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康德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能从康德的传记里学到的至少和从其他知名人物的传记里学到的一样多,甚至更多,因为康德的性格是他自己有意识地打造出来的。他与蒙田以及其斯多亚学派的前辈们看法一致,认为“我们的责任不是镦作书本,而是制作人格;我们要赢得的不是战役与疆土,而是我们行为间的秩序与安宁。真正的大师杰作是一个合宜的生活方式”。如果你认为哲学应该对于认识生命有所贡献,那么康德的生活定会让你拍案叫绝。

内容推荐

人们通常以为,康德只是个单纯的思想家,终其一生都在普鲁士偏僻一隅过着离群索居、机械一样规律的生活,既没有故事也没有历史。库恩教授的这部传记则最终打破了这一神话。

库恩教授指出,康德的生平本身就相当有趣。与以往只着重于康德晚年的传记不同,本传记着重于正在构思《纯粹理性批判》的年轻哲学家,再现了一个多面向、真实的康德形象,从而打开了我们了解康德其人及其时代的有趣视野。

康德的生命几乎横跨了整个18世纪。在他成年岁月中发生的西方世界里最重要的变化,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世界,便是在那个历史时期里成形的。而从康德的这部传记里,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哲学其实就是在回应新的现代性概念。他的思想生活反映了当时文化、政治与科学的最重要发展,他的观点是对于当时文化气氛的反思。英法的哲学、科学、文学、政治与风俗,形成了他日常交谈的主题。即使像美国独立运动与法国大革命这些比较遥远的事件,对康德也有明显的影响。我们必须在这整个世界背景下去了解他的哲学。

康德属于哥尼斯堡的特殊知识氛围的一部分,本书探讨了他与哈曼、冯·希佩尔、赫尔德、赫茨等“哥尼斯堡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生活如何交织在一起,以及康德如何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被引导。康德的批判哲学必须在这个背景中去了解。这部传记将比既有的传记更加凸显这些视野。换句话说,这将是一部康德的思想传记,旨在呈现康德的思想生活如何扎根于他的时代。

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较不着眼于康德的标准哲学作品,而专注于康德生活里的重要事件,以及它们和当时世界重大事件之间的关联。在不忽略康德生平与著作的代表性细节的前提下,以康德的知性之旅为叙述的轴线,带领读者巡礼康德曾经走过的旅程——从探讨牛顿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学者,到捍卫启蒙的文明世界道德的伟大思想家。

本书作为一部哲学家的传记,把康德的生活故事与其作品的哲学意义整合起来,从哲学与历史的观点来看都言之有物,因而被誉为五十年来最全面的康德传记。

目录

哥尼斯堡的中国人(代序)谢文郁

作者识

人物表

康德生平与著作年表

前言

第一章  童年与青少年时期(1724--1740)

第二章  大学生与家庭教师(1740--1755)

第三章  优雅的硕士(1755--1764)

第四章  重生及其意含(1764--1769)

第五章  沉默的岁月(1770--1780)

第六章  “粉碎一切”的形而上学批判(1780--1784)

第七章  道德形而上学的创始人(1784--1787)

第八章  与教会和王室的摩擦(1788--1795)

第九章  老人(1796--1804)435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有趣的是,博罗夫斯基最早为康德作传的想法,始自康德的宗教观点受到国王申诚(MaBregelung)或教会审查之前。虽然在当时已经有些对康德不利的迹象,博罗夫斯基似乎直到1792年还对事态的发展一无所知。1804年,他对问题又已经太过清楚了,以致经常干扰他所谓的“单纯的叙事”。

博罗夫斯基的信仰对于“翔实而正确的记载”构成的障碍,远超乎我们的想像。他的故事比梅茨格的版本还要复杂,但在态度上有类似的保留,因此有不少嗳昧之处。事实上,证据显示梅茨格与博罗夫斯基两人是好朋友,因此他可能不愿意批评梅茨格。这十分令人惋惜。博罗夫斯基的记载的重要性在于1783年前的资料,关于这个时期,也没有其他更详细的记录了。他漏掉了不少可能很有趣的内容,或许是因为他觉得它们不重要,也可能他不知道那些事。

无论如何,博罗夫斯基的困扰不难理解:他无法赞同康德的宗教观点。由于对康德的宗教理论与宗教实践都不敢苟同,要他赞扬康德实在非常为难。当然,他虽然称赞康德的道德人格,但那总归是(为防误解而作的)宗教的解释。博罗夫斯基觉得有必要作一番解释,他的传记因此有时颇有辩护的味道;康德与他的追随者有所不同,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好人,而且他也一点不像他的作品那样。而且如果人们正确理解他的作品,就会知道它们对于基督教其实没有什么伤害。只要一有机会,博罗夫斯基便会强调康德虔敬派的成长背景,夸大这个渊源。因此,我们必须以其他文献谨慎比较并加以补充。所幸那样的文献的确存在,虽然它们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雅赫曼在1804年担任哥尼斯堡附近一所学校的校长,从前也曾经就作传事宜与康德讨论过。他在1800年曾经向康德提出56个与他的生平有关的问题。康德始终没有回答,原因如今已不可考。不过有趣的是,虽然雅赫曼自己在传记中表示之所以会动笔介绍康德的生平是受到了康德本人的敦促。但是在比较可信的信件里,我们却看到是他先去找康德的。他说他希望为康德作传,因为“全世界的人都想看到您可信的传记,将会万分感激地赞扬您对此的贡献”。旧引与博罗夫斯基不同的是,雅赫曼并没有必要作“反康德”的交代,因此至少就此而言,他比博罗夫斯基可信一点。他的见解是比较“自由派”的,或者说较接近康德派的,例如1800年的《考察康德的宗教哲学与纯粹的神秘主义之间所谓的相似性》就是一个例证,旨在就相关的指控为康德作辩护,然而雅赫曼对康德的忠心,却引起另一方面的问题。他的康德传记只说好话,在立场上简直像是一个毫无批判地崇拜老师的学生。另外一个问题是他完全从某个神学的角度去诠释康德:他对神学的强调使他描绘康德时有个奇怪的偏向。雅赫曼说康德喜欢给神学家们上课,并且盼望“理性宗教的耀眼光芒遍照其祖国”。雅赫曼还认为“康德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因为许多使徒在各地传布了理性王国的‘福音’(Evangelium)”。康德是不是有这种传教的热忱,却不无怀疑。撇开这些不谈,雅赫曼的叙述本身,对于了解康德生命的原貌也是价值有限,而且与博罗夫斯基比较起来,我们有许多其他文献可以来考证雅赫曼的说法,因此他的重要性相对的也比较低。在雅赫曼成为康德的学生时,康德已经颇有名气,各地都有人到哥尼斯堡拜访他。在康德成名之后,熟识他的人们也比他年轻而藉藉无名之时更注意他的言行。

P42-43

序言

中国思想界的康德热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可谓是持久不衰。眼下这本《康德传》,我想,会给这一热潮继续加点温。按着这本传记作者的想法,他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康德人格。当然,他是否达到了这个目的,恐怕不是他说了算。但是,至少有一点他说对了:我们必须让康德活起来。

追究源头,中国思想界的康德热大概有两股原始力量。一股来自李泽厚先生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角度解读康德;一股来自牟宗三先生从康德道德哲学角度谈论中国儒家心性思想。“这两股力量都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它们的推动力至今仍然能够感受到。当然,这两种关于康德的解读是否准确?是否令人满意?——这自当别论。但是,这些年来人们在康德著作翻译和研究上可谓是不遗余力,归根到底,其动力来自所谓的追求康德解读准确性情节。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上述两股力量的能量。无怪乎有人戏称,中国人对康德的理解之准确性超过了西方人。既然是戏称,我们千万不要去追究其合法性。不过,由此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中国学术界有了一块分量不轻、范围不小的康德学地盘。

略略浏览一下这块地盘,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康德虽然位居地盘的中心,但看上去不过是一尊毫无生气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模糊形象。换句话说,中国康德学所呈现的康德甚至不是一个思想者,而仅仅是一堆和生活没什么关系的抽象概念。有人美其言日:这才是纯粹哲学!比如,人们津津乐道的康德晚年那像钟表一样呆板而准确的生活节律,以此说明康德思想的严密性和精确性。于是,我们获得这样一个康德印象:没有生活趣味、没有生存关注、没有情感发泄、在思想上精益求精、除了思辨还是思辨等等。这是一个概念化了的康德。

康德作为思想家是活生生的。但是,康德是怎样一个活生生的思想家昵?康德在世时就有不少人给他写传记。因为康德的巨大威望,康德生前还没有几个人敢说他的坏话。所以,这些传记都只是挑好的说,好像康德是一个世人的楷模。不过,晚年的康德因为出版他的一篇关于宗教的文章(后来收集在《仅论理性界限内的宗教》第二章),和当时的政府书报检查有一段不愉快的经历。“在政府官员看来,康德的基督教信仰出了问题。在路德宗基督教信仰主导的德国社会,基督教信仰出了问题就是人格出了问题。随着他的死去,有人有意无意地附和政府的意见开始谈论康德为人处事时的各种负面故事,甚至康德关于他妹妹没有文化的说法也成为话题。这种谈论让康德的一些生前好友十分不爽,激发了他们撰写康德传记以正视听的冲动。这些后来的传记企图调解康德宗教思想中的反基督教信仰的因素,把康德描述为至少是拥有虔诚信仰的好公民。”这样一来,不同传记版本呈现了不同的康德形象。于是,康德的性格就出现了多元化。

也许,这个多元化是我们深入了解康德作为一个思想家的切入点。我们知道,康德生活于其中的德国是基督教路德宗信仰主导的国家。准确地说,康德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哥尼斯堡度过的。当时的哥尼斯堡由敬虔派(路德宗中的一个新兴派别)所控制。敬虔派的对手主要是路德宗正统派。正统派看重的是教义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在路德宗教会强行实施统一的教义,而对于教义如何落实到人的生活中这样的问题则不了了之。这种倾向导致了正统派神学和信徒生活的脱节,使信徒的宗教生活流于形式和呆板。于是,如何造就基督徒的信仰生活这一关注便凸显出来。敬虔派之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较好地回应了这一关注。对于敬虔派来说,基督徒生活的关键点是敬虔和顺服;至于教义,敬虔派不加强调,但在神学上也不和正统派较量。既然问题出在基督徒的生活上,敬虔派认为,基督徒必须重视自己的信仰重生经验,经历在上帝恩典中的自我更新。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必须在读经祷告中和神建立亲密的关系,过一种严格的遵守律法的道德生活,活出基督的样子。在组织上,敬虔派要求信徒过一种小教会的生活,即团契生活,目的是让信徒建立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彼此扶持。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所谓的“彼此扶持”演变为“相互监督”,把基督徒的团契生活转化为一种道德上的修养,维持共同道德规范,甚至允许教会领袖把自己的意志加在信徒头上。

康德出生于敬虔派家庭,一直到中学都接受敬虔派的严格教育。不过,康德在经历敬虔派教育时发现自己身处两种绝然不同的环境,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它们对康德的生存关注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说,一个是康德从小生活于其中的敬虔派家庭;一个是康德中学时期就读的敬虔派中学,称为腓特烈中学(以当时在位的普鲁士国王的名字命名)。家里和学校的生活绝然不同。在家里,他体会到了父母的敬虔给他带来的是温暖、安全、可靠。在学校里,敬虔派教育严格要求的反省、监督、自制等等则给他留下了恐惧、害怕、奴役的记忆。

这两种敬虔派环境对康德的生活都是切身的,同时是矛盾的。它们在康德身上留下了一种充满张力的情结。我们注意到,对于学校里的敬虔派教育,康德只有坏印象。康德成名之后常常谈起中学教育的那种在外在要求中反省自我的虚伪,那种在他人监督中培养的奴性,那种自以为完美的自制带来的傲慢等等。康德的这些评论解释了他为什么在上大学之后离开教会越来越远,以至于不参加教会活动,临死前拒绝牧师的安慰祝福等等。康德关于教会的消极评论和态度往往被用来支持如下论断:敬虔派教育在康德身上没有留下积极的影响!然而,我们也读到,康德在评价敬虔派时使用了这样的语言:“那些真正严肃的敬虔教徒散发尊贵的气质,并拥有作为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高品德,即静穆、喜悦与不为激情所扰动的内在平安。没有任何困境或压迫可以令他们不悦,没有任何争端可以激怒他们或让他们产生敌意。”这里谈到的“真正的敬虔教徒”,便是康德在他父母的怜爱关怀和循规蹈矩中所感受的敬虔派;它是康德所向往的敬虔派。追本溯源,我认为,它也是康德的道德哲学所展示的敬虔派。

我们继续追踪这种带着张力的情结在康德思想中的走向。我们知道,康德道德哲学是从善良意志出发的。意志为什么是善良的?这是一个情感性问题,是不可能用理性加以说明的。当然,从情感上看,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必须是绝对可靠的。对于康德来说,只要他觉得它有不可靠之处,它就不可能成为他的道德哲学出发点。康德宣称,善良意志是生存的出发点。我们读康德的道德哲学,发现这一点对他来说是一个不争的生存事实,是他的情感所系;否定它等于否定他的生存。情感不是论证,而是在生存中培养出来的。我们感兴趣的是:康德在他的生存中是如何建立这一情感的?……

后记

本书的中译本原由台湾商周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名为《康德:一个哲学家的传记》。译文准确生动、可读性强,在此应特别感谢译者黄添盛先生的辛苦劳作。此次出版,考虑到大陆学术规范和阅读需求,编者对于译文中的术语、人名、地名,按通行译法做了更改;对于康德作品的引用,也参照通行译本进行了替换,文中已一一注明。在此向这些译本的译者们深表谢意,文中如有误犯或不周之处,当由编者负责。此外,台湾商周版的索引部分比较简略,本版编者参照英文版索引做了完整的中英文对照索引。为便于检索,注释统一改为书后注,并在书眉标记中译本页码。

《康德传》的译文经谢文郁、高山杉、刘铮诸位先生的审阅,得以进一步完善提高,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希望本书的翻译出版能对推进国内的康德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编者

2008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康德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曼弗雷德·库恩
译者 黄添盛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73364
开本 16开
页数 6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34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16.31
丛书名
印张 4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0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