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院中的文化石
几天在外,回到作协院中顿觉一股清新的气息。走进小院已经历八个秋冬,这个园林化的单位,春天是最美的的季节。红梅在飞雪中绽放,玉兰最早张扬着春的信息,梨花像玉一样地白,紫薇带给人梦幻般的迷离,嫩柳摇曳,常青树更显现出寒冬过后的翠绿。我用目光搜寻着这一切,每个角落都充满着勃勃生机,没有感到与往年的不同。肉红色的秦岭文化石映人眼帘,呵!这就是奇异感觉的视点,进入院门第一感观的冲击。
绕过鱼池,走近文化石,仔细端详着这块从秦岭山中走进作协院落的巨石,安详地静立在面对大门的小花园中的草坪里。刚刚探头的株株青草,凝视着从天外飞来的灵物,一种天然诗意的美,让人感到更加安稳和实在。特别是几位著名作家、书法家的题字,更增添了灵石的文化内容和品位。
文化石的上方是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名誉主席陈忠实的题字“文学依然神圣”。文化、文字历来颇受社会和人们的崇尚。而被冷落、淡出视野,并非一时。这有政治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文革”中,文学艺术惨遭禁锢,改革开放后,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经济的繁荣和富强,名、权、利愈来愈吸引着更多的人。不少人拜倒在石榴裙下,不少人为名利、权钱而身败名裂,丧失了道德的底线。让有理想、有良心的国人感到担忧。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八项举措,应该足以引起人们的深思。名、利牵引不少人走入企图,网络信息也足以让文学黯然失色。只有那些固守传统道德,坚持“二为”方针,具有崇高思想境界的人,躬耕在文学这块薄田里。陈主席的题字是信仰,是教化,是愿望。我们也企盼着陕军在文学的殿堂里能有新的突破,有更多的创举,为中国和世界的文学宝库书写新的、壮丽的篇章。
左下方是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的题字“文门”,字是那样的厚重、古朴、稳健,像秦岭巨石一样的踏实。省作协是陕西作家的摇篮,是孕育、培养文学人才的地方,也是陕西文学的最高圣殿。走进作协的大门,自然是进了“文门”,也许在这里可以充电、补氧,增添创作的灵气,得到新的、更多的收获或教益。
右下方是省政协常委、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雷涛的题字“耕心种德”。字是那样的飘逸和灵秀。文学是人学,是教化人,洗涤心灵的“圣经”。人心不蛊,最难揣摸的是人心,最难改变的也是人心。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创作过程,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改造自我的过程。作家每天在解读政治、经济、社会、人心,在探索人间社会的大美,在描抹人间社会的本质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形象给人以教化、以启迪。同时,也在解剖自我、挣脱束缚自我的藩篱,战胜自我,重塑一个完美的自身。这位在作协工作了十几年的老书记,是想告诫走上文学道路的作家们,保持崇高的人文精神,以德立文,耕心革面,为世人留下具有传世价值的优秀作品。
一具千斤巨石,寥寥十几字的“大家”题字,寓意深刻,让人仰为观止,感悟颇深。
低头走回鱼池,一群红艳艳的鲤鱼在浅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也许,它们并不屑我这位不速之客,无法理解一颗干涸、含茹的心。
梨花依旧,虽然去年因果实太繁,压断了数枝树枝。残缺犹在,伤痕依旧,今年洁白的花蕾,依然缀满枝头,它们并没有因为过去的付出和伤害而却步。也许它们天生就是为了付出。春天为大地增添美丽,秋天为自然界奉献着香甜。
(原载《商洛日报》2013年4月,获2013年第五届散文年会二等奖)
P1-3
晨曦透过纬幔偷偷地溜进房间,我收起稿本缓缓地走到窗前。海棠、牡丹、樱花、玉兰在各自领地默默地吐着芳香,伸展双臂,深深地呼吸新鲜空气,疲劳似乎从周身散去。面对漫天朝霞,回望刚刚改好的散文集书稿,心中充满了踌躇和惆帐。《秋韵赋》基本是退休后有感而发的随笔。在位时是运动员、战斗员,只顾低头拉车,没有认真地审视生活;退休后,广泛地接触社会各阶层的人众,作为看热闹的游民,有了更全面的观感,对社会和人生、生命和生活有了客观的感悟和认知。在不再更多地思索名利和荣辱、得失和进退,比较冷静地思考人性和道义、是非和情感的状态下,渴望祖国富强、民族兴旺,无意识地揣摩人间社会道德的走向,思想观念的蝉变。对个人的见闻和感受做一些比较狭隘的阐释,虽然语言是那样的单薄,那样的乏力,在叙事和描写过程中加入个人的情感,让主题有所凸现和升华。主观上希望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众的思潮有所影响和补益。平淡的语言,少有创意的结构,固然与经典差距甚大,在创作技巧和文字锤炼上,纵向比较,亦觉日益趋于成熟。我个人认为作品是反映正能量的,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现实的肯定和礼赞,期望祖国、社会经济在常态下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掩卷遐思,心中也充满了惶恐、忐忑。一桌大餐,是食材的选择,是火候的掌控,是烹调的技艺,是咸淡的适量,其中的是非曲直,有待方家的指点和评判。洋洋二十万言,是慰藉、是省悟、是感慨、是悔恨,我个人以为是经历和积淀,是想告诫后人和同行者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法融入社会。其实际价值是否能得到认可,也许很多人感到可笑、迂腐,作为一个传道的歌者,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处在虚幻的缥缈之中,信念也许是为之追求的目标,我会无悔地为正义和道德而呼号。我希望我们的祖国和民族不再浮躁、不再虚伪、不再走捷径;在新的起点上,用常人的心态,常规的运作规律、常规的运作程序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和富强。
《秋韵赋》仅是个人的一孔之见,随手拈来,观点和文字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赐教。文集在编印过程中,得到了商南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也得到了朱书梅、徐志顺、安长光、许羡霞、韦全录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5年6月
曾经出过四本散文集,为了装潢门面,先后请著名作家方英文、常智奇、京夫、张敏先生为拙作写序。前几天,一个月色如洗的夜晚,我收到了世界华文作家联合会上海分会主席朱超群先生的约请。要我为《文笔精华》 (散文卷)写几句话,我顿觉愕然,主编是要我给读者一个说法吧!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今我已到“耳顺之年”,也应该有所省悟了。散文是易写难工的文体,看似容易,其实要留下不朽之作,那也是很难很难的。拜读过许多大家的作品,就“形散神不散”这个特点来说,亦是一个很高的标准,既要用墨如泼,又要收得拢,没有学养的积淀和文字锤炼的功力是不行的。天下事凡有规矩可循的,反而容易掌握,凡无规矩可行的,反而使人觉得无所凭借。写过数百篇散文,真正满意的篇目并不多,我只能从得失中搜寻点滴收获和感悟吧!
散文是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最好工具。作者的思想境界、胸怀决定作品的思想高度和深度,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寄托着作者的情怀和思绪。作者可以舒卷自如,行云流水,潺滠通畅;或素描淡写,朴实无华,或浓妆重彩,五色相宜;数千字不厌其长。数百字不尤其短,作者在夹叙夹议中升华主题,彰显思想的广阔境界。一篇好的散文,一定要让读者有想象的空间,阅读感悟,品味和赏析的亮点。
对于散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清新这两个字。清,就是清爽、干净,不拖沓、不啰唆。语言顺畅如流水,字字如珠玑。按鲁迅先生的说法,就是“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怜惜。宁可将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鲁迅反对“生造”、堆垒“谁也不懂的形容词”。其次是新,就是敢于创新,要有新意,不落俗套,不要人云亦云。要有创新性的语言、巧妙的空间架构和意境。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散文更需要高度精练语言。既能像怒潮奔马那样的豪放,又能像吹箫踏月那样的清幽;不仅要形象凝练,又要简洁明了,符合语言规范和具有冲击力的表达欲。美的语言和叙述形式,是吸引读者阅读的催化剂。好的散文家必须有熟练、富有个性的语言,具备较强的文字功力。
情感是散文的魂。无病呻吟的作品,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一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真实地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二要抒发真情,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虚伪地惮发是为文的大忌。“情动而辞”,“为情而造文”,“万趣会文,不离性辞”。散文和诗一样,应该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要使散文有意境,就要向读者透露一些美好的信息,祖国、社会、民族、传统、时代、生活、生命等等。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周围的人群都是美好的。
我们只有倾情地爱,倾情地表达,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引起心灵的震颤,达到教育人民,提高民族精神的目的。
情节、细节是散文的血脉。巧妙地运用情节和细节不仅能使作品的脉络更加清晰、真实可信,也能使艺术形象更加丰满、生动、鲜活。细节的取舍运用会使作品更加光彩照人。
生活是作品的根。只有从生活中得来的素材才是可信的。也只有在不断深入生活之中,才能得到艺术创作的源泉。文学是通过个性表现共性的。散文对作者的要求更加显著。在“直诉胸臆”和倾泻感情的时候,独特的语言风格才会具有艺术的生命力。
艺术表现手段只是艺术的表象形式,作家的责任担当才是作品内容表现的要旨。为祖国立言,为人民立命,是作家永远追求的目标,也是永久的使命和奋斗方向。
《秋韵赋》在语言的提炼和空间架构,艺术形象和主题提炼方面亦存在着许多不足,作者的责任担当和良心,却是彰显明了的。作品的优劣,期待着读者能给予恰如其分的斧正。
二○一五年六月于静逸斋中
《秋韵赋》是胡中华的一本散文集,精选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散文精品,作品有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有对美好景物的赞叹,有对文学作品、影片的精彩赏析,作品内容丰富,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感情淳朴,赋含着哲理,可读性强。
胡中华的《秋韵赋》基本是退休后有感而发的随笔。作者在位时是运动员、战斗员,只顾低头拉车,没有认真地审视生活;退休后,广泛地接触社会各阶层的人众,作为看热闹的游民,有了更全面的观感,对社会和人生、生命和生活有了客观的感悟和认知。在不再更多地思索名利和荣辱、得失和进退,比较冷静地思考人性和道义、是非和情感的状态下,渴望祖国富强、民族兴旺,无意识地揣摩人间社会道德的走向,思想观念的蝉变。对个人的见闻和感受做一些比较狭隘的阐释,虽然语言是那样的单薄,那样的乏力,在叙事和描写过程中加入个人的情感,让主题有所凸现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