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芥川龙之介中短篇小说集(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的杰出作家,有“鬼才”之誉。他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于短篇小说,《罗生门》、《竹林中》、《鼻子》等都是芥川龙之介最广为人知的经典名篇。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便将《罗生门》、《鼻子》译介到中国。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也深受老一辈著名翻译家夏丐尊、夏衍、楼适夷等人的喜爱,他们都曾翻译过芥川龙之介的作品。

根据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改编,由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轰动全球,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十部影片之一”,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也因此更深入人心。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芥川中短篇小说12篇。《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鼻子》则把犀利的笔锋直接刺向人的深层心理,委实耐人回味。

书山稗海,文史苑囿,于中沉潜含玩,钩没抉隐,一日发而为文,自是信手拈来,随机生发,纵横捭阖,不可抑勒。由庙堂高官到市井小民,由紫宸之深到江湖之运,其笔下无不呼之即来,腾跃纸上。这方面选了《罗生门》、《鼻子 》、《薮中》等代表作。另一类便是现实题材。芥川生性敏感,近乎神经质地敏感。一般来说,他不重描绘而意在发掘,疏于叙述而工于点化。少是轻灵与潇洒,多的是沉郁与非凉。这点不难从其他几篇中窥其一斑。

目录

猴子

三个窗

蜘蛛之丝

鼻子

罗生门

袈裟与盛远

薮中

南京的基督

湖南的扇子

手巾

河童

附录一 中国游记

附录二 绝笔

试读章节

猴子

这是我将在远洋的航海中渡过,刚把候补生的年限修完的时候。

我坐的A军舰,自横须贺入港以来,恐怕是第三天午后三时左右吧。听惯了的喇叭,在那里很强有力地响着。我正在想,这确是从右舷上陆的顺序,怎么都跑到上甲板去的时候,这时突然鸣起全体集合令的喇叭了?不用说,这不是平常的事。一点也不知道内情的我们,一面爬上舱口,一面互相说着:

怎么一回事啊!

不多时全体集合起来,副长这样说:

在近舰里,近来遭盗窃者有二三人,特别是昨天街上钟表铺来的时候,又失落了银表两块。所以今天要举行全体的身体检查,同时还要检查携带品……

我想他大概是说了这样意义的话,钟表铺的这件事,虽是初次听说;常遭盗窃的事,我们也都晓得。听说班长一人,水兵二人的钱,曾有被盗的事。

因为身体检查,不用说都得剥去衣服。侥幸是十月初旬,看着日光熊熊地照着浮在港内的红浮标,还觉得似乎是夏天时节的气氛,所以这件事,倒不很难受。可是最难堪的,就是当这些想早早上陆去玩的人们,若被检查时,恐怕要闹出从口袋里搜出春画和春袋来的笑话吧。虽赤着面而忸怩着,也没有法,其中二三人,似乎被长官打了耳光的样子。

全体共有六百人,可以说是没有再像那样奇观的吧。因为有六百人,都是裸体的在上甲板的顶上站满着,摆动着。在这些里面,浑黑的手脸的是机关兵,这些人们因为曾蒙过盗窃的嫌疑的事,所以连短裤也脱去,闹着若要检查请无论哪里都随便检查的可怕的场面。

在上甲板开始了这种骚动,于是中甲板与下甲板,也开始携带品检查了。连舱口也不漏的都配有候补生,所以上甲板的人们,不用说一步也不能往下面去。我正巧挨到检查中下甲板的职务,因此和其他的伙伴一块儿,轮流着检查兵士们的衣囊和手箱等了。

做这种事,自乘军舰以来,还是第一次,所以也不知道是搜船梁的里面好,或是摸搁置衣囊的棚后好,我想起是件麻烦事。与我同样的候补生叫做牧田的人,发现赃物了。表和钱一块儿,都在叫奈良岛的信号兵的帽盒子里。此外还听说佣人失去的青贝柄的小刀,也藏在里面的话。

于是解散其他的以后,即刻就为信号兵排队的事了。其他的人们,都在欢喜,又哪能不欢喜呢!特别是机关兵,因为以前有被嫌疑的原因,所以更特别呈现着欢喜之状。——可是看着排队的信号兵时,独没有奈良岛。

我因为没有经验,所以像这种事,简直不知道:在军舰就是找出赃物,找不出犯人的事,听说是时时有的。不用说是自杀了。可是十有八九是在煤库吊死,投水差不多是没有的事。说起来在我们的军舰里,似乎有过一次用刀割肚子的人,但是在死前,就被发现,一条命算保留住了。

因为有过那种事情,看不见奈良岛时,就连将校们也都呈着愕然之状。特别触眼的是这位副长的慌张的样子。在前次战争时,他虽是很勇敢,可是说起他那变色而挂心的样子,真令人发笑。我们看见他这样子,都互相交换着轻蔑的眼色。因为心里都在说着,平常说什么精神修养的人,请听听那个怎样狼狈的状态的气话。

于是即刻以副长的命令,开始舰里搜索了。这样一来为一种愉快的兴奋所驱逐的,不只我一人吧。好像是看起火时候的心火燎原的心情——真像那样的。如巡捕逮捕犯人时,恐怕对方或者要抵抗也说不定的不安的事吧。可是在军舰里,却万万没有那种事。况且在我们与水兵之间,有算为上下的区别,俨然地——如不做军人就不能了解一样的俨然地存在着,所以他是给我们以非常的强味。我差不多跳跃起来,跑下舱口去了。  P1-3

序言

日本反自然主义中有一个“新思潮派”,主要由芥川龙之介、菊池宽、久米正雄、松冈让、成濑正一、山本有三等作家组成。《新思潮》杂志是以东京大学学生为主发行的同人杂志。在1914年2月至9月和1916年2月至1917年1月的第三次、第四次《新思潮》杂志发行期间,新思潮派的作家们创作活动异常活跃。

以芥川龙之介为首的新思潮派作家的创作特点不是以感情而是以理智取胜,他们不像白桦派那样热衷于理想,也不像唯美派那样沉溺于艺术美,而是直面严峻的人生现实,努力指出人生、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其明快的理性为白桦派、唯美派文学作品感情过滥的日本文坛,带来了一种十分清新的感觉。

新思潮派作家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作家对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持冷静观察的达观态度,试图主动、顽强地顺应生活;也有的着眼于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试图进行改革,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这一派作家都尊重理智,信奉个人主义、合理主义,他们的主张中不难看到文学大家夏目漱石的影响。

芥川龙之介是夏目漱石晚年最为优秀的弟子,辰年(即1892年)的辰月辰时生于东京,故取名龙之介。父亲新原敏三经营牛奶业并拥有牧场,母亲芥川富久,于龙之介出生八个月后精神失常,母兄芥川道章膝下无子,就收养了龙之介。芥川龙之介自幼身体赢弱,但聪敏异常,成绩优秀,且有些神经质,小学四年级就写出“但将落叶焚,夜见守护神”的俳句,显示出其早熟的文学才能。在1916年至1919年间,他创作了《罗生门》、《鼻子》、《戏作三昧》、《枯野抄》、《地狱变》、《薮中》等大量的历史小说。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大多取材于日本中世和近世的古典,来源于奈良、平安、镰仓、江户、明治开化时期的相当广泛的领域,通常假借历史的素材设定富有理智的主题,并对古典赋予新的解释,有独特的风格。在他的历史题材作品中,芥川龙之介并不重视历史的客观性,只是将历史素材作为手段来加以利用,把自己发现的现代社会的问题作为主题写成“主题小说”。他着意吸纳西方现代小说的虚构手法,开创了古为今用、借古喻今的崭新的文风,文章经过细致的推敲,没有任何破绽,令读者时刻感受到他对于艺术理想境界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苦心孤诣的功力。

从1920年起,芥川龙之介在一段时间里创作了一些现实题材的作品,主要有《秋》、《猴子》、《舞会》、《矿车》、《将军》、《橘子》等。其中《秋》描写了少年对人生的失意和落寞心情,《舞会》则表现了人生无常,犹如烟火般辉煌却又转瞬即逝。由于部分现代题材作品取材于作者的身边琐事,因此一些日本评论家认为此类创作有较浓的“私小说”色彩,并指出这是现代题材的作品,虽然同样具有该作家特有的机智和文明批评特色,却称不上“成功之作”。对于“私小说”倾向之说,其实以芥川龙之介为首的新思潮派作家都是明确反对自然主义的滞重、平面的纯客观描写的,对于自然主义文学变种的只是自自身边琐事及隐私的“私小说”亦不认同。芥川龙之介不仅拒绝“把自己当成主角,将自家的一己之私,不知羞耻地写给别人看”(《澄江堂杂记》),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把‘私小说’说成是散文的正道,看来恐怕是一种谬论。”(《(论“私小说”>一文浅见》)这些见解对我们理解芥川龙之介的现代题材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作者晚年的创作多半出于因无法同时代的发展同步而产生的深深的苦恼和自我怀疑。其中有描写母亲、姐姐和父亲之死的《点鬼簿》;表现家庭纠葛、人生惨淡与“痛苦的存在”的充满阴郁的《玄鹤山房》;以疯人自白叙述臆想中的河童国经历的寓言体小说《河童》;以“一双冷峻的临终之眼…将其三十几年的生涯浓缩成一个印象式的优美片断”(吉田精一《芥川龙之介》),并充满对现实否定和人生绝望的《傻瓜的一生》,逼真描写主人公行将崩溃的精神状况,妄想和受害的世界,因恐慌引起的神经战栗的《齿轮》以及《侏儒的话》、《海市蜃楼》、《暗中问答》、《西方之人》等。这个时期的作品使读者不难感受到作者人生的最后努力,每一篇都能看到死神在向他招手,芥川龙之介的心在滴血,作品充斥着阴森之气,饱含着他的精髓,以幻想、讥讽的语调表现出作家在沉重的精神压抑、蹂躏之下的内心,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意蕴。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擅长对人性作极其冷静、理智和深刻的剖析,这从他的代表作《鼻子》、《罗生门》、《薮中》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来。

1916年发表的《鼻子》对老僧禅智内供的长鼻子引发的故事,深刻而幽默地表现了两大主题,一是旁观者的利己主义,二是主人公自身因愚蠢的自尊心而左顾右盼,深陷生存不安与苦恼难以拯救的不幸。作者以犀利的笔锋指出,人对不幸者一般都具有同情心,但是,一旦不幸者靠自己的努力摆脱困境时,旁观者们又会觉得“若有所失”,甚至希望他重新陷入以前同样的不幸中去,这就是典型的旁观者的利己主义。至于内供本身的悲剧,对他的心理描绘,作者亦受到俄国作家果戈理《鼻子))一作的影响,极有层次感地描绘出内供心理的微妙的曲折和明暗,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怀疑和对利己者之本性认识的达观。他的纤细敏锐的意识和老成的人生观使这部作品全然不同一般的新人创作,一举成为完成度极高的杰作。同派作家久米正雄说:《鼻子》既是芥川龙之介的处女作,也是他“最后”的作品,最为完美和成功。(《<鼻子>与芥川龙之介》)对于晚年弟子中深受自己熏陶的俊秀,文坛泰斗的恩师夏日漱石也亲笔致信盛赞:“小说十分有趣,首尾相顾,无戏谑之笔,却有滑稽之妙,不失上品之趣。一见之下,材料又极新颖,且文章颇得要领,结构相当完整,令人敬服。像这样的小说,若再写上二三十篇,必将成为文坛上无与伦比的作家。”

《罗生门》(1915)写灾荒之年一个被主公解雇的下人,面对生存的危机正处在是当强盗还是饿死的迷惘之中,为避雨在停满死尸的罗生门城上看到正在拔着女尸长发的老妪的恶行时,为正义感驱使,他厉声呵责。但听了老妪的一番振振有词的说道后,下人最终为一己之生存,也不顾他人死活,剥下老妪的外衣消失在黑漆漆的夜幕中。作者从虚无的视角写出为了生存怎么做都行的人在正义感和利己主义之间彷徨的心理,揭示出入性恶的一面。芥川龙之介笔下人物所表现的已不是罪与恶,而是人类存在中难免的一种事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年轻作者对人性本质的绝望。作者以出色的描写手段技术性处理了他所发现的人间不幸,因此,人们认为,当这种绝望的人生观无法再用技术加以处理时,就会孕育成作家晚年自杀的悲剧。这篇小说艺术上的独到之处正如吉田精一所说,整篇作品的结构为静与动的鲜明对照,死一样的阴森、寂静、凝固的静态中,有人点着火摇晃。老妪像“母猴替小猴捉虱子一般”地拔头发蠕动的场面描写可以看成作家的匠心。文章结构紧凑,适度的紧迫感保持到结尾,文体的运用营造出最佳的故事效果和氛围。

《薮中》(1922)写了一起凶杀案。一年轻武士被杀,其美貌妻子遭大盗强暴,可是大盗和妻子都坚称自己是凶手,而被杀的年轻武士的亡灵却借灵媒之口说是自杀,凶手究竟是谁呢?因莫衷一是而无法得出结论。作品由七人的口供组成,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说法,各自成理。案情扑朔迷离,疑团重重,悬念始终无法解开,读者知道三个主要当事人的供词中必有谎言,真真假假,他们这样说必定有不可告人的隐情。作者试图以这个故事来告诉读者,现实生活中的事实真相是常常被歪曲隐没的,以致客观真理无从认识,作品暗喻了人心叵测、不可捉摸,表现出强烈的怀疑主义的倾向。这篇小说以其丰富的内涵、深遂的寓意、别致的手法和完美的技巧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日本大导演黑泽明将之搬上银幕,该影片和《罗生门》一起改编的《罗生门》在1950年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奖,其影响极其广泛和深远。

芥川龙之介十分重视艺术的表现,他在《艺术及其他》一文中说:“艺术家首先应尽力使作品完善,否则献身艺术便毫无意义可言。”“无论情愿与否,都应磨练技巧”,“须臾不可怠惰”,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地狱变》(1918)和《戏作三昧》(1917)中窥见一斑。《地狱变》通过一个仆人之口,讲述了主人公为追求艺术不顾一切,即使爱女牺牲也强忍哀伤、在所不惜的形象,这个血淋淋的故事,客观地写出了奴隶主骄奢淫欲和仆人深受压迫的悲惨命运,读了使人有惊心动魄之感,体现了作者“罕见的才华”,作者借画家良秀来表现自己艺术至上的观点。良秀的最终结局意味着:虽然舍弃了生命,却保全了艺术家的尊严。艺术具有高于生命和人生的价值。《戏作三昧》则以江户时代作家马琴为主人公,他时时为艺术与道德的冲突而感到无所适从,但是一旦入得创作三昧,艺术便立刻成为至高无上。一般认为芥川龙之介是在借马琴来抒发自己对艺术的思想、情感,披露创作的甘苦。

寓言体小说《河童》(1927)是芥川龙之介晚期创作中的代表性作品,采用一个疯子的自白,描绘了臆想中的河童国中人类社会的滑稽漫画,借以揭露社会的种种黑暗、权力对艺术的扼杀、垄断资本对工人的压榨、帝国主义发动的战争的可憎。如作者在《书简》中所说:“《河童》是对一切产物——也包括对自我的厌恶而创作的”,“以近年来所没有的速度写成”,“聊聊郁闷之心情”。这是作家自身的生活和思想的告白,也是以充满虚无和机智的笔调进行的文明批评,并试图努力将死亡艺术化。

1927年7月24日,芥川龙之介在35岁的年富力强的壮年,怀着对未来的“恍惚的不安”,服安眠药自杀身亡。导致他自杀既有思想上、艺术上陷入走投无路绝境的一面,也有日常生活琐事引发神经衰弱促成的因素。对社会和现实的深刻观察使芥川龙之介知道了“资本主义产生的罪恶”,对于人生和现实,他追求过理想,却总是得到幻灭的悲哀,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已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不能超越时代”,也“不能超越阶级”。在自感“精疲力竭”之时,他要以自己的方式,以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意识家的形式来最后一次表示自己对人生和艺术的支配意志。同时,1927年初,其姐夫卧轨自杀,一切善后琐事都落在芥川龙之介头上,原本对于家庭琐事就十分敏感的芥川龙之介其神经衰弱症变得更加严重,心力交瘁的他最终选择死亡来为自己的人生画上较为满意的句号。

芥川龙之介的死,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深受冲击,文坛感到痛惜万分,认为他的死象征着大正文学的终结(大正时代至1926年止,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名家辈出、成果最为辉煌的时代)。芥川龙之介一向被称为“鬼才”,他的作品无不凝结着他的博学和才智。日本文学史书上记载:芥川龙之介把大正时代的日本小市民知识阶层的感觉和思想以最典型的形式在作品中具体表现出来。(成濑正胜等《近代日本文学史》)“他代表了从大正到昭和初年日本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一面。”(荒正人《概论现代日本文学史》)他的艺术精品及艺术生命将永垂于文学的史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芥川龙之介中短篇小说集(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本)芥川龙之介
译者 鲁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47890
开本 32开
页数 228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少年(9-14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313.45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2
出版地 湖北
217
14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