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殡葬人手记(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林奇是位诗人,像许多诗人一样,他以死亡为主题,但林奇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还是一个密歇根小镇的殡葬师,司埋葬和焚烧死者之职。工作之中,他始终敏锐地聆听着透过死亡传达的爱和悲伤的话语。这是见证者和当事者的声音。林奇站在“生者和曾经生活过的死者”之间,带着愤怒,带着惊讶,带着畏惧,带着平静,试图一瞥我们所有人都会思索的死对于生命的意义。有的葬礼令人欢欣,有的则催人泪下。这里有逝去的父母、夭折的子女;有美食家兼疑病患者,有情人,还有自杀者……这里有生者对死亡的思考,有死者对生者的告诫。

内容推荐

“在我们这个小镇,每年我都要安葬大约两百名死者。”

诗人林奇在这样的句子中开始了他的个人见证。像所有诗人一样,他以死亡为主题,但林奇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密歇根一个小镇的殡葬师,司埋葬和焚烧死者之职。工作之中,他始终敏锐地聆听着透过死亡传达的爱和悲伤的话语。

这是见证者和当事者的双重声音。林奇站在“生者和曾经生活过的死者”之间,带着愤怒,带着惊讶,带着畏惧,带着平静,试图一瞥我们所有人都会懂得的死对于生命的意义。

这里有在幕畔挥杆的高尔夫球手,有美食家兼疑病患者,有情人,还有自杀。有的葬礼令人欢欣,有的则催人泪下。这是一本充满罕见的优雅和机智的书,充满强烈的对比,处处是幽默和同情,这是死者对生者的告诫。

目录

译序

一 生死如梦

二 格莱德斯通的名言

三 发明抽水马桶的人

四 基督的右手

五 道成了肉身

六 高尔夫墓场

七 寻梦的人

八 诗人和食客斯文尼

九 万圣节之夜

十 艾迪大叔的公司

十一 杰茜卡、“新闻猎犬”和卖棺材

十二 在冬天上路

试读章节

米罗去世所在的医院是一流的。每扇门上都有标志,说明这是哪个部门,哪个科室,其分类和人体各部分的机能密切相关。我原以为,这些词总合起来,应是表明“人类状态”的意思,其实不然。米罗的遗体放在地下室,位于“收发室”和“洗衣房”之间。米罗如果还能喜欢什么,他会喜欢这样的位置。米罗所在的房间叫做“病理室”。

对于死,医学和技术用语总是强调“失调”。

所以,我们总是死于各种机能障碍、机能不全、机能紊乱、机能衰退、机能异常、机能停止,直到最后“完事”。这些病或是慢性的,或是突发的。死亡证明书上的语言一向软弱无力,米罗的死亡就被说成是“心肺功能衰退”。同样,哀痛中的霍恩斯比太太,会被形容为“垮了”、“毁了”、“散了架子”,仿佛她身体上真出了什么结构性的毛病。这就等于说,死和悲痛并非万物神圣秩序的一部分,米罗的过世和他的未亡人的哀泣,都是,或者应当归类为,一种难堪。对于霍恩斯比太太,“举止适当”意味着表现坚强,经得起狂风暴雨,好给孩子一个榜样。这方面,我们有热心的药剂师可以慷慨相助。至于米罗嘛,当然了,举止适当的意思大概就是,他回到楼上,咬牙坚持,让心电图仪呀脉波仪呀一概“嘟嘟嘟”地尖叫不停。

但米罗此刻却身处楼下,在“收发室”和“洗衣房”之间,安放在不锈钢抽屉里,用白塑料布浑身上下包得严严实实。而且,由于米罗脑袋小,肩膀宽,肚皮大,双腿消瘦,脚胫上又系了个标识牌,垂下一条白线,他看上去像一颗大得吓人的精子。

我签字把米罗领走,一度曾经想到,米罗对这些是不是很在意。但现在我们知道,他不在意,因为死者一无所求。

回到殡仪馆,在楼上的涂油间,在标着“非请莫入”字样的门后,米罗·霍恩斯比躺在瓷桌上,沐浴在明亮的灯光里。解开裹布,扳直身体,米罗多少恢复了一点他的本来面目——双目圆睁,嘴巴大张,恍如重返人世。我替他刮脸,合上他的眼睑和嘴巴。我们把这一步叫“整容”。有些“容”,如眼睛和嘴巴,永远也不会恢复生前的样子:开开合合忙个不停,专注于某事,露出某种表情,告诉我们这事那事。在死亡中,它们告诉我们的,是它们从此再不会有所作为了。最后处理的细节是米罗的手,一只交握着另一只,安放在腹部,摆出轻松、安详和休息的姿态。

这双手从此不必再忙碌。

摆姿势前,我为他净手。

几年前妻子搬走时,留下孩子,也留下了一堆没洗的脏衣服。妻子弃我而去在镇上是件大新闻。洗衣房是人们说东道西的好地方。当时虽然议论甚多,却没人知道如何安慰我。我想,他们也是无能为力啊。为了弥补,他们送来蒸锅和炖牛肉,带我的孩子出去看电影,划船,请他们住在附近的妹妹来看望我。米罗所做的,就是一周两次派洗衣店的车来,帮我处理换洗衣服,这样做了两个月,直到我请到管家。米罗每天早晨来,带走五大包脏衣服,中午时候,再把它们洗得干干净净,折叠得整整齐齐地送回来。我从未要求他这么做。说来我和他并不熟,从没去过他家,或光顾他的洗衣店,他太太也不认识我太太。他的孩子太大,和我的孩子玩不到一块。

新管家安顿下来以后,我去向米罗道谢,并交付欠账。米罗的收据上详细开列了清洗和烘干的次数和数量,消耗了多少洗涤剂、漂白粉和柔软剂。全部算下来,我估计要六十元。我对米罗说,取衣服,送衣服,熨烫、折叠、分类,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我和孩子们,让我们有干净的衣服穿,干净的毛巾和床单可用,这笔钱该怎么算。米罗闻言一笑:“别放在心上。一只手洗另一只手,谁跟谁呢?”

我先是让米罗的右手压在左手上,然后反过来,然后再反过去。后来我想通了:这无关紧要啊。不管怎么放,一只手洗另一只手,分什么彼此呢。

涂油大约花了我两小时。  做完这件工作天已大亮。

P11-13

序言

20世纪50年代,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以为殡葬的意思就是埋到地下。父亲是殡葬师,他在那些和我一起玩的孩子的眼里,比在我眼里更神秘。

“你爸爸到底做什么?”其中一个会问:“他怎么弄的?”

我说,肯定先有个坑,挖个大坑,再就是那些尸体,死人的尸体。

“把他们埋起来。懂吗?埋到土里。”

这就够了,他们不说话了。

尽管嘴上说得理直气壮,我心里并不踏实。我很奇怪,殡葬的字面意思是“带到下面”(undertaker),为什么不是“放到下面”(underputter)呢?说实话,对于死人,“带”字总让人感到有点大词小用。“带”有陪伴的意思,而死人一路上不需要别人陪伴。你可以“带”你妹妹去商店,而自行车呢,你可以把它“放”在车库。我喜欢在这些字眼上较真。

七岁那年,家里送我去学拉丁文——当祭童非懂拉丁文不可。这是妈的主意,她说,如果我对主不敬,主也不会对我好。我对此坚信不疑。在我看来,妈的话即便算不得真理,也是最接近真理的。拉丁文神奇而有魅力,元音多,念起来响亮。每个星期二下午四点,我跟着圣克伦班教堂的肯尼神父学发音。他给我一张卡片,神父要念的部分用红字,我念的部分用黑字。肯尼神父来自爱尔兰,和我叔祖是神学院的同学。叔祖年纪轻轻死于肺结核,我的名字就是由他来的。我隐隐约约知道一点妈和肯尼神父“密谋”的计划,就是想一步步把我培养成神职人员。多年以后,肯尼神父退休回到家乡加尔威的盐山,我听他原原本本地讲过这事。世界变化太大,教会迥异于往昔,肯尼无法适应,只好离开美国,回到爱尔兰。

我记得有一次他和父亲在教堂后面见面。那时我时常提前回家,在葬礼上帮忙。父亲一丝不苟地穿着晨礼服,抬棺人戴着手套,绳索的扣眼里别着白花。院子里停放着棕色棺材,旁边是抽泣不止的死者遗属,亲友们肃立在他们身后。

教会的规则修改了,全盘英国化,法衣由黑色改为白色。对此,肯尼神父不以为然。他走出教堂,气冲冲地对父亲大叫:“爱德华,听说这葬礼改为‘庆祝’了。既然如此,脸上还挂着一副严肃表情干什么?赶紧告诉格林玛尔迪太太,主教大人希望他们在葬礼上能快活起来。”

格林玛尔迪一家对肯尼神父的冷嘲热讽司空见惯,不为所动。

我手捧圣水,站在一身白袍的神父和一身黑衣的父亲之间。

……

在关于我的著作的书评中,人人都会提到我不寻常的职业,意思在说,对于一位殡葬师,写诗真是不坏的事。“殡仪员诗人”和“诗人殡葬师”成了我的标准称呼。黑体字标题想尽量抓住读者的眼球:《观察家》用的是“尸丛文集”,《泰晤士报文学副刊》用的是“请到我的殡仪馆”,《华盛顿邮报》则说,“诗歌深入黄泉”。对这些说法我并不反感。被人关注总是好事嘛,我对自己说,哪怕像个跳舞的狗熊呢。说心里话,我觉得,那些在大学任教或在其他类似的高尚领域工作的诗人们,他们和殡葬师有何不同?不也是在生活、在爱与死中寻找意义和声音吗?有人曾经问西穆斯·希尼,为何写了那么多“哀歌”(elegiac poems),希尼反问道:除了哀歌,还有别的诗吗?叶芝写给庞德——或是庞德写给叶芝,我记不清了——的信中说:“性和死,是诗人写作的唯一主题。”性很美,死亡则比比皆是。这些,我自问,对于那些诗人教授、诗人编辑、诗人家庭主妇或诗人爸爸,有什么不同吗?

哪种葬仪不是寻求更多地了解生和死的意义呢?

尽管如此,父亲的问题还是问得好。他知道葬仪如何形成和塑造了他的生活,使他成为一个丈夫和父亲,成为他自己。他知道,别人的悲伤,别人的漠然,别人的绝望、希望和信仰,他们互相护持、选购棺材的方式,他们献花和道别的方式,他们怎样哭和笑,怎样饮酒和戒酒,都使他得以更深地了解自己,他的禀性,他的家族,他的上帝。我想他一定知道,二十二年前的今天,我搬到米尔福德,我的生活也将那样被形成、改变和塑造。

做殡葬师就是让自己献身于一项事业,保证、允诺一定完成它。有朝一日他离去了,我也将这么做。我告诉他我会写一本书,我心中的这本书是写给诗人看的,他们对我们做的事存有疑问;或是写给读诗的人,他们探求诗意,想知道更多。父亲心目中的书是写给我们这个阴森行业的从业者的,他们一身黑衣,在周末和假日工作,将车辆安排好,准备安葬死者的遗体;他们在深夜被唤醒,有人死了,他们必须匆忙赶去,尽他们的职责。

此时此刻,就在这里,束缚松开,不那么严肃的许诺兑现了,誓言实现了,葬礼完成了。

                   托马斯·林奇

                  于米尔福德,密歇根

                   1996年6月13日

书评(媒体评论)

林奇的作品肃穆、坦率,不乏黑色幽默,而又略带感伤,所有这些,都被完美地统一于某种机智的病态当中。林奇写了一部关于死亡的极有个性和怪异的杰作,一部詹姆斯·乔伊斯将乐于称之为“葬礼喜剧”的书。

——约翰·兰彻斯特(John Lanchester,英国作家)

卡大卡曾经说过,一本书应当是劈开人类内心之冰的利斧。托马斯·林奇的《殡葬人手记》就是如此。身具诗人和殡葬师的双重身份,林奇的写作粗旷而富有洞察力,同时不失其优雅。

——吉姆·哈里森(Jim Hamison,美国作家)

林奇的语言功力令人敬佩:坦诚而饶有诗意。

——艾尔莫·列奥纳德(Elmore Leonard,美国作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殡葬人手记(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托马斯·林奇
译者 张宗子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50468
开本 32开
页数 1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5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8.9
丛书名
印张 6.1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9: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