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挑战(德国的海洋之路)
内容
编辑推荐

国内第一部全景式讲述海军、海权发展与大国崛起的系列丛书!

“大国海权”丛书从历史出发,以时间为顺序,以关键事件为线索,详细梳理世界级大国在崛起过程中的海洋发展历程,深入解读海权战略,以及海军如何为国家利益保驾护航。看懂世界大国的崛起,谋中国未来之策。

这本《大挑战(德国的海洋之路)》(作者白海军)是其中一册,讲述德国沿着“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行进路线。

内容推荐

从某种程度来说,德国基本是一个内陆型国家,这决定了它的一个特点是更加重视和依赖陆上力量,另一个特点则是周边有数个强邻。自从统一后,德国凭借自身实力和一系列复杂外交体系,成为欧洲后来居上的强国。随着工业的崛起,市场的需求,德国迫切需要海外殖民地,在殖民地几乎已经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对外扩展意味着与世界霸主英国的直接对抗。是维持已有的势力范围,遵循固有秩序,还是走出去?充满野心的德国选择了迅速发展海军,向英国发起挑战。

《大挑战(德国的海洋之路)》(作者白海军)讲述德国沿着“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行进路线,从分裂到统一,从弱小到扩张,争取生存空间,拓展海外利益,打破陆上强国包围,《大挑战(德国的海洋之路)》突破海上对手封锁,一次次地挑战固有秩序和规则,书写德国海权战略和命运。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德意志的传统

——陆军强,海军弱

德国统一之路/012

俾斯麦的安全策略/020

均势思想/023

第二章 德国需要生存空间

——必须以海军拓展殖民地,保护贸易航线

德国的殖民地扩张/032

两难困境/036

德国的战争思考/039

第三章 德国的迷茫

——如何保持陆军的优势同时发展海军?

提尔皮茨海军战略与海军发展/046

德国无策与英国大策略/055

提尔皮茨战略的缺陷/064

海军军备竞赛/070

第四章 第一次挑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海军要消耗英军后再决战

危机气氛/083

潜艇与鱼雷/084

德国潜艇战/088

多格尔沙洲海战和科罗内尔海战/097

日德兰大海战/104

第五章 重建海军

——希特勒说:“我不在乎什么条约,我只关心实力。”

德国的海权思考/115

受限《凡尔赛条约》/121

英德海军协定/126

Z计划/132

第六章 第二次挑战

——大西洋巡洋战的破产

开战之初/140

挪威登陆战/146

法国战败后果/15l

大西洋巡洋战与“莱茵演习”行动/159

第七章 从海底出击

——德国潜艇“狼群”袭击战

“狼群战术”/17l

比斯开湾封锁战/176

英美走向联合/180

美国参战/184

“刻尔柏洛斯”行动/190

美国海岸“击鼓”战役/192

北极护航战/198

“空中短腿”/205

北大西洋“空洞”/208

第八 章德意志的宿命

——第三帝国覆灭

英美完善反潜体系/215

走向失败/221

诺曼底抗登陆战/225

新技术与新潜艇/228

第九章 战后的反思

——德国海军为什么会输?

德国海军失败原因分析/237

第十章 北约和联合国下的德国海军

——全球维和、反恐、登陆打击

东西两德快艇部队的发展/248

联邦德国护卫舰舰队/254

冷战后德国“2005型海军”/255

面向未来和远洋/259

试读章节

18世纪晚期,经历了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的大革命以及拿破伦战争后,欧洲森严的封建制度被打破,至19世纪初期,西欧主要强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逐渐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体制。这时,德意志还只是一个地理和民族称谓,普鲁士、萨克森等小国林立,如同一盘散沙,同为德意志民族的奥地利既没有统一德意志民族的宏大愿望和规划,也没有能领导统一的杰出人物。

悠久的分裂传统使得德意志各国处在纷争不断、经济壁垒森森、社会落后的状态中,各国发展均裹足不前,在一个争取国富民强的大时代竞赛中严重滞后。但是,在涣散的德意志各诸侯国民众中,已经逐渐产生了强烈的走向统一的愿望。

在德意志民族的历史上,只在萨克森王朝时期德意志地区曾经一度统一,但此后直到普鲁士建立德意志帝国为止,存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四分五裂状态。尽管从北海到多瑙河谷的广大地区一直属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帝国,帝国内是各自为政的诸侯,帝国皇帝是由诸侯选举产生的,实则也只是一个较大的诸侯。在“七年战争”(1756—1763)结束时,德意志地区出现了奥地利和普鲁士双雄并立的局势,两者之间始终在争夺德意志地区的领导权。

在德意志民族的外部,19世纪初拿破仑的政策对德意志地区的分裂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一是“神圣同盟”的出现——这也是后来“均势思想”的起源,其导致一种保守主义,即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奉行保守的、维持现状的政策。对德意志地区而言,就是继续保持四分五裂,所以普鲁士梦想统一德意志的时候,这成为思想上最大的阻力。其二,拿破仑战争促使德意志地区建立了“莱茵联盟”,虽然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莱茵联盟”从形式上已经解散,但却产生了深刻的后果——这既扩大又瓦解了德意志地区传统上的“小邦分立主义”,即原有的200多个小邦大为缩减,但凝聚了诸多小邦形成的中等规模的城邦更加奉行分立主义,这也成为普鲁士统一的又一大障碍。

在德意志各诸侯国中,奥地利是传统的大国,其次是北德意志地区的普鲁士。普鲁士尽管只是一个欧洲小国,但历来是一个军事强国,不过在俾斯麦出现之前,它仍只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强国和德意志政治强国,直到俾斯麦将之用于统一,普鲁士才成为凝聚德意志民族的核心力量。至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正如拿破仑所嘲笑的那样“既不神圣,又不罗马,更非帝国”,根本担不起统一德意志的重任,甚至连这样的想法都没有。

直到俾斯麦执政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德意志才开始踏上了统一之路。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的一个名为兴奥森的小镇,其家族为普鲁士传统的容克家族,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庄园。其父斐迪南·冯·俾斯麦是一位地主和退役军官,退役后在庄园里过着悠然的贵族生活。35岁时娶了17岁的妻子,这就是俾斯麦的母亲。俾斯麦之母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与传统、保守的丈夫不同,她是一个思想开放的女人,这对俾斯麦有着一定的影响。父亲希望俾斯麦与传统的容克家族子弟一样,成为优秀的军官,但母亲鼓励他从政,希望他有朝一目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结果俾斯麦后来两者都做到了。

俾斯麦6岁时进入柏林小学。这所学校中同龄的孩子许多来自资产阶级家庭,此后从小学到中学,他都受到这些孩子的排挤,他们认为容克家庭的孩子是落后的象征。不过这倒激励俾斯麦勤奋学习,掌握了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和荷兰语,为他日后成为外交家打下良好的基础。17岁时,俾斯麦进入哥廷根大学,不过这时的俾斯麦更像是一个“坏小子”,并不怎么喜爱学习,而是整天牵着一条狼犬、佩着一柄长剑,游手好闲,而且很好斗,曾与人进行过27次决斗。之后他转入柏林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成了一名律师。P10-11

序言

从欧洲的视角来看,德国基本是一个内陆型国家,和法国这样的海陆兼具国家尚有区别,更区别于英国这样的岛屿型国家。内陆型的地理特点决定德国会更加重视和依赖陆上力量。

内陆型国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周围有数个强邻,德国位于欧洲腹地,处在法、奥、俄的环绕之中,海外还有英国。在德国统一后,深谙地缘政治的俾斯麦,遵循维持现状的原则,为新统一的德国制定了明智而现实的外交方略:孤立法国、联合奥地利、拉拢俄罗斯、不挑战英国。俾斯麦为此纵横捭阖,以一系列国家条约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外交体系,为德国赢得了数十年的和平环境。俾斯麦所依靠的就是欧洲传统的“均势”思想。

随着德国工业的崛起,德国日益需要向海外扩展。但是威廉二世登基后,立即抛弃了俾斯麦,并开始其“世界政策”。对于俾斯麦外交事业继承人的忘乎所以,基辛格在《大外交》中作了如下评价:“德国人只记得完成统一大业的三场战争,却忘记在事前曾费尽多少心血做准备工作,以及在成功后必须改持稳当温和的路线。他们只看到耀武扬威的一面,却未能对成功背后的基础明察秋毫。”威廉二世显然忘记了席勒和歌德的警告:德意志在没有获得和学会使用控制国家权力所必要的精神自由和公民自由以前,不应当去渴望国家权力。威廉二世等人远远不具备俾斯麦那样的政治远见和外交手腕,但是却拥有比俾斯麦更大的野心。此后,德国开始迅猛地发展海军,向英国发起挑战。

德国依靠强大的工业,建立起了居世界第二的“公海舰队”。保罗·肯尼迪对德国的战列舰队有一番精妙的比喻——它们就像“有人手里握了把锋利的匕首,寒光闪闪”,距离当时的头号海上力量英国的“颈动脉只有几尺之遥”。“公海舰队”与英国隔海相望,距离不过是一条海峡,的确对英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是,如魏格纳所言:“由于长达数百年之久的(海军)传统,海洋已然流淌在了英国人的血管里;而(海军战略)也已经本能地扎根在了他们的意识当中,就像我们德国人已经吸收了陆战的传统一样;而且,英国还有一种举国抗敌的传统,如一战时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所言:‘每一个英国人都应当拿出最后一个便士来维系不列颠的海上霸权。’”温斯顿·丘吉尔(他从1911年起担任海军大臣)更有恰如其分的描述:“冯·提尔皮茨敲进他那些军舰的每一颗铆钉,都在促使不列颠帝国每一行业、每一地域那成千上万最有能量的人在看法上统一起来。基尔和威廉港铿锵作响的铁锤打造出的竟是将来抵抗德国的国家联盟,而德国最终也将被这个联盟所颠覆。”

为了应对德国的挑战,英国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有三个必备条件:一、在工业方面居于垄断地位;二、拥有强大的海军;三、岛国的独特地理位置,可以避免欧洲大陆强国的地面直接入侵。但是在20世纪初,随着德国、日本、美国的崛起,英国的工业地位受到强烈冲击,尽管仍保持相当优势和地位,但在某些方面(如工业的核心,钢铁、技术、电气化等)已经被美国、德国超越。在海军方面,随着德国、美国、日本的强大海军发展,尤其是德国咄咄逼人的大海军建设,英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海上压力,而且其广阔的殖民地需要庞大的海军。英国实际上已经无力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三大海域都居于无可撼动的地位,其被迫将太平洋让给美国和日本,将地中海让给法国(尽管是暂时的),都说明英国海军已经不能完整地保护英国的全球海权。只有岛国这一条属于自然属性,无可更改。这些都使得英国已经无法继续其“光荣孤立”政策。此后,英国利用英日同盟挫败俄国,转而与俄法结盟,德国由此失去了俾斯麦苦心经营的“孤立法国”的外交环境。

在海军发展上,德国尽管有强烈的扩张欲望,但是却没有明确的海军战略。提尔皮茨所提出的“风险舰队”理论实际上存在诸多缺陷,但赫尔维希说,提尔皮茨的战略思想在德国一直得到强化,变成了“至尊至圣、不容质疑的天条”。然而,按照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理论,“任何一支海军的支柱与有效力量都应当由这样一些舰船组成:它们拥有比例适当的防御能力和攻击能力,前者足以承受敌方的重击,后者则足以给予对手以重创”(《美国海上权益之现状与前景》)。提尔皮茨的海军战略在这两方面都不足。另外,在开战后,德国实际上主要依赖潜艇战,但其1906年才开始建造第一艘潜艇,这主要是因为提尔皮茨担心潜艇会分散用于战列舰建造的资源。德国庞大的海军发展规划中几乎没有潜艇的地位,直到开战后才发现潜艇是多么重要,尽管迅速转向潜艇,但显然为时已晚。

公海舰队在曰德兰大海战中虽然表现不错,但是未能打破英国的封锁,也没有起到“风险舰队”的作用,反而成了一支“存在舰队”。相反,英国自始至终都掌握着海权,如培根所言: “支配海洋的人享有巨大的自由,他对战争可任意作或多或少的选择。”所以,最终英国及协约国还是赢得了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几乎就是重复了一战的失策,战前仍然发展巨舰大炮,开战后再次发现潜艇才是能执行德国海洋战略的强有力武器,但这一发现仍然来得太晚了。

潜艇在一战的时候就已经成为海战利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世界主要国家共拥有900余艘潜艇,其中美国1ll艘,苏联218艘,英国212艘,法国77艘,意大利115艘,日本62艘,德国57艘。并且,这时的潜艇已经远远超越了一战时的水平,在整个二战期问,各参战国应战争的需要急速扩建潜艇部队,共建造了1600多艘潜艇。而潜艇也不负众望,在战争中总共击沉各种运输船5000余艘,合2000余万吨,击沉击伤各型军舰38l艘。

潜艇虽然有强大的破交战能力,但是无法获得制海权,这是其天生的弱点。

究其根本,德国陈旧的海权思想、海战理论和战略战术是导致其两次挑战失败的主因。

不过,从国家竞争的角度来看,英国却是“打赢了战争,输掉了国家”——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国从海洋霸主地位跌落,只是继位者不是德国,而是美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挑战(德国的海洋之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海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114273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2013303224
中图分类号 E516.53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8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3: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