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拯救与困惑 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女性悲剧 1905-1949 |
内容 | 内容推荐 周夏女士的学术研究用女性主义理论、方法去观照、审视整个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女性在电影业的表现情态,应该说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显然,这部著作为解读“中国早期电影”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不乏多层次多方面的启示意义。当然,这只是“中国女性电影”研究的部分成果。自1949年至今,中国电影随着社会不同阶段的更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经历了新媒体技术的革命,逐渐走向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多样化类型化的发展格局,而“女性命题”在这一阶段的电影中也变得异常复杂,期待她早日完成她所规划的完整的《中国女性电影史》。 目录 导言 上篇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谱系(1905-1949) 第一章默片中的女性形象模式(1905-1932) 第一节默片中女性形象模式的雏形及女性先锋电影人 第二节默片中女性形象模式的类型 一、秦香莲模式——男性对女性的母性尊崇 二、潘金莲模式——男性的欲望镜像 三、灰姑娘模式——男性的拯救对象 四、花木兰模式——男性的英雄理想 五、“新女性”形象——男性代女性立言明志 第二章30年代电影中的女性形象(1932-1937) 第一节女性形象模式的变奏 一、左翼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二、市民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三、艺术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女性形象的新变化 一、女性健康美的取向 二、女性欲望崭露头角 第三节“女性电影”的新发展 一、作家女明星的集体亮相 二、女性集锦片的创作 第三章战争时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1937-1949) 第一节抗战时期电影中的女性(1937-1945) 一、抗战电影中的“女战士 二、孤岛电影中的古装”女英雄 三、时装片中的女性世界 四、香港女导演的电影创作 第二节抗战后电影中的女性(1945-1949) 一、传统女性的悲剧及悲剧的转化 二、爱国女性和事业女性的塑造 三、商业片中的女间谍和女歌星 四、独立清明的都市女性 五、女性心理片的开拓 小结旧式和新式——混杂的女性(1905-1949) 下篇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女性悲剧征候 第四章女性悲剧背后的魔方法则 第一节女性的自然属性 第二节女性的社会角色 第三节女性的悲剧困境 第五章女性悲剧的传统和美学特征 第一节女性苦情戏的历史性追溯 一、中国文学戏曲中的女子悲怨 二、乱世悲剧中的女性化身 三、中国悲剧的“拟女性”实质 第二节女性苦情戏的审美特征 一、女性的阴柔之美 二、核心:情感信仰 三、境界:生-爱-死的哲学 四、自我牺牲的叙事模式 五、怨而不怒的感伤格调 第六章女性悲剧的审美效应 第一节男性的欲望投影和道德机制 第二节女性的认同感应和自我神话 个案分析“新女性”之死-一阮玲玉和她塑造的悲剧性角色 结语拯救与困惑——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女性宿命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拯救与困惑 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女性悲剧 1905-1949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周夏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605343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80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400000 |
出版时间 | 2021-06-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1-06-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905.2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