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汤姆·索亚历险记(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于19世纪70年代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汤姆·索亚是个聪明、活泼、富于幻想、有正义感的男孩。小说以他的冒险经历为线索,歌颂了汤姆·索亚和他的小伙伴们天真纯朴的心灵,鞭挞了印第安·乔之流的贪婪与凶残。小说情节曲折起伏,悬念迭出,描写生动,不愧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内容推荐

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小说塑造的汤姆·索亚是个有理想有抱负同时也有烦恼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姨妈眼里,他是个顽童,调皮捣蛋,可是她却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足智多谋”给软化了。在主日学校里,他拿出卖刷墙特权时得到的财宝换来的条子去领取新本《圣经》,结果当有位太太考问他《圣经》内容时,他却答得牛头不对马嘴,引得大家瞠目结舌。当他和贝基的关系出现“危机”时,“于是,汤姆大步流星走出教室,翻过小山,走到很远的地方,那一天他是不打算再回学校了。”小说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汤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勇敢地站出来作证,解救了莫夫·波特,它再次体现出汤姆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优秀品格。

马克·吐温在描写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儿童时并没有仅停留在人物的一般刻画上,而是按照儿童的天性发展,对儿童的心理方面也作了较深层次的描述。当哈克请求汤姆让他“入伙”一起当强盗时,汤姆说:“总的说来,强盗比海盗格调要高,在许多国家,强盗算是上流人当中的上流人,都是些公爵之类的人。”尽管这些见解出自儿童之口,但它却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给儿童造成的心理印象。它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儿童所能思考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小说虽是为儿童写的,但它又是本写给一切人看的高级儿童读物。正如马克·吐温在原序中写道:“写这本小说,我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小孩看的书就将它束之高阁。”因为阅读这本小说能让“成年人从中想起当年的他们自己,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作法。”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试读章节

你、你、你——玻莉姨妈决定要严加管教他——汤姆练练音乐——那可是个挑战——偷偷开始呗

“汤姆!”

没反应。

“汤姆!

还是没反应。

“这小子是怎么啦?嘿!我说你呢!汤姆!”

老太太把眼镜拉下一点,眼睛从眼镜框上向外瞅,然后又把眼镜推上,四处张望着。要找到这么个小家伙,她用不着戴眼镜。这副眼镜做工考究,对她来说纯粹是为了好看,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她的眼睛哪怕盖上火炉盖也能看得清楚。这会儿,不知如何是好,她喊了起来,声音不大但也不小。

“好呀,我发誓,要是抓住你,我一定要——”

老太太说着就抄起扫帚,弓着背在床底下一阵乱拨,累得直喘粗气,结果回应她的除了那只猫,什么也没有。

“我还从没见过这么淘气的孩子!”

接着到院子里去找,院子里长满了番茄和罗曼草,汤姆肯定不在这里。于是她干脆扯起嗓门喊:“汤姆,你给我出来!”

突然,背后传来一阵响动,她一转身,手正好抓住小孩的衣角,这下他可逃不掉了!

“嘿!我就知道你会躲在小房间里,躲那干什么?”

“没干什么。”

“没干什么?瞧瞧你那双脏手,再看看你那张嘴,说什么废话呢!”

“姨妈,我不知道。”

“不知道?那好,我来告诉你,肯定是果酱。我对你说过不下四十遍了,要是再动那果酱,小心我剥了你的皮!给我把鞭子拿过来。”

老太太举着鞭子正要打下去……

“呀!姨妈,你看看背后!那是什么?!”

老太太回头一看,以为有什么危险,忙把裙子一撩,闪到一边。汤姆“哧溜”一声就往高高的木围墙跑去,纵身一跃,翻了过去,一溜烟地消失了。玻莉姨妈愣在那里,好一会儿,她才无奈地笑笑:

“这臭小子,我怎么总被他耍?老使这一招,我怎么就没提防他呢。俗话说,老狗学不了新把戏。天啊,以前,他可从不在两天之内玩同样的把戏,谁知道下一步还会玩什么花样?他好像很了解我的脾气,知道要淘气多久才会惹我生气,他也知道如何开个玩笑逗我开心,让我消气。这下又来了,知道我不忍心打他。天知道,我没尽到职责啊,这是大实话。还是俗话说得好,孩子不打不成器啊,我也知道自己是在作孽,我们俩因此得忍受痛苦。他简直中邪了。这些都怪我!他是我表姐的独生子,表姐早去世了,可怜的孩子,我不忍心打他。但每次放过他,自己良心上又过不去;要打他,又总是心疼。好吧好吧,人为女人生,可人生短暂,磨难不断,《圣经》就是这么说的,我想也是的。他今天下午肯定又逃课了,我明天得让他干点什么,好让他长点记性。否则等到周末,别的孩子都在休息,再让他干活几乎是不可能的,他最讨厌干活。我已经想好要他干什么了,不然我真的要毁掉这个孩子了。”

不出所料,汤姆果然像姨妈想的那样逃学了,而且他还玩得很开心。回家后勉强赶上帮助吉姆——一个黑人男孩锯了第二天要用的柴火,晚饭前还劈了些引火柴——至少他给吉姆讲了他今天的奇遇,至于那些活么,吉姆都做完大半了,汤姆的弟弟西德(其实是异母兄弟)把他那部分也做完了——捡碎柴,他是个文静的孩子,不敢冒险,也不敢惹麻烦。吃晚饭的时候,汤姆会趁机偷些糖吃,玻莉姨妈问他一些很深奥的问题,设法套他说出自己又干了些什么坏事。像所有头脑简单的人一样,她自以为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并总喜欢把别人一眼就能识破的雕虫小技看做是高招。她说:

“汤姆,你在学校时是不是有点热?”

“是的,姨妈。”

“应该是相当热的,对吗?”

“是的,姨妈。”

“汤姆,你难道没想过去游泳?”

汤姆感到了一丝惊慌——一种不安和怀疑的感觉。他仔细观察了一下玻莉姨妈的脸,但没看出什么。于是他说:

“不,姨妈,不是很想的。”

老太太伸手摸了摸他的衣服,说:

“现在你应该不很热吧。”她发现汤姆已经把衣服弄干了,可她觉得别人还不知道她的用意正是要弄清这一点,想到这,她暗自得意。尽管如此,汤姆还是识破了她的诡计。所以,他先发制人,避免姨妈再往下问。

“有人用抽水机抽水往我头上喷,我的头发到现在还是湿的,你看?”

玻莉姨妈想到自己竟然忽略了这些细节,错过了好机会,还真有点懊恼。随后她又灵机一动:

“汤姆,玩水的时候没必要解开我缝过的衣领,对吗?解开你的上衣让我看看!”

汤姆脸上的不安马上消失了,他胸有成竹地解开外衣,里面的衣领还好好地缝着呢。

“怪呢!你走吧。我还以为你逃学去游泳了。这回就原谅你。这回,我看你就像俗话里说的那只烧了毛的猫——还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坏。 

P1-3

序言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是美国幽默小说家。无论从其作品地道的“美国味”来看,还是以幽默所达到的艺术高度而论,他都堪称美国文学的代表。海明威曾高度评价他的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Fin,1884)是我们文学的最佳典范,所有现代美国文学都源于此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事实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另一部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1876)的续篇,许多文学评论家认为此书更能充分体现作家的艺术风格,奠定了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是美国文学中的珍品。

马克·吐温本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马克·吐温是其笔名。他于1835年11月30日出生在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贫穷乡村律师家庭,父亲去世后不得不退学外出拜师学徒。青少年时期曾在家乡和美国中西部及东部当过排字工人,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过导航员,过着流浪生活。四年的水上生活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帮助他实现了孩提时代的梦想,他在回忆录《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Lifeon the Mississippi,1883)记录了这一段金色岁月。他的笔名“马克·吐温”也来自这段学徒生活,是水手测定水深时呼喊的行话,意思是“水深12英尺”,表明水的深度足以使航船通行无阻。后来由于铁路的发展,内河航运逐渐衰退,1861年马克·吐温离开密西西比河,到内华达和加利福尼亚淘金、经营矿业,之后又在弗吉尼亚城的《地方事业报》(Territotial Enterprl's)和旧金山的《加里福尼亚人》(Californian)当记者,从事新闻工作。他的另一部回忆录《艰苦岁月》(Roughing It,1872)记录的正是这段时期的生活。穷苦颠沛的流浪生涯使马克·吐温有机会接触到广阔的社会,接触到更多的劳动人民,加深了他对美国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写作素材。

年轻的马克·吐温特别喜欢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狄更斯等人的作品,并时常针对美国现实,在报刊的“幽默专栏”上发表文章。1864年,他在旧金山结识了作家布莱特·哈特(Bret Harte)和著名的专业演讲家阿特穆斯·沃德(Artemus Ward),得到他们的鼓励和帮助,进一步提高了个人写作技巧。1865年,马克·吐温在纽约一家杂志上发表了幽默故事《卡拉维拉县驰名的跳蛙》(The Notorious Jumping Frog of Calaveras County),这是根据一个流行很久的传说改写的,生动地表现了当时在开发中的美国西部所特有的幽默风格,加上突出运用口语的文风,使得作者声名远扬。此后,马克·吐温经常为报刊撰写幽默文章。马克·吐温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傻子国外旅行记》(The Innocents Abroad,1869)记录的是作者本人在此书出版的前两年中到欧洲游历的见闻和感想,语言幽默生动,对欧洲有代表性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极尽嘲讽之能事,深受美国读者的欢迎。

早期创作的成功并未使马克·吐温专注于写作生涯,他当时似乎更加关心自己的个人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浪漫恋爱,1870年2月2日他与富有的大企业家的女儿奥莉维娅·兰顿结婚,过上稳定的生活。同年11月,他们的儿子兰顿·克莱门斯降生。随后全家迁往当时美国的出版业中心哈特福。《傻子国外旅行记》的畅销不仅缓解了家庭和生活的压力,还为马克·吐温带来了新的稿约。于是,1872年见证了作家家庭和事业的双丰收——女儿苏珊·奥莉维娅的诞生和《艰苦岁月》的出版。《艰苦岁月》的销售并不尽如人意,但这没有影响马克·吐温的创作信心。他与查尔斯·达德莱·沃纳《Charles Dudley warner)合作,于1874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优秀长篇小说《镀金时代》(The Gilded.Age),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败现象和虚假繁荣后的种种弊病,笔锋犀利,触及美国社会的痛处,赢得了读者的喝彩,从而奠定了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彻底脱离了以往新闻记者的形象。  此后,马克·吐温进入创作的高峰期。陆续创作并发表了最有影响、流传最为久远的三部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The Prince andthePauper,1881)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其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至今仍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小说通过白人小孩哈克贝利跟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毫无理性,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冷酷残忍。从19世纪80年代末开始,马克·吐温一鼓作气,又完成了三部优秀讽刺小说:《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入》(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 Arthut's Cout,1889),《傻瓜威尔逊的悲剧》(The Tragedy of Pudd'nhead Wilson.1894)和《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The Man That CorruptedHadleyburg,1900)。在这几部作品中,作者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以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

19世纪末,随着美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马克·吐温又陆续撰写了一些游记、杂文和政论文章。在这些晚年发表的作品中,马克·吐温流露出对现实的失望和对“人类”(实为对有产阶级)的悲观态度。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文风也表现出从轻快调侃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变化。他的作品充满对人民、尤其是对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热爱和对伪善者、剥削者、压迫者的愤恨。1910年4月21日,马克·吐温这颗世界文坛上的璀璨明星陨落了,但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幽默以及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是他对美国文学的贡献。他的生前好友、著名作家威廉·豪威尔斯称他是“独一无二、不可比拟的天才,是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尽管作家声称这本书不是写给孩子们看的,而是专为成年人写的,但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是他创作的一本最佳儿童读物。这部作品在出版之前,本是作家写给老朋友威尔·鲍恩的一系列书信。信中讲述的都是他们的童年趣事、幼时的恶作剧和快乐的回忆,涉及的人物也都取材于他们童年经历的真人真事,极具真实性和说服力。小说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经历的种种冒险故事。故事发生在19世纪30年代密西西比河岸一个名为圣彼得斯堡的普通小镇。汤姆·索亚是个调皮但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和同父异母的弟弟西德一起住在姨妈家,接受波莉姨妈的监护。他时常想出各种各样的恶作剧,让波莉姨妈无可奈何,而后又总能想尽办法来逃避惩罚。镇上另外有一个孩子,叫哈克贝利·费恩。他的父亲常常酗酒,父母又一直打架,于是他就跑出来自己生活。他看起来和文明社会格格不入,大人们都不喜欢他,可汤姆却和他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两个孩子约好晚上一起去墓地探险,却意外目睹了一起谋杀案。他们看到鲁滨逊医生、恶棍印江·乔伊和喝醉的莫夫·波特在混乱的厮打中,印江·乔伊把医生杀死了,然后又嫁祸于被打昏的波特。汤姆和哈克吓坏了,立下血誓,决不泄密。波特被捕后,汤姆十分内疚,经常去看望他。在此期间,汤姆事事不顺,喜欢的女孩贝奇·撒切尔和他赌气,不再理睬他,波莉姨妈也总是呵斥他,他觉得没有人关心他。于是,汤姆、哈克和村上的另一个孩子一起乘小船前往另一个海岛。可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镇上的入都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搜寻他们的尸体。汤姆晚上悄悄回到姨妈家,发现波莉姨妈正为他的“死”悲痛欲绝。汤姆觉得十分惭愧。最终,他们三个人在大家为他们举行葬礼的时候回来了。

夏天来临,汤姆感到更加不安,因为法官将对波特的罪行作出判决。汤姆不忍心让一个无辜的人被判刑,终于战胜了恐惧与自私,指证印江·乔伊是杀人凶手。可凶手还是逃走了。汤姆和哈克后来偶然发现印江·乔伊有一大笔不义之财,只是不知道他把钱藏在哪里了。于是,汤姆又想出了一个主意:寻找宝藏。在贝奇和同学们外出野餐时,哈克得知印江·乔伊要去加害道格拉斯寡妇,因为她的丈夫曾经送他进过监狱。幸亏哈克及时报信,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可印江·乔伊再一次逃之夭夭。此时,汤姆和贝奇在野餐时走进了一个山洞,因为洞太深而找不到回来的路,被困在里面。他们在山洞里再一次遇见了印江·乔伊。村民费尽周折救出汤姆和贝奇,然后封死了山洞。后来汤姆告知村民印江·乔伊还在里面。当大家找到他时,他已经死在山洞里了,恶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汤姆和哈克再次回到山洞里,找到了那笔宝藏。之后,哈克和汤姆平分了宝藏,并把自己的那份交给贝奇的父亲撒切尔法官保管。好心的遒格拉斯寡妇还收养了哈克。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自传性最强、构思最巧妙的一部小说,这充分印证了一个事实:即密西西比河和作家的童年生活是马克·吐温最重要的创作源泉。故事中的许多人物都可以在作家的真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例如汤姆·索亚的弟弟西德与马克·吐温的弟弟亨利十分相似,波莉姨妈也与马克·吐温的母亲具有很多共同点,书中的其他人物,如哈克、道格拉斯寡妇和印江·乔伊等人,都能在马克·吐温儿时生活的小镇上找到对应的真实人物。此外,小说中出现的墓地、岩洞和河流都是作者童年时代熟悉的场景,而墓地盗尸、拯救寡妇和探寻宝藏等诸多情节也是当时孩子们喜好的游戏,满足了儿童发挥丰富想象力和探险精神的需要。因此,全书故事叙述真实流畅、引人入胜,表现了作家对孩提时期自由不羁的生活的怀念和眷恋。

马克·吐温通过这部小说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两个至今都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人物形象: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汤姆是个聪明好动、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综合体,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成人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摆脱繁文缛节的束缚,过着行侠仗义、无拘无束的生活。汤姆虽然有理想有抱负,但绝对不是一个世俗眼中的“乖孩子”、“好孩子”,他调皮捣蛋,时有烦恼,时时闯祸,是个顽童。随着故事的发展,汤姆的性格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逐渐走向成熟。正由于他的多面性和矛盾性,这个人物才显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汤姆的好友哈克贝利·费恩则是一个游离在社会边缘的人物。身为醉鬼的儿子,他实际上等同于孤儿,居无定所,餐食无依。由于缺乏家庭、学校和教会的教育,他语言粗鲁,爱吹牛,还抽烟甚至偷东西,可以说是一个“体面社会”所不齿的“坏孩子”。但是读者并不会因为他的缺点而讨厌这个人物,因为他的一些坏习性,主要是由于孩子气和生活环境造成的。相反,由于他不受社会习俗的约束,也不接受成人世界的逻辑,往往显得比别的孩子更富有独立的见解;由于他没有受过“文明”社会的熏陶,也没有学会诡诈世俗的处世哲学,他看待事物更接近本质,待人接物也更直截了当。他评判事物的好坏善恶完全按照自己的价值观,遵从自己的道德标准,于是行事常常出乎预料,甚至令人忍俊不禁。这些因素都强化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幽默风格。

这部小说还可以从不同层面进行阅读理解。表面上看,作者叙述的是美国内陆小镇上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们的家庭、学校和接受教会教育的不同生活场景,反映了作家对童年生活所象征的自由而无忧无虑状态的回忆与向往。因此,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是马克·吐温创作的适合儿童阅读的小说。从更深层次来理解,作家通过这样一个小镇的典型生活,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美国社会的整个场景,并采用幽默夸张的风格进行社会嘲讽,从侧面揭示了当时社会思想陈腐、行事刻板的面貌,与孩子们充满生气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许,不同背景的读者对该书的期望不同,对阅读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层次的读者都可以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找到各自欣赏的精彩之处。小说采用的多层次表现手法,提高了故事的立体深度,也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不愧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代表之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汤姆·索亚历险记(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马克·吐温
译者 万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48521
开本 32开
页数 238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少年(9-14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84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4
出版地 湖北
217
14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0: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