艺术中反复出现的形象。透过发展得最为充分的古希腊神话向历史的纵深看去,我们发现较早产生的神话体系中,女神的数量和功能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关于她们的故事也显得较为简朴和单一了,如埃及神话、巴比伦神话和苏美尔神话中的女神。再往上溯,当我们把探究的目光射向史前的石器时代时,丰富多彩的女神群像便完全隐没到惟一的女神形象之后了,那便是这里要论述的原母神。

人类学家和宗教史家们确信,原母神是后代一切女神的终极原型,甚至可能是一切神的原始雏形。换句话说,原母神是女神崇拜的最初形态,正是从这单一的母神原型中逐渐分化和派生出职能各异的众女神。因而,对女神的发生的深入认识,必然要追溯到原母神信仰在史前宗教中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对爱与美女神维纳斯/阿弗洛狄忒的溯源性考察尤其是这样,因为考古学界为原始母神的命名——史前维纳斯(prehistoric Venus)——本身已经暗示了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P4

序言

时代在前进,人类在进步。改革的大潮把一个崭新的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文化事业也在迅猛发展。不少有识之士在思考、在探索、在总结、在提高。在学术研究上,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各种学派异彩纷呈,真正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还是因为人有思想。如果人们不善于总结经验,不善于完美自我,不善于改变环境,那么今天,可能人类仍在黑暗里爬行,仍然生活在刀耕火种之中。回顾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我们看到历代的先贤先哲都在用如椽之笔通过理论的探讨、学术的争鸣书写着中国的学术思想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诸子百家。他们著书立说、四处游说,开我国学术风气之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术的发展。隋唐以降,科举制度的兴起,不但使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最后更走上了“八股”的歧途。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乾嘉学派,当时分为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他们崇尚考据,引经据典,条分缕析,在经学的研究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但多数人却讥笑他们不识时务、钻故纸堆,其实这一考据学派的出现是在清统治者文化大棒的高压下形成的,自有其不得已的苦衷。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出现了不少对推动我国学术研究颇有贡献的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等人。他们或立说以变法,或讲学求维新。这里要着重提到严复先生,他以翻译《天演论》、《原富》、《法意》和《名学》而蜚声学林。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便将他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并列,说他是“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是“先进的中国人”。通过对四部书的翻译出版,严复把进化论、唯物论的经验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政治理论,融会系统地介绍进来,拓展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眼界。特别是《天演论》,它不仅论证了物竞天择、进化无已的客观规律,而且使人们获得了一种观察一切事物和指导自己如何生活、行动和斗争的观点、方法和态度。换言之,即一种世界观的改变,而世界观的改变是根本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天演论》的出版,奏响了埋葬末代封建王朝的挽歌。

我社曾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出版了一套“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这套丛书的出版,实际上,也是受了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的启发。这套丛书收录了从1523年的《君主论》到1917年的《精神分析引论》,还包括《天体运行论》和《战争论》等,时间跨度近400年,内容涉及天文、物理、生物、生理、心理、政治、经济、法律与军事诸领域。这些书,既有过去被视为“异端邪说”的禁书,也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学术著作。文字既艰深,道理更玄奥,但出版以来,读者踊跃,好评如潮,可见高水平的学术专著自有其“阳春白雪”式的需求。目前这套丛书已多次再版,台湾方面已购买了海外的繁体字本版权,而该丛书的第二套也在进行中。

我社还出版过一套《周国平文集》,作者周国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他的专业是研究尼采,但他用其哲学的思路、哲人的笔触,去进行文学的解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他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其观察之细微,失女之痛切,打动了千千万万个读者的心灵,真是爱女未必不丈夫。社会上所谓的“余秋雨现象”,其核心,也在于传统意义上的学者涉猎了文学领域,而且出手不凡,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实际上,天底下本没有规定学者就不能成为文学家,只是长时期以来,多数学者或因时间紧而不为,或本人对文学不太感兴趣罢了。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始为学者,诚然;但学者不仅可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纵横驰骋,也能在其他方面信马由缰。这一现象再次验证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再次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不少人向西方学管理、学科学、学技术。我们知道,当今社会是一个新事物、新知识层出不穷的时代,一个不善于学习的人是不能成为人才的,一个不善于学习的民族更难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现在党中央要求我们创建学习社会,其根本目的也就在于坚持科学发展观,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以便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我们在这时,出版这套“新世纪学人文萃”,其首要目的,就是为创建学习社会做点贡献,让学习空气更浓厚,让“活到老、学到老”的格言成为人们行动的规范,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今天,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的今天,我国的国力更加强大,国家也更加开放,各种学术研究也更加蓬勃地开展起来。我相信,学术成果的繁荣也是指日可待的。这些年,我们出版社在推广学术研究成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还不够。我们这次推出这套“新世纪学人文萃”的第二个目的,便是将部分学者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发表出来,贡献给社会,以期更多的学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人为本、乐于奉献,推出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将学术之花从学者的书房中解放出来,使其在社会的大花园中结出硕果,从而造福于人类。

叶舒宪也算是我的同乡,他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职。他博闻强记,博学多才,思维敏锐,文笔犀利,特别是他的学术研究突破了学科界限,在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崭新领域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他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已经引起海内外学界的重视,其涉及的新学科和新方法,对其他学者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感谢叶舒宪先生相信家乡的出版社,把其数百万字的研究成果,交到了我们手里,作为“新世纪学人文萃”的第一种书。我们钦佩叶先生的勇敢,而作为这套书的出版者,我们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革命导师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入口处,好比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我们决心以大无畏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来出好这一套丛书,为我国的学术发展略尽绵薄之力。不妥之处,还望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周鹏飞

2005年4月5日

于西安逍遥斋

后记

2004年春,陕西人民出版社拟推出一套“新世纪学人文萃”,收录本人的六部著作为首批人选之书。200多万言的修订、校对和配图工作,就这样断断续续进行了一年。其间受到周鹏飞社长和朱玉、吴秉辉总编的高度重视和对学术研究的鼎力支持,在此致以由衷的感谢!

还要特别感谢责任编辑李玉皓、关宁女士和董全平先生的耐心细致的筹划与编审工作,美编徐秦生和易玉秦先生的精心设计,以及远在湘潭的湖南科技大学的吴广平教授百忙之中帮我校对,陕西师范大学的田大宪教授给予及时协助。是他们的辛勤努力使这套书能够以今天这样的面貌问世。还需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诸位领导对本人研究的重视与支持。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尝试将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和比较方法引入文学研究,改造和提升中国传统学术的单一视野的考据学方法,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1982),海南大学(1993)和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从事过相关的学科建设,培育了一些学术创新的生长点以及后备的专业人才。也趁到四川大学(2000一)、郑州大学中原文化资源研究中心(2002一)、吉林师范大学(2003一)、西安外国语学院(2004一)、兰州大学(2005)等高校做兼职研究或特聘期间,对文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方向如何结合“地方性知识”的特点加以拓展,做过多方面的合作探讨与努力。如今,将文化人类学视野融入本土“国学”的“三重证据法”,已经引起众多青年学者的关注,发表的相关讨论和评论文章也有了相当的积累。四川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比较文学博士点率先在国内辟出“文学人类学”的招生方向,而复旦大学等校也有“艺术人类学”的博士招生方向。当年凭个人兴趣而斗胆尝试的打破学科界限壁垒的研究尝试,经历了摸索和调试,如今在知识全球化语境下的人文学术拓展中可派上一些用场,这对于探索者来说,应该是值得欣慰的。

今年,教育部“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在一批重点院校新开辟了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历史人类学、口传与非物质遗产等综合性的学科方向,这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顺应文化产业兴国的新世纪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即依靠发掘本土文化资源来转换成文化生产力,逐步替代耗费能源与自然资源的传统产业的方向性变革。这足以引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重视。我在2005年3月17日被聘为中山大学中国口传与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使多年探索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方向,有了更加适合国情即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现实需求的发扬契机。可以预期的是,以古今对话、中西学术对话、文本与田野之间的互动为特色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将在未来的学科重组与知识创新的变革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这里新版收录的六种拙著,似可作为文学人类学研究探索过程中的系列案例,或三重证据法应用实践的具体体现。其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如果能给后来人提供一定的借鉴,给中国上古文化经典的现代理解提供一些思路,则作者之幸,亦读者之幸也。如果说这六种书在内容上还有失误或未尽人意之处,则请同行和读者多多批评指正。我希望日后还有进一步逐一修订与补充的机会。是为后记。

作者

2005年3月26日

干北京太阳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高唐神女与维纳斯/新世纪学人文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舒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4072303
开本 32开
页数 5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6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7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01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09
149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