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食物养生手册》是一本家庭必备的食物养生手册、最齐全的中国家庭食物辞典。书中共收录11类、278种食物,包括畜肉类、禽肉类、水产类、鱼类、奶类、蔬菜类、果品类、饮料与调味品类、谷物与豆类、坚果种仁类、虫杂类等,基本涵盖了家庭常见的所有食物,以传统医书《黄帝内经》的养生理念为指导,结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食物养生的精华,重点介绍了食物配伍与日常饮食宜忌,对每种食物从性味特征、药典精论、营养成分、食用宜忌、健康妙用、选购指南、用法指要、养生药膳等方面进行论述,详尽实用,让您在日常饮食中学会养生。本书由朱复融编著。
《黄帝内经食物养生手册》以传统医书《黄帝内经》的养生理念为指导,结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重点介绍了食物配伍与日常饮食宜忌,让您在日常饮食中掌握养生的智慧,简单又实用。
最全面的现代食品指南:全书收录11类、278种食物,包括畜肉类、禽肉类、水产类、鱼类、奶类、蔬菜类、果品类、饮料与调味品类、谷物与豆类、坚果种仁类、虫杂类等11类,基本涵盖了家庭常见的所有食物,给您提供全面又安全的食品指南。
最详尽的营养饮食攻略: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每种食物的性味特征、药典精论、营养成分、食用宜忌、健康妙用、选购指南、用法指要、养生药膳。
最权威的健康知识大全:《黄帝内经食物养生手册》由权威营养专家朱复融主持编写,借用生动的图文,教您吃对食物不生病。本书由朱复融编著。
1.肉禽类
人们常说的肉类指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及动物内脏等,肉禽类蛋白质的含量为15%~23%,瘦肉是完全蛋白质的丰富来源,它包含人体所需的各种必需氨基酸,数量充足,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它含有植物性食品所缺少的精氨酸、组氨酸、赖氨酸、苏氨酸及蛋氨酸。
肉类含有人体所需的铁、铜、锌、磷、钾等矿物质,一般瘦肉含无机盐比肥肉多,而且瘦肉中维生素B1的含量也较多。动物内脏也属肉类,其中肝脏的营养价值特别高,能够提供丰富的铁、维生素A、维生素B2和尼克酸。
动物脂肪成分主要是各种脂肪酸、甘油三酯和少量卵磷脂、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等,其中多为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0%~30%,肥肉较瘦肉提供的能量高。牛肉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蛋白质、铁、铜的含量较高。
2.水产类
提到水产品人们就会想到鱼、虾、贝、蟹等,特别是鱼肉,容易咀嚼、消化和吸收,是老人、儿童非常喜欢的食物。
鱼肉中含有优质蛋白质,含量为15%~20%,按单位重量计算,鱼肉的蛋白质含量超过牛奶和鸡蛋,可与牛肉和羊肉相媲美。鱼肉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比例较牛、羊肉等更接近于人体的需要。多数水产品的脂肪含量为1%~3%,而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比动物肉类更容易消化吸收。
和畜肉相比,鱼肉中无机盐主要是钙、磷、钾的含量相对高些,为1%~2%;氟、氯、钠的含量,海鱼高于淡水鱼,海鱼含碘特别丰富。
鱼肉中含有维生素B12鱼肝油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这些维生素都有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作用。
3.蔬菜类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营养食品之一,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蔬菜类品种很多,包括根茎类、野菜类、瓜果类、鲜蘑类和鲜豆类。
蔬菜类含水分多,蛋白质含量少,一般为1%~2%,只有鲜豆类和鲜蘑类含量高一些。大部分蔬菜类含能量较低,只有含淀粉多的根茎类蔬菜含能量高些。
蔬菜类是维生素、无机盐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各种绿叶蔬菜(油菜、菠菜、小白菜等)和根茎类蔬菜(土豆、山药、胡萝卜、芋头、莴笋、藕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2,而且颜色越深,含维生素越多。瓜果类蔬菜如辣椒、苦瓜、柿子椒、黄瓜、西红柿等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较高。鲜豆类维生素B1含量较高。
蔬菜类也是人体无机盐的重要来源,绿叶蔬菜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铁、镁、铜、碘等,无机盐参与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
蔬菜中还含有各种各样的膳食纤维,在体内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及增进肠蠕动,促进粪便排出,减少胆固醇的吸收,维护身体健康并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4.水果类
水果可以分为新鲜水果、坚果和种子类。如花生、杏仁、芝麻、莲子等。
新鲜水果中蛋白质的含量极少,约为1%,但坚果中含量较高。鲜果中的能量也很低,干果中因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较高,所以能量也很高,而且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也较高。
鲜果中无机盐的含量很少,只含有少量的钙、铁、磷、铜等,而干果中无机盐的含量较高。
新鲜的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非常丰富,味道越酸,维生素C的含量越高。柠檬、苹果、柑橘、鲜枣、红果含有较高的维生素C。红、黄色水果如橘、柑、红果等含胡萝卜素也较高。干果中B族维生素含量较高。
水果除提供维生素和无机盐外,还含有多种有机酸,如柠檬酸、苹果酸等,有助于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水果中的果胶可帮助人体排出多余的胆固醇。
5.蛋类
蛋类是深受人们欢迎和广泛食用的食品,其营养丰富,食用又方便。蛋白质含量高,13%~15%,属于完全蛋白质,全蛋的消化率达到了98%。蛋黄比蛋清的蛋白质含量高。
蛋类含脂肪为11%~15%,几乎全部集中在蛋黄里,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含有必需氨基酸和丰富的磷脂、卵磷脂及胆固醇,这些都是人体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不可缺少的。
蛋类含有人体所需磷、镁、钙、铜、锌等矿物质,存在于蛋黄中。蛋黄中铁的含量非常高,高达6%,但其吸收利用不如瘦肉和肝脏。蛋类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D和B族维生素,多存在于蛋黄中。蛋清中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经加热煮熟后可将其破坏,因此蛋类不宜生吃。
6.谷类
谷类包括大米、小米、小麦、高粱、荞麦、燕麦等,谷类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无机盐(钙、铁、磷、铜、镁、钾等)、B族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为我们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目前,我国居民膳食中60%~80%的能量是由谷类提供的。但是,谷类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较低,因此在进食谷类时应搭配着鸡蛋、瘦肉、牛奶、豆制品等食物,发挥互补作用,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谷类中所含的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素均存在于外胚、谷皮和外层中。谷类加工越精,营养成分损失就越大。因此,为了保留谷物中原有的营养成分,加工过程要适度。此外,维生素大部分易溶于水,又集中在谷物外皮,在食用前应尽量减少淘洗,更不能浸泡时间过长,以免造成营养成分的流失。P66-68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中华民族伟大的农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极其丰富的食物原料。我们的祖先对各种食物功能的观察与研究,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代,在那个时候,人们就已明确地提出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作为养生与治疗疾病的原则。
医食本是同源,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对饮食的调整来补养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康复,同时,合理的食补还能起到药物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在中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用之,以补益精气”的饮食养生观。“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这句出自唐代药圣孙思邈《千金要方》的名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用食平疴,自成良医。人的生命是靠能量来维持的,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于食物,讲究营养,合理调配食物,不仅可以维持生命,还能增强体质,防病医疾,延年益寿。
在中国第一部农耕专著《齐民要术》里,共收集了谷类、豆类植物10多类,200余种;蔬菜20多类,100多个品种;鱼、肉、蛋100余种,充分体现了食物多样性。在膳食结构上,以谷物、豆类为主,兼食足量蔬菜、水果以及动物性食物作为补充,正是这种饮食观的成功实践,形成了中华民族“寓医于食”的饮食养生保健理念,也处处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饮食养生保健认识的科学性。从古到今,中国的医学家与养生学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食疗经典著作,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已设有《食治》《道林养性》《退居饮食》《养老食疗》等专篇,收载有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类食物,总计154种,并利用医药学观点对日常食物进行了详细解说,使“食疗”成为专门的学科:宋朝《太平圣惠方》一书首次列出了对28种疾病进行食疗的具体方法,如咳嗽病人食杏仁粥、水肿病人食黑豆粥,明确了饮食的治疗学意义:而元代《饮膳正要》一书则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食物的药效和“食物疗法”。这些简单有效的食养原理与饮食疗法,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被人们用十分精练、生动的语言概括和总结,形成了十分丰富而精深的养生谚语。如: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心气血不足,桂圆煨米粥;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大蒜不值钱,能防脑膜炎;红枣芹菜根,能降胆固醇;核桃山中宝,补肾又健脑:韭根韭叶,散淤活血;羊肉补气血,肺虚最相宜;一天吃三枣,终生不显老等。这些谚语经过千百万次实践的检验而被肯定、流传下来,它们是群众食物养生经验的结晶。
食物养生是人生的重要课题,饮食是生命能源的源泉。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养生保健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食疗”理论的高度智慧。西方公认的“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400年也曾说过:“我们应该以食物为药,饮食就是你首选的医疗方式。”这和中医“寓医于食”的观点不谋而合。这种用食物调养身体,将食物视为天然药物的思想,对其深刻的哲理,今天的人们感受越来越深刻。
自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营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人们获得了越来越丰富的食物。但是,如果不了解各种食物的性质和特点,不讲究饮食的科学,不但达不到强身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还会有损健康。因此,我们必须了解食物养生的知识,科学地计划与掌握自己的食物养生方法。
为了发掘祖国医学和饮食文化的丰富宝藏,造福社会,满足广大读者对科学饮食观和健康饮食方法的追求,指导病患者和一些特殊营养需求者的科学饮食,本书在吸取我国古代营养和食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生物学、营养学、卫生学、医疗学、烹饪学等科学原理,对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畜肉类、禽肉类、水产类、鱼类、奶类、蔬菜类、果品类、饮料与调味品类、谷物豆类、坚果种仁类、虫杂类等280余种食物的性味特征、药典精论、营养成分、食用宜忌、健康妙用、选购指要、用法指要、养生药膳等知识作了简要介绍,并系统地说明了各种食物的营养结构以及其中的营养成分对人体的积极作用与影响。
本书中的养生智慧来自《黄帝内经》,是中华饮食养生科普系列丛书之一,是全国迄今为止涉及面最广、内容最为丰富的一本食物养生全典。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师法自然,立足当代。本书是人们合理选择食物和摄取营养的参谋,是人们调配膳食、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顾问,是可供各阶层读者和家庭随时查阅使用的案头书,是可供城乡保健单位及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倦滥的参考书。面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与食物养生科学,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讹不当之处,诚祈专家、读者批评指正。此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有关方面人员提供了诸多方便,使我得以参阅大量古代和现代有价值的资料,谨在此深表谢意。
朱复融
于广州墨龟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