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皮乌斯所著的《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不是一部简单的回忆录,这同时也是一本精彩的人物画册。在这部回忆录里,作者无意于直接再现事件,她要着力刻画的是个性——那些鲜明的、独一无二的,同时又反映了时代特征和趋势的个性。在回忆一些生动有趣的细节时,吉皮乌斯与其说是在复原人物的性格,不如说是在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
图书 | 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慢读译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吉皮乌斯所著的《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不是一部简单的回忆录,这同时也是一本精彩的人物画册。在这部回忆录里,作者无意于直接再现事件,她要着力刻画的是个性——那些鲜明的、独一无二的,同时又反映了时代特征和趋势的个性。在回忆一些生动有趣的细节时,吉皮乌斯与其说是在复原人物的性格,不如说是在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 内容推荐 吉皮乌斯所著的《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最具个性、最富宗教感的女诗人吉皮乌斯的著名回忆录,也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交游极广,名噪一时,她和丈夫开办的家庭沙龙一度成为彼得堡文化中心、俄国知识界的一块绿洲。《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中她以敏锐和细腻的观察力、非同一般的表达力,刻画了一系列独一无二、有着鲜明时代特征和个性的人物,真实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文学界、思想界、宗教界及上流社会的种种情状和怪相。 目录 译者序 我的月亮朋友——回忆勃洛克 一个如痴如狂的人——回忆勃留索夫 安尼雅的小屋——回忆维鲁波娃 耽于沉思的朝圣者——回忆洛扎诺夫 记忆的断片——回忆索洛古勃 白发的芬芳——回忆托尔斯泰等多 附:书中人物补充说明 试读章节 这不是一篇谈论勃洛克诗歌的文章。这样的东西当年我写过不少。这也不是一篇谈论勃洛克本人的文章。而且无论如何这不是对勃洛克的审判。也不是对他的评价。我想讲述勃洛克本人的故事,对我们之间的聚散离合作一粗浅的勾勒——仅此而已。 在近20年的时间里,我们的交往很多,很多。我们的关系可以称之为友谊,月光般的友谊。不记得是谁(好像是个法国人)说过,友谊永远是月亮,只有爱情是太阳。 秋天。彼得堡近郊的别墅。一片树林的边缘,一条沟谷旁的草地。苹果般酸涩的空气,淡紫色的天空,与纤秀挺拔的白桦树浅黄色的树叶交相辉映。 我坐在沟边读刚收到的一封信。这是奥尔加·索洛维约娃①从莫斯科寄来的。 关于这位出色的女性我要在这里略作交待。她是符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②的弟媳,米哈伊尔·索洛维约夫③的妻子。米哈伊尔虽没有哥哥出名,但似乎比哥哥更深刻,更专注,最主要的是,更“文静”。奥尔加性喜冲动,头脑聪明,才华出众,甚至可以说,还是节烈女子。她的画不为人知。她好像也很少拿出来示人。但她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的特点,都不乏新意,这是它们后来没被忘记的原因。她只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在我们相识前很久),在《北方信使》上发表后,它又成为一篇如此新鲜而特别的东西,以致我们很久都不能忘怀。 我不知道,我们是如何开始通信的。而且,书信往来多年,彼此竟然从未见过面。直到她去世前没多久,我们才终于在莫斯科相见。也就是在那时,我第一次见到鲍利亚·布加耶夫①(后来取笔名为安德列·别雷)。布加耶夫家和索洛维约夫家当时都住在阿尔巴特街,而且是在同一幢楼房里,只是层次不同。 好像是1903年春,身体虚弱的米哈伊尔·索洛维约夫得了流行性感冒。病情变得复杂。奥尔加寸步不离她的左右,直到最后一分钟,为他合上双眼,她便走进另一个房间,开枪自杀了。 人们为他们夫妻两人一起举行了葬礼。奥尔加虔信宗教——多神教。她的爱就是她的宗教。 留下了16岁的儿子谢尔盖。他后来成为一个不错的诗人,出了几本书(有点古典)。大战爆发前他去当了神父。 让我们回到故事开始时那个晴朗的秋日。从奥尔加·索洛维约娃的信中掉出几张单页的纸。是诗稿。不过,还是让我们先读信。 信中有一段附言:“……您对你们彼得堡刚崭露头角的一位诗人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当然,还没有发表过作品。不过也许,您与他已经认识?他姓勃洛克。鲍利亚(布加耶夫)读了他的诗兴奋得简直要在地上打滚。我……说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给您抄去几首。请回信谈谈您的感想。” 这些最初的胆怯的歌吟是否收进了勃洛克的某个集子?大概没有。这些诗是那么朦胧恍惚,言语是那么含糊不清,纯粹的勃洛克风格,这种风格他后来仍保持着,也正是这一点给了他特有的魅力。 还有主题,我记得,也是勃洛克式的:美妇人最初的幻影。 搬进城里,冬天,事务,好像是宗教一哲学会……我没有碰到勃洛克,尽管又有人给我带来他的另外一些诗,又一次引起我的兴趣。 早春,乍暖还寒,还在烧壁炉,就是说,是在3月初或3月中,有人按响了我们的门铃。我走到前厅,打开门。 天气很晴朗,但前厅里很暗。我只看到,这是一个陌生的大学生。穿着带斑点的浅灰色学生装。 ——我来……我可不可以报个名……星期五,梅列日科夫斯基要在盐城作报告…… ——您贵姓? ——勃洛克…… ——您是勃洛克?快请进来,让我们彼此认识一下。报告先不着急,这是小事…… 就这样勃洛克走进了我的房间,坐在壁炉的另一端,正对着高高的窗户。窗外——窗户对着救主大教堂的广场——是早春清澈的绿光,已经不再暗淡的天空。P2-4 序言 季娜伊达·吉皮乌斯,诗人,小说家,批评家,俄国早期象征主义代表人物之一。1869年生于土拉省的别夫。由于家庭经常搬迁,她在童年和少年时没能受到系统教育,主要靠自学获得知识。从小喜欢写作,7岁开始写诗,19岁开始发表作品,同时认识梅列日科夫斯基,不久便嫁给了他。189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新人》,190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曾与丈夫共同发起和组织宗教一哲学会,创办《新路》杂志,并以安东·克莱尼为笔名发表评论文章,引起广泛关注。本世纪俄罗斯的三次革命吉皮乌斯都经历过了,对1905年的第一次革命和1917年的二月革命应该说她是同情的,但对十月革命却采取了断然否定和敌视的态度,遂与丈夫在十月革命后不久侨居国外,成为俄罗斯侨民文学的重要作家,最终客死他乡。 吉皮乌斯是位独具一格的诗人,她的诗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特殊的世界。心灵的断裂,孤独的折磨,精神的苦闷,人与人之间的难以沟通,现实与理想的脱节,对绝对真理的追求以及求之不得的悲哀等等,是吉皮乌斯诗歌的基本主题。俄国象征主义领袖勃留索夫这样评价她:“作为一个有才华的、独立的、善于为我们讲述自己心灵的诗人,作为一个卓越的诗歌大师,吉皮乌斯应该永远载入我们的文学史册。”吉皮乌斯把写诗看成是绝对私人性质的事情。“诗我写得很少,只有在不能不写的时候我才写。”尽管如此,她发表诗作的数量仍然可观。吉皮乌斯还把诗歌视为祷告。祷告是与上帝交流,是跟上帝倾诉自己最隐秘、最重要的事情,自己耳濡目染的东西。祷告是长期彻夜不眠的结果,能激发个性的精神体验。当然,她是将自己的这一理论付诸了实践的。 吉皮乌斯交游极广,与文学界、思想界乃至宗教界联系密切。她和丈夫主持的家庭文化沙龙更是精英荟萃,名噪一时,堪称彼得堡当时的文化中心之一,对彼得堡的精神生活起到了推动作用。据同时代人回忆,梅列日柯夫斯基颇有演讲才能,但在日常交往中却是个不苟言笑,甚至有些枯燥乏味的人。梅列日科夫斯基可以说是文如其人,他的作品同样给人以干涩、枯燥的感觉。相比之下,吉皮乌斯则不然,“高挑的个头,匀称的身材,金色的秀发和鱼美人般的翠绿色眼睛,着一身非常得体的浅蓝色连衣裙,这样的外表很难不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这样的外表几年后我形容为‘波提切利式的’。”作为沙龙的女主人,“美丽的季娜伊达”(勃留索夫语)在日常生活乃至公开场合的言谈举止都带有明显的表演成分,就像戴着面具的古希腊演员,不时做出一些逢场作戏、惊世骇俗之举。天使与魔鬼的结合,这种形象正是吉皮乌斯刻意标榜的所谓颓废派生活方式。她也因此被称为“俄国颓废派的圣母”。梅氏夫妇的家庭沙龙之所以能够呈一时之盛,应该说,是与吉皮乌斯个人这种特殊而又复杂的魅力分不开的。当时文坛的核心人物,如勃留索夫、勃洛克、别雷、洛扎诺夫等许多人,与之分分合合、爱恨交加的交往经历,不难印证这一点。 吉皮乌斯一生的创作涉及诗歌、小说、评论、回忆录、日记等,但其主要贡献我认为除了诗歌,就是日记和回忆录,即《彼得堡日记》、《德米特里·梅列日科夫斯基》和读者面前的这部《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 吉皮乌斯所在的时代,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俄罗斯文学史上一个复杂而特殊的时期,也是一个流派众多、名家蜚出、群星灿烂的时期,素有白银时代之称(普希金时代为黄金时代),而白银时代这一称谓的获得最初主要仰赖包括象征派在内的现代派的诗歌成就。在俄国象征派文学运动中,吉皮乌斯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她既是一位积极而活跃的参与者,也.是一位富有责任感的见证者。作为当时诗坛的核心人物之一.她直接参与和见证了象征派的发起、成长、壮大乃至衰落的全过程,对那个时代的风云际会、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止是文学的历史),她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人物之一,而作为见证那个时代的生动文献,她的日记和回忆录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应该指出的是,《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不是一部简单的回忆录,这同时也是一本精彩的人物画册。在这部回忆录里,作者无意于直接再现事件,她要着力刻画的是个性——那些鲜明的、独一无二的,同时又反映了时代特征和趋势的个性。在回忆一些生动有趣的细节时,吉皮乌斯与其说是在复原人物的性格,不如说是在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在《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中的人物群像,如勃洛克、别雷、勃留索夫、索洛古勃、洛扎诺夫、普列谢耶夫、波隆斯基、托尔斯泰、维鲁波娃和拉斯普庭,简直呼之欲出。从中不难看出吉皮乌斯观察的细腻和文笔的精湛。例如回忆勃洛克的一个片段:“勃洛克严肃认真,特别好静少动,而别雷虚与委蛇,始终手舞足蹈。勃洛克讲话吃力,少言寡语,嗓音喑哑,而别雷口若悬河,挥臂劈手,表情丰富。他忽而面带微笑,忽而挤眉弄眼。如果你向勃洛克提问,他会半天不吭声。然后说‘是’或者‘不’。鲍利亚(别雷)有问必答:‘是是是……’马上会有一千句话脱口而出,腾云驾雾。勃洛克浑身僵硬,就像木头或石头。鲍利亚浑身柔软,温存,甜蜜。勃洛克的头发是深色的,松软的,却不很熨帖。鲍利亚的头发比羽毛还轻盈,黄色的,像刚孵出的鸡雏。这是外表。说得再稍微深一些。勃洛克——这一点朋友和敌人都感觉到了——非同寻常地、绝无仅有地真实。或许,他也对人撒过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整个身心都是真实的,可以说,他浑身散发着真实的气息……勃洛克从本质上说是忠实的。假如他不忠实,早扑通一声掉进地狱,跌得粉身碎骨了……鲍利亚·布加耶夫整个是轻盈的,轻盈得就像他自己青年时代的发丝。他似乎能手舞足蹈地飞越任何‘地狱’。他好像命中注定要反复跨越地狱,在地狱边缘跳舞——忽来忽去,忽左忽右,忽上忽下……鲍利亚·布加耶夫——是活生生的不真实。这是他的天性。”如此精彩的段落比比皆是。毫无疑问,这样的回忆录既是具有学术参考价值的史料,又是具有文学欣赏价值的美文,读来引入入胜。 2011年3月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一个有才华的、独立的、善于为我们讲述自己心灵的诗人,作为一个卓越的诗歌大师,吉皮乌斯应该永远载入我们的文学史册。 ——勃留索夫 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回忆录,它同时也是一本精彩的人物画册。在这部回忆录里,作者无意于直接再现事件,她要着力刻画的是个一性——鲜明的、独一地二的,同时义反映了时代特征和趋势韵个性。 ——郑体武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慢读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俄)吉皮乌斯 |
译者 | 郑体武//岳永红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606359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1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2-03-01 |
首版时间 | 2012-03-01 |
印刷时间 | 2012-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4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512.65 |
丛书名 | |
印张 | 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03 |
宽 | 141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