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岁月板声(走近快板书大师梁厚民)/曲艺名家回忆录
内容
试读章节

自梁厚民上高中起,他就是这个家庭所有的希望,父亲自然希望梁厚民能通过高考来转换身份,光耀门楣。

那时候的大学生,是一个头上戴着光环的字眼,因此,高考对于来自于平民百姓的每一位学子来说,都是一个完全可以改变命运的绝佳的机会。

梁厚民所处的那个年代,读大学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从初中考上高中,实际上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被淘汰掉了,从高中考上大学,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筛选。

那时大学生是很吃香的,工作是国家“包分配”的,也就是说只要考取了大学,毕业后肯定就会有工作,还能定“国家干部”,一年后“转正”,定为行政22级,每月工资可拿到53元,如果是在北京、天津或者上海这三个地方就业,每个月能够拿到56元的工资,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薪水了。但如果考不上大学,这一切都会与自己无缘,此前12年的苦读都毁于一旦,或者当农民,或者当工人,与“国家干部”的身份可谓天壤之别。

父亲不止一次对梁厚民表示,他是不希望他去从事表演的,而更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有着“国家干部”身份的大学生。

梁厚民不想让家里人失望,他心里很在乎父亲的意见。因此,他在心里盘算着,一定要考大学。

从此,梁厚民更加铆足了劲儿去备战高考,上高中的那几年,他虽然参加了不少的文艺表演活动,但丝毫也没有放松对文化课的学习,所以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

梁厚民那时候虽然很喜欢文艺等文科类的科目,但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还是都选择了理工科,为什么呢?这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就着手开始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的烂摊子,当时中国进入了一个恢复和大规模发展经济的时期,目标是“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工业化的立国目标自然需要大批理工科人才,因此众多理工科院校随之兴起,而且受到特别的重视。理工科教育从而得到迅速发展,理工科的学生也会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梁厚民也认为自己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报效国家。

那时的高考是先填报志愿,后参加考试。按理工、农医、文史三类来填报志愿,填表时按一二三顺序自报志愿,考后根据成绩任凭大学录取。梁厚民的班主任再三强调,最后一项一定要填上服从分配,服从调剂志愿,那时候上大学录取率低,机会难得。填志愿时家长的意愿占主导地位,也大都与家长所从事的职业、兴趣爱好有关系。

梁厚民的第一志愿是清华的无线电系,第二志愿是北大的微波电子系,其他的一些志愿,也都是跟天体、导弹有关的专业。梁厚民觉得自己平时成绩不错,考完之后也觉得考得很不错,上大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那个年代的高考,学生完全是被动应试,高考成绩既不通知学校,更不会告知本人,还不允许查分数,全凭“上边”录取。学子们心里只有“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任凭祖国挑选的纯真情怀。

梁厚民还记得发榜的那一天,当他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他的心急剧地跳动起来。都不敢立刻拆开来看,似乎这一刹那将决定他这一生的命运。后来他颤抖着展开通知书,知道自己被第八志愿录取了,也就是北京矿业大学。

关于这一年的高考的一些事情,梁厚民也是后来才知道的,1960年,我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据说那一年全国高校共招收32万人,是新中国成立11年来招生人数最多的一年。而当时初、中等教育落后而高校扩招,这就出现了一个大矛盾,即“供不应求”——当年的高中毕业生不够大专院校招生数。但是“毕业生少于招生数”的“秘闻”考前并不知情,是后来才知道的,所以当时压力也很大。

还有一个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但当时很正常的现象,即看重家庭情况和阶级成分,甚至在录取时政治情况重于考试成绩。如有的烈士子女,优先被北京大学录取;有亲属在海外或在台湾、香港的,一般不予录取;对当年的饥饿情况说过怪话的,因饥饿到食堂偷过饼子、红薯的,也不予录取;凡家庭出身是地主、富农的,只能考取地区级的师专之类。而梁厚民家当时定的成分就是富农,梁厚民父亲定的是手工业主,因此他也不能被第一二志愿的清华、北大录取。

而梁厚民还一直以为,他之所以上了第八志愿的大学,可能与当年的印度尼西亚排华有关,因为那一年许多华侨都到北京来了,他们在上大学时有优先的权利,所以好学校就把他们先挑走了,从而挤占了他上清华大学的机会。

不过,北京矿业学院(现在的中国矿业大学)也算是当年北京的八大学院之一,并在八大学院里是非常风光的。当年有一句话叫作“穷石油、富钢铁、了不起的大矿业”,足见当时北京矿业学院的地位。其实这样说也是有一定社会背景的,当时的能源只有煤炭,这是工厂、电厂等各个单位以及每个家庭须臾离不开的东西,在各种生活必需品中,除了水和食品以外就是煤炭!矿院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很“牛”,教学楼都盖得富丽堂皇,气派非凡。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矿业学院和清华大学并列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同时矿业学院还是那时全国唯一一所因为体育成绩出色而得到贺老总亲授锦旗的学校。

当时学院的领导看到梁厚民填报的其他志愿,认为梁厚民应该对数学很感兴趣,所以就给梁厚民安排到了测量专业,这个专业需要学很多的数学课程。

那时候,被调剂到这个大学和这个专业,梁厚民曾一度有放弃念大学的打算,准备全身心投入文艺事业算了,但是梁厚民家里人怎么说都不同意。在他们看来,考大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哪能考上了大学还不去呢?梁厚民拗不过家里人,就拿着通知书到学校报到去了。

P32-35

后记

从接到编写这本口述传记的任务到今日这本书终于付梓印刷,经过了一段不短的时间。我对梁先生这位艺术大师也逐渐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从喜欢到崇敬的过程。梁先生丰富的人生经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让人感动至深。

有人说,一位艺术家就是一本书。

也有人说,一位艺术家就是一个世界。

口述自传,说到底,是口述者心中的自我呈现,读者从这些口述的故事中,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胸襟和情怀。在这本口述自传中,贯穿如一的主线,也是梁先生本人最为珍视的,是他在一生的各种境遇下对快板书艺术的珍爱与执着的追求。从孩提时代,到垂垂老矣,仿佛一切在冥冥中早有注定,他的人生使命就是为快板书事业而活着,正是因为这样的使命,让梁先生回忆起那段充满艰辛的艺术道路时,仍然面带微笑。那些苦涩的故事中,饱含了温暖的记忆,而这些记忆的画面连缀起来,组成一部鲜活的传记片。

我正是从一次次的访谈中,开始阅读梁厚民这本“书”,并一步一步走进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那么博大精深、浩瀚无比。我才真正意识到,这本口述传记根本无法承载他全部的人生以及他对快板书事业的热爱与追求。这本传记,也许只能算是为敲开梁厚民的艺术世界抛下了一块“砖”,希望能唤起更多人对他的艺术的更深一步的挖掘,那才是真正的“玉”的宝藏。

在此,我们还要说明一下,北京曲艺团的团名经过几次变化,曾用过北京市曲艺团、长征文工团、北京市曲艺曲剧团等名称。本书为记述方便,一并采用北京曲艺团为团名。另外,书中涉及的一些人名、单位名称和时间等,也尽量以口述记录为准。

本书的出版,首先得到梁先生本人的大力支持,正是与其多次的交谈,才能得到这些珍贵的人生故事的资料。书稿的初稿出来之后,由于时间比较紧,催促梁先生为书稿修改,梁先生本人又不辞辛劳,七十余岁高龄,挑灯夜读,为书稿的不当之处提出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梁先生的夫人李如玲女士也为此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许多珍贵的老照片,都是她从箱底翻出来的。梁先生的徒弟们,如李保国、郑思杰等,也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许多鲜活的素材,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感谢我的先生和我的女儿,在我编写这本书期间,默默地给予了我很多支持,让我能专心做这件事情,并尽最大的力量把这件事情做好!

张文娟

2015年9月

目录

总序 康伟

自序 梁厚民

序一 我心目中的梁厚民 朱光斗

序二 节清竹韵厚 诵书里大梁 李立山

引子 梁厚民喜收关门弟子梁天

壹 成长(1940~1962年)

 第一节 童年在故乡

 第二节 北京南城的日子

 第三节 天桥纪事

 第四节 初试锋芒的少年

 第五节 黄金般的高中时代

 第六节 在大学里深造

 第七节 学习山东快书

 第八节 梦想,在痴迷中延伸

 第九节 求师李润杰未果

贰 创造(1963~1977年)

 第一节 峰回路转多磨难

 第二节 加入农村文化工作队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来了

 第四节 创作《奇袭白虎团》快板书

 第五节 快板书艺术重返舞台

 第六节 永远的遗憾

 第七节 曲艺终于拨云见日

 第八节 《西安事变》创作路上新里程碑

 第九节 创作快板书的苦与甜

叁 收获(1978~1995年)

 第一节 演出承包队队长

 第二节 北京青年联合会成员

 第三节 入高凤山前辈门下

 第四节 赴美国演出

 第五节 评上国家一级演员

 第六节 感人肺腑《人间真情》

 第七节 赴台湾演出

 第八节 主演曲剧《崔大庆》

肆 生活及其他

 第一节 永远的伴侣

 第二节 伉俪偕行

 第三节 相濡以沫相互搀扶

 第四节 梁厚民和他的徒弟们

 第五节 加拿大的学生

 第六节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七节 北大客座教授

 第八节 兴趣爱好广泛

伍 传承与创新

 第一节 快板的由来

 第二节 吸取前辈们的精华

 第三节 如何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

 第四节 快板书的表演

 第五节 对板儿和点儿的革新

 第六节 快板书如何写作

 第七节 如何制作快板

附录

 附录一 师友杂忆

 附录二 经典快板书段子选编

后记

序言

我心目中的梁厚民

梁厚民先生的传记出版是我国曲艺界的一件好事,他诚恳地约我为之作序,我愉快地答应了。但这个序如何写?我考虑了许久,最终决定列一个题目:我心目中的梁厚民,写一写我和厚民先生的认识和了解过程,权以为序吧。

我知道梁厚民的名字,是1972年国庆文艺演出时,他表演了他根据同名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改编的快板书,一下子轰动了北京,也传遍了全国。在当时能把样板戏(当时的通称)改编成快板书,把一大出戏浓缩在一个曲艺段子里,能够唱出去,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确实是件令人瞩目、令人称赞的大事。回顾当时的情况,梁厚民一下子火起来了,影响非常大,成为快板行列甚至曲艺界的顶级人物。

还有一件事给我印象特深,1976年9月毛泽东主席逝世,治丧委员会名单中都是中央领导和各界代表性人物,我从中竟然发现了梁厚民的名字,也令我肃然起敬。

后来我和梁厚民熟悉了,并且成为朋友,作为同行,尽管我长他八岁,但是我仍然钦佩他、喜爱他,他身上值得我学习的东西有很多。

首先给我的印象,他是一位多产的快板书作家。

快板书艺术大师李润杰,正因为能写能演成就了李派快板书艺术。梁厚民真正的老师是李润杰,他曾三次骑自行车到天津找李老师登门求教,李老师教他打板,让他观摩自己的演出,并让他抄写了快板书《火药枪》的段子。厚民很快背会了,唱给李老师听,老师很吃惊,夸他太下功夫了。由于种种原因,想拜李润杰为师未能如愿,最终梁厚民被著名曲艺家高凤山收为徒弟。

梁厚民在李润杰老师的影响下,在创作上下大功夫、真功夫、苦功夫。除了《奇袭白虎团》外,他创作的《犟姑娘》《百年大计》《西安事变》《争夺》《倔闺女》《华山救险》《自作自受》等,都收到很好的演出效果,在全国各地都广泛流传。

梁厚民不仅能写,而且写得好,他的作品除了反映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歌颂英雄人物之外,更多的是反映现代生活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如《人间真情》,让人听着真切,动情动人。是经过艺术加工、典型化的生活写照,如今说快板书的很多,能写能演的就少了,写得好演得好的更是屈指可数,而梁厚民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二个印象,他是一位热情奔放、朴实无华的快板书表演艺术家。

梁厚民的表演我没少看,每次看我都全神贯注,被他的表演吸引。从他上场开始,年轻时步子快一些,年长之后步子慢一些,然后深鞠一躬,表示对观众的敬意,然后打开场板,短短几下,起到压场定神的作用,多年如此,从不打花板,目的是为了突出“说”。  说的时候也是节奏平稳、韵味十足,从慢速、中速、再到快速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说起来感情充沛,注重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表达,更注重和观众的感情交流,情真、意切、传神、动听。

所谓快板书,是用快板来说书,既然是让人听书,你在台上武武扎扎,一会儿耍板扔板,一会儿挤眉弄眼儿,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最终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能行吗?

当然也看作品的需要。《奇袭白虎团》中梁厚民打旋子是一绝,他在台下刻苦练习了很久,硬把京剧武生的功夫练会了,用在台上非常恰当,让人惊喜,值得称赞。

第三个印象,他是一位为传播快板书艺术付出爱心的好老师。

他把传播艺术看作是不容推卸的责任,方式上一是带徒弟,二是搞辅导。正式收的徒弟有十九位,其中有金玉柱(已故)、杨子春、王小宁、齐寅生、刘岩、史爱东、李菁、张春泉(中国台湾人)等。其中我最熟悉的是杨子春,他先在原宣武区曲艺团,后入伍参军到武汉军区文工团,再到广州军区文工团搞曲艺,热爱曲艺事业。

梁厚民搞辅导花费的精力太多了,他多次在市里区里办快板书培训班,经他辅导过的快板书演员和快板书爱好者有几百人之多,尤其赶上每次全国搞快板书大赛的时候,经他热心辅导的节目一准拿奖。

梁厚民无论对专业演员的指导还是对业余爱好者的辅导,均付出最大的爱心和耐心,培养出不少人才,受到大家的一致赞扬。

梁厚民是大学生,上过北京矿业学院,参加过北京农村文化工作队,后又加入北京文工团,再正式加入北京曲艺团,可谓见多识广,阅历丰富。本人又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唱歌、跳舞、吹笛子、拉二胡、唱京剧、唱单弦、说山东快书,无论搞什么,他都十分执着,十分投入,都能搞出点名堂来。

梁厚民的名字中间有个“厚”字,忠厚、憨厚、厚道,正是梁厚民的为人之本,立足之本。他还连续四届当选北京市原崇文区政协常委,在参政议政中建言献策,他还是北京曲协副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北京对外友协理事,多一个职务,多一份责任,对每一个职务他都尽职尽责。

梁厚民热情豁达,乐于助人,在曲艺界口碑甚佳。他喜欢游泳,曾两次水中救人,被救者死里逃生,万分感激。他喜欢针灸,先在自己身上练,连哑门穴都敢扎,曾为不少人特别是农村的乡亲们扎针看病,解除了痛苦。他会修表,连名牌手表坏了,他都能修而且保准修好,所以很多人都爱和他在一块儿,都爱和他交朋友。

梁厚民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其实他身体欠佳,曾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还做过搭桥手术(四根),长年服药控制血压,打胰岛素调节血糖。可是他从不愁眉苦脸,他的夫人李如玲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看上去梁厚民总是眉开眼笑,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乐观的生活态度。

也可以说,快板书艺术是梁厚民生命的支撑点,快板书成就了他的人生,也给梁厚民带来了快乐和顽强的生命力。

朱光斗

2015年9月

内容推荐

康伟主编的这本《岁月板声(走近快板书大师梁厚民)》以梁厚民口述,张文娟整理记录的方式,完整记录了梁厚民自幼年时的成长经历,以及作为一名快板艺术大师一生执着艺术,为自己热爱的快板书事业不懈奋斗的历程,并且还首次讲述了与其夫人李如玲相濡以沫的生活故事。

本书收录了一篇梁厚民的自序,并有两位梁厚民的好友朱光斗和李立山为本书做的序。正文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梁厚民从童年在故乡出生到大学后求师李润杰未果。第二部分讲述了梁厚民从事快板书艺术的历程,并讲述了其中的苦与甜。第三部分讲述了梁厚民在表演和创作过程中的成就和收获。第四部分梁厚民分享了其在生活中与夫人、与徒弟、与朋友的趣事。第五部分这位快板书大师将自己多年的表演经验进行了总结记录,谈到了包括如何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等。

编辑推荐

康伟主编的这本《岁月板声(走近快板书大师梁厚民)》记录中国快板书大师梁厚民几十年从艺经历,首次讲述梁厚民及家人生活逸事。

本书是曲艺名家回忆录系列中的一本,正如其名,也带领我们走近了这位中国快板书大师——梁厚民。不仅让我对梁厚民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对快板书艺术有了很多了解和兴趣。

本书推荐给大众阅读,尤其是曲艺爱好者,也值得更多的年轻人阅读,了解我国的曲艺艺术,了解我国的国粹,以及这位国宝级的老艺术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岁月板声(走近快板书大师梁厚民)/曲艺名家回忆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厚民口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115390
开本 16开
页数 3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6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44
CIP核字 2015202598
中图分类号 K825.78=76
丛书名
印张 2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6
整理 张文娟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5: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