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时空中的美术 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二集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三联书店第十届战略联席会定制版。本书侧重考察中国美术中特有的“时空”观念,以及它在不同媒材的图像中的表现和释读。全书分为三部分——上编:时空的形象;中编:观念的再现;下编:图像的释读,所收1992—2007文章15篇,考查对象包括建筑、明器、拓片、画屏、卷轴、册页、摄影等多种形式。与常见的中国美术史研究不同,这些论文没有局限于孤立的门类和史实,而是竭力为这些现象找到自己的传统和脉络,并赋予其宽阔的视野,使阐释更具启发性。这些文章是对《文集》提出“礼仪美术”概念的完善与补充,从而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认识中国美术的独特传统。 目录 上编 时空的形象 中国艺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复古”模式(2008) “复古”的源起 再造“古人之象” 复古的语境 对往昔的“历史化” “意图”的模式 尾声:复古和历史叙事 废墟的内化: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2007) 丘与墟:消逝与缅怀 碑和枯树:怀古的诗画 迹:景中痕 说“拓片”:一种图像再现方式的物质性和历史性(2003) 两种拓片——碑和帖 拓片的属性 碑帖鉴定 时间的纪念碑:巨形计时器、鼓楼和自鸣钟楼(2003) 传统中国的计时与报时 北京的钟、鼓楼 尾声:西式钟楼 玉骨冰心:中国艺术中的仙山概念和形象(2005) 中国艺术中“仙山”的开创 仙山绘画及其发展 仙山在中国绘画中的“个性化” 黄山摄影 中编 观念的再现 东亚墓葬艺术反思:一个有关方法论的提案(2006) 引言 空间性 物质性 时间性 结论 明器的理论和实践:战国时期礼仪美术中的观念化倾向(2006) 神话传说所反映的三种典型中国艺术传统(2003) 画屏:空间、媒材和主题的互动(1995) 空间,场所 界框,图饰 表面,媒材 正面,背面 图像空间,转喻(metonymic) 诗意空间,隐喻(metaphor) 视觉叙事,窥视 超级图画(meta-picture) 幻象,幻觉艺术,幻化 陈规再造:清宫十二钗与《红楼梦》(1997) 想象之建筑:曹雪芹太虚幻境中的“十二钗” 十二美人的图像志:人物、道具、组合、活动、观众、幻视 帝国的女性空间:雍正的十二美人屏风及圆明园《园景十二咏》 下编 图像的释读 重访《女史箴图》:图像、叙事、风格、时代(2003) 图像志、图像学(iconography/iconology) 风格、手法(style/technique) 年代 屏风入画:中国美术中的三种“画中画”(1996) 范式之一:叙事性手卷画中的屏风 范式之二:《重屏图》和图画幻象 范式之三:山水画屏和心象 终曲:素屏 关于绘画的绘画:闵齐伋《西厢记》插图的启示(1996) 清帝的假面舞会:雍正和乾隆的“变装肖像”(1995) 跋 绘画的“历史物质性”(2004) 文章出处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时空中的美术 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二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巫鸿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7254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00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380000 |
出版时间 | 2021-10-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1-10-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120.9-53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