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线组套)达尔文小猎犬号自然地质物种进化科学套装/物种起源
内容
编辑推荐
改变达尔文一生的航海之旅,探索南半球物种的奥秘,揭示早期殖民国家的发展轨迹,一本持续畅销200余年的不朽经典,任何喜欢大自然的孩子都不可错过的游记科普书!
内容推荐
作者根据自己对大自然物种的观察,结合他人的观点,以及家养物种的变化规律等,对物种的起源、进化、分布等问题进行推论,得出有名的“自然选择学说”。接着,他又尝试对变异来源进行推论,并结合实验结果等,对那些向他提出质疑的人进行解释与回答。最后,他又从地质学证据入手,尝试揭开物种分布之谜,更进一步地论证了自己的学说。本套作品从作者本人论述的递进关系入手,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拆分成三本,便于小读者们对全书有一个更好的理解与认识。
目录
Chapter 1  佛得角群岛—圣地亚哥岛圣地亚哥岛 003圣保罗岩 006黄丝藻 011Chapter 2  里约热内卢吸血蝙蝠 014农业与奴隶制 016热带雨林 019陆生真涡虫 020发光昆虫 022丛林中的昆虫 024蜘  蛛 028Chapter 3  马尔多纳多旅途见闻 032南美洲植物的分布 033动物标本 035Chapter 4  布兰卡港陆生动物化石 050巨型四足兽 053非洲南部的证据 055美洲鸵鸟 060小籽鹬 064灶  鸟 065犰  狳 066爬行与两栖动物 067冬  眠 068巴塔哥尼亚沙箸 069Chapter 5  从布兰卡港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绍塞河 074打  猎 075瓜尔迪亚?德尔蒙特小镇 076布宜诺斯艾利斯 079绒鼠与穴鸮 080圣  菲 082潘帕斯草原的地质结构 083美洲物种分布 084大干旱 087美洲虎 089黑剪嘴鸥 091三种特殊习性的鸟 093Chapter 6  乌拉圭河东岸和巴塔哥尼亚牧羊犬 096驯  马 098箭齿兽的头骨 102海上观察 103巴塔哥尼亚平原上的原驼 109印第安人的墓地 113巴塔哥尼亚的地质结构 115长颈驼 117南美大变迁 118Chapter 7  圣克鲁斯、巴塔哥尼亚和福克兰群岛安第斯兀鹫 124东福克兰群岛 129Chapter 8  火地岛火地人 144岛上森林 149棚屋港 150火地人的野蛮习俗 151艰难的海上航行 156送火地人回家 158游历比格尔海峡 165重回乌利亚 167重回“小猎犬”号 168最后的告别 169Chapter 9  麦哲伦海峡:南部海岸的气候攀登塔恩山 174真  菌 175火地岛上的动物 176海洋物种 179南美洲南部的气候与物产 181关于南极各个岛屿的气候和物产 189本章概述 191Chapter 10  智利中部安第斯山 194智利的动物 198Chapter 11  奇洛埃岛与乔诺斯群岛奇洛埃岛概况 204岛上考察 205花岗岩山脉 208乔诺斯群岛 209Chapter 12  奇洛埃岛与康赛普西翁:大地震火山喷发 218大地震 219Chapter 13  穿越安第斯山安第斯山地貌 226雪球藻 228波蒂略山 229东侧山谷 230蝗虫与吸血虫 232门多萨 234乌斯帕亚塔山 234坎布雷山 236Chapter 14  加拉帕戈斯群岛查塔姆岛 240查尔斯岛 241詹姆斯岛 242群岛上的物种分布 244Chapter 15  塔希提岛和澳大利亚塔希提岛概貌 263山地植被 264提亚奥卢山 265澳大利亚 269Chapter 16  基林群岛:珊瑚礁的构造马来奴隶 276群岛概况 277定居点 281海龟与椰子蟹 282珊瑚丛 284奇妙的珊瑚礁 285Chapter 17  从毛里求斯到英格兰小岛概况 304黑  河 305圣赫勒拿岛 306阿森松岛 308重回巴西 310回到英国 311Chapter 1自然选择学说的CChapter 1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生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 008变异的原因 / 010习性的影响 / 016相关变异 / 017遗传 / 019家养变种的性状 / 024变种与物种的区别难题 / 025家养变种起源于一个或多个物种 / 026各种家鸽的差异及起源 / 032古代所依据的选择原理及其效果 / 045无意识的选择 / 053家养生物的未知起源 / 061人工选择的有利条件 / 062Chapter 2自然状况下的变异物种与变种 / 066变异性 / 068个体间的差异 / 071可疑物种 / 077分布广且分散大的常见物种易发生变异 / 089各地区大属物种比小属物种变异更频繁 / 091大属物种间的关系及分布的局限性 / 094Chapter 3生存斗争生存斗争与自然选择的关系 / 098广义的生存斗争 / 101生物按几何级数增加的趋势 / 103抑制生物生长的因素 / 110生存斗争中动植物间的复杂关系 / 116最激烈的生存斗争 / 125Chapter 4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原则的假设 / 130自然选择 / 133性选择 / 145自然选择作用的实例 / 149个体间的杂交 / 159通过自然选择产生新类型的有利条件 / 167自然选择对产生新物种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 175自然选择所引起的灭绝 / 177性状分歧 / 179自然选择对共同祖先的后代产生的影响 / 185生物体制进化可达到的程度 / 195性状趋同 / 202自然选择会发挥哪些作用 / 205Chapter 5变异法则变异法则 / 210受自然选择控制的器官使用频繁和不使用的效果 / 214适应性变异 / 223与成长有关的变异 / 228生长的补偿与节约 / 235退化结构和低级构造易于变异 / 238发育异常的构造非常容易变异 / 240种级特征比属级特征更易变异 / 245第二性征更容易发生变异 / 248物种变异的近似性 / 252总述 / 263hapter 1  写在岩石中的历史地质记录中的难点问题 / 002消失的中间变种 / 004古生物标本的缺乏 / 013任何一个地层中众多中间变种的缺乏 / 022突然出现的相似物种群 / 034Chapter 2  地质变迁带来的物种变革写在阅读本章之前 / 048关于生物的地质演替 / 052物种与物种群的灭绝 / 059全球生物的同时演化 / 067灭绝物种之间及其与现存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 / 074古代生物类型与现存生物类型发展状态的比较 / 088第三纪末期同一区域内相同模式的演替 / 096Chapter 3  地理分布对物种分布情况的解释 / 102物种单一起源论 / 109迁移方式 / 114冰河时期的物种传播 / 129南北半球的冰河交替期 / 138淡水生物的分布 / 152海岛生物 / 160海岛上不存在两栖动物和陆生哺乳动物 / 166岛屿和邻近大陆上的物种对比 / 173总  述 / 182Chapter 4  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形态学、胚胎学和退化器官的证据群中有群 / 188自然系统 / 191分类规则及具有分类价值的东西 / 193其他分类要素 / 201血统分类 / 204同功相似 / 211连接物种亲缘关系的性质 / 219物种的灭绝与种群的定义 / 223消失的中间变种 / 227胚胎学中的法则、原理及问题解释 / 236对胚胎学中一些问题的解释 / 247残迹的、萎缩的及不发育的器官 / 257残迹器官的起源及解释 / 263总  述 / 268结  论 / 271难点与异议自然选择的难题 / 002关于中间过渡类型的不存在和稀有问题 / 004对具有特殊习性与构造的生物的起源与过渡的讨论 / 012完善且复杂的器官 / 023变异的方式 / 030自然选择学说存在的难点 / 037自然选择作用下产生的不太重要的器官 / 051“功利说”的真实性有多高——自然之美是如何得到的 / 056统一法则和生存条件法则 / 065关于物种寿命的异议 / 069勃龙的几个异议 / 072关于植物的一些异议 / 077那些被分类学认为是高度重要的性状 / 084米伐特先生收集的质疑以及我的解释 / 089米伐特先生的两个质疑 / 093导致长颈鹿有利发展的原因 / 096米伐特先生的其他质疑 / 101关于比目鱼科的不对称性 / 111决定哺乳类构造的因素 / 118米伐特先生关于低等物种器官的质疑 / 124米伐特先生关于群体动物的质疑 / 128米伐特先生关于植物的质疑 / 133结论 / 141Chapter 2本能本能与习性的对比 / 152家养动物的本能 / 160天性 / 166中性和不育昆虫 / 196总述 / 208Chapter 3杂交和杂种第一次杂交后的不育性和杂种后代不育性的区别 / 212物种不育性的差异 / 214支配首次杂交不育性与杂种不育性的规律 / 225首次杂交不育性与杂种不育性的渊源与原因 / 236二形性与三形性互交 / 246杂交变种的可育性及其后代的可育性并非普遍存在 / 252除了可育性之外的物种杂交后代与变种杂交后代的比较 / 258总述 / 263
精彩页
    Chapter 1岛1831年12月27日,由英国皇家海军军官费茨?罗伊船长指挥的“小猎犬”号双桅横帆船,布有十门大炮,从 德文波特 起航。但开始的两度扬帆,它都被西南风吹回起点。此次航行是为了完成 金船长 在1826年到1830年未能完成的任务,继续勘察 巴塔哥尼亚 和 火地岛 ,并考察智利、秘鲁及一些太平洋岛屿,还需在环球航行时进行连续的经度计算。1832年1月6月,我们的船抵达 特内里费岛 ,但当地人怕我们带来霍乱,拒绝我们上岛。翌日清晨,在船上看到朝日从 大加那利岛 起伏的轮廓中跃然升起,把特内里费岛的山巅照得透亮,而山峰的下半部分还隐藏在云层中。这样的美景让人终生难忘。1月16日,我们的船来到 佛得角群岛 优选的岛—圣地亚哥岛,从普拉亚港登陆。圣地亚哥岛从海上眺望,普拉亚港附近杳无人烟。过往喷发的火山,再加上热带骄阳似火,使这里多数地区都没长什么植物。此地地形呈阶梯状,逐渐升高,形成一些没有平顶的锥形山峰,远处则是连绵起伏的高山,可见此处地貌没有任何规律。在热带气候里眺望这一景象,更加触目惊心。刚经海上来到此地的人,第一次徜徉在椰子树下,必然满心欢喜。一般来说,见过这个岛的人都会觉得它乏味无趣,但是对于习惯了英国庸俗景观的人来说,这片贫乏的不毛之地却别有一番新奇的粗犷美。在这片熔岩平原上,绿叶植物罕见,却有大群的牛羊。终年少雨,但一下雨就是倾盆大雨,之后便会有植物的嫩芽从石缝中生长出来,不过很快就会枯萎。这里的动物已然习惯以干草为食。现在已经一整年没下雨了。人们刚发现圣地亚哥岛时,普拉亚港那一带还绿树成荫,后来因当地居民随意砍伐,使得岛上寸草不生。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 圣赫勒拿岛 和加那利群岛上。圣地亚哥岛地势宽阔平坦的河谷里,生长着无叶灌木,这里仅在下雨的几天中充当河道。河谷中的动物稀少,最常见的鸟类是翠鸟,它们隐藏于蓖麻茎上捕猎蚱蜢和蜥蜴,颜色鲜艳,但不如欧美的翠鸟漂亮,在飞行姿态、生活习性和栖息地偏好干旱山谷等方面,也与欧洲翠鸟大为不同。海  兔在此地停留期间,我观察了一些海洋生物的习性,其中有一种个头很大的海兔。这是一种海蛞蝓,长约13厘米,全身土黄色,身上有紫色的条纹,身体下面有假足,两侧有宽阔的膜,有时会发挥风扇的作用,使水流流向背部的鳃或者肺。它们生活在浅水滩的石缝里,以那里生长的软嫩海草为食。在它们的胃里,我发现了几粒小石头,这跟我在鸟类的砂囊里找到的石头一样。此类海兔一旦遇上外界干扰,便会排出一股紫红色液体,使周围30厘米的水域染色。除了这种防御方式,它们还会分泌一种酸性物质,其他动物碰到后会有种被蜇了的感觉。章  鱼我颇有兴致地多次观察了章鱼的生活习性。这种动物经常出没于退潮后的水坑里,不过不容易捕捉。它们依靠长臂和吸盘,把身体缩进狭小的缝隙中。一旦钻入其中,再想把它们弄出来,可得费一番力气。有的时候,它们会突然摆动触手,如离弦之箭,从水洼的一边冲向另一边,同时把水洼搅成栗褐色。这种动物还有一种奇特的本领,可以像变色龙一样改变身体的颜色,借此瞒天过海。它们可以随着所经水域来改变颜色,在深水中,身体呈紫褐色,到了浅水或者陆地上,又变成黄绿色。经过一番仔细观察,才能看出它们身体本来的颜色。这是一种法兰西灰,上面点缀着无数明亮的小黄点。灰色深浅不一,斑点或隐或现。变色的过程仿如彩云掠过,身体呈现各种颜色,从风信子的红色到栗褐色,种类繁多。它们身体的任何部分,一旦遭遇电流的刺激,都会变得黝黑。用一根针去刺它们的身体,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只是颜色没有那么深。它们身体上的这些色斑,或者也可以称作色晕,据说是由颜色不同的细小囊泡交替扩张和收缩而形成的。这种章鱼在水底游动或潜伏时,会展示变色的能力。其中有一只章鱼,为了躲避我长时间的观察,施展各种本领,真是有趣。它似乎对我的观察了如指掌,开始时纹丝不动,再悄悄前进几厘米,好像猫捉老鼠一般,然后改变身体颜色,再慢慢地向前,等到进入深色水域后,突然加快动作,释放墨汁,遮住自己将要进入的洞穴。在观察海洋生物时,我的脸离海面只有几十厘米,所以常被喷上来的水打中,同时还能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一开始我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后来才发现原来是这种章鱼躲在洞中发出的声响—它最后还是被我找到了。毫无疑问,它能够喷水。我觉得,它是通过控制身体下面的吸盘,来瞄准目标的。这种生物要想把头部竖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在地面上爬行时很艰难。我曾抓到过一只章鱼,把它养在船舱内,在黑暗中可以看到它发出的粼粼微光。圣保罗岩1832年2月16日早晨,在横穿大西洋时,我们的帆船停靠在圣保罗岩附近。这是一座由岩石组成的岛屿,位于北纬0°58′,西经29°15′,离南美洲海岸约870千米,距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群岛约560千米。该岛仅高出海平面15米,周长不过1000多米。这块岩石在大海上显得十分突兀,其上含有多种矿物质。有些部分是燧石,有些部分却是长石,带着细密的蛇状纹理。到这儿之后,我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即在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大西洋中,远离大陆的岛屿大部分都是由珊瑚礁或者火山喷发物构成的,而 塞舌尔群岛 和这座小岛则是例外。那些岛屿从外观看遍布火山喷发物,显然是这一事实的佐证。而且,无论是化学还是力学的原因,都导致大量的活火山要么分布在海岸线上,要么成为海洋中的岛屿。岩石上的附着物从远处看,圣保罗岩呈明亮的白色。这是因为岛上有大量的海鸟粪便,还有一层散发着珍珠光泽的坚硬物质,覆盖在岩石表面。用放大镜观察,会看到这种物质分为许多小薄层,加起来有0.25厘米那么厚,里面含有许多动物性物质,肯定是雨水或者海浪冲击鸟粪而形成的。我曾在阿森松岛 以及 阿布罗柳斯群岛 的一些鸟粪岩下,发现过一种树枝状钟乳石,与该岛岩石上的白色坚硬物质形成的原因相同。这些树枝状物质看起来很像某种珊瑚藻(一种含有坚硬钙质的海洋生物),于是我匆忙查看珊瑚藻标本,竟没有发现两者的差别。树枝的一端质地犹如珍珠,又像牙釉质,比玻璃更为坚硬。说到这里,我想起阿森松岛上的一些海岸上堆满了贝壳砂,由于潮水不断地拍打,它们在岩石上形成一层 硬壳 ,很像潮湿墙壁上生长出的隐花植物(地钱属)。坚硬的叶状体表面光滑美丽,接近暴露在阳光下的部分呈明亮的黑色,在阴暗处的部分则呈灰色。我曾经给几个地质学家看过这种附着物,他们都认为是火山运动形成了这种物质。从硬度、光滑度和色泽来看,这种物质很像美丽的榧螺;从散发的臭味以及用吸管吹吹就会褪色来看,这种物质又很像现存的海生贝类。除此之外,我们知道,海生贝类被套膜遮挡的部分,比暴露在阳光下的部分,通常更显浅淡,而这种附着物也是如此。另外,所有生物体内的坚硬部分,如贝壳和骨头,都含有钙质或者磷酸钙、碳酸钙。综上所述,这种物质具有非常有趣的生理学现象:比牙釉质更为坚硬;有着绚丽的表面,比任何贝壳都光亮;通过无机的方式,由死去的有机物构成;与较低等级的植物形态十分类似。鸟  类在圣保罗岩上,只有两种鸟—鲣鸟和黑燕鸥。鲣鸟与塘鹅具有亲缘关系,而黑燕鸥是燕鸥的一种。这两种鸟性情都很温顺,甚至有些呆头呆脑,从不提防人类,用地质锤随便一敲,就能敲死好几只。鲣鸟在光秃秃的岩石上产卵,而黑燕鸥则用海草筑起简陋的巢。在这座小岛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巢旁边都摆着一种小飞鱼,我估计这是雄鸟为雌鸟抓的。岩石的缝隙中还栖息着许多大螃蟹,趁雌鸟被我们惊扰而飞走之时,偷走了巢边的小鱼。曾经来过这座小岛的威廉?西蒙兹爵士 告诉我,他还看到过这些大螃蟹拖走并吃掉了巢里的幼鸟。昆虫与蜘蛛这座小岛上寸草不生,就连青苔也没有,然而却生存着几种昆虫和蜘蛛。具体来说,这些昆虫是:寄生在鲣鸟身上的虱蝇;一种蜱虫,肯定是附着在鸟身上,从而来到这里的;一种棕色的小蛾子,以羽毛为食;生活在鸟粪底下的一种甲虫和一种潮虫。另外还有好多蜘蛛,我想它们是以水鸟身上的寄生虫和水鸟尸体为生。人们常说,太平洋中的珊瑚岛形成后,先有高大笔直的棕榈树和其他美丽的热带植物,再有鸟类和人类。这样的说法不太正确。事实可能会让人兴趣索然,即这些新形成的岛屿上,应该先有海鸟,再有以羽毛和粪便为生的寄生虫和蜘蛛。刺  鲀在热带海域中,再微小的岩石都能给无数的海藻和许多动物提供栖息地,同时也可以维持很多鱼类的生活。渔民经常与鲨鱼争抢上钩的小鱼。听说, 百慕大群岛 附近有一座小岛,远离海岛数千米,入海颇深,其当初正是因为附近有鱼类活动而被发现的。我还曾观察过 刺鲀 的生活习性,很有意思。有一天,我们游完泳回到岸边时抓到一条刺鲀。这种鱼非常奇特,皮肤松弛,可以膨胀成球形。从水中捞出后,再放回水里,它们就用嘴或者鳃孔汲取大量的水和空气,从而使身体膨胀。膨胀过程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吞入空气,再把空气压进体腔,同时收缩外侧的肌肉,防止空气倒流;另一种是把嘴张大,身体不动,水流就会慢慢流入体内。整体来讲,膨胀身体的过程是需要一抽一吸来完成的。比起背部,它们腹部的皮肤更为松弛,所以在膨胀时下面比上面扩张得更厉害。因此,它们在海上漂浮时,腹部向上。居维叶 曾质疑,刺鲀处于这一姿势时是否还能游动。通过观察,我了解到,它们不但能游直线,还能转身。转身依靠的是胸鳍的帮助。它们的尾巴没有力量,毫无用处。体内只要充满空气,就可以浮起来,鳃孔也会随之露出水面,但是用嘴吸入的水,也会从鳃孔排出。这种鱼变成球形后,不久就会从鳃孔排出空气和水。至于排出多少水,就接近随它们自己了。由此可以看出,刺鲀吸水的一个目的也许是调节自身的比重。这种鱼的防御方式有几种:使劲咬敌人一口;用嘴部喷水,同时通过活动下巴来制造声响;身体膨胀时,表面的小刺会竖立起来,威吓敌人;等等。其中最奇特的是,如果用手抓刺鲀,其腹部会分泌一种极为漂亮的朱红色纤维状物质。这种物质可以让象牙和纸张染色,且永不褪色。我当初用其来染色的东西,直到现在依然保持原始色泽。我接近不清楚这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我曾听福里斯的艾伦博士说,他常在鲨鱼体内发现活着的刺鲀,并且还在膨胀和漂浮着。好几次,他发现刺鲀不仅咬烂了鲨鱼的胃壁,还咬穿了鲨鱼的肚子,最后咬死了鲨鱼,从其体内跃出。谁能想到这样一条小鱼竟能摧毁如此彪悍的鲨鱼呢?黄丝藻1832年3月18日,我们的船从 巴伊亚 起程。几天后,在距离阿布罗柳斯群岛不远处,我发现一片红棕色的海面。用望远镜看去,海面上仿佛覆盖着一层切碎的干草,断面长短不一。这是细小的圆柱形黄丝藻,成排地挨在一起,每组有20~60个。伯克利先生跟我说,它们和红海上的黄丝藻属于同一个品种,即红海束毛藻,而红海也因为这种藻类的颜色得名。黄丝藻数量庞大。我们的船曾经过好几片覆满黄丝藻的海域,其中有一片水域宽约9米,长至少4千米,远远望去,海面已变成泥土般的颜色。每一份远航报告都会提及这些黄丝藻,其中澳大利亚附近的海域最为常见。在 卢因角 附近,我发现一类具有与黄丝藻相似外观的生物。 库克船长 在第三次航行的报告中提到,他手下船员把黄丝藻叫作“海上锯末”。我在印度洋的基林环礁附近,曾看到过大量重叠成几平方厘米大小团块的黄丝藻群。其中,每个黄丝藻的外观都是长长的圆柱细丝,肉眼几乎看不出来,但也有较大的个体。通过观察可以看出,黄丝藻细胞两端呈锥形,彼此如 图 显示的那样衔接在一起。每个黄丝藻细胞长度从0.1厘米到0.15厘米不等,个别甚至长达0.2厘米;直径从0.015厘米到0.02厘米不等。中间圆柱状的一端,有一个绿色的膈膜,其中间厚两边薄。我本以为这是一个柔软、透明的小囊的底部,由颗粒状物质构成,沿着外部延伸至圆锥部分的底端。在有的标本中, 一种浅褐色的颗粒物质取代了膈膜。我还颇有兴趣地观察到这种浅褐色颗粒物质形成的过程:内层的颗粒物质突然分裂成线状,这些线又构成以一个中心向外辐射的形状;之后,通过一阵杂乱无章的快速运动,这些线持续收缩,在一秒内组成一个小圆球,在空空的细胞内占据了膈膜的位置。任何意外伤害都会加速小圆球的形成。另外,一对这样的小圆球常会出现在两个圆锥体相接的一侧,就像上图显示的那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线组套)达尔文小猎犬号自然地质物种进化科学套装/物种起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查尔斯·达尔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2200050000006
开本 其他
页数 1172
版次 1
装订
字数 879000
出版时间 2017-04-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1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111.2-49,N81-49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