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国制造(在文明与现实之间)/经世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比较政治学的著作,是作者2004年出版的最新一本著作。作者从欧洲,尤其法国与美国的比较中全面介绍美国的文明,并对比了两者的优劣之处,读来颇受启发;加之这是一本面向百姓大众的作品,就像是在同你拉家常,拗口的专业术语较少。作者是法国著名政治社会学家,著述颇丰;曾长期在美国生活,对其故国法国和旅居国美国都有相当深刻的了解。书中许多说法较为中肯;又因其治学态度相当严谨,他的观点对国人仍颇有参考价值。本书的观点只是作者的观点。有志于研究国际政治的学者、专家提供一点素材,希望有益于推动相关研究深入发展,促成学术繁荣。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比较政治学的著作,是作者2004年出版的最新一本著作。作者从欧洲,尤其法国与美国的比较中全面介绍美国的文明,并对比了两者的优劣之处,读来颇受启发;加之这是一本面向百姓大众的作品,就像是在同你拉家常,拗口的专业术语较少。作者是法国著名政治社会学家,著述颇丰;曾长期在美国生活,对其故国法国和旅居国美国都有相当深刻的了解。书中许多说法较为中肯;又因其治学态度相当严谨,他的观点对国人仍颇有参考价值。诚然,作家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其观点会受世界观所局限,而其世界观的形成又受所在的文化氛围影响。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自诩其观点百分之百的正确,得到所有人的赞同与认可。更何况,每个人的看法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会有所变化的。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目前的许多想法和作法,在30年前的文革中都是很难想象的。本书是作者的一家之言,有些看法会与我们之中某些人的想法不甚一致,但这没有关系。大家可以保留不同想法,这才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可以让时间这个最终的裁决者作出最后的判断。

目录

序言

第一章:隔窗观景

第二章:两种文化之对抗

第三章:全民健身狂

第四章:上帝就是我

第五章:毫不宽恕

第六章:黑人问题之终结

第七章:叛逆的共和国

第八章:欢迎移民

第九章:创造性破坏

第十章:帝国式民主

题跋:追求幸福

资料来源和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在我的记忆里,美国的第一印象好比一道划痕,虽说十分平常,却是难以忘怀的。在我双足踏上美国土地之前的一刹那,我看到的是一排低矮的木房子,个个都涂着菘蓝色。它们十分相似,排列整齐,个个都拥有一个小花园,道路也是方方正正的。曼哈顿对我的冲击,即从侧面观看高楼矗立的城市是后来的事。40年问,我虽然频繁来到纽约,但第一次着陆所见,却和以后所获并无二致,或相差无几,那时如果善于从机窗观看皇后区,就可开卷浏览美国。可是得承认,18岁的我,当时并没有这样想。在1962年的时候,会到美国去寻求什么呢?

整整一个时代

包机当时还是一个新词,20世纪60年代,它出现在大学过道里的告示板上。当时,包机使人浮想联翩;它还未显示出不定期航班的不便。对整整一代大学生来说,它使他们得以实现自己的旅行梦。在那样一个更加自由的社会里,所有旅行都变得轻而易举了。对新大陆①的描述同探险旅行一样陈旧,先行者以其读物和影片,信誓旦旦,力图要后来者相信,所有的美国女人都叫罗丽塔,或玛丽琳;亨利·米勒②的小说尚在法国新闻检查机构的禁止之列,但它却成了人们在出发前了解美国实际的指导手册。等待我们的女人不在戴高乐将军的那个死板的法国,而是在美国。

我们的幻觉来自何方呢?美国电影将我们引入了歧途;我们尚不明白,人们对当时的大明星金·诺瓦克趋之若鹜,正是因为她不是人们很容易接近的,卡里·格兰特亦然。可能是我早去了一年:第二年,即1963年,玛丽·麦卡锡出版了描写妇女内心世界的第一部小说《群体》,而社会学家贝蒂·弗里丹出版了《被神秘化了的女人》。这两部著作奠定了女权运动的基础,这种女权运动改变了美国两性之间的关系,后来又改变了世界其他地区的两性关系。

将我们带离古老的欧洲的包机,能否抵达充满诱惑的新大陆呢?组织者得说服足够的人参加旅行;如果人数不够,包机就不起飞。当时,人们还不大到处跑,飞机票也很贵,我们有点担心:一架飞往纽约的法航飞机,即第一次不停降地飞越大西洋的波音707飞机刚刚摔了。当时,只要飞机平安地降落在机场上,乘客们就会向机长报以掌声。包机的票价定在600法郎;我当时做家教,是每小时20法郎。1月份,票价涨到800法郎,巴黎政治学院学生会的组织者们,在学校的走廊上遭到辱骂。我们一心琢磨包机的事,把雷蒙·巴尔②的经济课和勒内·雷蒙的历史课抛在脑后。除了票价外,起飞的日期也经常在变。出发的日期临近,我们考虑的是,整个行程是10个星期,而且时间不能缩短,怎么过呢?那个国度是那么阔绰,而我们当时又那么贫穷。现实比我们担心的更加残酷:1962年去美国旅行,平均每天才有五美元,真是一次减肥的行动,有时甚至不得不彻夜不眠。

同我的伙伴一样,我得依靠两个保护神,它们叫做基督教青年会和格雷亨德客运公司。基督教青年会本来是一个慈善机构,根据不同的城市,它可以提供每夜一美元或两美元的住宿;而汽运公司格雷亨德,它的标志是猎兔犬,它提出了一个无限包干价,即99天99美元从美国东部到西部。在夜行车上睡眠,可以让我们省下基督教青年会的住宿费,同时可以让我们躲过同性恋者的骚扰,他们当时还没有被称为“Gays”,他们将青年旅馆变为他们约会的场所。事实上,在美国,性是十分自由的,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不是好事。基督教青年会的房客很少是青年人,也少有基督徒。他们在公共浴室内游荡,追逐刚到美国的青年人;洗手间是不关的,厕位有时甚至没有门。在所有公共场所都是这样:在一排这样的厕位尽头有一间带门的,可以从里面插上,但这锁是要花钱的。在这一点上,美国现在变了:男厕或女厕现在都有一扇半人高的门,可以将主要部位掩饰一下,仅此而已。对此,欧洲人感到惊奇,不舒服。因为在美国与欧洲相反,方便是不用关门的。  对身体的这种展示令人迷惑不解;在对美国的研究中,或者在对新旧大陆的对比中,没有人提到过这个问题。在此,人们可以推测出天主教世界同清教徒世界之间的文化差异:在任何场合展示自己的身体,甚至是极私秘之处,难道这就是毫不隐瞒吗?在过去的新英格兰④,禁止使用窗帘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亚历克西·托克维尔在他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作出了另一种解释。“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中”,他写道,“每个人都应该构筑一种个性,身体和衣着是其组成部分。”但是,将一切都纳人民主范畴,托克维尔有时也感到烦了。

美国女人又怎么样呢?她们没有法国现代同类那么怕生人,她们善于调情。“调情”一字的出现,可能比其实践要新一些。在调情当中,腰带以上,任何事情都是允许的,甚至是无所谓的;而在腰带以下,则是被社会和宗教的原则所禁止的。此后,出身于这一代人的比尔·克林顿证实了这一点。1998年,当他被问到与莫尼卡·莱温斯基的关系时,他宣布:“我同这个女人没有发生性关系。”②他自认为是真诚的。

40年之后,这个美国又剩下了什么呢?

P2-5

序言

一名中国读者为什么要去读一个法国人写的关于美国文明的书呢?直接读美国的书不好吗?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可是,在我的脑海里,马上就想到了几个过得硬的理由。首先,在法国的文学界,自18世纪末就有去美国进行考察的独特传统。在这些探索中,最有名的是亚历克西·托克维尔进行的考察,通过这次旅行,他于1837年出版了一本《论美国民主》的书,这是一本颇有先见之明的著作。书中,他以实地考察为基础,不仅描述了美国的独特之处,称其为”新文明”,而且预言到世界性的、不可避免的民主大发展:据托克维尔称,美国是未来世界的象征。这种对未来的探索,以及对托克维尔的怀念,指引着我的考察。在我对民主、美国新宗教、资本主义或对个人身体的自恋崇拜的描述中,也有一些预言性的东西,这一点敬请读者诸君谅解。

中国读者要阅读法国人写的书的第二个理由,在于法国人与中国人在对美国的态度中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我们法国人和中国人,对美国既向往,又气愤。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考模式和工作方式以及消遣中,我们正在引入美国文明的许多特色。这一切,都是通过电影、电视、音乐、消费品,以及宗教崇拜的方式来实现的。同时,无论是法国人,还是中国人,我们都坚守我们的文化个性,并认为这些个性至少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美国化的严重威胁。无论是法国人,还是中国人,都在反对美国帝国主义,我们都坚持认为我们的文化同美国的文化一样,也是世界性的文化。这足以解释为什么法国和中国都与美国维持着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

但是,本书并不要求读者诸君接受作者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立场;将本书奉献给读者诸君,只是让大家了解一下这个问题。奇怪的是,美国正在冲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了如指掌,但是,我们对美国内部社会又了解多少呢?在总体上来说,了解得实在微乎其微,因为了解一个国家需要时问。本书是与美国40年密切接触的成果。敝人希望本书能对更加详尽地了解美国这个独特的社会作出绵薄的贡献。这种文明极其独特,以至于人们不能,也不应该将它与欧洲文明混为一谈;很久以来,美国人就不再是欧洲人了。读完本书,悉听尊便,可以去爱美国,也可以不爱美国;本人只是希望每个人的选择是理智的选择、明智的选择,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居伊·索尔曼

2005年7月于北京

后记

题跋:追求幸福?

“美国人是一个由无知的店铺小老板及观念狭隘的企业家组成的民族,在他们广阔的土地上,只有一种艺术作品,而它是耶稣会之前的部落留给他们的遗产;只有一种图书馆,里面的藏书也是一名外国人书写的。”说这句话的是谁呢?这段不合时宜的话写于哪个时代呢?

“让遥远的美国与它的白色大厦一起倒塌吧!”这段话不是在曼哈顿的双子星摩天楼被炸后写下来的吗?

写下第一段话的是菲力普·比谢,注重伦理道德和富有哲理的著名的报纸《民族报》的专栏作家、天主教徒和社会党人。他在1835年谴责亚历克西·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表现的心满意足。反美主义是不是天主教的本义呢?

可是,第二段话引自路易·阿拉贡于1925年在马德里作的并发表在《超现实革命》杂志上的一次讲演。这是否又说明反美主义是共产党的本义呢?

1835年的右派和1925年的左派,在今天看来,反美主义同美国的存在一样历史悠久。

1835年或者更早一些时候,反美主义突如其来,这是与当时的时代和美国人的所作所为毫无相干的一件杜撰。人们看到,反美主义是对美国是什么样的这种状态的反应,而不是对美国作了什么的反应。美国人无论在其国内和国外做什么,他都是错的;让·弗朗索瓦·雷韦尔在《反美主义阴魂不散》中描述的就是这个样子。反美主义不是雷韦尔所接受的那种批判主义的一部分,而是一种与现实隔绝的奇特精神状态。正如历史学家菲力普·罗杰在《美国敌人》一书中所表明的那样,尤其在法国,从19世纪末以来,反美主义就没有什么变化;选择任何一个事件都是为了丰富这种反美仇美的说辞,而不为了改变这种反美主义。反美主义简直成了一种宗教,或者至少是一种思想意识。它就像反犹主义一样,它可以脱离现实中的犹太人而独立存在,完全是为了反对虚幻中的犹太人。

“所有的人都憎恨我们。”美国小说家库尔特·沃内古特说,心中充满辛酸和自豪。天主教徒是这个由基督教新教徒、个人主义者和无视等级的倔驴组成的国家的第一批评者,他们在整体上是反美的。职业上藏奸耍滑的欧洲外交官和军人不能适应有一个民族压过他们一头,并以一种道义计划的正确性来压过他们。回想一下,执掌并重整法国外交政策的塔列兰从1794年起就是反美的。那么欧洲的政治家又如何呢?他们在与一个对政治家不尊重、不从精英中选择领导人、将国家看得比企业还要轻的社会进行比较时,心里是极为痛苦的。欧洲的大学教授们又如何?他们也不能敬重一个知识分子没有对一切发表看法的特别言论权,只局限在他们的专业当中,而且地位比企业家还要低的一个国家。欧洲的工会人士呢?他们反对一个不把社会主义当为一种假想的国家。欧洲的生态学家同美国生态学家一样是憎恶资本主义、 “美国制造的转基因产品”和廉价产品的。反犹主义者呢?他们认为没有美国就不会有以色列,希望两者都大难临头……这样的人是举不胜举的。对于他们来说,美国就是一个人们不希望出现的罪恶渊薮。然而,也很少有人接受崇美(philo—americain)或爱美(americanophile)这样的词汇。人们只是勉强去美国旅游、务商或移民。世界上比反美主义者多的人群就是向往移居美国的人!

除了各种利益的驱使之外,人们是不是还能分离出一种非物质的原因来解释如此多的反美情绪呢?是美国的霸权?美国的资本主义?事实上的帝国主义?不得不接受的全球化?对市场的崇拜?经济的成功?还是民众文化的粗俗不堪?可是,这些客观的原因在1835年比谢谴责“店铺主组成的人民”时是不存在的。经济、军事、文化的霸权是在原始反美主义之后才产生的。当然,这种霸权巩固了反美主义的阵地,但却不是它的源头。因此,早在美国向全世界展示其势力之前的创业之时,它就包含了一些欧洲人不能够忍受的原则。那又是什么呢?答案可以在比谢那里找到,在《民族报》的同一篇文章中,他写道: “美国是一个在全社会有组织的、没有受到节制的、系统的利已主义国家。总而言之,这是人类命运的物化。”你瞧,根据比谢之说,这是一个建立在个人自由基础上的崭新的社会。它自认为可以不要等级,不要开明的精英,在他们那里,享受生活(系统化之恶)超过一切禁忌:这是启蒙时代的精神,但却是异化了的启蒙精神。在欧洲的传统上,当我们被坚守阵地的国家、贵族、教会和宗教专制强迫之时,这一切就演变成了反美主义。

更罪大恶极的是,美国社会发明了超级虚无,不是从大地上,或血统上产生虚无,而是从精神上产生虚无,并将其视为一个计划。如果说人们相信《独立宣言》中“人从创世主那里获得了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说法,但人们是否看到过这样的事情呢?

“人(美国人)生下来就是为了追求幸福,”比谢写道,“活着享受上帝给予他们的现世财富,死后享受天堂里的财富:这就是他们生活的目的。”难道地上天堂和来世的天堂不正是神学和政治学的双重狂热吗?这一切,作为天主教徒和社会党人的比谢只能谴责它吗?这种追求个人幸福的狂热,不管是现实的,还是情感的,内在的还是先验的,都是美国文明的始祖,也是摒弃美国文明的始祖。对于美国之外那些找不到幸福的人来说,美国就是他们没有得到幸福的罪魁祸首。难道不是因为美国压迫我们,才使我们失去了个性、工作和威信吗?当然,从外部找理由,而不是从内部研究我们不能适应形势和衰败的理由会令人舒服一些。在许多美国人那里也一样,国内的反美主义反映了美国社会的自相矛盾,它一方面向人们允诺幸福,一方面又不能保证人们得到幸福。由于这写进了宪法里,可怜的美国人扪心自问,幸福难道不是一种权利吗?当然,宪法原文中只写了“追求幸福”,但是,这样一种承诺是充满失望的。因为美国的组织形式不是让人幸福,而是让人拥有幸福的权利。所有被这种承诺忽略了的人都有义务成为反美主义分子。所有认为这是理性的,认为美国真正投入到追求幸福之中的人,都是名誉亲美派。在我们这样的时代,亲美派不要求人们热爱美国,不恨美国就足够了。

2004年7月于纽约布洛涅比昂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国制造(在文明与现实之间)/经世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居伊·索尔曼
译者 王新连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11974
开本 16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4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771.2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