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
内容
编辑推荐

真实性与朴素性:西藏,是一个对许多人充满诱惑的地方。壮美的雪域风光,危耸的皑皑雪峰,恢弘的自然造化,美丽的,迷人的名山湖泊,丰富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文化,引天下人心仪神往,令海内外众多游客留恋忘返。本书以作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第一手材料及一颗对西藏深深眷恋之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远离近代文明,但又绚丽多姿的文化世界。在这个雪山环绕、历史久远、传说弥漫、古迹遍地的世界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超自然错综复杂、相互渗透、交错,构成了多重、多样、多层次、立体的文化结构,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凌仕江继《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一书蜚声文坛之后的最新散文作品结集。

飘逸的文字,唯美的思想,圣洁的青春,心灵的言说,动感的年代,虔诚的生活,犹如布达拉金项折射出的缕缕阳光。雪山上盛开的格桑梅朵;赶着牦牛闯进圣地拉萨的阿里女孩;少年的诗恋十四次往返米拉山的敏感与淡泊;可可西里藏羚羊比月光明亮的眼睛;藏北五百年前的春天述说着青铜少女的游牧往事;尼洋河畔的边关心语;高原上的小木屋翻动着旧年的家书;雪域地平线,蓝色的雪风吹动亿万斯年的风马旗,带给读者无限空间。

一篇篇美文就像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叫人思绪纷飞,给人心灵慰藉,使你获得神的力量……

这是一个青春飞扬的年轻人在西藏从军十二年来带给读者的一份最厚重的礼物,当你邂逅这些比老阿妈手中捻的羊毛团还洁白的云朵,仿若就回到了故乡天堂。

目录

许多人的故乡

——序凌仕江《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郭小东/1

写在前面:西是天,藏是堂/1

一、梦里故多飞花丝雨

一棵刻着我名字的树/2

最纯真的时光/7

蚂蚁搬家要落雨/10

蝴蝶蜻蜓:一样的货色/14

乡村物语/17

糖是苦涩的谎言/25

彩色对黑白的情意/31

永远的叮叮糖/34

一口井的年龄/39

树下孩子观马戏/42

水田的水田/44

幺女/50

于小曼走了/58

张恨水的崇拜者/62

三浦友和的毛衣/66

吉他·尘埃/72

这年头的爱情/75

背对父亲/78

夜读家书/82

我的乡下挨了城市一枪/84

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97

在我的乡下/104

二、青春枕着西藏入眠

往返米拉山/122

旋转的布达拉/136

鹰就一个字/142

藏北五百年前的春天/144

仰望宗山/148

神的风景/154

想家的时候在林芝/1 55

表情最自然的演员/1 57

林芝琐忆/159

墨脱的哭泣/166

当阳光和雪在雨中相遇/171

风过可可西里/175

2002年的五片雪/178

少年的诗恋,183

高原上的小木屋/191

青藏的阳光/197

回到拉萨/200

塔克逊的春天/206

最后一片绿叶/21 1

哲蚌寺:雪与彩虹做的童话/214

有个女孩想去西藏/220

西藏只是一种味道/224

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228

昌都姑娘/ 232

我孤独地漫游,像-朵云/235

两个士官的对弈/239

在雪山上舞蹈/243

我看见珠峰在移动/249

想起那个吹鹰笛的藏族老人/255

感念西藏边防/259

三、站着也是一种胜利

一个故事两个人/282

从前的诗句哪里去了/286

乘着光阴的翅膀眺望/293

一纸青春在回忆中摇曳

——致新加坡读友黄宁宇/296

大连吹来凉凉的风/300

文字是我的拐杖/304

站着,也是一种胜利

——战士青年作家凌仕江访谈录/309

后记:我的孤独你懂不懂/315

试读章节

      旋转的布达拉 我瞻仰布达拉,我转动布达拉。 布达拉藏匿着历历在目的阴影,墙壁内侧全部用宝藏垒成光闪闪的眼睛,谁在沉睡的酥油灯下声声吟唱?捧读经文的人,为何看不清脸,轮回了一个又一个季节的转经筒,在人声鼎沸中渐渐地幻灭成夕阳西去的一抹暗影?历史的宫殿在蓝星球上旋转了多少漫漫岁月?我不得而知。

许多年来,有一个痴心妄想的诗人无数次走过它的广场,发现布达拉从来都不曾为自己的仰望静止一刻。墙外的阳光,落落大方。

那么多手掌贴着它的肉体。

那么多喧嚣呼吸它的灵光。

那么多箭头伸缩它的内部。

——它懂得百无聊赖的人间吗?我把自己站成阳光挂靠大地的影子。在一座明亮如水晶铺盖的广场上,两手空空地站在布达拉的眼睛里。站在远远的地方,慢悠悠地观望着一些形式多样的人和一座圣殿的红与白。

我看见的布达拉是旋转着的。

你很可能赞同,或保持怀疑。

其实,这真的一点都不重要。

每天下午五时后,当拉萨河水被轻轻的风吹出皱纹,一座城市年轻的面庞便开始慢慢变老。这微不足道的变化,足够让我把一个有皱纹的城市比喻成一个红光满面的老阿爸——他手持转经筒,眼睛闪亮,一只手就可以把一个世界转动。 ——布达拉是他的灵魂。 多年来,他成了我一意孤行的养父。 在一些灯火的蔓延中,我看见他的背影缩进一座神秘的宫殿。我移动脚步,在一座寺院的背后等了他十年。我一直想问问他:有关布达拉,你都知道些什么?

可他一去不还,像一个隐居者不闻墙外的风驰电掣。

从此,每时,每刻,每地,想起他,布达拉就永无休止地旋转。我双手合十,一本青史在红白的墙角被风吹动。一夜读不完一贞,一天总要收藏一夜,布达拉把我转成了蓝高原上的一块九眼石。那是我专注的眼神吗?

十年仰望,久经阳光蒸发的泪水湿不透红山上的一块石头。旋转的宫殿呵,你是哪一天从地上冒出来的呢?你客观地存在一个诗人的心里吗? 布达拉—— 在异乡,我常常问你:你可懂得一个孱弱青年对另一个孱弱青年的崇拜——在强悍的蒙古军队的押送下,在冬季冰天雪地的青藏高原上,在远离家乡举目无亲的荒滩野岭中,你还有旺盛的创作欲望吗?你是哪一天走出布达拉之门的?有人说你只走到青海就死了。关于你死与没死,史册上早已出现疲乏的争论。对此,我把回答的权利统统交给一座宫殿的一扇扇小天窗,我坚信布达拉一定知道你是英年早逝,还是晚年圆寂? 、旋转的石梯传来《在那东山顶上》,可你的肉身却已无处可寻!我只能面对布达拉神态自若地思索,一颗诗魂怎样从一座宫殿出发?一缕青丝在西藏的雪山冰河上飘飞,一面旗帜在浩瀚的青藏高原上招展……

这时,布达拉在我眼里太陌生了,里面全是些我搞不懂的长短不一的经文。在一个阳光和尘埃等同的地方,我阅读了它十年,没有译出一个圣洁的字和词。我突然感觉我怀旧的手是该为它写下一个字的时候了,可远古的液体流淌呈红色——

我还能给过去涂抹些什么——

激情的山峰伫立死亡的高度——

灵魂——

仰望成——

一种怀念的姿势。

后来,我强迫自己放下手中的书本,换一个角度观看布达拉。我爬上布达拉斜对面的药王山上,坐下来,看着绛红与雪白组合的布达拉墙面,想出些既伤脑筋又让自己答不上的问题来。旋转的宫殿在一双双手掌的擦拭下,深一层浅一层的隐蔽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强烈的紫外线冶炼了自然太多的悲剧成分。很多时候,通过外部的空气染进西藏的人,首当其冲的地方就是我眼前的布达拉——

布达拉成了一个女孩走进西藏的一枚路标。

这个女孩收到那个男孩从西藏寄给她的明信片。明信片上的风景是五个佛态的裸男坐在雪地,面对布达拉双手合十朝拜的背影。明信片的背后只写了一行字:旋转在布达拉的石梯上。

女孩看了这句话很激动,西藏究竟是什么样子?布达拉里面究竟贡奉了多少黄金白银?男孩是否能顺利攀上布达拉金顶?假如旋转的石梯被一纸神祗禁通,男孩一个人能不能改坐电梯,直上布达拉金顶拍照留念?

仅仅一句“旋转在布达拉的石梯上”就带给了女孩无限的幻想。女孩相信男孩自始至终是为着一枚路标诚恳地踏上西藏之旅的。因为西藏的遥远,旋转在布达拉石梯上的那个男孩更是遥远的。女孩反复念着留在明信片上的寥寥数语,仿佛看见了男孩那一派渴望远游,拒绝庸碌、不恋都市的作风;也看见了男孩怀揣一张揉得破烂不堪的地图,背着行李包,远离市井的拥挤和喧哗,一个人羁旅在布达拉浪漫的影子。那的确算得上从容,也很超然。 不过那已是几年前的事了。 男孩留在了西藏,虽然削掉了一头乌发,但仍走不进那群绛红的身影。 女孩现在渴望到西藏遥远一回。去寻那个音讯全无的男孩。去问问布达拉:有没有看见一个男孩的踪影—— 他说他旋转在布达拉的石梯上。 那仍是几年前的事。 女孩终于踏上西去的列车,郑钧正在唱《回到拉萨》。 女孩第一次“触电”西藏就是通过郑钧那破嗓子里送出的“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女孩一遍遍地想着拉萨,想着那个他和布达拉,女孩由此开始向着那枚路标挺进。

布达拉堆积如山的故事是否含有太多虚构成分?历史的声音都躲进了坚硬的石头。所有的肉体都被日光刻上了一个个印记,额上的布达拉闪耀着血的光芒。

太阳在旋转,月亮在旋转,经筒在旋转,歌声在旋转,舞蹈在旋转,旋转的女孩看见了旋转的布达拉。

可那个旋转在布达拉石梯上的男孩不见了踪影。

女孩席地而躺,布达拉成了她遮盖风雨的伞。

跨世纪的礼拜天,我又看见那个金发飘摇的女孩躺在布达拉脚下的草地上,她真像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幸好那时正值山上的小雪刚刚抒怀的盛夏,很难想象到了寂寥人散的冬日她遇见大雪落幕怎么安身?她的生活多么的执著和艰难。第二天,我决定去看看女孩。不料,草地无她身影。在人影晃动的广场,我看见女孩咬着干硬的奶酪权当幸福的早餐,手里托着一大盒巧克力正在喂养那些站在人头和肩膀上观望布达拉的白鸽子。

我不免感到惊讶,女孩仅靠一枚路标只身来到拉萨,不问君归,只喂鸽子?这不禁让我想起那句流传于西藏聂荣的谚语:“奶酪未形成酪浆平静,男孩未成熟女孩安全。”

我想象着布达拉该为女孩这一善举会心一笑的。看了看女孩的表情,我又把目光迅速转向布达拉。布达拉仍是布达拉,女孩却不是女孩。她老了,脸上照样露出少女的微笑,她接受我的目光后,清脆地笑了一声——

那可是草长莺飞的声音,轻轻如风拂过。

一切原来如此,只是心里不想去说。

——那个隐居者终于张开了口。

他问:昨天你是否来过?明天的明天,已不会太多。

我突然感觉布达拉宫在眼前清晰了一瞬,即刻又旋转得看不清人的影子了。布达拉,世界的巨轮,转动多少昨天的烟云和今天的辉映。无论布达拉怎么旋转,作为旁观者,我只是一道静止的风景,想着夜来临时,那个在宫殿里吟诗的青年,想着他奋斗后的失败,惨遭不能回家的无奈,我不禁沉吟。

一本来临之书,一本归去之书——旋转的布达拉。十年之前我亲近你,十年之后,我颤抖的手仍解不开命运迷途的密码。 跨世纪的礼拜 我用仰望走过你的广场 旋转的布达拉 血管里流着苦难和梦想 红的,阳光辐射的语言 白的,纯洁如水的灵魂 仓央嘉措的情歌呵 苍穹就要圆寂心窝

P136-141

序言

我的孤独你懂不懂

  

  一

这是一个分手的季节

熟悉的脸孔突然变得有点陌生

想要发给你的短信

就像落叶化成了垃圾

一个人站在原来的世界

每次心跳都呼唤着你的名字

分手之后

你的爱又将给谁

转眼之间

我们都被时光的洪流甩在了昨天

谁知明天究竟会是什么颜色

  二

这首歌是我在西藏走过十年孤独的阳光隧道之后一瞬间唱出来的,其实我在唱出这些歌词的时候,我的眼前已魔幻般地飘出许多忧伤的雪花来。当我将这些不确定的音符唱给从前和现在的那些从不懂得节制的青春的时候,我听见一地花瓣在东风中破裂,最后只看见孤立的玫瑰枝独自停在萧瑟的风中——

蜜蜂远去了,鸟儿远去了,时光断裂了,我们不知不觉长大了……

     三

有人说,记录现实,很多时候是为了改变现实。

走出西藏一年多(2002年11月—2004年9月),在川南平原的大地上,我随时都在见证一些来不及记录的事件发生。而我往往能记录的都是些跟随时光跑得无踪影的事情,除了近距离的西藏之外,很多都是与我童年的乡下有关的一些事情和场景,它遥远得仿佛只能在我眼前漂浮。我不喜欢记录正在发生的事件,那是新闻爱好者的事,那些事件的发展总是很容易左右我的眼睛,比如说战争状态,我很难过早给它一个定论。

我首次将部分有关我乡下的故事摆在了读友面前。

从写作的意义上来讲,我很想还原一个地方的真实性,包括它的语境,但这的确很难。从小我就对故乡的语言产生过疑问,到了我写作文的年纪,我总是无法将村人们说的话原原本本地落到方格纸上,这让我十分苦恼。

小时候,我的家乡话讲得很糟糕,大人们听我讲话总皱眉头,说我太书生气。我纠正过他们的不是,认为大人们一直在犯错,语言学的错,他们在生活的背后说过很多生活的话,可我在字典里翻了一遍又一遍,却找不到一个字来代替那些话的大概意思。

离开村子,到过很多很远的地方,常有人问我是哪个地方的人,我回答:自贡。他们总用怀疑的眼光看我一阵,然后模仿我故乡人的口音说“制(自)贡”。很多时候,很多人甚至不当我是四川人,原因是我不仅说不出像他们所说的吃盐不要钱的自贡人说的“制(自)贡”,甚至就连外地人认为很好听的四川方言,我也无法正确地使用。

我自认为我对文字的敏感是从小时候开始的……

我也不是第一个走出乡村的孩子,但我却是乡村最后一位守望者。那些喜出望外的年轻人携带着大堆方言走出乡村,带回来的只是变味的乡音。我的部分文字想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我已经找不回那些地道的乡音,它们消失在城市的某一条大街上,当有一天我再次抚摸乡村的时候才发现《我的乡下挨了城市一枪》。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认为你能把百分之百想表达的情感落到纸上有百分之五十像自己想要说的话就相当不错了,外国人说我们中国人连自己的字都搞不懂,看来中国的文字的确是博大精深,其包容量是不该为人所限的。

可平时老师教我们理解文字的意思却相当有限……

        四

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的青春曾像骏马一样在那里驰骋,当我穿梭在平原,回眸茫茫青藏的时候,那个青春骑手留在雪地的蹄印早已模糊。在无战事的岁月里,我选择了以笔为枪,但这支枪并没有换取我个人的和平。几番挣扎之后,我习惯了像蚂蚁一样在黑夜里靠忍耐谋取生存,靠泪水加委屈摸索前进的方向。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它的空气不一定全部纯净,不过用透亮的眼睛去观察世界,总能发现些比纯净水更纯的水,比透亮更透亮的词汇,所以在最无助的时候,我常常只能用左手温暖右手——

我的孤独你懂不懂。

我的心总是无法平静地面对西藏,我对西藏的情感总是越过雪山草地,在三万英尺的距离堆积成一片片云朵,云在飞,心也在飞,飞过故乡,飞过天堂,我看见天蓝海也蓝!如果你感受到了这种味道,我的灵魂就可以上升,如果你能与我同唱这首歌,我的梦想就可以飞翔——

        五

神速的阳光

打在红光满面的西藏

蓝色的雪风

吹动亿万斯年的风马旗

格桑花开在我的手指上

经幡卷进你的灵魂中

我伸手触摸的天堂呵

你为何蓝得叫人心碎

叫我忧伤

蓝丝绒飘在我的回忆里

云朵落在你的雪山下

我伸手触摸的天堂呵

你为何蓝得叫人沉醉

叫我冥想

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

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

           凌仕江

         2004年11月11日夜

书评(媒体评论)

  西藏的蓝天是凌仕江耕耘文学的土地。12年的雪域生活,12年的人生体验,12年的文学感悟,终于使他在永冻的热土里迎来了飘雪的春天。

         ——作家王宗仁      西藏散文的青春骑手凌仕江的散文在读者中大获成功,影响遍及各地。文字溶进了雪域千年圣洁的灵光,藏民族音乐及魔幻的宗教音乐,意义恬静深远,自然流畅,使人不知不觉便溶入其中。

         ——新华社记者邹陈东      蓝天之下,高原之上,是我们,是我们满怀激情地看着,那片苍茫天地间的生命在他的笔下流淌。西藏十二年,雁过无痕,却掷地有声。它竟成了他的梦里故乡。在日里在夜里,浅吟低唱: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中国传媒大学郑筱君     《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让人从无厘头的书堆里,抬起头欣赏纯真而富有高尚生活品味的诗意青春,净化城市人已饱受污染的心灵!读凌仕江的散文与其说是体验西藏,不如说是渴望自然。

         ——“中国军旅文学网”站长李不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凌仕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794848
开本 32开
页数 3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2:5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