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咨询丛书”。按不同年龄段分《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咨询》、《中老年心理健康与咨询》及《心理测验》共4册。该丛书是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龄人群撰写的。适应不同年龄人群的需要。
本书为其中一册,阐述了中老年心理健康与咨询问题,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书中吸收了当今国内外的一些新研究成果,也凝聚了作者们的科研成果,引用案例大部分来自我国现实生活,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老年朋友阅读,也可作为心理健康与咨询人员的教学参考书。
图书 | 中老年心理健康与咨询/心理健康与咨询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心理健康与咨询丛书”。按不同年龄段分《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咨询》、《中老年心理健康与咨询》及《心理测验》共4册。该丛书是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龄人群撰写的。适应不同年龄人群的需要。 本书为其中一册,阐述了中老年心理健康与咨询问题,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书中吸收了当今国内外的一些新研究成果,也凝聚了作者们的科研成果,引用案例大部分来自我国现实生活,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老年朋友阅读,也可作为心理健康与咨询人员的教学参考书。 内容推荐 为了向各年龄段的人们普及心理知识和解答心理问题,林仲贤、武连江教授,丁锦红、王净副教授和韩布新副研究员等共同撰写了这套“心理健康与咨询丛书”。丛书分为儿童、青少年和中老年心理健康与咨询以及心理测验四个分册,内容广泛、阐述简明。作者均系我国当代心理学专家,丛书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书中吸收了当今国内外的一些新研究成果,也凝聚了作者们的科研成果,引用案例大部分来自我国现实生活,具有中国特色。 该丛书适合各年龄段群体,特别是学校师生学生家长及中老年朋友阅读,也可作为心理健康与咨询人员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序言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影响 1.1 年龄划分标准 1.2 全球人口变化的特点 1.3 世界人口老龄化 1.4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5 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2 中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2.1 与年龄相关的生理变化 2.2 与衰老相关的病理变化 2.3 我国国民体质调查 2.4 衰老理论 2.5 寿命与衰老 2.6 总结 3 中老年人的社会心理发展特点 3.1 中年人的家庭 3.2 中年人离婚问题 3.3 中年人的人格发展 3.4 中年人的工作 3.5 老年人的性别角色 3.6 老年人与家庭 3.7 老年人的工作与退休 3.8 老年人的人格发展 3.9 老年人的生活观 4 中老年人的认知发展特点 4.1 中年人的智力特点 4.2 中年人的应用智能 4.3 成年学习者 4.4 老年人的认知能力 4.5 大脑的衰老与痴呆 4.6 老年抑郁症 4.7 认知年老化 4.8 改善老年人记忆的方法 5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本知识 5.1 几个基本概念 5.2 正常心理和病理心理 5.3 心理诊断和心理测验 5.4 心理咨询 5.5 心理治疗 6 中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6.1 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6.2 亲子关系 6.3 婚姻生活 6.4 更年期与中年危机 6.5 失业问题 6.6 老年人的家庭关系 6.7 老年歧视 6.8 老年人保健品问题 6.9 常见老年病的心理干预 6.10 老年期痴呆病人的看护 6.11 临终关怀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3 中老年人的社会心理发展特点 社会心理主要反映个体与团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人与人、人与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章主要从家庭、婚姻、人格发展和工作压力等方面,分析中老年人社会心理的发展特征。 3.1中年人的家庭 中年时期的年龄分段,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方法为45~59岁;也有其他划分方法,比如35~64岁。人到中年,特有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逐渐固定,社会态度、意识倾向、兴趣爱好等也不易再改变;人格特征和事业上的进展已经基本定型;收入和家庭生活模式比较稳定;夫妻之间经过青年期的磨合已经相互“适应”了对方的工作、生活习惯,甚至脾气、爱好、为人处事的方式等等。孩子近期的出路(比如上大学或就业、成家等等)也趋于明确。生活渐渐平稳下来。 下面举一个例子:再过一年,纪先生就年满50岁了。20多岁时,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研究所,后来又调离那儿改行干别的工作。不久遇到一位姑娘,谈上了恋爱并同她结婚,建立家庭。换过几份工作后,觉得自己还是适合做研究工作,便又回到了原来的研究所。几年的“奋斗”,夫妻感情开始紧张,最终离了婚。不过,不久他就再次结婚。32岁时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开始在学术界向着一个稳定的职位晋升。48岁时,他获聘担任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与早年相比,现在的工作使得他能以更广阔的眼界来观察自己所研究的领域。他在学术界颇有建树,也热衷于社会服务工作,并培养研究生。纪先生就是在中年期一个成功男子的例子。在他的研究领域,他靠着富有创见的研究成果建立权威,并持之以恒地努力钻研。他处在所谓“人生关键期”中,为维持和推动社会文化正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中年人家庭生活包括二个重要方面:家庭负担和夫妻关系。 P81-82 序言 2001年10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发表的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目前全世界共约4.5亿各类精神和脑部疾病患者,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精神卫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化,使健康的标准更加全面完善。正如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指出的那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可见,心理健康已是人类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急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机制不断深化。在各类人群中,由于升学、工作、学习、就业、人际关系、婚恋、家庭、离退休、疾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如何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健康地生活,保持心理健康,已成为心理卫生的中心任务。 为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发展和加强素质教育的需要,对各年龄段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已十分迫切。为此,我们撰写了“心理健康与咨询丛书”。该丛书按不同年龄段分《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咨询》、《中老年心理健康与咨询》及《心理测验》共4册。该丛书是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龄人群撰写的。适应不同年龄人群的需要。 该丛书由林仲贤、武连江主编。参加丛书编写的人员有:林仲贤、武连江教授,丁锦红、王净副教授及韩布新副研究员。由林仲贤、武连江负责编写《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丁锦红、王净负责编写《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咨询》,韩布新负责编写《中老年心理健康与咨询》,林仲贤、武连江、丁锦红负责编写《心理测验》。丛书内容丰富,密切结合我国实际,并注意吸收了当前国外的一些研究新成果,同时凝聚了作者有关的科研成果。 该丛书内容包括:(1)儿童、青少年及中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2)超常儿童及低常儿童的心理特点;(3)儿童的智力开发及早期教育; (4)儿童智力测验;(5)心理咨询基本知识;(6)儿童、青少年及中老年人心理咨询特点;(7)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人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的防治;(8)心理测验的类型与应用等。 该丛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增慧研究员、吴振云研究员、李德明研究员,北京大学韩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郭德俊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孙沛博士、罗劲博士及李娟博士的大力支持与热情帮助,提供有关资料,并对书稿一些内容进行了审阅,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我们向各位表示衷心感谢。 该丛书出版得到中国林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出版社原副社长任景阳,编辑室主任严丽对丛书的书稿进行了细心审阅,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与建议,为提高丛书的质量做了大量工作,在此深表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所限,丛书肯定还有一些疏漏与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林仲贤 武连江 2001年10月于北京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老年心理健康与咨询/心理健康与咨询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韩布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83038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7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1 |
出版时间 | 2002-05-01 |
首版时间 | 2002-05-01 |
印刷时间 | 2002-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3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44 |
丛书名 | |
印张 | 8.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3 |
宽 | 139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