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西同情——冯梦龙"三言"传入西方之考析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运用历史学的考据法、影响研究法、译介学的方法,对冯梦龙“三言”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进行考据和分析。本书探究了明清传教士、外交官、汉学家以及华裔学者如何译介“三言”,总结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探讨应该怎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本书同时还附有国外对“三言”评论的文献目录等。本书弥补了国内尚无冯梦龙和“三言”在海外传播及影响的系统完整研究的空白。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冯梦龙以及“三言”研究回顾 第三节 多维视角下的“三言”外译研究 第二章 冯梦龙生平与晚明社会思潮 第一节 畸人情种:冯梦龙生平以及“三言”概况 第二节 流行于世:“三言”刊本和选本概况 第三节 天理人欲:晚明社会思潮与冯梦龙的文学观 第三章 “三言”传入西方之滥觞 第一节 天与天主:明清传教士与“三言” 第二节 心皆同理:“三言”与欧洲思想启蒙 第三节 嘹华之窗:西方外交官与“三言” 第四章 “三言”西译之流变 第一节 东瀛采石:日本汉学家与“三言” 第二节 英才辈出:法国、德国汉学家与“三言” 第三节 新的标杆:英国汉学家与“三言” 第四节 情有独钟:美国汉学家韩南与“三言” 第五节 走向成熟:俄苏汉学家与“三言” 第五章 中西合璧之杰作 第一节 白圭之玷:王际真与《中国传统故事集》 第二节 崭新风貌:林语堂与《寡妇·尼姑·妓女》 第三节 比较融合:夏志清与《中国古典小说》 第四节 炉火纯青:张心沧与《中国文学:通俗小说与戏剧》 第五节 业余爱好:王惠民、陈陈等与《卖油郎独占花魁:明代短篇小说选》 第六节 天作之合:杨宪益、戴乃迭与《宋明平话选》 第七节 完美句号:杨曙辉、杨韵琴与“三言”全译本 第六章 余论:人之同心,情之同种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三言”译本之封面、扉页、插图 附录二 “三言”中文刊本或选本在国外之收藏 附录三 “三言”译文篇目 附录四 国外对“三言”之评论 附录五 旅行家、传教士、外交官以及职业汉学家名录及著作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西同情——冯梦龙"三言"传入西方之考析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新庭,庄群英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59386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0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270000 |
出版时间 | 2024-05-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4-05-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419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