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普通读者心理自助的指导用书,从中我们可以开启有关人类记忆的秘密之门。全书用通俗的笔法把与人类记忆有关的最新科研成果介绍给大众。书中将神经学家、药理学家、心理学家、营养学家等对人类记忆的研究成果一一进行分析,从中可以一探记忆的奥秘。
图书 | 记忆的真相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普通读者心理自助的指导用书,从中我们可以开启有关人类记忆的秘密之门。全书用通俗的笔法把与人类记忆有关的最新科研成果介绍给大众。书中将神经学家、药理学家、心理学家、营养学家等对人类记忆的研究成果一一进行分析,从中可以一探记忆的奥秘。 内容推荐 为什么从未发生过的事情,你却记得真真切切? 为什么会让大脑一片空白? 你记得一元钱硬币的背面是什么图案吗? 益智游戏真的能健脑吗? 多吃深海油、核桃仁就能变聪明吗? 最具献身精神和好奇心的畅销书作家,拿自己当小白鼠,历经艰险,为我们带来最难得的真相。 目录 第1章 我怕,我忘了什么 第2章 五年后我还会记得我是谁吗 第3章 凭什么说健忘是种病 第4章 正常的健忘VS.不正常的健忘 第5章 健忘遗传吗 第6章 有防止健忘的良药吗 第7章 吃巧克力就能增强记忆力吗 第8章 玩什么游戏能健脑 第9章 托尼·巴赞能助你有个好记性吗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人人都是“健忘佬”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字:有83%的人担心自己记不住别人的名字,有60%的人担心自己会把车钥匙放错地方,有57%的人记不住几分钟前刚刚听到过的电话号码。 有许多人,实际上是大多数人都会受到记忆问题的困扰。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对4000多人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在65岁以上的被访者中,有一半人说自己健忘。这一结果可能并不让人感到惊讶,不过研究人员还发现,在25~35岁的被访者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报告自己有记忆问题。老年人总是把记忆问题归咎于疾病,而年轻人却总是将其归咎于压力。 我们非常焦虑,而焦虑的对象就是老年痴呆症。根据阿尔茨海默病协会2002年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5%的被访者——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老年痴呆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在35~49岁的被访者中,有64%的人担心自己会患上老年痴呆症。大都会保险基金会于2006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在被访者最害怕的疾病中,癌症排名第一,阿尔茨海默病排名第二。但对于55岁以上的被访者来说,这两种疾病的排名正好颠倒过来,阿尔茨海默病跃升到了第一的位置。正如黛安娜·阿克曼(Diane Ackerman)所写的那样,“我所认识的大多数人都为记忆问题而发愁,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恐惧症。人们每天都在担心那些预示着阿尔茨海默病的蛛丝马迹是否真的会给自己带来不幸。”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恐慌是由好心的大众媒体造成的。大量文章会报道老年痴呆症的治疗方法、即将实现的突破性发明以及各种预防措施,这些报道显然为提供相关药物或治疗的机构广开财路。各种有关记忆力的文章到处可见,读完这些文章以后你很可能会问自己:我是否也需要购买一些药物来促进记忆力呢?我的记忆是否已经开始衰退了呢?衰退是否已经很严重了呢?这种衰退是不可逆转的吗? 除了媒体的大肆炒作以外,许多知名的医学院也开始发行有关记忆健康的宣传册,因为他们发现利用大众的焦虑可以赚很多钱。在过去的几周时间里,我一连收到了许多小册子,其中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健康手册,里面介绍了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最佳方法。我还收到了哈佛大学医院寄来的手册,名叫“保护和促进记忆的健康”。此外,我还收到了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寄来的广告,这则广告是这样开头的:“你是否总是把车钥匙放错地方?是否总是忘记别人的名字?是否总是在交谈的时候突然想不起应该使用什么词语?”还有,霍普金斯大学也寄来广告,希望我能够订阅他们出版的季刊《记忆简报》,结果我照办了。 你还能够找到一大堆大脑营养补充剂。这些产品号称能够为你的大脑补充一些听起来稀奇古怪的营养成分,如磷脂酰丝氨酸(据说能够延缓因为衰老造成的认知能力衰退)、乙酰左旋肉碱盐酸盐(据说能够促进神经递质)和长春西汀(据说提取自蔓长春花类植物)。即便是在你认知水平最高的时候,你也未必能够流利地叫出这些成分的名字,更何况我们连自己的大脑何时达到巅峰状态都不知道。还有一种产品叫做“大脑巅峰表现”,我并不清楚这种药的成分到底是什么。据说这一具有革命性的配方将数种自然成分混合在一起,据说这一配方已经经过了数十年的研究,这种混合物的名字叫做斑叶兰(AHV)。 我们是如此担心和害怕,以至于愿意花200美元购买任天堂“脑锻炼”掌上游戏和“心之泉”健脑器。露丝·奥姆斯特德(Ruth Olmstead)是一位心理学家,是她协助了该产品的研发。她在为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和成人进行治疗时也使用该产品。她告诉我:“我用有关记忆的测验来验证该产品的效果,结果被测者在使用心之泉以后的测试得分显著提高。”对此,我将信将疑。因为我曾经每天使用该产品40分钟,连续使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每次我都闭上眼睛,戴上眼罩,接受闪光的刺激,同时戴上耳机,倾听类似于火车行驶时轮轨碰撞的噪声。我忍不住想,如果我的记忆力没有提高,但却癫痫发作了该怎么办。我不知道经过这么多天的使用,我的记忆力是否真的改善了,但我发现自己乒乓球打得更好了。我现在能够接住各种落点刁钻的球,能清楚地判断来球的落点。 对于我们害怕的事情,我们常常使用开玩笑的方式来缓和内心的恐惧,比如当某人忘记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会笑话他出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对方并不会当真,或许只是有点当真。但是,如果有医生在电视节目中对你说,我们可以通过每天服用一定剂量的布洛芬,通过不使用含铝的除臭剂,或者通过喝红茶来预防老年痴呆症的话,我们中的许多人或许马上就会采纳这些意见,并付诸行动。不妨让我们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天早上,我在FatFreeKitchen.com这个网站上碰巧看到一些据说能够促进记忆力的方法,比如每天吃7~8粒杏仁、一勺蜂蜜和一勺肉桂。虽然在理性上我很清楚每天吃几粒坚果和一些蜂蜜、肉桂并不会真的有什么作用,但我还是会跑到厨房泡一杯银杏茶,然后在里面加上肉桂和蜂蜜。我想说的是,这么做又有什么坏处呢?这就像帕斯卡赌注所说的,我们无法证明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如果你相信上帝,那么无论上帝是否真的存在你都不会吃亏;但如果你不相信,那么上帝万一真的存在,你可就要下地狱啦。 但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人不会患上老年痴呆症。不错,患病的人的确有不少,但大多数人不会患病,因为一般来说,只有年事已高的人才会得这种病,而大多数人可能活不到85岁。但在8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50%的人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相关病症。在90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会更高。我们提到的这些比例数字指的是疾病的流行程度,也就是现有病例占相关人口的比例,而不是发病率。疾病流行程度是国家需要关心的数据,因为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老年痴呆症会对公众健康形成巨大威胁。据估计,在2050年以前,美国会有1600万人患病,欧洲会有1650万人患病,而亚洲会有6280万人患病。 个体更需要关心的是发病率,因为这些数据大体描绘了个体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虽然要完全了解发病率这一概念比较困难,但大体上来说,在65岁的时候,你得病的概率大概是10%。也就是说,你有90%的可能不得此病,这是个不错的消息。 但是,这个消息依然不能让我们的心情变得轻松。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理由,比如在2050年以前,全球会有1.06亿人患上老年痴呆症,美国现在的患病人数已经占到了总人口的5%,而且每过72秒就又会有一个人得病。美国健康协会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项目发布的报告指出:“老年痴呆症的一般症状包括记忆、注意力和方向感紊乱、人格变化、语言障碍以及肢体动作障碍。”看到这些对老年痴呆症的描述,人们可能都会感到忧心忡忡。丹麦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显示,即便是患有严重记忆问题的人也只有43%会得老年痴呆症,这并不是一个很高的比例。但这个数字还是无法让人安心,为什么呢?因为人们会对剩下的57%的人感到不安,他们又出什么问题了呢? P4-8 序言 在我办公桌上方的坡顶上贴着一幅图,图中描绘的是脑的各个组成部分: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这张图看起来很像一张旅游地图,脑的各部分看起来就像是罗马、米兰、里雅斯特和圣雷莫这些旅游圣地一样。但地图是死的,它无法告诉你这些地方到底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比如,在脑的深部有个区域叫做颞叶,而在颞叶的深部有个长得像腰果的小结构叫做海马体,正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结构对记忆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再来看看额叶皮层,这个区域位于眉毛的后方,我们之所以能够做计划,知道对他人要有礼貌,还有集中注意力都要靠它。当然,位于脑后的枕叶也是个重要区域,我们的视觉都是在那里加工产生的。 我有时候会看着图想:我的脑子真的是这个样子的吗?想着想着,我的思绪就开始自由驰骋了,它要宣告自己不是脑子的奴隶。我一会儿想想当天要做些什么事情,一会儿想想过去和未来,我还要盘算暑假去哪里旅游,要关心生病的朋友,还有院子里的狗。不过思绪的独立性毕竟是有限的,它不会走得太远,而是时刻等待着脑子将它召回。 就在这张图下方的墙面上贴着另一张图片,主角正是创作本书、思考相关问题,并发布各种指令让我做这做那的脑子。不错,这是有关我脑部的一张彩色扫描图片,是我几年前在加利福尼亚拍的。每当我看到这张图,脑海中就会涌现出许多关于那天经历的记忆。我一直习惯记笔记,而且每次出访都会随身携带数码录音机。这些年来,我反复阅读关于这些经历的笔记,反复聆听相关的对话录音,这样,我就能比大多数人更为详尽地记住当天发生的事情。但即便如此,我的记忆还是有模糊不清的地方,比如,我记不得自己那天租了辆什么车,也不记得那天下午在海滩上读了什么书,就连海滩的确切位置我也记不清了。 我们不仅靠记忆来记住过去,而且还要靠它来走路、做梦、说话、辨别气味、制订计划、害怕、爱、思考,还有学习等。我们靠记忆来认识世界(那里有棵树),认识自己(我喜欢巧克力冰激凌),还有认识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我们可以用失忆症患者来说明上述观点:他们不只是忘记了自己的名字或住处,而是彻底迷失了自己,好像觉得自己是一个陌生人一样。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认为,当我们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头脑是一块白板,正等待经历之笔在上面写下人生的篇章。这个比喻虽然不完全符合事实,但却非常形象,因为它描述了我们是如何获得知识以及如何丧失心智的。中风这样的疾病就像是板擦,它能够将这块板子上的内容擦掉。 我的父亲是在77岁的时候去世的。在去世之前,他深受记忆问题的困扰,还好他的头脑没有被擦成像出生时一样的白板。他知道自己有记忆问题,而且经常告诉我们这让他感到非常受挫,因为他会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同一张报纸,会盯着起瓶器看个不停,不知道那是用来干什么的。他还会打电话给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去世的朋友,而且他曾亲自参加了那个朋友的葬礼。 虽然我有理由担心父亲的厄运有朝一日会转到我的头上,但我没有这么想。医生说他没有得老年痴呆症,由于老年痴呆症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所以我推断我是安全的。我根本不需要计算自己将来的发病概率有多大,我甚至不需要多想这个问题。随便你说我逃避也好,压抑也罢,或者觉得我傲慢自大,我就是觉得,只要他得的不是老年痴呆症,我又能有什么问题呢。 父亲离世后留下来的就只有关于他的记忆、他的一些照片,还有母亲让他一直带在身边的微型录音机。这个迷你录音机的个头和士兵的身份识别牌差不多大,里面录制了父亲的一段话,父亲用丝毫没有抑扬顿挫的语调报出了自己的姓名、家庭电话号码以及住址。渐渐地,我开始想:如果医生搞错了怎么办?我身边的每个人几乎都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在与自己熟识的亲友中找到老年痴呆症患者。我们似乎不需要六度分隔就能找到一个患者,两度,甚至一度分隔就够了。不过,另一个问题让我更加寝食难安:如果医生是正确的怎么办?我想说的是,如果父亲的记忆问题只是正常衰老的一部分又该怎么办。 我真希望父亲在地下室给垃圾分类的时候能够记得分类标准,而不是在那里一站半小时,不知道自己拿着一袋垃圾要干什么;我真希望父亲能够记得准时填写所得税申报表,而不是一再错过截止日期。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对人生的奢望,毕竟父亲没有忘记他的孩子是谁。他那时依然对政治很感兴趣。那个微型录音机也从未真的派上过用场。我真正想问的是:如果我的父亲没有生病,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啦? 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总是会碰到更多的问题。所以没过多久,我关注的就不只是父亲或我自己了,而是一些更为普遍的问题,比如,为什么44岁的人一般来说记忆力要比77岁的人更好?而26岁的人其记忆力一般要比上述两类人都要好?这些问题的答案没有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如果年龄是罪犯的话,那么它到底从我们身边偷走了什么呢? 于是我开始阅读大量相关的大众读物,结果我发现多数人都把大脑看做是肌肉。这些读物的作者所要说的只需四个字就能概括,那就是“用进废退”。无数的自助行动指南型书籍向读者保证,只要他们经常用脑就不会有问题。在各类报刊上还有一大堆文章把填字游戏和九宫格数独比做是头脑慢跑或健身。这类信息看得越多,我就越是觉得好奇:我理解这些活动应该对脑健康有好处,因为它们能够锻炼大脑,但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做填字游戏是否会引发生理反应呢?它们能帮助哪些人群呢?能帮助所有年龄段的人吗?能帮助只有轻微记忆问题的人吗?能帮助重病患者吗?如果这些活动既对病人有效,也对常人有效,这是否意味着痴呆症和正常记忆衰退是由脑内同一个部位发生的问题所导致的呢? 我笔记本里的问题越积越多,这或许说明我在动脑,但这到底能改善些什么呢?市面上的新书层出不穷,但这里的自然选择并不是你选择了它们,而是它们选择了你,于是我决定另辟蹊径。我开始拜访神经学家和医生,有时甚至要拜访一些病人。纽约、纽黑文、旧金山、明尼苏达、马萨诸塞、芝加哥、洛杉矶和欧文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还远赴英国、多米尼加、加拿大、意大利和冰岛。知道我在做什么的朋友和熟人都把自己的记忆问题告诉我,或者向我表达相同的担忧。而我告诉他们,现在有许多敬业的聪明人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有的在寻找治病基因和分子,有的在开发药物和疫苗,有的则在植物和矿物中寻找治疗方法。他们都在努力奋斗。摩尔定律说,微处理器的速度每18个月翻番。虽然这一定律不太适用于记忆这一研究领域,但我们的确取得了不少进展,我见证了其中一些成果的诞生(当然,我也见到了不少江湖骗子和药贩子。不过,每座王宫里都有跳梁小丑,难道不是这样吗)。 在探寻答案的这段日子里,我几乎每周都能听到消息说有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有的开发出了新药,有的找到了新的基因或基因突变,有的发明了新的认知治疗法,有的则找到了特效食物和植物。这么多振奋人心的消息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现在有多黑暗,但胜利的曙光终将来到。不过请等一等,黎明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来得这么快。 在新药上市之前,在治疗法开发之前,在病人能够被治愈之前,你必须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在医学中,我们常常在细胞、分子或遗传层面,也就是在构筑我们的各类蛋白之中寻找答案。为了不被那些蒙骗大众的不实宣传所欺骗,我必须了解分子生物学家、鲴胞生物学家、生物化学家以及遗传学家都知道些什么。这意味着我需要花许多时间拜访脑扫描室、化学实验室、小老鼠养殖场、‘医院、制药公司,并出席各类科学研讨会,阅读大量连标题都看不懂的论文。由于现在的脑扫描方法有许多,所以我都要亲自尝试一遍,一个都不能少,我以此来表达对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的敬意。艾宾浩斯是研究记忆的先锋,他用自己的身体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不过,正如耶鲁大学一位神经科学家所说的那样,“样本量为1的研究说明不了什么”。 但对每个人来说,样本量永远都是1。这能说明为什么存在患病风险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而得病是更加可怕的事情,特别是当这种疾病会让你迷失自我的时候(样本量能够是-1吗)。当然,如果我们足够幸运的话,单个样本会不断联结起来,这就是家庭和社会形成的过程。而在科学研究中,这就是我们不断积累证据,并获得新发现的过程。 在我撰写本书的这几年中,科学家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这些发现是有关记忆衰退、老年痴呆症、正常记忆、药物和认知治疗法的。即便距离终点还有不少距离,但我们已经获得了许多成就。在我看来,未来充满了希望,我们有许多理由为此感到高兴。 后记 说心里话,我非常佩服作者的执著和勇气。为了探究导致正常记忆衰退和老年痴呆症的原因,休·哈尔彭查阅了大量文献,她还拜访了许多该领域的领军人物。毫不夸张地讲,她所付出的努力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致力于相关领域研究的科班研究人员。更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她还非常勇敢地用自己的身体进行各种尝试,哪怕是放射性的脑扫描也动摇不了她的决心。 于是,我的脑海中不由地闪现出一个大大的问号:到底是什么驱使她在这条探索之路上付出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恐惧,唯有恐惧才有那么大的力量。她害怕的不仅仅是失去过去的记忆或忘记如何开车,她害怕的更是迷失自我。也许一个糊涂到连自己都不认识的人不会感到非常难受,因为他可能根本搞不清状况。但是对深爱他的人来说,这种打击可能是致命的。我想,对他们来说,守着一个老年痴呆症重度患者和守着一个植物人在心理感受上不会有太大差别。此外,正常记忆衰退和早期老年痴呆症在表现上的相似也会让许多人感到焦虑和困惑,因为不确定性会加重恐惧的杀伤力。 不过,休·哈尔彭想给大家带来的并不是恐惧,而是希望,因为她让我们知道有许许多多科学家正在努力破解记忆的谜团,正在寻求彻底治愈老年痴呆症的良方。或许在不太遥远的将来,你会发现治疗记忆问题就像治疗普通感冒那样简单。我们期待着那一天早日到来。 最后,我还要感谢那些在本书翻译过程中给予我大力支持的朋友。陈晋、王军和王佩幸不仅承担了部分章节的翻译工作,而且还让我以非常愉悦的心情来进行翻译。此外,尹洪波和贺皖猁也在资料的查阅和收集过程中给予我很大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我还要感谢我的一些学生,他们是杨思安、董梦佳、易成、董融、赵恺伦、吴亦频、丁度翔和黄雪滢。谢谢你们经常在课堂上提出有趣的问题,让我不断动脑,不断增加我的认知储备。这会不会让我远离记忆问题呢?天知道。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记忆的真相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休·哈尔彭 |
译者 | 王佳艺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701242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9 |
出版时间 | 2010-11-01 |
首版时间 | 2010-11-01 |
印刷时间 | 2010-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42.3 |
丛书名 | |
印张 | 13.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辽宁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6-2010年第399号 |
版权提供者 | Random House,Inc.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