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音声内外的民族音乐学思考——实践篇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是文集。作者几十年来在中外传统音乐境域奔波的同时,建立了自己对音乐事项的认识方式和方法,并把此运用到音乐的研究实践中去。本书是作者从几十年来积累下来的百余篇文章中选出的30余篇,形成实践篇,集结出版,这样能更鲜明地体现作者多年来在学术研究上的追求与特点,也是读者研究民族音乐的重要参考书。 目录 一、音乐及其意义 论中国传统器乐乐种的内在精神 我们从戏乐和器乐中听到了什么 音乐作为“三界”桥梁 论音乐在传播过程中作为媒介和信息的双重性质 论村落结构中的民间乐社 从土家族哭嫁歌看仪式音乐“表演”属性的变化 生死都是一首歌——观土家族跳丧“撒叶儿荷”有感 二、音乐创作思维研究 骨干谱——琵琶流派形成的基础 论中国当代民族器乐发展中传统音乐思维的丢失 音乐模式:中国传统音乐“创-演”(Making)的基础 论隐含在中国作曲家创作中“个体性”背后的“集体性”认知 三、中西音乐关系 中西音乐关系讨论中概念与内涵的错位 对建立“中华乐派”的再思考 四、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发展 音乐流变——传统音乐繁衍与消亡的内在因素 “非遗”保护过程中的原样性保护与发展保护 从世界音乐格局看保护中国传统音乐的必要性 五、重返丝绸之路 处在四条道路的交叉路口:丝绸之路的音乐视角 论丝绸之路音乐研究的意义 六、中国锣鼓乐研究 中国锣鼓乐的节奏构成 江苏十番锣鼓的节奏分析 京、津民间十番锣鼓与清宫廷十番锣鼓 七、印度音乐研究 印度音乐的基本理论 北印度的拉格及其结构——游走在形式与精神、人性与神性之间 八、乐器学研究 印度阿旃陀石窟中的琵琶材料 佤族木鼓及其文化性质 笛膜与笛调的审美意义 论中国弓弦乐器家族形成的原因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音声内外的民族音乐学思考——实践篇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伯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960124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8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417600 |
出版时间 | 2021-02-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1-09-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605.1-53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3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