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赢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
内容
编辑推荐

李庚其教授以其广博的学识和儒雅务实的风格,萃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智慧,切近现代经营管理的脉搏,潜心研究内在关联,精要分析企业实际运作的优劣成败。读之可思传承文化精髓,亦足起帆创新事业。

内容推荐

历史学家李庚其先生,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的内在联系,从博大精深的传统典籍和浩瀚的历史中,总结出一整套值得现代企业家借鉴的管理战略,并结合企业操作实际案例精要分析。本书对如何在现代管理中汲取并运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切实发展企业软实力,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目录

[人才篇]

不拘一格荐人才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千里马常有,伯乐难求

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

[和谐篇]

恕道

聚人要聚心

企业团队建设

企业对外的和与争

[诚信篇]

无信不立

以实待人,益己尤大

守信以恒

[决策篇]

多算胜,少算不胜

唐太宗善政,集众人之智

慎重思考,果断出击

[商战篇]

兵者,诡道也

出其不意,避实击虚

捕捉商机,兵贵神速

[损益篇]

损之而益

既以为人,己愈有

欲取之,先与之

[时势篇]

善战者,求之于势

审时度势

以史为鉴,认清大势

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管理篇]

企业兴亡,匹夫有责

儒法之道一张一弛

7S管理胜过3S管理

以人文精神建设企业文化

[处世篇]

上善若水

君子莫大于与人为善

大智若愚

知己者智,知人者明

[奖罚篇]

不因喜而赏,不因怒而罚

重在鼓励

鼓励平凡中的崇高

[创新篇]

创新则生,守旧则亡

自导自演,出奇制胜

失败是企业宝贯的财富

[刚柔篇]

柔能克刚,忍者为上

刚柔相济,当断则断

忍是后发制人

[福祸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置之死地而后生

多难兴邦

[学思篇]

学而后知不足

学而不思则罔

唐诗宋词实用佳句精选

[修身篇]

才高人之师,身正人之范

慎终如始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创业篇]

修身立志

创业之路

创业者六忌

企业家的创业精神

[附录]中国传统文化识要

一、百家争鸣

二、儒家学派

三、道家学派

四、法家学派

五、兵家

六、史学

七、商业史

八、晋商和徽商

九、文学

十、科技

试读章节

《韩非子·八经》中说:“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这段话的意思是,在用人方面,如果只能用自己个人的力量,你只能是下等的人;如果你能用几个人的力量,是中等的人;如果你能把有智慧的人集中起来为你服务,你就能成为最上等的人。大智者不单纯依靠个人的智慧,而是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运用众人的智慧。只有善于运用众人智慧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成就大业。所以,真正的智者,在进行管理时,并不突出个人,总是集众人智慧而成大智大勇。

企业家的第一本领是会用人。资本有物化资本和活资本(人力资本)两类。在企业发展的诸因素中,活资本的因素占有极重要的比重。清代巨商李宏龄在总结事业成败的关键时说:“事在人为,得人者兴,失人者衰。”例如楚、汉之争时,刘邦出身不过一个亭长(相当今天的村长),项羽是大贵族的后代,有万夫不挡之勇。他们前后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刘邦屡败,受重伤十二次,但垓下一战,刘邦取得全胜。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刘邦善于用人。试看刘邦手下的大将和主要谋士的出身:张良是贵族,箫何是小官吏,陈平是游士,樊哙是狗屠,周勃是吹鼓手,灌婴是布贩,英布是奴隶,娄敬是车夫,韩信是流氓(指无业游民),彭越是强盗。这些出身各不相同的人,在刘邦那里都能各得其所,扬其所长。而项羽却自恃本领高强,刚愎自用,不注意发挥其他人的才干,许多能人都得不到重用,而投奔了刘邦。垓下之战,刘邦正是用韩信、英布、彭越这三个从项羽处投过来的大将,打败了项羽,才取得了军事大胜。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上君尽人之智”,就要求才若渴,不拘一格提携人才。好的企业应制定一套系统化的吸引人才、培育人才,使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以满足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企业要把那些真正有潜力、有长远使用价值的员工选到企业中来,以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层次,获得人力资源优势。有些领导总认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其实人无完人,亦无废人。东方朔对汉武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皆有其短,用人首用其长,如《水浒传》中的时迁,本是个偷盗成性的贼,但在吴用的调教下,成了梁山好汉,在梁山发挥了很大作用。清人顾嗣协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负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知,慎勿多苛求。”历史上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事例很多,为了古为今用,仅举几例。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特别重视人才的皇帝。他研究隋王朝兴亡的原因,认为不能知人善任,是隋衰亡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唐太宗认为,人才到处有,贤哲代代出,治国安邦,唯有选用大批的贤能之士。他经常责备群臣看不到贤才和荐贤不力,责令大臣们广开耳目,求访贤哲。唐太宗认为要广开求贤门路,就不能求全责备。一次唐太宗同宰相魏徵讨论治理国家应该选用什么样的人才,他认为,“为官择事,不可粗率。用一个好人,好人就都来了;用一个坏人,别的坏人也就会蜂拥而至。”魏徵听了,说:“皇上说的甚是。我看天下未定,用人主要是用他的才干,对德行来不及过多的考虑,现在天下已定,选拔官吏就必须注意德才兼备。”唐太宗认为魏徵的话有道理,就让大臣们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去选拔官吏。

过了一段时间,唐太宗问大臣封德彝,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一个贤才也没有举荐。封德彝说:“臣哪敢不尽心举贤呢?只是现在没有才能出众的人啊!”唐太宗听了驳斥说:“高明的君主都是在当朝选取人才,哪能去别的朝代借用。以前曾有过人才济济的太平盛世,难道那时的贤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你自己没有眼力,不能知人,怎么敢随随便便说当代没有人才呢?”封德彝被驳得瞠目结舌。唐太宗为了便于发现和选拔人才,就在寝宫的屏风上记下都督、刺史和县令等各级官吏的才德、业绩。一次,唐太宗召尚书仆射(官名,在唐朝相当于宰相)房玄龄、杜如晦到寝宫议事。二人刚进宫门,看见唐太宗面对屏风,凝神思索。他们很奇怪,走近屏风他们才看清屏风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级官吏的业绩。唐太宗指着屏风说:“国家能不能强盛,百姓能不能安定,关键在于这些官员是不是称职。我把他们的名字、功绩、错误都注写在屏风上,无论我站着、坐着还是躺在床上,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提拔任免官吏时,我心中就有数了。你们身为仆射,应当把广求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可是,我看你们每天忙于批阅公文,处理事务,怎能帮助我发现人才呢?”房玄龄、杜如晦听了心悦诚服,很受启发。唐太宗选求贤才还鼓励抛开门第、家族、亲疏远近等偏见,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唐朝初年有个“太宗览奏识马周”的故事。唐太宗贞观三年,全国大旱,骄阳似火,土地龟裂,禾苗枯萎。唐太宗召集百官,商议对策,并命令每个大臣都要上本进言,陈述自己的主张。在大臣们的奏章中提出了不少好办法,但最使唐太宗惊讶的是中郎将常何的奏文,提出了二十多条建议,文辞精辟,说理透彻,简便易行,颇有见地。他反复地看了几遍,想常何是个粗通文墨的武官,不精于治国之道,怎么能写出如此的奏章?立即派人召常何进宫。常何向唐太宗报告说:“臣哪里有那样的本事,陛下让我们提建议,我怕交不了差,就让我家门客马周代写了奏章。”唐太宗一听,也不顾当时已是深夜,立即派人去请马周。马周从睡梦中被叫醒,还没到达皇宫,求贤心切的唐太宗,已派出四批使者,催促马周快些进宫。马周父母双亡,家道贫穷,是一个不名一文的穷书生。但自幼胸怀大志,不拘细节。后来马周在州学堂教书,州官是个见识短浅的官吏,经常责备他。马周不屑与其共事,辞职不干,来到长安,投奔中郎将常何家当了门客。当夜,唐太宗同马周谈论国家大事,毫无倦意。他认定这个年轻人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唐太宗宣布,打破常例,破格提携,任命马周为监察御史。唐太宗没有责怪常何不会作文,让马周代写奏章,反而因常何推荐人才有功,赐给好绢三百匹。当时马周年仅三十一岁,唐太宗破格将他提拔为国家监察官员。马周上书奏事,条理分明,针对性强,帮助唐太宗解决了很多难题,成为唐太宗的得力助手,后来一直做到中书令(在唐朝中书令就是宰相的位置)。

为了选拔人才,唐太宗沿用了隋朝的科举制度。普通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考试,使四方贤士,闻风而至。考中以后,原来是官吏的可以升迁,原来不是官吏的由吏部给以官职。唐朝前期,由进士出身的名将名相不胜枚举。一次,他登临端门,见新考中的进士们鱼贯而人,兴奋地说,“天下的英才都落入我的手中了!”

P3-6

序言

王者之成败,商家之兴衰,历史给予我们的不仅是一个绚烂而华美的故事,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深刻思想文化的源泉。几千年来,中华各族人民千辛万苦,流血流汗,创造了祖国的文明史。从公元前数世纪到16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先进的国家。汉代时,高奴县(今延安县东)就发现了石油,北宋时用来点灯。唐朝时,已经能造很大的海船,抵御强风恶浪,远航至波斯湾。宋朝时,航海中已用指南针定方向。中华古代文明曾经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

中华民族最早是从北方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后来北方多次发生战乱,造成大批人口南迁。南迁的人口不仅给南方增添了大批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大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到唐朝时,长江流域已经开发出来。唐朝时的经济文化超过两汉,是因为两汉的繁荣主要局限于黄河流域,而唐代的繁荣则依靠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支撑。到北宋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就逐步超过了北方。中华民族在前进过程中也走了一些弯路,出现过几次大的动荡和分裂,社会前进一步,尔后又退了回来,但不是退到原来的起点,而是在前进一步的路线上,历史往往就是以这种螺旋式的发展方式前进着。

我们所讲的古代传统文化,主要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中华文化。鸦片战争前,中西文化已有了一些交流,但数量极小,中国基本上是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但早期进入中国的欧洲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很重视的。1585年西班牙传教士门多萨编著的《大中华帝国史》在意大利罗马出版,它很快就被译成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字。1687年,传教士白晋编著了《中法小词典》,这是西方人早期学习汉语的字典。1728年,马若瑟编成《中文概话》,这是向欧洲介绍中国历史的书籍。儒家学说是西方人向欧洲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他们大量翻译有关中国儒家学说的书籍,如翻译了《大学》并译名为《中国的智慧》;《中庸》和《论语》,《中庸》的译本题名为《中国之政治道德学》;《四书》改名为《中华帝国经典》。此外西方人还翻译了《礼记》、《诗经》、《易经》、《经传议论》、《孔子传》、《孔门弟子传略》等。

今天我们高呼着“振兴中华”的口号,大量吸收着西方文明发展的成果。的确,没有中西文化融合,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但放弃了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就成了一个没有根基的民族。当今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经营管理的重要性突现,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不可割断历史,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企业有两种实力,有形资产是硬实力,管理是无形资产,是软实力。这个软实力包括企业家个人素质和企业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有形资产代表企业的过去,而无形资产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学习传统文化,不能抱残守缺,墨守旧说,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中华文化有过辉煌的过去,今后也一定会带着自己特有的光芒,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也就是我写本书的目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赢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庚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11260
开本 16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9.23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30
169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0: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