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津沽名医临证拾萃(上下册)
内容
编辑推荐
2024年正值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建院七十周年,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张伯礼院士、张艳军书记、王金贵院长亲自把关,做了方向性指导。建院70 年来,医院涌现出大批杰出的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药专家,他们都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总结这一批优秀中医药专家的经验,对于医院学术积淀的总结和发扬具有
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编纂《津沽名医临证拾萃》(以下简称《拾萃》)被确定为院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专门成立了编写工作委员会,从2023
年7月28 日开始投入工作,制定了具体编纂计划。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医院历史及老中医药专家的历史传承关系、工作及学术特点、专科专病优势特长、师承、学徒、亲属、工作年代等,我们召集了医院老专家座谈会,王喆、尹新中、颜红、贾英杰、汤毅等老专家出席了座谈会,根据我们设定的撰写体例的要求,专家们回忆了老一代中医专家们的工作情况,提供了师带徒、同事关系、亲属、朋友、同学、专业特点等很多宝贵的历史信息,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提供了
有力保证。
经过集思广益,征求多位院内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定纳入1954年医院建院以来的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天津市名中医第三批以前人员。《拾萃》内容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历史的记忆——先贤部分,主要记述晚清时期到1931年出生的老中医药专家,他们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通过传统的师承方式学习成才的名医大家;第二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1976
年通过规范的院校教育或者国家举办的师承教育成才的中医药专家,这些专家在中医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享有很高的声誉;第三部分: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以院校教育为主,大部分都有研究生学历和名家
带教的中医药专家。反映了三个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
每位医家按照名医简介(基本情况介绍)、名医之路(名医的成长环境、学习成才过程、励志精神、学术特点的形成过程等)、学术理论精粹(系统总结的学术理论及学术经验特色)、临证经验(反映临床学术特色的较为完整的医案及临证方药)、学术传承(学术传承体系,只采纳了先贤部分)五部分的体例进行撰写。
第一阶段:确定写作基本框架和征询意见
首先征询了石学敏院士和张伯礼院士两位大家的意见,石学敏院士大力支持《拾萃》编写工作,并指出要大力挖掘老中医经验,形成反映一附院70年发展学术史的著作;张伯礼院士在写作体例、写作内容上都做了详细指导,并且强调要深入调研、做足前期工作,形成传承学术体系的著作。
第二阶段:任务分配以调查研究搜集素材2023年10
月1日,召开了《拾萃》编写工作任务布置会议,王金贵院长强调了《拾萃》工作的重要性,编委会对编写体例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说明,对各科室布置了详细
的编写工作任务分解,尤其是前期调研阶段要充分有效,对名老中医资料要从既往的书籍、论文、人事档案、工作室资料,社会关系(包括同学、同事、亲属、弟子、朋友)等进行详细地走访、记录,搜集有关的历史资料,有价值的生活、工作用品,并从医院、大学图书馆、研究生院、各位专家私人藏书等汇集参考资料以供各科室编写人员作为参考资料使用。
先后拜访了医院名誉院长、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国医大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院士,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全国名中医黄文政教授,原天津中医学院院长戴锡孟教授,哈氏妇科流派第四代传人哈孝廉教授,天津市第一医院著名老中医张柏林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原教务处长吴仕骥教授,原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著名老中医顾小痴弟子吴炳岳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原党委书记于铁成教授,以及名老中医董晓初弟子张希鹏主任,药剂科老主任侯德隆弟子薛守经等,对名老中医的从医经历、学术特色、临证经验、学术传承等进行了认真调研,对图片、实物、录像录音等资料进行了认真地整理。各科室编写小组也根据要求通过对名老中医的亲属、同学、同事、弟子、朋友等业务、社会关系进行深入调研,查阅有关资料等多种形式做了大量的工作,搜集了较为完整的素材进入到了资料编写阶段。
第三阶段:资料编写及审核
从2023年11月1日开始进行书稿编写工作,同时搜集名中医生活、工作图片以及既往工作中使用过的实物等,经过编写人员、科室人员、主要编者等人员的不懈努力,对稿件反复认真修订,对体例不一致之处进行了重新修订和补充,尤其对名中医基本情况、生卒年月、工作节点、学术特点、临证医案进行了规范化修订,形成了本文稿雏形。
2024年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内经、伤寒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等教研室的老师们对文稿进行了认真把关,最后由编者进行了最后的统稿。为保留医案原貌,实验室检查中的旧单位未予换算,对犀角、虎骨、穿山甲等现已禁止使用的药物未予改动,读者在临证使用时注意应用代用品。
为丰富本书内容,特把已故30名名老中医相关图片进行了整理,以“大师的足迹”的形式,附在文前,对名老中医的工作生活做了历史性回顾,以作缅怀。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相关图片资料虽经多方多渠道求索,但限于年代久远,能找到的有些相片清晰度非常低,为保持体例统一,仍然做了保留。每位大师所处的年代不同,所担任的社会职务、所在机构名称有所变迁,在介绍中,仅保留了当时的机构名称,未作
处理。比如,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发展过程中,曾用名包括:天津中医门诊部、天津市立中医医院、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天津市中医医院、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在书中都保留了原名。
本书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精神,系统整理众多一附院目前名中医的宝贵经验,包括号称全国八大名医之一的陆观虎,津门四大名医之赵寄凡、董晓初等名家的学术思想及临床验案,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及临床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资料,对中医药行业学术传承、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历七十年风风雨雨,众多的中医大师们和所有致力于一附院发展的中医药工作者们铸就了医院的辉煌,为医院的发展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他们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一代又一代激励着我们中医人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而奋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努力。今天,新时代的中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我们中医药人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宗
旨,继承先贤们的宝贵财富,不断开创中医药发展的新局面,使古老的中医药学再次焕发现代的青春。
本书编写期间得到了石学敏、张伯礼两位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主要领导、一附院全体领导和同仁们的大力支持,还受到了校外多位中医名家,如张大宁国医大师、张柏林教授等的支持,在此,对所有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编写小组关心支持的老师们一并致以
衷心的感谢。
内容推荐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全国建院较早、中医药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型中医医院之一,建院70年来,涌现出数位著名的中医药专家、学者,对于推动中医药早期教育、中医药医疗机构的创建和医疗事业发展、中医药学科专科建设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书即是整理了自1954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院以来,在医院创建时期、医院发展时期、医院腾飞时期为医院初期建设、医院学科专科创立,以及医院在全国重点中医院建设、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国家中医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中为医院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医先贤、现代名老中医、当代中医才俊共计78名,把他们的学医之路、学术理论精粹、临证经验、学术传承等内容总结成书,以供中医同仁们继承发扬并激励后学。
目录
《津沽名医临证拾萃 上册》
《津沽名医临证拾萃 下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津沽名医临证拾萃(上下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艳军王金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448696
开本 16开
页数 1340
版次 1
装订
字数 1882000
出版时间 2024-09-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8: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