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坐天下很累(中国式权力的九种滋味)
内容
编辑推荐

《坐天下很累:中国式权力的九种滋味》是张宏杰的最新力作,历时五年,继《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后,再创通俗历史写作高峰!书中35万字洋洋洒洒再现历史上权力阶层的各个侧面。

读懂了中国皇帝的问题,就读懂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问题!

内容推荐

《坐天下很累:中国式权力的九种滋味》通过心理分析式的写作手法,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九位帝王,所展现的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的社会问题。关于权力、关于权力者们的各个性格侧面;反思历史、反思中国式权力,更是为当下寻找参照及积极的解决之道。

《坐天下很累:中国式权力的九种滋味》由张宏杰编写。

目录

序一 张越:张宏杰的历史作品为什么好看

序二 王学泰:四百零八位皇帝的九种命运

序 章 皇帝/最不幸的人

第一章 王莽/从先进模范到乱臣贼子

第二章 杨广/被大业压垮

第三章 朱元璋/心理咨询记录

第四章 正德/不愿做皇帝的人

第五章 崇祯后人/权末代的悲惨命运

第六章 永历/生为猎物

第七章 嘉庆/从伟大到尴尬

第八章 洪秀全/心不在焉的革命者

第九章 光绪/被“帝王教育”败坏的人

代跋 当年明月:张宏杰笔下的历史与人性

后记

试读章节

然而,在亲政的头几年,年轻的皇帝并没有给大清帝国带来惊喜。在短暂的欢庆气氛过后,大清帝国又陷入了平沓缓慢的旧节奏。虽然已经胸有韬略,但坐到了驭手的位置上以后,皇帝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是车在操纵他,而不是他在操纵车。亲政以后,天下一直风平浪静,帝国政治如同一架上好了发条的钟表,一切都按照太后执政时的成例一成不变地运行。在成例的笼罩下,他并没有多少自由发挥的空间。在亲政的前五年,皇帝不过像是太后的一个机要秘书一样,庸庸碌碌地忙于琐碎事务。

皇帝烦躁而又抑郁。慈禧政局的特点是小富即安,缺乏远见。在他看来,大清多在因循守旧的泥潭中陷溺一天,就多丧失了一分自强的机会。皇帝多么期望能有一个契机,比如一次地震式的突发事件,让他得以大展身手。

似乎是天遂人愿。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一封来自异国的电报,如同迸在皮肤上的一粒火星,烧灼得已经松懈多年的清帝国政治神经猛地一下收缩起来。这一年年初,大清属国朝鲜发生了内乱,请求中国出兵帮助平乱,日本人也借机出兵朝鲜,挑衅中国的宗主权。

听到这个消息,温文尔雅的皇帝拍了桌子。一个小小的日本,怎敢如此猖狂!自从道光末期以来,大清国就没断了受人欺负。开始是英国,后来是法国,再后来什么美国、德国、意大利……现在,西洋的国家轮了一个遍,居然又轮到了东洋里的小日本!对于西洋诸国,皇帝不太了解,然而身边的日本却是一向清楚的。“二十四史”里每部都有“日本传”。“考日本之为国,不过三岛,浮沉东海,犹一粟也,土地、军事俱不及中国十分之一。”熟读经史的皇帝知道,这个小国几千年来一直亦步亦趋地学习中国,向中国俯首称臣。虽然这些年听说它开始效法西洋,搞什么维新,也弄了一支海军,但能有多大能为?

气愤的同时,皇帝又感到强烈的兴奋。

振兴大清的机会终于来了!这简直是天赐良机。没有比战争更能振作一个民族的精神,而如果要进行战争,也没有比日本更合适的对手。如果打败了日本,那就是道光末期以来,中国对外战争中的第一场胜利。也许这场战争会成为大清国势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因为它将大大增强大清子民的自信心,振作久已委靡的民族精神。“中国果能因此振刷精神,以图自强,亦未始非靖边强国之一转机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

另外,如果他能抓住这个机会,在战争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干,自然会在朝野树立起巨大的威信,有力地向太后证明自己的领导能力,促使太后进一步放权。那么,他就有机会刷新政治,带领大清走上自己设计的自强之路,次第收拾列祖列宗旧日的荣光。

对于皇帝的态度,包括师傅翁同龢在内的一大批朝臣,特别是绝大多数年轻的中下级官员,都坚决支持,一致欢呼。在他们当中,曾国藩的孙子翰林院编修曾广钧的言论最有代表性,他建议,大清此战不但要击败日本,还要抓住机会干脆把日本从地图上抹去,把它变成中国的一个省!只有这样,才能永绝后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

皇帝把情况汇报给了太后,太后没有立刻表态。对于皇帝亲政五年以来的表现,太后是基本满意的。皇帝恪守成例,处理政事很有条理,越来越让人放心。退休以来,安逸的生活让太后的政治热情有所消磨。特别是进入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来,她的全副心思都用在准备自己的六十大寿上了。执政这么多年,她居然从来没有好好给自己过一个整生日。如今她终于可以放手国事,一门心思给自己找找乐子了。她没时间来弄清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她对皇帝说,你自己看着处理吧!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皇帝那么乐观,比如北洋海陆军最高统帅李鸿章和他的部下。  其实早在二十年前,李鸿章就已经明确意识到,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必将成为中国最危险的敌人。1874年,就是光绪成为皇帝前一年年底,他曾在一份奏折中提道:“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他所组建的北洋海军,十分明确地把日本作为假设敌:“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李文忠公全集·奏稿》)

对国际事务颇有了解的李鸿章十分清楚这个小国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日本国的海军这些年来扩张神速。而大清的海军自从建成后,就没有怎么更新。从军事实力上说,日本绝不占下风。特别是在成功的政治改革之后,日本国的国家效率、战争动员能力等综合国力已经远远超过中国。基于这种判断,李鸿章提出了“避战求和”的建议,他建议皇帝主动从朝鲜撤军。如果避过此战,中国就可以获得一个战略机遇期。在实力充足之后,再与日本交锋不迟。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鸿章这一建议是整个中日战争中最高明的一个主张。如果这一建议得以采纳,那么日本挑战中国的时间表就会被大大延后。

然而,对于这个建议,皇帝认为简直荒唐可笑。堂堂大清,一遇小小外夷的挑战,就主动示弱,成何体统!皇帝毫不留情地批驳了李鸿章。皇帝说,主动撤军,有失“大清”的体面,必不可行。他指示李鸿章抓紧一切时间,整军备战。

战争是一个放大器,它可以清晰地全面展示一个人的素质。

在亲政后的第一个重大决定中,皇帝暴露了他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虽然已亲政五年,然而他对国际事务,特别是对近在咫尺的这个邻居,仍然是惊人的无知。对于一个近代国家的领袖,这无疑是致命的缺陷。

问题就出在他那被认为是非常成功的帝王式教育上。

1919年,当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走进这座宫殿的时候,他的第一个感觉是时光倒流:“1919年3月3日,我第一次进入紫禁城。庄严肃穆的神武门,将我引进了一个空间与时间上与外界迥然不同的世界。通过这道城门,使我……从20世纪的中国倒退回了其历史可追溯到罗马帝国之前的古老中国。”在高大的门洞之外,是生机勃勃的喧闹的城市,而在门洞之内,却是沉寂、荒凉的像时间被锁住的另一个世界:“位于紫禁城深处的这些宫殿,与中国的共和世界在空间上相距不啻万里之遥,断非数百步之隔,在时间上相距无异千年之久,绝非共处同一时代。”(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

厚厚的宫墙阻挡了时光的进入。虽然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紫禁城里却还充斥着康熙乾隆年间的空气。如果说光绪时代,中华帝国与西方世界存在着几百年的时差,那么紫禁城内外,同样存在几十年的时差。虽然出生在鸦片战争三十一年之后,虽然在他出生前四年已经有中国政府考察团游历欧洲,虽然在他七岁的时候中国已经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光绪皇帝接受的教育却完全是传统的。教科书也与历代皇帝毫无二致,不过是《帝鉴图说》“十三经”《圣祖圣训》之类的“帝王之学”。

按照时代的需要衡量,皇帝的教育其实是非常失败的。他的头脑中除了四书五经、“圣贤心法”,空无一物。他对世界大势缺乏了解,甚至连那些西方国家叫什么名字都不甚了了。因为在传统政治教科书中,那些都是无关紧要之事。唯一重要的是“圣人之道”,老师说,只要掌握了圣人之道,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宫廷教育对他的影响还不止于此,他还是高分低能的典型。《瀛台泣血记》的作者德龄在叙述她经历的宫中生活时写道:“一个人只要在皇宫里住三五年就会变得愚蠢。”她指出,那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与外界绝少交流,见闻极为有限,生活极为刻板,极端迷信神权、迷信皇权,无形中造成一种凝固的空气。即使是一个天资高的人也会被束缚得失去聪明。在《我的前半生》中,溥仪描绘这种感受说:“如果不是老师愿意在课本之外谈点闲话,自己有了阅读能力之后看了些闲书,我不会知道北京城在中国的位置,也不会知道大米原来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当谈到历史,他们谁也不肯揭穿长白山仙女的神话;谈到经济,也没有一个人提过一斤大米要几文钱。所以我在很长时间里,总相信我的祖先是由仙女佛库伦吃了一颗红果生育出来的,我一直以为每个老百姓吃饭时都会有一桌子菜肴。”

这座宫殿之城令人森然的封闭、保守和死寂,对光绪的成长构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虽然学习成绩良好,然而除了书本知识以外,人情世故,乃至支配帝国政治的潜规则,他的大脑中却完全是空白。亲政之后,经常接触他的大臣发现,这个年轻皇帝缺乏基本的社会常识和应变能力。在复杂的晚清世事面前,他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单纯、天真。

这个文静瘦弱的皇帝胸中的民族情感异常炽烈。启蒙不久,师傅翁同龢就经常和他谈起鸦片战争,谈起圆明园如何被毁,谈起咸丰皇帝的北狩。每当此时,翁师傅都会激动得面色潮红,鼻孔翕张,热泪盈眶。翁师傅说,天朝上国受到如此奇耻大辱,这是历朝历代都没有过的事!翁师傅说,之所以屡战屡败,不在外国船坚炮利,而在中国人心不古,大义沦亡,没有人肯血战到底。其实那些西洋小国,全加起来,也不如半个中国大,中国人每个人吐口唾沫,也足以把他们淹死。每听到这里,小光绪就忍不住和师傅一起愤怒叹息。从很小起,他心中就埋下了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等他亲政之后,一定要为列祖列宗报仇雪耻。在日本引诱中国走向战场的时候,皇帝所做的第一件事并非认真了解对手,而是听任年轻冲动的血液控制自己的大脑,仓促作出了冲上去的决定。

P295-300

序言

张宏杰的历史作品为什么好看/张越

看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是一个做纪录片的朋友推荐的,说写得特别好。一开始我还犯嘀咕,因为我怕又遇到那种扒粪坑的专写阴谋、权术、情色的所谓“史书”,结果翻开这本书,整个阅读过程特别愉快。于是我开始向周围的人推荐,当推荐给白岩松时,小白说他已经买了好几本送人了。看来虽然没有宣传炒作,好书也能不胫而走。确实,《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的许多章节令我印象特别深,比如写封建主流文化的朱元璋、暴民文化的张献忠、清官文化的海瑞……

以前,我看过的中国人写的历史书大多可分为两类。一是所谓“严肃的”,相当学术化,无个性无情感无生命力,揪住一个小题目小角度小分歧不放,自己跟自己掉书袋绕脖子,与读者没太大关系;一是所谓“通俗的”,相当野狐禅,特爱讲政治阴谋宫廷秽闻,成全中国人民崇尚“厚黑”的阴暗心理。极少数历史书属于第三类,既有学术研究又有不腐朽的价值观支撑,还有温暖的人性关照和有个性的表达,张宏杰的书就属于这一类,从《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到《坐天下很累》,于我们有趣、有益、有关。

第一,有趣。我原本是非常不爱看历史书的,不喜欢的原因之一是很多历史书无趣,当然它可能有它的学术价值,但是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希望它是有趣的。我看过一份语言学的研究报告,将某学术杂志上刊登的七八篇完全不同门类的论文的第一自然段列出来,我一看吓一跳,完全像一个人写的,毫无个性。而且往往我们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如果你使用个性化的语言,使用有情感的语言,大家就会觉得你写得非常地野,上不了台盘。慢慢地,大家都用一种很刻板的语言来写历史,就像我们曾经学过的历史书,让人觉得无趣。我对张宏杰的书有兴趣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是有趣的,他做到了自己说的那点:历史根本无须戏说,也可以让人读得津津有味。他不是一个专业的历史学者,所以没有完全被学术的条条框框所束缚,才有了具有生命力的表现方式。

第二,有益。我不喜欢看很多中国历史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它无趣,其实很多文章是有趣的,包括很多电视剧、电影,你不能说它没趣,但是,它没益,这是特别糟糕的一件事。我觉得很多作品的价值观特别不好。

我们的中国历史的写作,尤其是给中国老百姓流传的这部分,我们所看到的价值观是什么?从中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老祖宗就会干两种事:一是上床搞女人;二是下床搞政治。男的都想当皇帝,女人都想嫁给皇帝;男人活着为了争权,女人活着为了争宠。我看了以后,觉得这样的祖宗特别不争气,我特别不喜欢他们,他们怎么能这样呢?后来慢慢地我长大了,我弄明白了一件事:不一定是我们的祖宗不争气,而是我们用现在的价值观去解读他们了,或者说是用我们的心去度古人的腹,而事实未必是这样。我们的祖宗未必活得像我们一样单调。

我们经常说要向国外输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我们能给别人看什么呢?给外国人看什么,看大片?你以为人家那么爱看丝绸,爱看在屋顶上打架啊?现在的电影大片里不是权力崇拜,就是金钱崇拜、暴力崇拜,没有独特而又有益的价值观输出。而我觉得张宏杰的书不错的地方,就是因为它的价值观是健康的。

第三,有关。我们的文化不太关心灵魂,只关心现世规矩。现在有人提倡国学,提倡读孔子。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一句话,就把彼岸踢出中国人的视野了。后世子孙沿着这条路不断地实用化、庸俗化。这样的文化传统,连灵魂都不管,又怎么能温暖人心?这种文化看不见真的自己,也看不见周围的活人,只看得见权力、势力。不关人心的创作,最后会变成离人比较远的东西。而张宏杰的书我觉得有关,它的有关不是非要借古讽今什么的,而是有对人性的关照,它既关照了古人,也关照了我们;既关照了皇帝,也关照了普通百姓。因为人就是人,都是一样的,人性就是那样的,它关照了我们,我们就觉得有关,就觉得它好读。

这就是我看张宏杰作品的几点感受:有趣、有益、有关。

后记

几乎每天打开E-mail信箱的时候,里面都有读者的来信。他们多半是表示对我的鼓励,也有人希望和我探讨一些历史问题,还有的,主动给我寄来各种资料,认为我也许用得上。当然,他们都是“普通读者”,其中的大部分人在读我的作品前,很少甚至没有读过历史类书籍,“没想到历史这么有意思”。

这些读者的存在,对我绝非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上,在我下笔写每个字的时候,头脑中都萦绕着他们的影子。忝列于“非专业历史写作者”中的一员,我十分看重读者群中的这些“普通读者”。

毫无疑问,“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里包括“历史”。因为历史是如此“好玩”,又如此“有用”。

然而,在“大众历史热”出现前,真正的“历史”,对中国普通读者来说是不存在的。对古人来说,“历史”由两类构成,一类是“二十四史”之类的“帝王家谱”,另一类是由忠奸斗争构成的评书演义。进入现代,“历史”的内容丰富了些,不过仍然与真正的“历史”不搭界。对我们来说,历史通常被认为是以下三种东西:一种是帮助人分辨“正确”和“错误”,以建立某种“人生观”“世界观”的工具;一种是历史学家们艰深晦涩的专著;还有一种是影视剧中与真实历史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的“戏说”。

因此,“大众历史热”的兴起,对中国社会来说,是一件毋庸置疑的好事。这使得几千年来,普通读者首次读到某些真实的“历史”。换句话说,“大众”首次得到了“历史写作者”的尊重。

“大众历史热”的兴起,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写史者”多是我这样的“非历史专业写作者”。历史学术的表述形式越来越专业化和技术化,史学家们的工作成果很难为大众所分享,这为“非历史专业写作者”提供了机会。这些写史者的兴趣结构和普通读者相近;与历史学家们的见怪不怪、毫无感觉比起来,他们有更大的热情、兴趣和浓厚的好奇心,见了什么都要大呼小叫,啧啧称奇。所以他们很容易就打破冰冷史料、艰深论文与普通读者之间的障碍,把历史这个本来就极其有意思的科目讲得好玩、精彩、有滋有味,就像我在一本书的后记中所说的,使“历史比小说更有趣”。

不过,在把历史讲得“好玩”之外,我还有更大的“野心”。我认为,大部分读者不仅需要“史实”,更需要“史识”,或者说“反思”。这种“史识”不是指史书中那些可以供我们“经世济用”的“权谋”“方略”“管理”,而是更深一层的东西。永远不要低估读者的需求品位,特别是不要低估这种需求的意义。历史是记忆,更是反思,一个不会反思、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只有与当下结合起来,历史才真正有意义,因为通过了解祖先,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回望来时路,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定位此时的坐标。这不仅仅是“食肉者谋”的事,因为只管低头拉车,不用抬头看路的幸福时代已经过去,每个人都有责任思考更广阔范围内的事情。

书评(媒体评论)

◎权利平等的民主制度建立不起来,社会上存在着权利的不平等,人性中想要追求最高权力的渴望就很难遏制。

——王学泰

◎历史,不都是改朝换代,不都是学术论文,更不都是冷冰冰的名字。仔细看,它分明是人生挣扎与彷徨,是人们心中的希望与绝望,是人性的缓慢前行。也因此,在历史学家以外,其他作者的笔下,历史才多了更多的可亲和更多的真实。

——白岩松

◎记者与作史者应有同样的精神,就如斯宾诺沙所说,不赞许,不责难,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

——柴静

◎张宏杰不是从政治、道德或者学术的角度,而仅仅是从人性的角度去接近古人。他不批判也不仰视,他只是抱着悲悯之心,替他笔下的人物设身处地,悲欢与共。

——莫言

◎我看过的历史书大多可分为两类。一是所谓“严肃的”:揪住一个小题目小角度小分歧不放,自己跟自己吊书袋绕脖子,与读者没太大关系。一是所谓“通俗的”:相当野狐禅,特爱讲政治阴谋宫廷秽闻,成全中国人民崇尚“厚黑”的阴暗心理。极少数历史书属于第三类:既有学术研究又有不腐朽的价值观支撑,还有温暖的人性关照和有个性的表达,张宏杰的书属于这一类,于我们有趣,有益,有关。

——张越

◎其实,历史就是张宏杰笔下的样子。

——当年明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坐天下很累(中国式权力的九种滋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宏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387932
开本 16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8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