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德雷有大将之才,但出身极为贫寒,之所以能创造人生辉煌,得益于他个人的超凡魅力和杰出才能。在西西里岛战役中,布莱德雷在异常复杂,紧张而又艰苦的作战中保持头脑清醒,处乱不惊。在欧洲战场期间,盟军高级将领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互相争权夺利。布莱德雷表现出大智若愚的儒将风范,谨慎地、有理有节地与蒙哥马利进行斗争,维护了美军的利益。布莱德雷以沉稳的性格、宽容的态度赢得了马歇尔、艾森豪威尔的信赖。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官,布菜德雷爱兵如子,无论是在战场上指挥作战,还是和平时期抓军队建设,他都尽量照顾下属及士兵的利益,因此深受拥戴,被誉为“大兵将军”。
本书通过记述布莱德雷的亲身经历,着重回顾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和指挥的一系列重大战役,披露了盟军最高统帅部的决策过程,反映了他对打败法西斯德国做出的重要贡献。并通过详细记叙朝鲜战争的发展进程,披露了美国是如何决策发动侵朝战争的,反映了美军各指挥层次之间的种种分歧与矛盾,客观上暴露出侵略者在非正义战争中失败的事实。为读者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的战争进程和内幕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布莱德雷是美国著名的五星上将之一,一生戎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奉命赶赴北非和欧洲作战,先后担任过军长、集团军司令和集团军群司令,参与计划和指挥过一系列重大战役,对盟军赢得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与其他一大批享誉世界的美军将领相比,布莱德雷堪称为独树一帜的人物。他性格内向,沉稳持重,谨慎有加,善于驾驭全局,精于组织策划;于是有人这样评论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艾森豪威尔是战争的组织指挥者;巴顿是战场上的英勇斗士;而布莱德雷则是美军的思想机器。
布莱德雷有大将之才,但出身极为贫寒,之所以能创造人生辉煌,得益于他个人的超凡魅力和杰出才能。在西西里岛战役中,布莱德雷在异常复杂、紧张而又艰苦的作战中保持头脑清醒,处乱不惊。在欧洲战场期间,盟军高级将领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互相争权夺利。布莱德雷表现出大智若愚的儒将风范,谨慎地、有理有节地与蒙哥马利进行斗争,维护了美军的利益。布莱德雷以沉稳的性格、宽容的态度赢得了马歇尔、艾森豪威尔的信赖。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官,布莱德雷爱兵如子,无论是在战场上指挥作战,还是和平时期抓军队建设,他都尽量照顾下属及士兵的利益。因此深受拥戴,被誉为“大兵将军”。
贫寒少年
希比是密苏里州中部伦道夫县的一个小镇,素有煤城之称。19世纪末,这一带遍布崎岖不平的低矮山坡,散乱地坐落着十几个乡村。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冬酷暑,总能看到一老一少两个人,经常往返在简陋的道路上。走在前面的显然是父亲,手里提着篮子,头也不回,只顾大步流星地向前走。一会儿,感觉孩子落下的太远,他就会回过头来,停下脚步,微笑地等待着。后面一个不足10岁模样的孩子,几乎连跑带颠地赶上来。
那是当乡村教师的父亲带着小布莱德雷,步行到十几里之外的学校去,日复一日,从不间断。布莱德雷后来回忆说:“父亲的步子大,走的快,17分钟就能走1.6公里。对一个孩子来说,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可就有点吃不消了。但每天有这些时光单独同父亲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倒也是一种精神鼓励。”
1899年,当布莱德雷6岁时,父亲就带他去学校上学。父亲的工作经常调动,因此布莱德雷也跟着奔波,他先后在彭伯顿小学、洛卡斯特格罗夫学校、巴德里奇学校读书。由于买不起马和轻便马车,布莱德雷的父亲就步行去学校。有时学校距离远,布莱德雷就与父亲提着午饭篮子去学校。
乡村的学校条件简陋,一般的学校只有一间教室。布莱德雷的父亲是唯一的教师。学生们不分年级,都在唯一的一间大教室里上课,大体按年龄和年级分组。教课时,教完一组后再转过头来教另一个年级组,分别讲课和布置作业。
父亲对布莱德雷另眼看待,要求很严,经常给他吃小灶。布莱德雷认的字比其他的孩子都多。一次,几个孩子问布莱德雷:“你是怎样学会那么多字的?”
布莱德雷回答说:“要是你父亲是教你的老师,你也会认识很多字的。”
每天晚上,在布莱德雷上床钻进暖被窝前,父亲总是要给他出几道数学题,让他思考。小布莱德雷经常带着各种数字进入梦乡。久而久之,他对数学运算渐渐入门,并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一点,对布莱德雷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后来他还在西点军校教过数学。更重要的是,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专长,锻炼了布莱德雷的思维,在指挥大军与敌人作战时,布莱德雷总是计划得非常有条理,严谨有度。
在父亲的熏陶下,布莱德雷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当他刚刚能够流畅地阅读时,就经常贪婪地阅读所能得到的各种书籍。他喜欢冒险一类的故事书,但最使他着迷的是历史书籍,诸如法国和印度革命战争以及美国南北战争★有关的书籍。他崇拜那些正直、勇敢的英雄人物。
尽管家里很穷,布莱德雷没有享受过娇宠和溺爱,但他的童年依然充满着欢乐。
在父母的勤劳操持下,家境渐渐好转起来。1905年,布莱德雷12岁时,全家由乡下迁入希比镇。父亲相中了一所价值515美元的小房子。因为积蓄不够,最后抵押家产得到450美元贷款,又付了65美元现金,才将房子买下。这样一来,家里欠了一笔不小的债务。迁居后,布莱德雷进入了镇公立学校——希比中学读书。希比中学的条件虽然也不是太好,但在布莱德雷的眼里,相比条件简陋的乡村学校而言,这里已经非常不错了,最起码不用几个年级都在一个教室里上课。
父亲依然在乡村学校教书,每天都要往返30多公里的路程。
进入希比学校的第二年,布莱德雷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在这年的年终期考中,布莱德雷获得了平均98.66的好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学校对他的评语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1907年末至1908年初的冬天分外寒冷,希比小镇整日不是刮风就是下雪。父亲每日都要在寒风凛冽中往返,去乡村的埃贝尼泽学校教书,不幸患了感冒。在那个年代,医疗条件有限。由于治疗不及时,父亲不久病情加重,转成肺炎,从此卧床不起。一天凌晨,经受病痛煎熬的父亲与世长辞,死时还不足41岁。
父亲突然去世,是不满15岁的布莱德雷没有料到的。在布莱德雷的心目中,父亲是那样伟大,他吃苦耐劳,对生活永远充满渴望,不知疲劳,总是能够面对各种困难,应对生活的挑战。布莱德雷后来回忆说:“父亲的死,对我母亲,对我,对诸多亲朋好友,乃至邻里,都是无法形容的沉重打击。”遭受不幸打击的布莱德雷病倒了,他一连几天高烧不退,迷迷糊糊。
父亲出殡这天,母亲害怕会加重布莱德雷的病情,未让他参加葬礼。与父亲感情深厚的布莱德雷,没有最后为父亲送别。
在这个不幸和悲伤的时刻,布莱德雷满含热泪,躺在床上。
父亲去世后不久,迫于生计,母亲带领全家迁往莫伯利。那是一个比希比镇稍大的镇子,镇上有沃巴什铁路工厂和布朗制鞋公司等很多厂家,可以找到一些零活。母亲在镇里租了房子,每天为别人裁剪衣服。为了增加收入,还接纳了两名交费的住宿生。
遭受生活变故的布莱德雷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他在学习之余,总是尽力地帮助妈妈做一些家务活。转眼之间,就到了1908年的秋天,布莱德雷如愿考入莫伯利高级中学。为了维持家用,布莱德雷找了一份零活,叫卖《莫伯利民主报》。每天放学后,他就走家串户,分发报纸,早早地走上了自立的道路。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