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让·西贝柳斯
内容
内容推荐
让·西贝柳斯(1865-1957)是北欧很好且受欢迎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主要源自他的祖国芬兰。西贝柳斯主要以创作交响曲而闻名,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和交响诗《芬兰颂》也是管弦乐曲库中的保留曲目。
西贝柳斯在芬兰有着丰碑般的地位,备受关注。但他的生平仍有大量未解之谜,如在创作中他深受自我怀疑的困扰。在人生最后三十年的沉默里,西贝柳斯实际上一直在刨作《第八交响曲》,最终他又销毁了这部作品。
终其一生,西贝柳斯摇摆于两个形象之间:一是他对自己的设想,一位欧洲音乐界的世界主义者:二是与芬兰走向独立紧密相连的民族主义音诗创作者。他的作品反映出这种游走于抽象与标题之间、古典与浪漫之间的二元性。他既是交响曲的大祭司,又是粗劣轻音乐的炮制者。
本书的主体部分有八个章节,分别是“海门林纳的青春”(1865~1885)、“赫尔辛基,柏林,维也纳”(1885~1892),“民族主义诗人”(1892~1899),“未来之路”(1899~1907),“奇迹般的逻辑”(1907~1914),“锻造雷神之锤”(1914~1919),“纯净的冷水”(1919~1927),“耶尔文佩的寂静”(1927~1957)。可以看到,整个书的内容以时间为线索,详尽描述了西贝柳斯这位代表着波兰国家的伟大作曲家的长寿的一生。
目录
序言
引子
第一章 海门林纳的青春,1865-1885
第二章 赫尔辛基,柏林,维也纳,1885-1892
第三章 民族主义诗人,1892一1899
第四章 未来之路,1899-1907
第五章 奇迹般的逻辑,1907-1914
第六章 锻造雷神之锤,1914-1919
第七章 纯净的冷水,1919-1927
第八章 耶尔文佩的寂静,1927-1957
尾声
作品分类列表
拓展阅读
索引
精彩页
     海门林纳的青春1865—1885
让·西贝柳斯1865年12月8日出生在欣欣向荣的小城海门林纳(Hameenlinna,瑞典语中称为塔瓦斯特胡斯Tavastehus)。以芬兰的标准来说,这是个历史悠久的聚居地,瑞典人早在1240年就在那儿发现了一座城堡。它位于芬兰湖系的西南端,具有显而易见的战略重要性;在1862年,即距西贝柳斯出生仅三年的时间,芬兰的条铁路连接起海门林纳和位于其南方约30英里、当时仍然较新的首都赫尔辛基。海林门纳的居民大多说芬兰语,周边的农村人更几乎全是,但正和其他地方一样,职业人士和受教育阶层说瑞典语(从17世纪早期起,瑞典语便成为主要的政府用语)。这是西贝柳斯一家用的语言。
父母把这个孩子起名为约翰·克里斯蒂安·尤利乌斯(Johan Christian Julius)。约翰是前一年从哈瓦纳返航途中去世的航海家叔叔的名字,克里斯蒂安是父亲的名字,尤利乌斯则取自外婆卡塔琳娜·尤利娅娜·博尔格(Katarina Juliana Borg)。不过,全家人几乎总是用昵称扬内(Janne)称呼他。小荷初露的作曲家在青春期颠倒了第二和第三个名字的顺序,在年近20时为了表达和与他同名的叔叔的感情,追随他的做法而开始用现在为人所知的约翰的法语形式Jean(让);他甚至用过叔叔的旧名片。扬内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姐姐琳达·玛丽娅(Linda Maria)大他两岁,弟弟克里斯蒂安(Christian)小他三年。父亲克里斯蒂安·古斯塔夫(Christian Gustaf)是城里的医生,不过这个职位没能带来很好舒适的生活。家里的经济状况捉襟见肘,而他又常挥霍无度。这个心善的医生更喜欢富足的生活,买书、买乐器,而不是付房租或雇佣人。他的妻子玛丽娅·夏洛塔(Maria Charlotta)是牧师的女儿,性情更为节制,甚至威严。
正如扬内得名于最近逝世的叔叔,弟弟克里斯蒂安得名于父亲。医生父亲于1868年7月31日,在小儿子出生前几个月,死于斑疹伤寒。此前一年,即1867年,在数年的欠收后,一场灾难性的饥荒袭来,流行病随即爆发。这场灾难在全国夺去了约10万人的生命,占总人口的7%。克里斯蒂安·古斯塔夫被要求负责一所偏远的医院;多年的不羁生活减弱了他的抵抗力,他一旦感染,就很快被击倒,年仅46岁。除了对父亲的存在有模糊的感知外,西贝柳斯对他几乎没有记忆。他对雪茄的终生爱好或许缘自父亲衣服上和遍及家里每个角落的烟草味。家里几乎没有任何东西留给有孕在身的寡妇和她年轻的家庭:西贝柳斯一家宣布破产,家产被变卖,以偿还超过4500马克的债务(这比两年薪水还多)。玛丽娅最终留下了一些衣服、布料和床品,搬到了小城另一边的娘家。
玛丽娅从未洗去破产的污名,这让整个家陷入阴影,或许这也解释了她为什么和孩子们不亲。西贝柳斯终生声称很爱母亲,但两人并不算亲近。1890一1891年左右,在柏林和维也纳就读时,他写给她的信通常很短,且语气生涩,而给朋友的信,特别是给未婚妻艾诺·耶纳费尔特(Aino Jarnefelt)的,相比之下则堪称热情过度。他母亲吝于身体表达,这让他和她缺乏身体接触的感官联结,也加剧了他的孤立感。西贝柳斯小时候性情迷离而不时疏离;有不少人谈到他热爱幻想,与世隔绝,他的一些画中也有所表现。其中一幅画的是全家下乡出游,其中,扬内坐着热气球从高空飞过。另有一次,在一个冬天,6岁的扬内傍晚才迟迟回家,声称看到一所房子着了火。他绘声绘色地描述着火情,解释说他在帮助当地人抬水灭火,所以才搞得全身湿透,但在脱下孩子的衣服时,母亲却发现他一点都没有湿。再三询问,孩子才承认说他只是看到了一所房子,就想象如果着火了会怎样。
这些事例甚至说明他可能患有轻度的、如今称为“注意力不足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ADD)的病。注意力不足症的起因是脑中化学物质的失衡,在孩子身上会表现为陷入妄想,难以集中注意力(最常见的是在学校),或有行为问题;诸多病例中,温斯顿·丘吉尔也被疑为在年轻时患有此症。西贝柳斯成年后常渴望得到“爱抚”(这是他在1891年给艾诺的一封信里的用词),他未来的妻子愿意慷慨地满足他的这一需求,而他的母亲则不愿意。儿子和媳妇相濡以沫,也许部分解释了为什么玛丽娅在晚年会嫉妒艾诺。
西贝柳斯和姐弟成长在满是女人的环境里。除了母亲和姐姐外,外婆和她的两个未嫁的女儿也是强大的存在:身有残疾的泰克拉(Tekla),以及尤丽娅(Julia)。在玛丽娅·西贝柳斯的孩子们逐渐长大时,家里逐渐拥挤起来。一家人在海门林纳三年搬了三次,最后于1874年5月定居在城西街(L/intinenL,innankatu)(后被重命名为西贝柳斯大街[Sibeliuksenkatu])15号。夏季,i个孩子住在父亲家族于海边小城洛维萨(Loviisa)的宅邸。西贝柳斯的奶奶——她也叫卡塔琳娜——和她女儿、他心爱的姑姑埃维丽娜(Evelina)住在那里。孩子们生活中专享的男性家庭成员是克里斯蒂安·古斯塔夫专享存活的弟弟佩尔(Pehr)。他住在西南海岸“瑞典的”旧都图尔库(亦称奥伯[Abo]),只能间断性地给孩子们一些影响。
P16-1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让·西贝柳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盖伊·理卡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321135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21-03-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315.76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0: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