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颜氏家训译注/诸子译注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人们正确认识民族历史的同时,得到爱国主义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它们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它们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本书为“诸子译注丛书”之一,本着推陈出新,弘扬传统之宗旨。精选我国历代经史子集名著,以古籍名著今译的形式出版。

内容推荐

重视家庭教育,是我国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而家训便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见诸文字的家训,较早而集中地出现在社会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华民族渊远流长,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和优良统驰名环宇,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可谓贤者相继,文明倍出,留给后人的著述种类繁多。本书为“诸子译注丛书”之一,本着推陈出新,弘扬传统之宗旨。精选我国历代经史子集名著,以古籍名著今译的形式出版。

目录

前 言

卷第一

 序致第一

 教子第二

 兄弟第三

 后娶第四

 治家第五

卷第二

 风操第六

 慕贤第七

卷第三

 勉学第八

卷第四

 文章第九

 名实第十

 涉务第十一

卷第五

 省事第十二

 止足第十三

 诫兵第十四

 养生第十五

 归心第十六

卷第六

 书证第十七

卷第七

 音辞第十八

 杂艺第十九

 终制第二十

试读章节

教子第二

[解题]

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主张从早期教育甚至胎教人手,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对子女的一味溺爱,以及对子女的未能一视同仁,往往酿成败德破家的苦果。颜之推从正反两方面反复举例,旨在说明教育子女的重要性以及方法、目的。作者主张“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反对“无教而有爱”,强调对子女的教育要严格,应有正确的目的,不可为了仕进而谄事权贵。作者的教育思想固然有着时代的烙印,却也不乏可资借鉴的价值。

[原文]

2.1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①。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②: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③。书之玉版④,藏诸金匮⑤。生子咳喔⑥,师保固明孝仁礼义⑦,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⑧,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⑨,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⑩。俗谚日:“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注释]

①“上智”四句:《论语·阳货>:“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后汉书·杨终传>:“(杨)终以书戒马廖云:‘上智下愚,谓之不移;中庸之人,要在教化。”’即此文所本。中庸,这里指中等之材。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  ②胎教: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受孕妇言行的感化,所以孕妇必须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此即“胎教”。贾谊《新书·胎教》:“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③“目不邪视”四句:《大戴礼·保傅>卢辩注:“大任孕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起恶言,故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也。”  ④玉版:古代用以刻字的玉片。  ⑤金匮:亦作“金柜”,即铜制的柜子。用以收藏文献或文物。《大戴礼·保傅>:“胎教之道,书之玉版,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  ⑥咳昵:《说文·口部>:“咳,小儿笑也。……孩,古文咳从子。”“唬(昵),号也。”一本作“孩提”。《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⑦师保:古代担负教导皇室贵族子弟职责的官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西周时,有太保、太傅、太师,谓之三公;置少保、少傅、少师,谓之三少。  ⑧凡庶:寻常百姓,普通人。  ⑨运为:卢文招日:“运为,即云为。《管子·戒篇>注:‘云,运也。”’云为,即言行。《易·系辞下>:“变化云为,吉事有祥。”孔颖达疏:“或口之所云,或身之所为也。”  ⑩“孔子云”二句:参1.2注⑩。 少成:自幼养成的习惯。 天性:与生俱来的本性。

[译文]

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智力低下的人,即使教育也毫无用处;才智平常的人,不教育就不明事理。古时候,圣明的君王施行胎教之法:妃嫔怀孕到三个月时”就要迁居到别的宫室,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乐、饮食都按照礼的要求加以节制。这种胎教之法都刻写在玉版上,珍藏在铜柜里。太子出生,尚在襁褓之中,太师、太保就阐明孝仁礼义的道理,以此对他引导教育。平民百姓纵然不能这样,也应当在孩子刚刚懂得看别人的脸色、辨识别人的喜怒的时候,就加以教诲。让他去做,他才去做;让他不做,他就不做。这样,等他长到数岁的时候,就可以少挨笞杖的责罚了。做父母的既威严又慈爱,那么子女就会敬畏谨慎,并由此而生出孝心。我看世上有些父母,对子女不加以教诲,而只是一味溺爱,往往不能如此;他们对子女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任其为所欲为,本该训诫的,反而加以奖励;本该呵责的,反而一笑了之,等到孩子懂事以后,还以为按照道理本当如此。子女骄横轻慢的习性已经养成了,这时才去管教、制止,即使将他们鞭抽棍打至死,也难以树立父母的威信。父母的火气一天天增加,子女对父母的怨恨也越来越深。这样的子女长大成人以后,终将是道德败坏。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很对的。俗话说:“教育媳妇要从刚进门的时候开始,教育孩子要从婴儿的时候开始。”这话确实很有道理。

P6-8

序言

重视家庭教育,是我国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而家训便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见诸文字的家训,较早而集中地出现在社会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原因,一如明代张一桂所述:“迨夫王路陵夷,礼教残阙,悖德覆行者接踵于世;于是为之亲者,恐恐然虑教敕之亡素,其后人或纳于邪也,始丁宁饬诫,而家训所由作矣。”④这一时期见于记载的家训类文字,有三国蜀诸葛亮的《诫子书》、魏晋之际嵇康的《家诫》、西晋杜预的《家诫》、晋宋之际陶渊明的《责子》、南朝宋齐之际王僧虔的《诫子书》等等。但是这些作品或者未能流传,或者篇幅短小、内容简略,因而对后世的影响,均无法与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所撰的《颜氏家训》相提并论②。《颜氏家训》一书问世以后,历代士大夫推崇备至。宋代晁公武称是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训子孙”。④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明人张璧称颂道:“乃若书之传,以裎身,以范俗,为今代人文风化之助,则不独颜氏一家之训乎尔!”④清人赵曦明亦认为此书“指陈原委,恺切丁宁,苟非大愚不灵,未有读之而不知兴起者。谓当家置一编,奉为楷式”。⑤《颜氏家训>对后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颜之推字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末年,九世祖颜含随琅琊王司马睿南渡,是“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之一⑥。故琅琊颜氏到了南方之后,虽然不及同时南渡的琅琊王氏显赫, 。但也还是属于侨姓高门之列。至其祖父颜见远,因随南齐的南康王萧宝融出镇荆州,举家从金陵迁居于江陵(今属湖北)。《梁书·文学传》称颜见远“博学有志行”,而且在梁武帝萧衍代齐之后,“乃不食,发愤数日而卒”。颜之推的父亲颜协,曾任湘东王萧绎的王国常侍、镇西将军府谘议参军等职,亦有“博涉群书,工于草隶”④之誉。不难看出,颜之推出生于书香门第,这对于他思想观念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梁武帝中大通三年(531),颜之推生于江陵,并在江陵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他七岁即启蒙,接受家庭教育;十二岁时成为湘东王萧绎的门徒,经常听萧绎讲老、庄。但颜之推不好老、庄虚谈,而对《周礼》、《左传》颇感兴趣,并“博览群书,无不该洽,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⑧。太清三年(549),对于十九岁的颜之推而言,有两件事是他难以忘怀的:一是侯景叛军攻陷台城,梁武帝萧衍在囚禁中忧愤而死;二是他首次出仕,担任了湘东王国右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不久,湘东王萧绎在江陵起兵讨伐侯景,以世子萧方诸为中抚军将军、郢州刺史,颜之推被任为中抚军外兵参军,掌管记。但在梁简文帝大宝二年(550),侯景叛军攻陷郢州治所夏口(今湖北汉口),颜之推平生第一次成了囚俘,险些被杀,幸赖人救免,被囚送建康(今江苏南京)。颜之推因兵败被俘,始得流连祖辈所居家巷,感慨颇多。梁元帝承圣元年(552),侯景叛军被击败后,湘东王萧绎被拥立为帝,在江陵即帝位,是为孝元帝。颜之推才得以回到江陵,并因与萧绎的旧谊,被封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奉命校书。在此后两年时间内,得尽读秘阁藏书。正当他英年得志之时,不料西魏军又在承圣三年(554)攻陷江陵,梁元帝被俘杀,颜之推再一次被俘,遣送西魏。他不忘故国,有意南归,遂举家冒险逃奔北齐,想假道北齐返回江南,时在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当他得知梁朝故将陈霸先已废梁自立的消息,顿感故国已不复存,南归之意遂绝。从天保九年(558)起,颜之推仕于北齐历二十年,相继担任过赵州功曹参军、通直散骑常侍、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等职,并在北齐后主武平(570__576)年间主持文林馆事务,主编《修文殿御览》。颜之推在北齐的二十年,是他一生中相对安定的时期,他利用任职文林馆之便,得以博览群书,学问大长。北齐幼主承光元年(577),北周军队攻灭了北齐,颜之推生平第三次成为俘虏,时年四十七岁。颜之推被遣送到长安(今陕西西安)后,又被授以御史上士。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后,颜之推被太子召为学士,“甚见礼重”,但从他“上言请依梁国旧事,考订雅乐,而文帝不从”⑨来看,他人隋以后并不得意。在这时他最终完成了《颜氏家训》的撰写工作。颜之推的卒年已不可考,从《家训·终制》篇中“吾已六十余,故心坦然,不以残年为念”的叙述来看,其病逝时应为六十余岁,约在开皇十余年中。

颜之推的一生数经陵谷之变,三为亡国之人,却未殉身于旧朝,后人对此颇有微辞,尤其对他“失节”出仕北齐,更是极力贬抑。此外,对于他在《颜氏家训》中所表现出的思想上的矛盾,特别是既崇尚儒家思想又常常背道而驰、徘徊在儒家与佛家思想之间的问题,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如清人朱轼认为:“及览《养生》、《归心》等篇,又怪二氏树吾道敌,方攻之不暇,而附会之,侍郎实忝厥祖,欲以垂训可乎?”⑩孙星衍宋刻本《颜氏家训》跋也称:“国朝因其《归心篇》不出当时好佛之习,退之杂家。”应该说,后人指出的问题都是客观事实,但要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就不能不首先对颜之推所处的时代及特定的身世经历作一番分析。

颜之推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东汉末年以来,社会矛盾的日益加深和社会秩序的急剧动荡,使封建统治面临着严重危机。一度在意识形态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儒学,此时却显得苍白无力,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统治思想的功用。这就促使一部分士大夫突破儒学的限制,在思想理论上另作选择,并对儒学名教展开了大胆的批判和否定。葛洪在《抱朴子》中称当时士人“皆背叛礼教而从肆邪僻”,相当真切地道出了人们为挣脱儒学纲纪束缚而任情废礼的普遍心态。这是时代潮流,身处其时的士大夫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冲击和影响,所不同的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颜之推自然也不例外。

其次,魏晋南北朝又是多种文化相互冲撞与融汇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既有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并立与交融,又有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汇合,也有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冲击。这既为该时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使当时的思想文化处于相当复杂的状态。最突出的一个表现,便是儒、释、道三教并立。颜之推有着在南方和北方先后任职的复杂经历,而且在梁朝为官时与梁元帝等关系亲近,不可能不受到梁朝盛行一时的佛教以及老、庄学说的影响,在他的思想观念中表现出儒、佛兼而有之的倾向,也是不足为怪的。

再次,东汉末年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门阀制度,到南朝已达到其鼎盛阶段。东晋南朝的门阀世族为了独占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竭力维护士庶之间的界限。他们傲视一切,处处标榜自己门第族望的高贵与优越,不屑于琐碎细务,对于君统的变易、朝代的更迭也不甚留意,唯独对自己家族的门第和利益却百般维护。所谓“虽市朝革易,而我之门第如故”⑩。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形成了“六朝忠臣无殉者”的时代风气,“胜国之亡臣,即为兴朝佐命,久已习为固然,其视国家禅代,一若无与于己”⑩。南北朝时期,未能身殉旧朝者不在少数,颜之推亦未能免俗。虽然他在人仕北齐后,对自己的行为时感愧怍,写有“未获殉陵墓,独生良足耻”@、“小臣耻其独死,实有愧于胡颜”等词句,显露出内心的愧疚与沉痛,但比起以绝食殉南齐的祖父颜见远,显然是大为逊色的。另一方面,颜之推对于自己“一生而三化”的行为也作过辩解。其一,他在《家训·文章》中提到:“不屈二姓。夷、齐之节也;何事非君,伊、箕之义也。自春秋以来,家有奔亡,国有吞灭,君臣固无常分矣。”其二,《终制》篇中也说:“计吾兄弟,不当仕进。但以门衰,骨肉单弱,五服之内,傍无一人,播越他乡,无复资荫;使汝等沉沦厮役,以为先世之耻;故砚冒人间,不敢坠失。兼以北方政教严切,全无隐退者故也。”由此不难看出颜之推思想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以及他的行为与当时的时代风气的密切关系。因而对于颜之推的“一生而三化”,后人似不必过于苛责。

自从《颜氏家训》问世以来,由于历代士大夫的极力推崇,佛教徒的广为征引,以及历代藏书家和颜氏后裔的一再翻刻重印,此书佳评如潮。同时,由于训诂学家颜师古、书法大家颜真卿、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颜氏后裔不同凡响的才学与操守,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颜氏家训》的垂训之力,以至不断有人提议:“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而已。”⑩一部本意只为“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的家训,如此长盛不衰,无疑表明该书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儒家知识分子注重家庭教育的需要。即使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颜氏家训》也仍然是一部颇有价值的著作。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书中所提出的治家教子之方和为人处世之道,有许多在今天仍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借鉴。作者注重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子孙,其中固然有不少消极过时的内容,但也包含有许多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积极因素,值得我们借鉴继承和发扬光大。例如: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教子》);强调“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勉学》);鼓励子女要靠勤学自立于世,而不能依靠祖上的荫庇养尊处优,赞赏“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勉学》);反复告诫子孙要学以致用,珍惜光阴,博览机要,反对“闭门读书,师心自是”、“但能言之,不能行之”的空疏学风(《勉学》);重视对儿孙道德品质的培养,告诫子孙不可为仕进而谄事权贵(《教子》);主张婚配最注重的是配偶的“清白”,反对“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铢”(《治家》);对以钱财、女宠通关节谋爵禄的行为表示极大的蔑视(《省事》);强调为人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讥讽“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名实》);为主丧事从简,“当松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随”(《终制》),等等。毫无疑问,上述见解都是颇有现实意义的,是值得今人借鉴参考的。

其次,书中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多有生动详尽的记述,有助于了解南北朝时的社会现状和风土人情。颜之推的一生,正值南北分裂、割据的时代。政治上的分裂,造成南北文化的隔阂,当时的许多学者往往囿于一地之见。而颜之推则不同。他先后仕宦于南朝的梁和北朝的齐、周以及天下一统后的隋朝,有机会游历南北各地,耳闻目睹各地风物,了解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见到各种传本的经书典籍,因而他的学问于广博的同时,还能融南北文化于一炉。仅《颜氏家训》中明确提及的颜之推所到之处,就有荆州、江州、扬州、益州、赵州、雍州等地,足迹所至,相当于今日之湖北、江西、江苏、四川、河北、陕西等数省。这无疑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见识,并且反映到了《颜氏家训》的记述中。这些生动详尽的记述,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对南北朝社会现状的反映,特别是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的一些丑恶现象。如《勉学》篇描写了梁朝贵族子弟不学无术,平时养尊处优,望若神仙,及离乱之后,即陷于穷途末路的狼狈情状。同篇又讽刺了“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的迂腐俗儒;《教子》篇刻画了北齐一位士大夫教子谄事权贵的卑劣面目;《治家》篇则写了一位远亲弃杀女婴的惨酷场景;《名实》篇针砭某“贵人”服丧期间以巴豆涂脸,致脸上长疮,以沽名钓誉的丑恶嘴脸;《涉务》篇嘲讽了指马为虎的建康令王复;《省事》篇揭露了北齐末年以钱财女色通关节谋私利的末世颓风。凡此种种,多为正史所不载,从而弥补了正史的不足,成为了解和研究南北朝历史的宝贵资料,后人藉此得以窥见当时社会的世风习尚。一类是对南北风俗习尚优劣差异的比较和评述,主要集中在《风操》篇中。诸如冬至岁首的礼俗、称名与称号的不同、临别饯送、丧哭等等,均作了详细的评析。此外,《治家》篇写了南北妇女在家庭中地位的差异,《文章》篇比较了南北文制的区别,等等。这些记述对于我们了解当时南方和北方的不同民情风俗,是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还有一类,是颜之推在南北各地的所见所闻。如《风操》篇记述了江南的“试儿”习俗;《养生》篇写了梁朝庾肩吾常服槐实,至年七十余,仍能“目看细字,须发犹黑”;《归心》篇记载江南有“二万斛船”,河北有“千人毡帐”,又介绍梁朝有人“常以鸡卵白和沐,云使发光”;《杂艺》篇描述了“投壶”、“弹棋”的游戏,等等。通过这些记述,可以使人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更加具体形象的认识。

其三,书中《音辞》、《书证》、《文章》等篇目,为后人研究古代,的经书典籍、文字音韵、文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颜之推作为“当时南北两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大小知识,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⑤其中,文字、训诂、声韵、校勘更是他最为擅长的学问。颜之推不仅注意到地域不同而造成的语言差异,而且也注意到因时代不同而使古今声韵有所变化。这在当时是一个卓识,对后世影响也很大。隋代对声韵学深有研究的陆法言所撰《切韵》一书,其中就有不少是采纳了颜之推的观点。

《书证》篇录有颜之推对经、史典籍以及各种字书、韵书的考证四十七条,考辨古书文字词义,纠正古书中的错讹,颇多精到之处。颜之推博览群书,见多识广,故于训诂方面,不仅能引证文献,而且能以方言口语和实物(如碑刻等文物)进行印证,大大增加了其学术观点的说服力。

此外,《文章》篇集中体现了颜之推的文学理论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杂艺》篇分论书法、绘画、卜筮、算术、医药、音乐、游艺等诸多方面,也具有珍贵的学术资料价值。

当然,我们在肯定《颜氏家训》一书价值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此书作为封建时代文人训诫子孙的家庭教育读本,不可避免地含有对今天而言已经不适宜的消极内容。诸如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歧视妇女的观念,侈谈因果、宣扬迷信,以及浓重的明哲保身、全身免祸的思想,都是在阅读时应予注意的。作为颜氏后裔的颜嗣慎曾在明万历刻本跋中说:“观者诚能择其善者,而各教于家,则训之为义,不特日颜氏而已。”清康熙年问,朱轼也在评点本序中指出:“使读者黜其不可为训而宝其为训,则侍郎之为功于后学不少矣。”前人对《颜氏家训》所持的这种“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

《颜氏家训》成书以后,历代刻本很多,但直至清代乾隆年问,始有赵曦明为之作注,随后又有卢文招“就赵氏注本增补”,刻人《抱经堂丛书》中。近代以来,王利器所撰《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中华书局1993年12月增补本第1版),以卢氏抱经堂丛书本为底本,并以南宋刻本及多种明、清刻本进行校勘,广泛搜集了清代学者钱大听等人的解说,还补充了不少自己的看法,是迄今对《颜氏家训》一书研究之最完备者。我们对《颜氏家训》的译注,即是在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文沿用《集解》,仅对个别异体字作了改动;注释则广泛参考了《集解》所列诸家解说,斟酌权衡后择善而从,间亦补充我们自己的看法;译文力求既忠实于原著,又通俗易懂。这个译注本也许还说不上尽善尽美,但我们希望能有助于广大读者阅读和理解《颜氏家训》这部有着广泛而深远影响的著作。

作 者

[注释]

①《明万历甲戌颜嗣慎刻本序》。  ②颜之推历官南北朝,宦海浮沉,当以黄门侍郎最为清显。故此书虽始撰于北齐,持续十余年,至隋平陈之后成书,仍署“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参见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叙录》。  ③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④明嘉靖甲申傅太平刻本序。  ⑤清乾隆五十四年卢文昭刻抱经堂丛书本跋。  ⑥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  ⑦《梁书·文学传》。  ⑧⑨《北齐书·颜之推传》。  ⑩清康熙五十八年朱轼评点本序。  ⑩赵翼:《廿二史札记》“江左世族无功臣”条。  ⑥赵翼:《陔余丛考》卷十七“六朝忠臣无殉节者”。  ⑩《古意》诗。  ⑩⑩《观我生赋》。  ⑩清王钺:《读书丛残》。  ⑥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第六章第三节。人民出版社1964年8月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颜氏家训译注/诸子译注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庄辉明//章义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43342
开本 32开
页数 3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4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3.1
丛书名
印张 11.87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01
14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3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