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当代中国制度变迁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情境”中,从而深刻把握中国发展的体制渊源、文化传承和路径选择特征。
怀着“温情与敬意”看待百年中国的奋斗与挫折,以清醒与客观的研究心态,深刻省察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体制选择与经验教训,从而探寻中国复兴的独特道路。
| 图书 | 中国经济 北京大学课堂讲录 修订版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把当代中国制度变迁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情境”中,从而深刻把握中国发展的体制渊源、文化传承和路径选择特征。 怀着“温情与敬意”看待百年中国的奋斗与挫折,以清醒与客观的研究心态,深刻省察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体制选择与经验教训,从而探寻中国复兴的独特道路。 内容推荐 本书是王曙光教授在北大经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的课堂讲录。书中秉持“理解中国”之宗旨,以历史视角和专题研究纵横融合的方式,深入诠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内在逻辑与未来趋势。本书广泛涉及中国千年经济增长的长期逻辑与体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和转型、国有企业制度和工业管理体制创新、农村经济体制变迁和农业发展、中国特色工业化进程与产业结构转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变迁、中央地方关系与财政金融体制变革、全球化战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未来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等重大课题。既有很强的历史纵深感,又有一定的理论探索深度和前沿性,对于当下 “讲好中国故事”和“把握中国大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讲 引言:中国千年经济增长的长期视角分析:体制、结构与文化 一、理解中国,寻找“中国逻辑”:研究中国经济的方法论 二、“大一统”与权威主义、地方主义与乡土社会:中华传统体制及其嬗变 三、天下主义、民族—国家观念与社会达尔文主义: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念之转折 四、现代化和发展至上主义——近代中国国家命运的历史转折 第二讲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变迁(上):经济过渡和社会主义改造 一、新权威主义的塑造与计划体制选择的出发点 二、经济赶超和工业化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基础 三、新中国的外部约束与国际经济战略选择 四、新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渊源与初步框架的形成 五、中国的过渡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和方法论精髓 第三讲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变迁(下):计划经济的调整与反思 一、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视角与误区 二、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范式的主要特征 三、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路径选择及其历史逻辑 四、新中国国家计划体制初步形成 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设想 六、第一代领导人对计划体制的反思和调整 七、小结:中国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特征及其未来 ……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经济 北京大学课堂讲录 修订版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王曙光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312216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528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491000 |
| 出版时间 | 2020-07-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4-09-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F129-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2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