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中国当代戏仿文化研究 |
| 内容 | 内容推荐 《中国当代戏仿文化研究》对中国当代文学、文化中的戏仿现象进行了整体与系统的研究和评价。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文化研究等研究方法,从语言修辞、文本结构、文化视域等维度,全面、深入地分析和阐释了当代戏仿现象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质,为复杂多样的戏仿文学及戏仿文化研究提供新的阐释空间。 目录 绪论 节 戏仿理论的起源与流变 一 古代戏仿理论溯源 二 现代主义中戏仿理论的流变 三 后现代主义中戏仿的论争 第二节 戏仿的发生及其特征 一 从“模仿”到“戏仿” 二 从“滑稽”到“戏仿” 三 戏仿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四 历史、元小说与戏仿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章 中国当代戏仿的源起和泛化 节 当代戏仿叙事的源起 一 现代文学中的戏仿与讽刺 一 “十七年”与“”文学中的讽刺 第二节 当代戏仿的生成条件 一 相对宽松的历史语境 二 创作主体意识的自觉 三 西方后现代思潮影响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戏仿的泛化过程 一 先锋文学中的戏仿 二 多元杂陈的戏仿“大观” 三 大众文化“关键词” 第二章 中国当代语言戏仿类型研究 节 语言戏仿类型分析 一 社会典型政治话语的戏仿 二 对某阶层或流行语言的戏仿 三 语言杂糅式的戏仿 第二节 戏仿:文化转型期的重要话语策略 一 文化转型期的重要话语策略 二 语言观念变革中的戏仿 三 喜剧性和杂语性 第三章 中国当代戏仿文本结构研究 节 “前文本”戏仿类型 一 经典或名著 二 神话传说 三 传奇故事 第二节 文类或创作模式的戏仿 一 通俗文类 二 经典叙述模式的戏仿 第三节 历史、社会“大文本” 一 嬉戏历史:以刘震云《故乡相处流传》为例 二 历史重构:新历史主义小说中的“戏仿” 第四节 戏仿文本的结构模式:新“故事新编” 第四章 文化视野中的戏仿艺术 节 “红色经典”中的戏仿:以小说《沙家浜》为例 一 “沙家浜”故事版本沿革背后 二 从“沙家浜”看“红色经典”的改编与再造 第二节 大众文化中的戏仿 一 图像化:发展领域的拓展 二 多元化:作为文化“魔镜”的戏仿 三 娱乐化:“大话”“恶搞”之风盛行 第三节 文化语境及其文化意味 一 文化语境中的戏仿文体 二 有意味的文化悖论 第四节 戏仿面临的困境与危机 结语 附录 一 论“重述神话”的创作机制及其价值取向 ——以奔月、射日的“重写”为例 二 消费文化视域下“重述神话”价值辨析 三 论新时期小说戏仿叙事的演变及类型 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戏仿现象研究述评 五 大众文化中文学经典的戏仿和改编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当代戏仿文化研究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张悠哲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83813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48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239000 |
| 出版时间 | 2021-07-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1-07-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6.7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