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周瘦鹃文集(共4册)
内容
编辑推荐

“我是一个爱美成嗜的人,宇宙间一切天然的美,或人为的美,简直是无所不爱。所以我爱霞,爱虹,爱月,爱云;我也爱花乌,爱虫鱼,爱山水;我也爱诗词,爱字画,爱金石。因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美的结晶。”

内容推荐

周瘦鹃为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原名周国贤。江苏省苏州市人。曾任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代表、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名誉副馆长。家贫少孤,六岁丧父。靠母亲的辛苦操作,得以读完中学。中学时代即开始文学创作活动。一边写作,一边以相当大的精力从事园艺工作,开辟了苏州有名的“周家花园”。周恩来、叶剑英、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多次前往参观,许多外国朋友也不断登门观赏。1968年8月,周瘦鹃被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身死,“周家花园”也横道践踏摧残。

本书分为小说卷、散文卷、翻译卷和杂俎卷这四卷收录了周瘦鹃的作品。

目录

小说卷

 社会讽喻

最后之铜元/003

血/015

十年守寡/018

脚/023

旧约/028

圣贼/033

汽车之怨/039

挑夫之肩/043

对邻的小楼/047

我的爸爸呢/052

照相馆前的疯人/054

西市辇尸记/058

烛影摇红/062

 爱国图强

落花怨/071

行再相见/079

为国牺牲/087

亡国奴之日记/098

卖国奴之日记/111

亡国奴家里的燕子/137

 言情婚姻

真假爱情/143

恨不相逢未嫁时/152

此恨绵绵无绝期/158

千钧一发/164

自由/173

良心/183

之子于归/193

留声机片/200

真/207

空墓/212

喜相逢/217

小诈/224

两度火车中/229

著作权所有/232

旧恨/236

名旦王蕊英/240

不实行的离婚/245

避暑期间的三封信/251

卅六鸳鸯楼/256

柳色黄/263

献衷心/270

辛先生的心/277

 家庭伦理

噫之尾声/287

珠珠日记/297

试探/304

九华帐里/312

父子/319

改过/326

先父的遗像/332

大水中/337

爱妻的金丝雀与六十岁的老母/342

女冠子/348

散文卷

 春风浩荡

一时春满爱莲堂/003

年年香溢爱莲堂/007

花布小鞋上北京/013

长春不老/018

上客来看小菊展/020

一瓣心香拜鲁迅/022

我翻译西方名家短篇小说的回忆/025

有朋自远方来/028

日本来的客/031

梦/034

和台风搏斗的一夜/037

上海大厦十二天/040

迎春时节在羊城/043

兴隆日日庆兴隆/046

依楼听月最分明/048

无言/050

上甘岭下战士强/052

明末遗恨《碧血花》/055

《梁祝》本事考/058

回首当年话昆剧/061

《十五贯》/065

歌颂诗人白乐天/067

红楼琐话/070

闲话《礼拜六》/073

《礼拜六》旧话/075

看了《黑孩子》/078

 劳者自歌

劳者自歌/083

采薪/085

春节话旧/087

上元灯话/091

清明时节/095

端午景/098

热话/100

乞巧望双星/103

爱猫/106

茶话/109

绣/112

檀香扇/115

情鸟/117

养金鱼/119

吾家的灵芝/123

 岁朝清供

岁朝清供/129

献花迎新/131

园门长此为君开/135

千红万紫盈花市/137

花木之癖忙盆景/139

我为什么爱梅花/142

垂直绿化/145

卖花声/149

花雨缤纷春去了/152

神仙庙前看花去/155

勿忘我花/157

关于花的恋爱故事/159

羊城花木四时春/162

花一般美好的会议/164

我爱菊花/167

花木的神话/171

我与中西莳花会(节选)/173

杨彭年手制的花盆/177

 百花生日

百花生日/138

迎春花/186

问梅花消息/188

山茶花开春未归/192

杏花春雨江南/196

但有一枝堪比玉/198

易开易谢的樱花/200

西府海棠/203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205

一生低首紫罗兰/208

花光一片紫云堆/211

国色天香说牡丹/213

绰约婪尾春/215

杜鹃花发映山红/218

蔷薇开殿春风/221

姊妹花枝/224

清芬六出水栀子/227

蕊珠如火一时开/230

茉莉花开香满枝/233

荷花的生日/236

扬芬吐馥白兰花/239

莲/241

好女儿花/246

紫薇长放半年花/249

闻木犀香/252

水边双艳/255

一枝珍重见昙花/258

凌霄百尺英/260

秋菊有佳色/263

西王母杖/268

仲秋的花与果/270

霜叶红于二月花/272

得水能仙天与奇/275

装点严冬一品红/279

岁寒二友/281

 花团锦簇话苏州

探梅香雪海/287

观莲拙政园/291

赏菊狮子林/294

访古虎丘山/297

观光玄妙观/301

灵岩揽胜记/306

邓尉看梅到元墓/310

上方山/312

石湖/315

不断连环宝带桥/318

姑苏城外寒山寺/321

双塔/324

阊门颂/326

苏州园林甲江南/330

园林两杰作/338

五人义/341

义士梅/344

用直罗汉像/347

田间诗人陆龟蒙/349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352

苏州的宝树/357

洞庭碧螺春/360

苏绣/362

紫兰小筑九日记/365

 行云集

放棹七里泷/377

雪窦山之春/381

绿水青山两相映带的富春江/387

新西湖/393

秋栖霞/398

万古飞不去的燕子/400

江上三山记/403

绿杨城郭新扬州/408

欲写龙湫难下笔/412

听雨听风人雁山/416

雁荡奇峰怪石多/419

南湖的颂歌/423

双洞江南第一奇/426

浔阳江畔/432

举目南溟万象新/441

翻译卷

 欧美名家

宁人负我/003

鬼新娘/012

美人之头/022

意外鸳鸯/032

伤心之父/048

洪水/054

惩骄/077

大义/085

红笑/092

拿破仑帝后之秘史/110

畸人/128

末叶/132

哑儿多多/139

杀/144

宝藏/158

登天之路/165

绛珠怨/171

薄命女/176

一饼金/181

画师的秘密/186

游侠儿/188

未婚妻/199

疗贫之法/202

传言玉女/205

现代生活/214

花/222

死仇/230

诱惑/236

长相思/244

飘泊者/255

他是不能久活的了/261

金星/267

 莫泊桑专辑

企/275

面包/284

欧梅夫人/294

难问题/300

奴爱/304

莲花出土记/309

亡妻的遗爱/314

酷相思/319

于飞乐/324

 巴比塞专辑

瘫/331

定数/335

同病/339

 契诃夫专辑

复仇者/345

男朋友/351

顽劣的孩子/355

乐/358

在消夏别墅/361

黑暗中/367

人生的片段/372

良缘/379

老年/384

安玉妲/390

醉归/395

杂俎卷

 编辑手记及序跋

申报·自由谈之自由谈及春

秋编者的话/003

写在紫罗兰前头(一)/014

写在紫罗兰前头(二)/017

写在紫罗兰前头(三)/021

写在紫罗兰前头(六)/025

写在紫罗兰前头(七)/028

写在紫罗兰前头(八)/030

写在紫罗兰前头(九)/032

《爱之花》弁言/035

《世界秘史》例言/035

周瘦鹃心血的宣言/036

《游戏世界》的发刊词/036

《紫兰花片》弁言/038

说觚·《亡国奴之日记》跋及创作前后/038

《快活》祝词/040

《紫罗兰庵小丛书·小小说选》弁言/040

祝《社会之花》/041

《福尔摩斯新探案全集》序/042

几句告别的话/042

五百号纪念的献词/044

《新家庭》出版宣言/045

《申报·儿童周刊》发刊词/046

《花果小品》序/047

《乐观》发刊辞/047

《花前琐记》前言/049

《花花草草》前记/050

《拈花集》前言/051

附:《紫兰花片》1-12期封面/053

 艺界交游及影剧评论

小说杂谈(一)/057

小说杂谈(三)/058

小说杂谈(六)/059

小说杂谈(九)/060

影戏话(一)/062

影戏话(二)/063

影戏话(四)/064

影戏话(十)/066

影戏话(十三)/067

记狼虎会/069

观俄国灾荒赈济会舞蹈志愤

狂欢三日记/072

说侦探影片/080

介绍名剧《少奶奶的扇子》/081

参观《采茶女》影片而后/081

银幕漫谈(一)/082

银幕漫谈(三)/083

志新影片《重返故乡》/083

谈艺《一)/084

徐卓呆与猪有缘/085

谈艺(三)/086

礼拜六的晚上/086

岁尾年头之两影剧/087

樽边偶拾/089

云霞妍唱记/090

碧云霞历史中的一小页/091

云霞会亲记/092

行路难/093

黎明晖的照相册/094

念炸弹下的北京朋友/095

西方情书中的称呼/096

山阴道上之明星点点/097

狗赛会中/098

重五纪事/099

辟谣/101

美国之模特儿案/102

日进无疆之明星公司/103

殖边庆功记/104

说伦理影片/105

记中秋日之狼虎会/108

《儿孙福》的派别/110

不开心与开心/110

观《第二梦》后/111

参观黎明晖女士婚礼记/113

剧场陨泪记/114

花间雅宴记(上)/115

花间雅宴记(下)/116

梅华消息/117

筵次记言/118

吾友轶事(一)/119

吾友轶事(二)/120

古色古香记/121

新妆斗艳记/122

梅华片片/124

梅宴记趣/125

记连环信/126

琴雪芳的回忆/127

海外诗笺/128

情书话/130

诗人之家/134

我与少奶奶的扇子/135

惊才绝艳之《少奶奶的扇子》/137

云裳碎锦录/139

巴黎的蜡语/140

百星偿愿记/141

曼华小志/143

吃看并记(一)/144

吃看并记(二)/146

吃看并记(三)/147

天马会中的三位老友/148

天马剧艺会琐记(上)/150

天马剧艺会琐记(下)/151

海粟画展之一瞥/152

颇可纪念的一天/153

哀艳雄奇的《潘金莲》/155

月份牌小谈/156

改业/157

《美人关》之回忆/158

雄健壮烈之球战/160

记许杨之婚/161

男扮女不如女扮女/163

凤凰试飞记/164

吾们的三周纪念/165

我们的“辟克臬”/166

艺苑琐闻/167

一日之间的两看/168

申园的狗/170

胡适之先生谈片/171

海庐读画记/172

樽畔一夕记/173

《申报》二万号纪念拾零/174

一九二九年影戏院潮中之先驱者/176

南国之一夕/177

宴梅席上/179

寄语雪蝶/180

提倡国产的有声影片/181

发人深省的《如此天堂》/183

紫罗兰庵谈荟/184

访鹤/185

 诗词与剧本

爱的供状/191

爱之花/222

 时评·杂感

闺秀丛话(一)/261

闺秀丛话(二)/265

申报·自由谈之三言两语/267

夫妇的公约/272

娶寡妇为妻的大人物/272

勿轻视有色人种/273

未来的国庆/274

我有几句话要说(上)/276

我有几句话要说(下)/277

《美容专刊》发刊辞/278

劫中度岁记/279

吾母今年七十六矣/282

我的家庭/285

新年之回顾/287

我的书室/290

 书信

嗟我怀人中心是悼/295

笔墨生涯五十年/299

笔墨生涯鳞爪/307

我怎样庆祝第十四个国庆节/314

悼念鲁迅先生/318

爱花总是为花痴/322

 悼亡

我与李涵秋先生(节录)/329

哭阿兄/333

哭倚虹老友/339

倚虹忆语/341

执绋痛记/343

双百回忆记/344

曼殊忆语/346

悼念郑正秋先生/352

悼念戈公振先生/353

人间可哀录(一)/354

人间可哀录(二)/355

损失了一部活的万宝全书/357

寄亡友梅兰芳同志/360

还得名山傲骨埋/364

 园艺盆景

农村小景放牧图/369

插花/372

盆栽趣味/375

为展览会准备/425

一年无事为花忙/427

我家的小菊展/429

梅花时节话梅花/433

诗情画意上盆来/437

盆景上银幕/441

盆盎纷陈些子景/444

具体而微的宝塔山/446

花的展览会/449

夏天的瓶供/453

附:年谱

后记

试读章节

看官们啊,要知这睡觉实是我们穷人无上的幸福。一纳头睡熟了,就好似个半死,饿也不觉得,冷也不觉得,不论甚么痛苦,一概都不觉得。加着我们到处睡觉,也非常舒服,幕天席地,处处都是铜床铁床。临睡的当儿,又一些儿不用担心,可是我们身无长物,单有这一条裤儿一根绳,剪绺先生们见了也只掉头而去。不比富人睡时,先要当心那枕儿底下的钱袋,既怕小贼掘壁洞,又怕强盗打门,半夜三更还时时从睡梦中惊醒,把一身的汗儿都急了出来。但是我们睡时,却从没这种苦况。不但如此,还能做许多花团锦簇的好梦。日中捱饿捱冻,叫苦连天;到了梦中,往往变做公子哥儿,穿的绸,吃的油,坐着簇簇新新的摩托卡,拥着妖妖娆娆的活天仙,直把人世间享受不尽的幸福,都给我们在梦中享尽。因此上我们最喜欢最得意的,便是这睡觉。到了无可奈何时,就把睡觉挨将过去。看官们不见城隍庙中天天在大阶石上打盹的乞食儿,不是很多的么?他们也正和我抱着一样的心理,简直好算得是我的同志呢。

闲话休絮,且说我一觉醒来,已是四五点钟光景。追想梦中的情景,很觉津津有味。然而这一醒,就立刻好似从天堂中掉入地狱,肚子里一阵子呜呜的乱响,那五脏神早又翻天覆地造反起来。摩挲着眼儿,向四下里望时,见是火车站近边,有许多男女提筐携箧地向着火车站赶去,多分是趁夜班火车去的。我打了个呵欠,站将起来。正要洒开脚步走去,蓦地里瞧见一位五六十岁的老先生一路赶来,气嘘嘘的不住地喘着。两手中既提着两个挺大的皮夹,臂儿下边又挟着一个包裹儿,满头满面都进了一粒粒的汗珠。瞧他那种样儿,已很乏力。这当儿我福至心灵,猛觉得我的夜饭送来了。连忙赶上一步,掬着个笑脸说道:“老先生,你可是往火车站去么?带着这许多东西,很不方便,可要小可助你一下子?”那老先生在一副金丝边的老花眼镜中自愣着两眼,向我打量了半晌,见我衣服还没有稀烂,面相也有几分诚实,就点了点头儿,把那两个皮夹授给我,一壁掏出块手帕子来,没命地抹那一头一面的汗珠。我替他提着那皮夹,在他旁边慢慢儿踱着,还向他凑趣道:“老先生可是往杭州去的?只是出门人路上总有许多不便,老先生年纪大了,为甚么不唤公子们作伴?况且近来坏人很多,使人家防不胜防。抢的抢,偷的偷,骗的骗,那是常有的事。老先生一路去,还该当心些儿些。”我这几句话儿,说得好不铿锵动听!那老先生听了连连点头,又从那脸儿上重重叠叠的皱纹中,透出一丝笑容来。我瞧了,心中也暗暗得意,料想我这十几句话儿,决不是白说的,每句话总能换他一口饭吃呢。不多一会,已到了火车站上。我瞧那老先生买了票,就把这两个皮夹恭恭敬敬地交给他。一霎时间,心儿别别别地乱跳,想他不知道要给我多少钱,一角呢?两角呢?或者格外慷慨,竟给我一块大洋!总之我这一顿夜饭,总逃不走的了。正估量着,猛见他伸手到一个搭膊巾中去,不住地摸索着。这时我的心儿,益发乱跳起来。跳到末后,见那支手已从搭膊巾中慢慢儿地出来,在一个食指和中指中间夹着一个银光照眼的溜圆的银四开,纳在我手中。

我谢了一声,回身就走。白瞪着眼儿,向这银四开瞧了几下,想我为了这捞什子,吃尽了苦楚,此刻在我手中过一过关,停会儿又须送它走路呢。一壁又安慰那五脏神道:“老先生请你安静些罢,粮饷已经到手,一会儿就送进来咧。”这时我瞧着这一个银四开,不知道怎么猛觉得兴高采烈起来,倒像掘到了甚么二百万、二千万的宝藏一般。一路出了车站,一路在那里盘算,心想我该怎样发付这一个四开。劈头第一件要事,自然去饱餐一顿。这一餐之费,倒也不能菲薄,不化它一个银八开不办的。还有那一半儿,须得留着到了晚上,弄它个床铺睡睡。一连睡了好几夜的阶石,背儿上究竟有些酸痛呢。打定主意,得意洋洋地一路走去,以前的一切幻想,一古脑儿都没有了。走了一程,便走过一家小饭店。那一阵阵的饭香,早已斩关夺门而出,过来欢迎我。我便在门前住了脚,向那烟熏火灼、半黄半白的玻璃窗中,张了一眼。只见一条条的鱼,一块块的肉,都连价挂起着,真是个洋洋大观咧。接着又挨近了门,抬眼向门中瞧去。只见两三个厨子,正在灶前煮着菜,沸声、碗碟声和呼喊声并在一起,闹个不了。这种声音,都能使街上化子听了心碎的。瞧那厨子们和几个跑堂的,都是胖胖儿的人,似乎一天到晚被油气熏着,所以透人皮肤变做胖人咧。我瞧着他们,甚是艳羡,想他们背着主人也一定能够尝尝各种鲜味,何等地有趣!一壁想着,一壁不知不觉地跨进门去,竟大摇大摆地在一只桌子旁边坐了下来,倒像袋儿怀着二十块钱,要尽兴饱餐它一顿的一般。

坐定,早有一个跑堂的赶将过来,带着笑问客官要用些甚么东西。我把他袖儿轻轻一扯,低声说我身边单有两角钱,尽着一角钱吃饭,菜咧、饭咧、小账咧,一概都在里头;还有一角钱,夜中须得找宿头呢。那跑堂的斜乜着眼儿,向我上下打量了一下子,便皮笑肉不笑地笑了一笑,扮着鬼脸踅将开去,接着怪叫了一声,自去招呼旁的客人了。我一屁股坐在那条板凳上边,十分得意,取了一双毛竹筷儿,擂鼓似的轻敲着那桌子,嘴儿里还低唱着一出《打鼓骂曹》。自己觉得这种乐趣,落魄以来,实是破题儿第一回呢。唱罢了戏,更抬眼望时,只见这饭店中生意着实不坏。五六只桌子上,都已坐满了人,说笑的说笑,豁拳的豁拳,笑语声中夹着“五魁八马”之声,又隐约带着杯匙碗碟磕碰的声音,叮叮当当地响个不休。瞧那些人,没一个不兴高百倍。我暗想这所在,大概好算是天堂咧!这样东张西望,过了约莫十分钟,那五脏神似乎等得不耐烦了,早又闹了起来。我便向着那跑堂的喊了一声,说我的饭菜已煮好了没有?那跑堂的扬着脖子,大声大气地答道:“不用催得,好了自会端上来的。对不起,请等一会罢。”我暗想这一个跑堂的好大架子,对着客官竟敢怎样放肆,然而口中也不说甚么,只得撑着空肚子老等着。可是仗着袋儿里一个银四开,到底不够我发甚么脾气呢!P005-007

序言

周瘦鹃论(代前言)

范伯群

提要:1936年,鲁迅等在起草《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时,确定包天笑与周瘦鹃为通俗作家代表人物。周瘦鹃作为市民大众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的身份,被广泛公认。他著、译、编皆能,又是杰出的园艺盆景专家。他翻译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被鲁迅誉为“近来译事之光”。他以撰写散文与短篇小说著称,并初具现代都市文学特征。作为二位“名编”,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几乎撑起了上海市民大众文坛的“半爿天”,推出了张爱玲、秦瘦鸥等著名作家。他办《礼拜六》的若干成功经验,对今天的“周末版”等媒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随着市场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与市民社会的逐步回归,我们对这一多元共生文坛上的历史人物,当应作出更全面的评价。

(一)

周瘦鹃,1895年生于上海。16岁,他还是中学生时就试探着走上写作之路,他的第一篇作品发表于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夕的1911年6月。不久,民国肇始,上海的都市化进程呈更快速推进的态势,一个国际性大都会的雏形已巍立于黄浦江之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趁着西方列强忙于战事,无暇旁顾,上海民族企业迎来了持续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的繁荣为丰富多元的文化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上海市民社会的初步形成,使晚清的文人情趣也正在被市民情趣所替代;一批从“文士”的旧卵中破壳而出的知识分子则更将传播西学和为市民大众文化事业效力视为当务之急。新型的文化事业运用商业经营模式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瘦鹃生逢其时,也生逢其地,他抓住这个大好时机,从业余创作而正式“下海”成为职业作家,凭借着现代媒体的优势与伟力,以他多产的著、译、编,很快就在上海市民大众文坛上“声誉益隆,几乎红得发紫”。

周瘦鹃常常自称是“文字劳工”:“吾们这笔耕墨耨的生活,委实和苦力人没有甚么分别,不过他们是自食其力,吾们是自食其心罢咧。”他的自况也得到同行们的公认,许廑父就说他“平生无嗜好,每日治事,至15小时,常自称日文字之劳工”。这样的话在论述周瘦鹃的评论文章中常被人们所引用,可是还有一句话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那就是周瘦鹃自述的,他又是一个“文字上的公仆”。这当然是指编辑生涯而言:“不幸我所处的地位,恰恰做了人家文字上的公仆。一天到晚,只在给人家公布他们的大文章,一天百余封信,全是文稿,……”他做公仆可说是夙夜匪懈,尽其所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被同道们誉为“好好先生”。因此他除了创作上的“自食其心”之外,在编辑工作中,他还得“鞠躬尽瘁”,有时他要同时编五、六种刊物,他自加压力,乐此不疲,这种苦干精神也令人钦服。

在上海市民大众文坛上,周瘦鹃可说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家。纵观20世纪初,上海市民大众文学界,著、译、编三者“齐头并进”而可与周瘦鹃媲美的有包天笑、严独鹤。包天笑是提携周瘦鹃步上文坛的前辈之一,又是编过许多报刊的名主笔,可是到1922—1923年编了《星期》之后,他就很少涉足编务活动了;而周瘦鹃的编辑工作几乎是与民国相始终。包天笑的外文还不足以流畅地独立从事翻译工作,他大多是以合译的成果在译界取得一席之地;而周瘦鹃的译作甚至享誉新文学界。严独鹤也是编、著、译样样皆拿得起的能手,他是周瘦鹃的同辈好友,当时严是《新闻报·快活林》的主持人,而周瘦鹃则在《申报·自由谈》当家,两个著名副刊在上海市民社会中皆享威望,文坛上有“一鹃一鹤”之美称。就编龄而言,严的起步要早于周,但严独鹤著、译的量却逊于周。就作家、翻译家和出色的市民大众文学的“组织家”而言,称周瘦鹃是上海大众文学中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家,甚至将他列为“前三甲”,是并不过分的。

正因为他是上海市民大众文学的代表人物,所以周瘦鹃又“首当其冲”地受到某些知识精英主流作家的猛烈批评。应该说,其中有的批评也对周瘦鹃有一定的帮助,但也有不少批评是由于这些主流作家对上海市民的文化需求认知不足所造成的。因此,在知识精英文学家与市民大众文学家之间往往会发生激烈的争辩。可是在这种批判面前,周瘦鹃又是如何反应的呢?他曾在文章中自述他的一贯态度:“在下本来是个无用的人,一向抱着宁人骂我,我不骂人的宗旨。所以无论是谁用笔墨来骂我,挖苦我,我从来不答辩。”在与知识精英文学家的论争中,市民大众文学作家当然可以答辩,而且那些敢于答辩的作家,往往都是对中外文学包括对中国的新文学有一定知识的人,他们甚至精通外语,能了解世界文坛的近况,否则他们无从与知识精英作家去辩难。我们知道,周瘦鹃是最具备此类条件的人,但他没有因此分散他的注意力,更谈不上有失态的举措。在他的一生中,对内,他是“好好先生”;对辩难的对方,他说自己是“无用的人”。他还是专心致志做他的“劳工”与“公仆”。

除了著、译、编的成就之外,周瘦鹃还是一位杰出的园艺盆景专家。他热爱生命,热爱美艺。20世纪30年代,他定居苏州。他的“周家花园”几乎成为苏州一景,他开放这个私家花园,供国内外人士参观欣赏。他也以园艺盆景为“作品”,成为传播“美”和“艺”的亲善使者。

综观他的一生,他为人热情、善良、正派、富于正义感。许廑父说他“平生无嗜好”,那是讲他的一生中与烟(鸦片)、赌、嫖无缘,他洁身自好。他翻译过托尔斯泰的《黑狱天良》,后来收进《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时,改题名为《宁人负我》,这或许带有一点以此自勉的成分吧?他编过一本杂志,名日《乐观》,他是个乐观的人。那么他在“文革”中怎么会如此悲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的呢?当我在写这篇《周瘦鹃论》时要去瞻仰这位“优秀的文人和作家”的那一刻,我觉得我们过去若干文学批评中对他的评价是苛刻而过分的。如果我们去回顾历史,要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应该说是教训多于经验,这就值得我们去作文学史的反省。那么我们今天是否应在这些教训中走出来,在历史的反思中画出一个真实的周瘦鹃来?……

后记

今年是家父周瘦鹃先生诞辰115周年,我们编选这部《周瘦鹃文集》,一是为了纪念他为现代文学所作出的贡献,特别是他为通俗文学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二是为了让后人可以循此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去了解或研究他的文学艺术生涯;三是作为子女意在将此书作为最好的礼物献给父亲在天之灵。

去年初春,由陈雪春副总编提议编选《周瘦鹃文集》四卷本,并敦请对周瘦鹃素有研究的范伯群教授担当主编,由他组织编辑班子。在范伯群教授亲自主持下,由周渡和我参加编选工作,后来周渡因忙于处理家事而中辍,于是又加上了生力军黄诚。《周瘦鹃文集》的编选工作得到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徐国强部长、缪学为副部长的鼎力支持,批拨了启动经费,使工作得以顺利地全面展开。

由于父亲从事文学创作时间跨度长、作品多,又散见于多种报刊杂志,要无遗漏地全方位搜集资料难度极大。这次我们不仅要从周瘦鹃作为作家与翻译家这两条线上精选他的著译,还要从编辑家的角度精选他的编辑手记;而他的广泛的艺界交游的文字记载,也颇具史料价值,应该予以关照。除了从著、译、编三方面全面进行搜罗外,作为园艺盆景专家,也要精选若干有关文章,这对我们编辑班子说来都是不小的挑战。

范先生提出了编选中要注意的几个重点问题:一、一定要将周瘦鹃的代表作和重要著译,收入文集之中。资料要尽量收得齐全,但要在出版社预定的一年多时间内,找全周瘦鹃的全部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还应对工作进行实事求是的估量。据范先生的了解,在解放前,除了周瘦鹃主编的若干报刊杂志之外,由于他的名望极高,约稿者纷至沓来,不少作品散见于多种报刊,过去虽然由王智毅同志编写的《周瘦鹃研究资料》中有《周瘦鹃著译系年》,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但还是以周氏在杂志刊物上发表的作品为主,还有大量在报纸上发表的作品没有收入;另外,当年请周瘦鹃写“序”的作者又太多,这些单行本的著作,一时也难于找全;再说解放后,在1961年中央发布《关于当前文艺工作的意见》(简称《文艺十条》),因而三年困难时期,文艺政策一度相对宽松,其中第二条是“鼓励题材和风格更加多样化”。于是多种报章杂志都向周瘦鹃约稿,似乎能约到他的文章,刊物就“响应”了多样化的“号召”。于是周瘦鹃的紫兰小筑就门庭若市,当时《雨花》编辑部的编辑到他家约稿,回南京告诉范先生,最多的一天竟有二十几批次约稿者,连某个银行的黑板报也来约他写稿(此话也非空穴来风,他在1958年就为银行储蓄所写过《七甏八盖》,银行再次来约稿也在情理之中),可见他在解放后的文章散布面也极为广泛。因此,我们编辑班子要定下自己的努力目标:这次搜集材料一定要包括他在报纸上发表的大量文章,争取做到基本见底,但周瘦鹃的代表作却一篇也不能少,如他自己一再提到的、视为他爱国题材代表作的《亡国奴日记》、《卖国奴日记》等一定要收入他的文集。二、对周瘦鹃的一些重要作品的来龙去脉一定要搞清:例如他的处女作《爱之花》,在《小说月报》1911年11月开始分4期连载时,据周瘦鹃自己说是根据《浙江潮》的《情葬》一文改编而成的,那么为什么在《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这部具有相当权威性的工具书中,在《浙江潮》篇目中却找不到题为《情葬》为题的作品。这些关键性的问题这次非要查个水落石出不可,以使我们对他的著、译、编有个全面的了解。三、搜集资料时,现代化的网络可以帮我们很大的忙,可是从网络上找到的作品,一定要设法再找到可靠的版本进行校对。四、文界在编选文集时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即一般不收入翻译作品,但鉴于周瘦鹃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与鲁迅、周作人的《域外小说集》有着相似的翻译理念与格局,曾得到过鲁迅的高度评价。在民国初年,周瘦鹃的译作影响很大,鲁迅亦视其为“空谷足音”,因此,我们也应将周瘦鹃的译作编为一卷,以饷读者,并为中国现代翻译史增添有关资料。五、在编选的过程中,我们也考虑到现在的读者对文言文的阅读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对文言的作品除重要代表作非选不可外,也作了适量的控制。

八十高龄的范先生不仅分派我们各处搜集资料,而且对一些重要篇目寻觅与挖掘都由他自己亲自出马,做了大量的搜索和细致的核对。《卖国奴日记》在网络上可以下载,他又在复旦大学图书馆找到了1919年出版的64开本的初版本加以校对。为找《亡国奴日记》,他在上海图书馆,复旦、华师大、上师大三所大学图书馆都没有找到,北京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图书馆也没有收藏,他再从几个大城市的图书馆搜索,直到在天津图书馆找到这篇作品,他才放心。他说如果这篇代表作找不到,这部文集也就太不像样了。他又找1903年在东京出版的《浙江潮》,查阅到第8期才在《恋爱奇谈》总题下所含的3篇笔记小说中发现了只有730个字的《情葬》。他很感慨地说:“一位才读完高一将升入高二年级的中学生,利用暑期,能将一篇730字左右的笔记小说,改编成8幕‘改良新剧’,虽然还有稚嫩的痕迹,也殊属不易了。此剧不仅在舞台上演出效果很好,以后还摄制成电影。”在一年多的工作中,他几乎天天挑灯夜战,在浩瀚的资料中邀游,为把《周瘦鹃文集》编得更精而付出极大的心血和精力。我们编辑班子也随范先生在上海、北京、天津、苏州等多个城市图书馆拍摄和复印文章,搜集工作到完成3/4阶段时,将复印件一称,竞重达30多公斤。每当与陈雪春副总编和责任编辑熊勇老师讨论编选工作时,都要用“拉杆箱”拉到出版社去。后来我们就将拍摄的资料放到电脑上去阅读,只将入选的篇目送出去复印,以“控制”复印件的重量。这里要特别感谢苏州图书馆张书记、邱馆长的大力支持,因为在苏州编辑文集,当然首先得立足于苏州图书馆,苏图给予我们许多方便的查阅条件。

此书的出版实现了母亲生前多年的愿望。早在1989年,母亲就敦促我要为父亲出版“文集”动手搜集资料的工作,我奉家母之命赴上海拜访郑逸梅先生和秦瘦鸥先生,向二老了解父亲二、三十年代从事文学创作的情况。郑逸老送给我父亲当年写的《爱的供状一附:记得词》一百首;秦瘦老与我谈起当年写《秋海棠》时得到父亲指点的情况,使我百感交集,也受益匪浅。从此每年的中秋节我都会去沪看望他们,还与秦瘦老成了忘年交。在苏州我还走访了谢孝思、陆文夫、范伯群、徐斯年先生等父亲生前友好与同文,分别得到了他们的指点和帮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与客观条件,也由于靠一己之力无法完成这样面广量大的工作,终于搁浅至今。今天,在苏州市委宣传部的关心与资助下,在我们编辑班子的通力合作下,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下,《周瘦鹃文集》四卷本终于即将出版。感谢上海文汇出版社将此书作为重点书列入2010年选题计划;感谢陈雪春副总编给予我们的倡议与帮助;感谢尹剑峰同志的支持;感谢天津社科院文研所张元卿先生为我们查找《亡国奴日记》时所提供的重要线索;也感谢禹玲博士、张蕾博士和李兵硕士或帮助查找资料或参与校对工作。更要感谢责任编辑熊勇老师为这四卷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我作为父亲最小的女儿,除了感谢所有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的领导、同志和单位以外,我要告慰于九泉之下的父亲和母亲,在女儿的努力下已经完成了此项“工程”。记得父亲在他一篇文章中曾套用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的《示儿》一诗,我也就将它抄在这里作为此文的结束:“他年大业完成后,家祭无忘告乃翁”。

周全于紫兰小筑

2010年10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周瘦鹃文集(共4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瘦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600441
开本 32开
页数 17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2.0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55.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50
8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