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主编的这本《民国老阅读叙事类散文(往事如风)》精选了出自民国时期报纸、期刊等40多篇经典散文,以记人、记事类题材为主,分为“追昔抚今”、“屐痕处处”、“闲情雅致”、“赤子之心”、“逝者如斯”五个小类,从不同的角度追忆了民国时期的人和事。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每一篇都令人回味无穷。
图书 | 民国老阅读叙事类散文(往事如风)/民国教育书系 |
内容 | 编辑推荐 文心主编的这本《民国老阅读叙事类散文(往事如风)》精选了出自民国时期报纸、期刊等40多篇经典散文,以记人、记事类题材为主,分为“追昔抚今”、“屐痕处处”、“闲情雅致”、“赤子之心”、“逝者如斯”五个小类,从不同的角度追忆了民国时期的人和事。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每一篇都令人回味无穷。 内容推荐 文心主编的这本《民国老阅读叙事类散文(往事如风)》是民国教育书系之一,收录的是民国作家们写的叙事类散文40多篇,包括朱自清的《怀魏握青君》、朱光潜的《后门大街》、丰子恺的《湖畔夜饮》、叶圣陶的《假山》、冰心的《闲情》等。 阅读此书,领略中国文化的传统底蕴,感受来自母语环境最纯净、质朴的温暖,找寻根植于民族血脉中,属于我们曾有过的风范、理想与激情。 目录 追昔抚今 去来今·王统照 黄昏之忆·甘永柏 “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梁遇春 求医·徐志摩 家庭教师·萧红 怀魏握青君·朱自清 我的童年·柯灵 回声·李广田 往事·魏中天 屐痕处处 后门大街·朱光潜 野渡·柯灵 故都寒宵·彭子冈 露宿·朱光潜 海上·冰心 去看日本的红叶·方令孺 松堂游记·朱自清 巷·柯灵 慈慧殿三号·朱光潜 闲情雅致 湖畔夜饮·丰子恺 假山·叶圣陶 下棋·梁实秋 四位先生·老舍 奇特的食物·王了一 城隍庙的书市(节选)·阿英 烟·昊组缃 闲情·冰心 谈酒·周作人 深秋读画·石碚 赤子之心 赞美(节选)·方敬 元宵·骆北 海外寄霓君(第七十六封)·朱湘 母亲(节选)·石评梅 两封回信·叶绍钩 彼此·林微因 黑色鸟·甘永柏 “幸福”的寻求·王统照 住所的话·郁达夫 悲哀的玩具·夸广田 逝者如斯 鲁彦走了·章衣萍 怀鲁迅·郁达夫 给亡妇·朱自清 小玲·石评梅 悼夏孟刚·朱光潜 雷峰塔下·庐隐 风雨中忆萧红·丁玲 光慈的晚年·郁达夫 忆明若·穆时英 纪念刘半农先生·李长之 试读章节 我的童年 ◎柯灵 我有许多缺点,其一是数学低能。小小一个数字,最简单的加和减,可以算老半天,还算不清楚。有一次要算一笔帐,是一万几千几百几十几元几角几分,除去一万还剩多少。那成串的阿拉伯字骇住了我,我想,太艰深了,不行,赶快请教旁边一位学会计的朋友。他愣了一愣:“怎么,这还算不出来?”我呆呆地看着,听他说:“除了一万,不还有几千几百几十几?”叫他这一说,我才恍然大悟,可不是吗,太容易了!我怎么还算不出来? 不懂数学使我吃了大亏。我没有科学头脑,不能条分缕析,有计划地做事,大概跟这个缺点有关。但像前面这样简单的算法,我还不至于算不出来,为什么一笨至此呢?考察原因,只是因为懒得用心。仗着自己不会算,索性对阿拉伯字存心别扭,没看见它们,先抱了“敬而远之”的态度。原来犯的正是自暴自弃的毛病。 这病根还真深,是从小种下了的。在小学校里我就不喜欢算术,平常敷衍了事,考试起来,一狠心就交它个白卷。跟一般少年一样,我有强烈的好胜心,可是对这一门自愿认输,而且处之恝然。如今纵然想“老牛爬槛”,不用想再爬上去了。 我小时候最出色的功课是图画,老师赞许,同学羡慕,自己也颇得意。当时对绘画的兴致也真浓,到处观摩,到处学习。乡僻处不容易找到画谱,香烟里的“洋片”成了我最宝爱的恩物。有一种“洋片”,专画风景,这小纸片上的云树山川,曾使我反反复复作醉心的神游。二十几年了,透过辽远的岁月,无数人事的压积,在我衰退的记忆里,还鲜明地印着这些画幅:题作《夕阳返照》的是,平远的秋林,灼灼的晚霞,临水人家,一个村姑临流浣衣,双手插在水里,夕阳照得她满脸通红。题着《渔村夜月》的是,天连水,水连天,天上一轮圆月,水滨一个小小人影,扳起一张四角玲珑的大网。《钦乃一声山水绿》,一江春水,一痕远山,扶疏的树影下有一叶扁舟,舟子正悠然打桨,仿佛桨声里也荡漾着绿意…… 如果家里能培植我,或者我自己能够潜修苦练,我想我是很可能成为一个画家的。并不是说我有这种才分,给我自信的是兴趣,兴趣是一切事业的始基。 可惜后来我的兴趣转到了看“小说书”一方面。我还记得,是一位善于讲故事的同学,他灵活的口才引我打开教科书以外的书本。第一部是《西游记》。生字真多,词句更多不能了然。我的办法是,看见生字就跳过去,丢开不管,或者自作主张替它假定音义,这在我们那时候的术语叫做“杀强盗”;整句不懂的就打哑谜。情形苦得很。但慢慢的终于看出了味道,虽然眼睛害着病,见光就睁不开,还在摇晃的烛影里看得津津有味。 这以后,书本成了我的密友,不断地看,大都是旧小说,更多的是武侠小说,文言的也看,一一初看起来真吃力,渐渐地也就习惯了。看见书,就像遇见熟人,忍不住拿起来翻弄翻弄。后来慢慢从旧书看到新书和杂志,《少年杂志》、《小说世界》,然后是《洪水》、《小说月报》……从虚幻到现实,从万花缭乱的惊奇故事到有血有肉的人生,我似乎忽然懂得了许多,一个人坐在静静的院落里,捧着一本书,为它的悲欢离合笑着,流着眼泪,似乎全生命都浸到了书本里。现在想来,那种快乐的沉醉是多么动人,可是这种情景远了,远了,永远不回来了。 我是少年失学者,今天能靠一枝笔生活,而且不仅生活,而且也自以为用笔做了一点多少有益于人的工作,追究因缘,应当感谢那些书本。我就这样开始看的书,接着看报,把报纸副刊上爱读的文章细磨细琢地抄下来。学着思索,学着自己动手写。 弄文艺不能孤单单的舞文弄墨,应该什么都懂一点。但等我明白这道理的时候,晚了。这从小养成的狭窄的兴趣成全了我,也苦了我。真是“老大徒伤悲”,纵然我有野心再进修一点别的什么学问,生活环境不允许了。例如数学,即使最简单的,我也只好安心做笨蛋,为的是没有兴趣。陶行知先生说:“做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学问本如烟海,年龄当然限制不了人的努力,可是做学问的兴趣能从小养成,轻车熟道,到底方便得多。 有一个故事:一位贵妇人跑去看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诚诚恳恳请教她的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开始教育。教育家问:“你的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出世呢?”妇人笑道:“早出世了,已经一岁多了。”教育家说:“快回去,你已经晚了一年多。现在就开始,也许还来得及。” 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都得从小来。少年人自以为来日方长,不妨等将来再说。可是等到将来,就什么都晚了,来不及了。 1946年3月19日 P29-31 序言 遇见民国老教育 那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 那个年代,到处都是战乱、纷争、动荡与苦难,也到处都是奋起、坚守、学养与从容。空气中弥漫着绝望,也充盈着希望。这些苦难与奋争、绝望与希望之间铸炼出的,一层层文明积淀、思想碰撞乃至烽火洗礼下的民国,留给我们的,是与今天迥然不同的趣味、胸襟与风度。 我们努力从书简文牍、故纸尘埃之中,打捞这些文明积淀之后的余音,找寻仍在我们血脉里隐隐回响着的祖辈们的风范、理想与激情。 于是,这套民国教育系列丛书应运而生。 与今天的教育相比,当年的教育格局阔大,既仰仗了传统文明之气脉,又兼受“五四”启蒙之风气,同时还有赖于一大批民国学人的心血,兼容并蓄的大胸襟与大气度造就了今天,我们一度仰望却难以复制的精神家园。 我们选取了这个气象万千大观园的三个层面,先生授课的教材、文人发表的文章、学生书写的作文,以一个互有映照的方式为今天的孩子展现出当年,民国教育的大家园。 当年编辑老课本的。很多是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叶圣陶、丰子恺、张元济……他们以极大的诚意与才力,编撰关于教育的梦想。它既保留了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吸收了新时代的优美。 这些充满童心。自然流淌的文字里,没有面目可憎的说教,没有指定与强迫,更没有宏大叙事的虚构与空洞,有的是母语环境中的沉静与大气,透着自然与纯净,也透着平等和温润。 当年发表老阅读的,大抵都是文士才子,思想精英。从他们的文章中,我们重温他们在情感、教育、生活琐事上的思考感悟。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那股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之中孕育出的,中国式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气度,冷眼与热肠,同时也是感受一个时代的文化魅力。 当年书写老作文的,也都是自然活泼,在民国教育浸润下成长的少年,从孩子们的习作里,我们看到的是童心的质朴与真诚,喜怒哀乐发于笔端,真情实感毫不矫揉。流露出的,是纯正汉语的清香,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文字的美好。 对这些孩子来说,他们是幸运的,他们所浸润的教育,是人性,是自然,是常识。他们在先生们的教诲下,时代的淬炼中,开启了对生命的敏感。 一个人,一生之中,总会有几个最重要的遇见。少年遇书,青年遇人,中年遇事。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他初看世界的眼睛,初听世界的耳朵,初次启蒙的读本,他对世界的看法,他的情感,他的胸襟,可能就已定论。 作为编者,我们也并未期翼凭一套民国教育系列丛书就能扭转时下所谓教育之弊,重归教育关照人本的初心。 如果在这套书中。你能跟随大师的指引领略到中国汉字的传统底蕴,体会到这些文字里,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样的遇见当然最好,然而即便是仅仅从这套书中,我们能感受到来自我们母语,最质朴、沉静的温暖,亦足矣。 文心 二零一三年八月于南京 后记 “民国教育书系·老阅读”丛书选编过程中,我们参阅了数十种民国时期相关的报纸杂志,最终以《申报》《晨报》《大公报》《民国日报》等为主要甄选范畴,1912年至1949年为年限,全面呈现了现代散文小品不同的流派、形式及风格。 选文按照抒情类散文、写景类散文、议论类散文、叙事类散文四个方向进行编排,配合了同系列的先生教学课文与民国学生作文,给学生塑造了全方位国文学习的环境,扩充作文素材及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在文字创作方面的能力。在编排上,为了更好地给读者展现不同作者笔下的不同风格,我们着重挑选了名家少有人知的作品以及非名家的优质美文,将其中生涩难懂的地方予以注释,尽量搜集到文章的原始出处,确保了文章的“民国风味”,也更方便现代文学爱好者的学习研究。也因此,文中难免会有部分漏字、错字、异形字,希望读者朋友在阅读的同时,可参考民国时期的行文习惯与文化背景。 限于编纂时间仓促,本丛书的纰漏和谬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阅读、研究之余予以批评指正。 需要补充的是,我们编辑的这套丛书涉及众多作者,并难以全部寻找到其联系方式,故请被收录的文章作者或文章版权继承人与本编辑部联系。 地址:南京市中央路323号利奥大厦1904室 《民国教育书系》丛书编委会 邮编:210009 电话:025-8320321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民国老阅读叙事类散文(往事如风)/民国教育书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文心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341163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0 |
出版时间 | 2014-02-01 |
首版时间 | 2014-02-01 |
印刷时间 | 2014-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 |
CIP核字 | 2014028287 |
中图分类号 | I266 |
丛书名 | |
印张 | 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吉林 |
长 | 250 |
宽 | 17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