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民政府十二位一级上将的最后结局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集中介绍从1912年到1949年间,在中华民国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十二位一级上将生平的著作。内容包括冯玉祥:在参加新政协途中遇难;朱培德:国民政府为其举行国葬;张学良:从严格幽禁到重获自由;陈绍宽:任职福建人民政府;阎锡山:隐居于台北菁山农场;程潜:成为毛泽东的座上宾等。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是选择中华民国历史上的十二位一级上将在中华民国历史上某一领域的影响进行编写,主要对这些人物的一生作一简介,重点写其晚年的事迹,突出最后结局。本书主要介绍的人物有冯玉祥、朱培德、张学良、陈绍宽、唐生智、程潜等。

目录

冯玉祥:在参加新政协途中遇难

白崇禧:在台湾形同幽禁

朱培德:国民政府为其举行国葬

李宗仁: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何应钦:晚年“闭门思过”

张学良:从严格幽禁到重获自由

陈诚:主宰台湾政局的二号人物

陈绍宽:任职福建人民政府

陈济棠:晚年醉心办学

唐生智:晚年潜心研究佛学

阎锡山:隐居于台北菁山农场

程潜:成为毛泽东的座上宾

后记

试读章节

朱培德早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武昌起义后,参加护国战争,任旅长。驻守广东。后又参加护法战争,打败龙济光,移师湘、粤、桂边界

朱培德,字益之,原籍云南安宁,1888年10月29日,出生于云南省盐兴县元永井。其父朱秉堃为安宁举人,因受聘出任广通县(今合并为禄丰县)元永井山长,而将其家小由安宁迁往元永井定居。朱培德7岁时,其父不幸去世,朱培德及其长兄朱润德、三弟朱树德,由叔父朱秉鉴接回祖籍安宁,先读私塾,后上高等小学至毕业。

朱培德高等小学毕业后,随即考入云南陆军第十九镇随营学堂,接受军队教育,时年18岁。1909年,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办,朱所在的随营学校并入其中,为第二期丙班。所以,朱培德是云南讲武堂的第一批学员。同期学员还有毕业之后前期经历类似,关联甚多,而以后道路各不相同的朱德和范石生。在丙班的同学中,朱培德与朱德两人成绩最好,学习与技术,每次考核都获优秀,是丙班的两名佼佼者。因此,凡有外宾到校参观,学校当局均指定朱培德和朱德两人作为学生代表出来指挥军事表演。在讲武堂,便有“模范二朱”之称。

朱培德在云南讲武堂内接触到《民报》等大量宣传革命思想的刊物,由衷敬佩孙中山的事业,立志要推翻腐败的封建制度及其代表清王朝。其时,同盟会云南支部甚为活跃,在讲武堂中做了大量工作,于是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走上了追随孙中山,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修完普通科目后,朱培德到部队实习,即开始在士兵中宣传革命思想。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云南同盟会支部积极酝酿响应,推举蔡锷为起义军临时总司令。10月30日,蔡锷与同盟会云南支部长李根源领导了反清的昆明武装起义。为充实兵员,增补军官,丙班提前毕业,分配到各部队担任下级军官。朱培德被分配到滇西巡阅使李根源部担任排长,旋升任连长、营长,先后驻防于腾冲、大理地区。

辛亥革命胜利之后,朱培德辞去军职回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四期乙班步兵科继续深造,于1914年以最优等第一名毕业,旋升任杨蓁部第七团二营营长,曾率部驻思茅、普洱一带条件艰苦的边界地区。

1915年,袁世凯图谋称帝,激起全国反对。1915年12月25日,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人在昆明发动了举世瞩目的护国起义,组织护国军,征讨袁逆,恢复共和制度。蔡锷为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率部入川;李烈钧为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率部入桂,转战广东;唐继尧以云南都督兼护国军第三军总司令,留守云南,相机行动。

李烈钧的护国军第二军于12月26日在昆明正式组建,李烈钧是朱培德在云南讲武堂的教官,二人有师生之谊。朱培德出任该军第二梯团第一支队队长。护国第二军于1916年2月20日,由昆明出发,取道蒙自,东出开化、广南,进入桂粤。朱培德由营长升任支队长,深感责任重大,率部出师,更加谨慎。处处以身作则,出师以后,很快就成为第二梯团方声涛部的主力。

出师两广的云南护国第二军,经过龙潭战役,在节节胜利的形势下,经百色、穿南宁、过梧州、人粤境,而于1916年5月12日抵达各路护国讨袁主帅的会聚地——广东省的重镇肇庆。

在护国第二军抵达之前,两广总督岑春煊即于1916年5月1日在这里成立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同年5月8日,由梁启超发起,在这里成立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军政机关——军务院,公推云南都督唐继尧为抚军长,岑春煊为副军长,梁启超为政务委员长,章炳麟为秘书长。军务院成立后,代表已宣布独立的滇、黔、川、粤、桂五省,行使反袁护国领导权。

护国第二军到达肇庆后,朱培德支队奉命改编为该军第二十五团,由朱培德担任团长。护国第二军在肇庆休整之后,即按原定计划,进入广东腹地,准备荡平逆流,再转湖南,进击湖北。朱培德率领二十五团官兵,奉命随军前往。  总司令李烈钧为了铲除袁氏余孽,率护国第二军由三水转向北江,并经记芭、清远,进攻广东的北大门——韶关。袁世凯的残余势力,为了使广东变成反攻护国军的核心基地,对韶关的防守极为严密。护国第二军进攻韶关,可以说是继龙潭之后的又一次最大的恶战。

护国第二军的进攻战术是分兵合击,两路夹攻。张开儒梯团从英德县进兵,直逼韶关;方声涛梯团,则由朱培德指挥,率领他的二十五团和张怀信的警卫混成支队,消灭策应韶关的敌军、清远与琶江口之敌。朱培德指挥的第二梯团,大军所指,敌望风披靡,进抵清远县、琶江口那里的守敌一个营,不战而降。朱培德将其收编,胜利完成了既定的作战任务。

张开儒率领的第一梯团,抵达韶关附近,则遇到了南韶连(南雄、韶关、连县)镇守使朱福全部的顽强抵抗,难于前进,张开儒梯团长急调鲁梓材炮兵营前来。鲁梓材系云南江川人,接到命令后,迅速率部奔赴进攻阵地,他自己亲手瞄准射击,其中一炮击中守城敌军的兵营。一炮击中城内南韶连镇守使署,一炮击中韶关城门,使守敌顿时惊慌失措,而不得不放下武器,缴械投降,镇守使朱福全被生俘。所谓“滇军一炮定韶关”,便由此成为护国滇军的光荣而载人史册。

朱培德出师以后,指挥有方,作战英勇,奉命率部任:吱打源潭援敌的主攻任务。朱培德接受命令后,率领所部向源潭援敌攻击。正义之师,无往不前,源潭战斗,朱培德部非常勇敢,不顾一切牺牲,一直往前猛攻,使数倍于我之敌,很快就被冲击得溃不成军,夺路逃命,纷纷向广州方面撤退,途中被生俘者不计其数。至军田一带,又被朱培德的追击部队抓到2000多名。P81-83

后记

《民国名人的最后结局》是一部集中介绍从1912年到1949年间,在中华民国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的系列丛书。

一、关于《民国名人的最后结局》丛书的说明:1.选择标准。主要是选择中华民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2.分册标准。按照人物在中华民国历史上某一领域的影响进行编写。3.叙述方法。对人物的一生作一简介,重点写其晚年的事迹,突出最后结局。

二、关于《国民政府主席的最后结局》的说明:1.收录范围。收录国民政府的主席和代主席。2.排列顺序。按时间排列。

三、关于本书的作者:本丛书由多位作者编辑而成。主要有王成俊、崔晓忠、刘芳、吴伟锋、刘艳宇、戴晨京、马硕、武烈珍、黄莹、朱晓艳、江涛、班惠英、刘养卉、毛胜、王兵、张长江、晋江艳、贺赞、王红梅、彭艳丽、陈娟、王湛、冯春龙、何政斌、刘福军、乔晓玲、周清、王晓明、高婉玉、叶斌等人共同编写而成,何明主编。

编者

2007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民政府十二位一级上将的最后结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98835
开本 16开
页数 4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7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3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8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