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新审视文艺实践、文本形式与历史的关系?如何重新激活文学艺术的历史性与当代性?对研究者而言,这都呼唤着一种更加融通的主体位置与研究视域。
本著没有刻意在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之间做出区分,而是着意寻找一种更具活力的中间性的位置与更具贯通性的研究视野,既重视批评实践的历史意识,也尝试建立一种富于批评意识的历史视野,使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相互激发,从而重启文学与历史的关联。
图书 | 构造与重造 新文学的话语与形式 |
内容 | 编辑推荐 如何重新审视文艺实践、文本形式与历史的关系?如何重新激活文学艺术的历史性与当代性?对研究者而言,这都呼唤着一种更加融通的主体位置与研究视域。 本著没有刻意在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之间做出区分,而是着意寻找一种更具活力的中间性的位置与更具贯通性的研究视野,既重视批评实践的历史意识,也尝试建立一种富于批评意识的历史视野,使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相互激发,从而重启文学与历史的关联。 内容推荐 新文学自发端起,就长久裹挟在新与旧、城与乡、现代与传统、抒情与史诗、文学与政治等一系列具有辩证性的历史构造当中,也在现当代中国纷纭的话语实践和形式的自反与重造中,呈现为开阔而复杂的光谱。本著的核心议题正在于将这些“构造”重新语境化与问题化,通过一系列个案研究,辨析与探询贯穿新文学的诸多具体构造如何内在于现代性命题本身,又如何构成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系列基本结构,并尤其关注新文学家及其后来者如何在话语、观念与形式的“重造”中,重新为新文学开辟出自我批判的位置,激活新的历史能量。本著将在历史化的视野下,对新文学的历史构造及其文学重造展开话语分析与形式批评。在内容设计上拟分为以下四编:第一编“积习与新路”;第二编“抒情与史诗”;第三编“都市及其景观”;第四编“传统及其形变”。 目录 第一编 积习与新路 "积习":鲁迅的言说方式之一种/3 "小说之名"与"后来所谓小说者"/23 "硬译":语言的自新与翻译的政治/43 第二编 抒情与史诗 "反浪漫的罗曼司":新文坛风尚中的沈从文/73 "新的综合":沈从文战时写作的形式理想与实践/95 "抒情"与"事功":从王德威"革命有情"说谈起/144 第三编 都市及其景观 借镜威廉斯:现代性叙事与中国城乡/165 从梦珂到"神女":都市空间中的穿行与放逐/176 上海的声景:现代作家的都市听觉实践/192 第四编 传统及其形变 形式与表意的悖谬:想象萧红与她的时代/227 英雄的位置:"革命中国"的想象与重写/237 寓"独语"于"闲话":李娟与现代散文的传统/246 自叙传经验的反复:"90后"作家的90年代想象/257 后记/267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构造与重造 新文学的话语与形式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路杨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18623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0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195000 |
出版时间 | 2024-06-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4-06-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6-53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