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生熟有道 普洱茶的山林、市井和江湖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为何普洱从默默无闻的土特产成了赫赫有名的茶界新宠?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和财力来寻找、收藏和研究它?为何在它刚刚走红却又坠入低谷,继而东山再起?为什么人们一方面希望有政策来规范普洱茶市场,另一方面以次充好的现象难以断绝?为什么普洱茶的定义总是莫衷一是?茶农、茶商、消费者,在缺乏规范的条件下,如何找到生存的路子?人类学家张静红追溯了普洱茶如何从一种普通的土特产被包装和建构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的过程,同时力求发现这些包装和建构的声音如何遭遇挑战、如何被其他多种声音解构,乃至最后形成了普洱茶身份和定义之复杂多元的局面。这一现象也为我们揭示了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以及人际关系网络里所发生的多层互动,也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生产、贸易和消费链条背后所交织的多重文化及政治张力,包括物品的本土化、全球化、流动性、现代性、传统的再造等。 内容推荐 普洱茶在云南的“六大茶山”种植了几个世纪,经由茶马古道从西南走向世界。20世纪90年代,普洱“越陈越香”的特性被重新发现,可饮、可品、可投资,由此成为茶客的最爱,其身价也一路水涨船高。然而,在2007年,普洱茶市场大起大落,达至高潮,随后崩溃。《生熟有道》追溯了这一现象的始末。通过对普洱茶采收、加工、交易和消费空间的追踪、关注,人类学家张静红生动地描述了普洱茶从一种家庭手工制品到一种重要产业的过程,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读者将进入普洱江湖中人的生活和戏剧化冲突之中,感受他们周旋在多方力量下的坚韧。本书曾于2013年出版第一版的英文版,该版本荣获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ICAS)2013-2015年度英文社会科学杰出图书奖。其后十年,作者多次回访田野现场,对第一版进行了超过60%篇幅的修订,于2024年推出全新中文版。本书不仅适合茶叶爱好者和鉴赏家,也适合想要了解物品的本土化、全球化、现代性、传统的再造等话题的读者。 目录 001导论 第一部分春生 043第一章“易武正山” 082第二章春天的纠结 第二部分夏热 117第三章普洱茶原产地 148第四章过犹不及 第三部分秋愁 171第五章以何为生 197第六章转化之韵 第四部分冬藏 225第七章超越江湖 249第八章他乡味道 278结语 283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生熟有道 普洱茶的山林、市井和江湖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静红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7604028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08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186000 |
出版时间 | 2023-11-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3-11-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家庭保健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S971.21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