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兰州城关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记述了兰州市城关地区的建置沿革、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贯通古今,展现城关区的悠久历史,为解读城关抛砖引玉,激发大家了解城关、热爱城关的激情,从而更加忘我的献身城关。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全面叙述兰州城关地区历史的通俗读本。全书依历史发展轨迹,分为历史印迹、往事回眸、古今人物、文物古迹、文苑华彩、名山胜景、传说轶事、民俗风情、地名趣谈、百年经济、城市变迁、今日风貌等十二个篇目,约40万字。

目录

历史印迹

历史悠久的重要区域/3

绚丽多彩的彩陶/7

古代民族战争的重要战场/12

沟通西域的要塞金城关/19

古“丝绸之路”的商埠重镇/22

往事回眸

张掖路的寺庙/29

黄河“冰桥”/37

镇远浮桥与铁将军柱/38

肃王府/41

朱家庙/45

“水客子”勾勒的卖水图/47

握桥/49

城关区历史上的官园和私家花园/51

兰州的会馆/66

兰州事变/69

百年前的洋医院博德恩/73

抗日战争时期的兰州机场/75

日机空袭兰州/77

八战区行政长官勘察九州台/83

兰州战役中的营盘岭攻坚战/85

抢修黄河铁桥/90

贺龙元帅在兰授衔授勋/93

古今人物

霍去病与五泉山/99

开发金城的苏则/101

探花黄谏/103

文武双全的彭泽/104

名伶马锦/106

创建五泉书院的秦维岳/108

“牡丹爷”马虎臣/110

学者张国常/112

享誉陇右的刘尔圻/114

秦腔名人十娃子和福庆子/118

芬兰探险家马达汉考察兰州/121

谢觉哉在兰州/132

张治中将军力倡兰州文化/135

陇上百岁书法家顾子惠/138

女杰慕文云/139

刘亚之与雁滩苹果/141

文物古迹

龙尾山古汉墓/145

金山寺岣嵝碑/148

明清时期兰州的文庙/150

肃本淳化阁帖/153

拂云楼上碧血碑/156

兰州府城隍庙/157

金城白云观/159

风格独特的天齐庙/163

拥有三绝的庄严寺/165

白衣寺塔/166

文溯阁《四库全书》/169

八路军驻甘办事处旧址/175

文苑华彩

兰州府贡院/181

清代城关地区四大书院/182

甘肃举院的变迁/187

话说兰州大学/193

从甘肃文高学堂到兰州一中/202

兰州二中话沧桑/208

西北民族大学/215

兰州女子中学/225

城关区的民族教育事业/229

名山胜景

昔日八景映城关/239

五泉山公园/242

兰山公园/254

白塔山公园/259

徐家山国家森林公园/266

兰州碑林/268

龙源公园/271

兰州儿童公园/273

兰州水车博览园/275

雁滩公园/279

中山桥/282

金城盆景园/285

黄河风情线/287

传说轶事

波涛滚滚白马浪/295

井儿街的金花姑娘/296

刘伯温斩龙脉/300

刊、中山铜像/302

民俗风情

兰州鼓子/307

太平鼓与太平歌/310

刻葫芦/316

卵石雕/319

西北民歌花儿/321

地名趣谈

东教场/325

皋兰山名的由来/326

易守难攻的王保保城/327

箭遣巷/328

“空心墩”与拱星墩/329

山字石/330

延寿巷/331

烧盐沟与“烧烟沟”/332

桥门街/332

官园/333

草场街/334

庙滩子/335

双城门/335

鼓楼巷/336

朱塔巷/337

萃英门/337

宁卧庄/338

盐场堡/ 339

百年经济

甘肃制造局和织呢局/343

兰州水烟/347

新中国成立前的城关银行业/353

城关昔日的金店/355

造纸工业的发展/358

兰州卷烟厂/359

兰州洋火厂/366

元顺成百货商店/369

旧时城关的银匠铺/371

昔日城关的酒铺子/372

城关铜业的发展/373

张掖路上“尕一间”/375

董家菜刀及传人/378

泽玉轩杨爷眼镜店/379

悦宾楼落户金城/381

金城名药二益丹和还少丹/383

佛慈制药厂/385

城市变迁

历代城池/391

城关的老街巷/397

城关城区道路的形成与发展/414

古代城关的陆路交通/421

昔日城关的水路运输/424

雁滩南河古道的变迁/426

东方红广场/431

今日风貌

兰州新桥小学/437

兰州市第二中学/438

兰州市公安局城关公安分疑/441

兰州市城关区国家税务局/442

兰州市城关区地方税务局/443

兰州市工商局城关分局/444

兰州市城关区总工会/445

兰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446

城关物业/447

白云观/448

中国石油研究院西北分院/449

后记

试读章节

古“丝绸之路”的商埠重镇

兰州位于甘肃省中部,处于我国版图的几何中心。自古以来,兰州不仅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而且还是中原地区与欧、亚、非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的交通要道。因此,兰州地区的陆路交通历史源远流长。

西汉时期,汉武帝驱逐匈奴,派使臣与西域诸国交好,打开了一条东起古都长安,西至古罗马,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最早见于19世纪末德国著名地理学家季希霍芬著的《中国》一书。“丝绸之路”东起西安,经过兰州、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境内塔里木河北面通道,在疏勒(今新疆喀什市)以西,越过葱岭,更驻大宛(今新疆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南郡(今新疆马尔罕附近)西行,到木鹿城(今苏联马里)然后向西驻椟城(今里海东南达姆甘附近)、阿密(金哈马丹)、斯宾(今巴格达东南)等地,抵地中海东岸,转达罗马。兰州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从长安沿丝绸之路西行,大致有三条路可以到达兰州,再渡黄河西行。第一条是从长安出发西行,过陇县,越陇山,经略阳(今甘肃秦安北)、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安定(今甘肃定西)、金县(今兰州市榆中县)到兰州。第二条基本上沿明清陕甘驿道、民国以来的西兰公路西行,即自长安西行,经咸阳、醴泉(今陕西礼泉)、永寿(今陕西永寿西北)、邻州(今陕西郴县)、泾州(今甘肃泾川)、平凉,翻过六盘山,过阿阳(今甘肃静宁)、祖厉(今甘肃会宁)、安定、金县,抵达兰州。第三条是从长安西行,溯渭河西行,过陇关(今甘肃清水东陇山东麓),经天水、临洮,抵兰州。到兰州稍事停留,补充给养后,渡过黄河,或沿庄浪河谷,走入河西走廊;或沿湟水,经乐都(今甘肃青海乐都),穿越大斗拔谷(今甘肃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的张掖,再通过敦煌,经今新疆,至中亚,乃至欧洲。兰州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西经济交往源远不断,并逐渐繁荣。我国内地的丝和丝制品,钢铁和冶炼技术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如漆器、玉器、铜器等都经过丝绸之路而传至中亚,并经中亚远播欧洲,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在汉代,金城县中洲各地是获得河西良马的集市。“不是张骞通西域,安得佳种自西来”,这句诗反映了自张骞通西域后,西方各国的物产通过“丝绸之路”传人我国内地的情况。西方的葡萄、苜蓿、酒杯藤、胡桃(核桃)、胡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石榴等物产及佛教等都是沿丝绸之路传人中国的,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亚的胡人组成商团,驱使满载商品的驮队,沿丝绸之路东进,来中国贸易,有许多人还在经商之地居留。这些胡人6世纪以前多称为粟特人或大月氏人,6世纪后则以昭武九姓称之,他们逐渐在兰州建立了一个大型的商人聚落。粟特人从敦煌携带大麻纺织品、毛毡等,到金城等地出售;之后,他们从长安、洛阳等地购回成捆的丝绸、麝香,西运至撒马尔罕,交给纳尼司·巴尔。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三月,65岁的高僧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从长安出发,赴天竺(今印度)寻求戒律,沿丝绸之路西行,四月抵西秦都城苑川(今甘肃榆中县),在这里夏坐。法显一行夏坐之后,取道金城,渡过黄河,奔赴南凉都城乐都,之后到达张掖,再往西行。东晋安帝元兴四年(404年),高僧智猛与十五名僧人,自长安出发赴天竺取经,沿着与法显大致相同的路线西行,自金城渡黄河,取道凉州,继续西行,到达天竺。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高僧玄奘西去天竺取经,也是沿着这条路西行的。他自长安出发时,正好碰到一个要回秦州(今甘肃天水)的和尚,玄奘便和他结伴来到秦州。随后到达兰州,在兰州停留一宿。他又和一个到长安运送官马路过兰州的凉州人一道前往凉州。今天的中山桥以西唐僧西游取经城雕,就是为纪念玄奘西游而建的。贞观四年(630年),高昌王麴文泰去长安朝拜唐皇李世民。经兰州返回高昌时,他还慷慨捐资,在兰州修建了嘉福寺(即木塔寺,原址今兰州市城关区永昌路北端木塔巷一带)。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派使臣护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同松赞干布通婚,途经兰州,据说曾在今山字石处的唐槐树上拴马休憩,后来此地建有天齐庙(也称东岳庙)。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边塞诗人高适也是从长安取道狄道,抵达兰州,稍事休整,渡过黄河,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作幕僚的。他曾登临兰州北城墙远眺,写下了七律《金城北城》:“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垂竿已羡礓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安史之乱后,兰州城一度成为吐蕃政权的属地。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唐与吐蕃议定疆界,任大理寺卿刘元鼎为吐蕃盟会使。他也是沿着渭河河谷西行,过成纪(今甘肃秦安县西北)、武川抵兰州,过黄河广武梁f今兰州市西固区河口),溯湟水,越赤岭(今日月山),到达逻些(今西藏拉萨)的。

五代时,吐蕃势力逐渐衰弱,回鹘势力又深入兰州,并控制了由内地通往西域的通道。此时后唐建都洛阳,回鹘经常用马匹和后唐交换纺织品和茶叶,一年换回的纺织品竟达几十万匹之多。那时前往后唐经商的回鹘人常达千人之多,有些人还定居兰州。

北宋时期,兰州成了“茶马互市”重要的转运站。当时兰州和河西走廊一带还为西夏所领,西夏国党项族人常用本地盛产的良马、骆驼、牛、羊、毡毯、甘草等同北宋汉族人民交换瓷器、丝织品、茶叶和粮食。为此,宋朝专门设立了提举茶事兼理马政的茶马司,专管贸易事务。以后的明、清政府承袭了宋代的茶马贸易制度。有人认为兰州的马场、马滩等就是当时茶马司临时圈养马匹之地。

明代,兰州的“茶马互市”日趋繁荣。清初,庄浪、西宁、甘州三个茶马司并入兰州道治理后,兰州不仅成为西北茶马互市的中心,而且也是羊毛、药材的集散地。

20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沉寂了千年的古“丝绸之路”重放异彩。钢铁巨龙代替了驼队,汽笛的轰鸣代替了驼铃声。到西方取经的不再是高僧,而是研究生;取回的“真经”也不再是经藏、律藏和论藏,而是信息论和控制论;古道沿途也不再是石窟、佛寺和藏经楼,而是科学宫、研究院、图书馆;而西运的物品也不再是丝绸、茶叶和瓷器,而是汽车、钻机、数控机床。

P22-25

序言

继承历史辉煌创造未来宏业

中共兰州市城关区委书记王明寿

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政府区长俞成辉

兰州市城关区是甘肃省省会城市兰州市的中心区,是全省及兰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位于我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上游。滔滔东流的黄河穿城而过,横贯西东,将城关区分割为南、北两部分。白塔山雄踞河北,皋兰山耸立城南,两山夹一河是城关区独有的地理特征。

兰州城关地区历史悠久,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她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如在城关区长沟发现了旧石器晚期遗址。新石器时代地下文化遗存更加丰富,如距今4000年—5100年的马家窑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存说明,远古时期就有先民在城关地区生息繁衍,狩猎游牧,筑屋制陶,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

现在城关区的范围大抵是隋唐以降兰州治所及近郊,也是1941年兰州建市以来的旧城区及近郊。2000多年来,兰州曾以军事重镇、丝路商埠、茶马互市而闻名遐迩,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通途大道,也为中国西北经济建设写下了辉煌壮丽的篇章,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遗存。城关区随着兰州的发展变化而成为兰州市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城区。

悠悠岁月,沧海桑白。千百年来,生活在兰州城关地区的各族人民,以辛勤的劳动、聪明的才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这是集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于一身的兰州文化。多元文化使城关区在兰州乃至甘肃省产生了数个之“最”:中西文化交流最重要的黄河渡口;控扼西部最重要的军事重镇;佛教寺院最集中的城区——早在唐代现城关区内已有庄严寺、普照寺、白塔寺等十多处寺院,大都集中在今天的张掖路、武都路一带;明肃王时期,道教文化最为异彩纷呈,有东华观、白云观;清时西教东渐,城关区内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齐全,和谐共处城关;民族成分最多的城区,全区共有47个民族;西北工业发生最早之地,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兰州创设的制造局、织呢局开创了兰州乃至西北工业的先河;引进西方工业技术,建成黄河铁桥第一桥;兰州市社会贤达最多的地区,如博学多才、操守严正的黄谏,为官清廉的理学家段坚,文武全才的彭泽,直谏御史吴可读,文坛泰斗张国常,为民办事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刘尔圻;水利惠民最早在城关区,如明段续仿制水车倒挽河水灌田,溥惠渠引阿干河水滋润城南万亩田园;最早利用羊皮筏子漂流运输,素有“羊皮筏子赛军舰”之称。

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是一面镜子。回顾历史,正视现实,探索未来,鉴古知今,与当今世界接轨,与人民生活贴近,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收集、整理、保存和保护珍贵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真、全面、理性地总结、研究城关区历史发展进程,对今后城关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领导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研究、挖掘、整理和合理使用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我们结合地域特色,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此,城关区党史、地方志工作人员经过认真研究和辛勤工作,编纂了从远古文明到城市变迁共12个篇目的《兰州城关史话》,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展示了城关区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方面发生的历史事件,介绍了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西北重镇、历史名城,供全区和社会以及有关实际工作部门参考,同时也为青少年提供一部历史读本,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城关、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在中共城关区委、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经省、市业务部门和专家的指导,自2006年7月开始,编写人员先后在甘肃省、市图书馆查阅收集文献资料,并深入城关辖区对历史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命文物进行了实地调查、拍摄,又组织专人开展文字编辑工作,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就形成了图文并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兰州城关史话》,它以翔实的史料记述了城关地区的建置沿革、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贯通古今,展现城关区的悠久历史,为解读城关抛砖引玉,激发大家了解城关、热爱城关的激情,从而更加忘我的献身城关。

兰州在发展,城关在腾飞,让我们携起手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承历史,发展历史,创造历史,为加快构建和谐城关、全力打造黄河上游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区、首善之区而努力奋斗。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两任省委书记苏荣、陆浩亲作总序。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陈宝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励小捷和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出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得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在每一个具体环节上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负责人,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排版、校对、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既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也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当然还有外聘美编房娴等人的智慧和心血。曾经挂职甘肃文化出版社的张晓红负责了本丛书个别书稿的审读工作,并筹措到了部分资金。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甘肃省委宣传部张嘉昌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牛养谦、乔保平、袁爱华、何远志及甘肃省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一把手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市、县(区)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史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辛勤劳作,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兰州城关史话》为《甘肃史话》丛书的一种。在城关区委、区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省市党史部门及专家的指导下,经过搜集、挖掘、整理、加工等一系列繁浩工作,终于在2006年底前完成初稿。

《兰州城关史话》是一部全面叙述兰州城关地区历史的通俗读本。全书依历史发展轨迹,分为历史印迹、往事回眸、古今人物、文物古迹、文苑华彩、名山胜景、传说轶事、民俗风情、地名趣谈、百年经济、城市变迁、今日风貌等十二个篇目,约40万字。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文化遗存、风土人情、经济发展、城市变迁等历史跨度大,时间久远,编撰者在调查、征集、编写工作中难免有所疏漏,望广大读者和专家不吝教正。  本书由千同和同志主编。文物拍摄工作主要由杨重来同志担任,部分照片由有关单位提供,文字编写工作主要由张兰芳等9位同志担任。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城市规划局、兰州市文管所、兰州市图书馆的热情支持和大力协助,也得到市地方志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与一块地域的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陷。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兰州城关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千同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44601
开本 32开
页数 4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4.21
丛书名
印张 14.2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08
145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