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丧钟为谁而鸣(中文导读英文版)/海明威作品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丧钟为谁而鸣》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流传最广的长篇小说之一,凭借其深沉的人道主义力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与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亚堕入爱河,藉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在三天的时间里,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在炸桥的撤退途中,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自己却被炮弹炸断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丧钟为谁而鸣》以其深沉的人道主力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内容推荐

《丧钟为谁而鸣》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1937年,西班牙爆发了以法西斯军人佛朗哥为首的反叛集团与政府军之间的内战。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志愿加入了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为完成炸桥任务,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在那认识了少女玛丽娅,并与她坠入爱河。在三天的时间里,罗伯特经历了爱情与职责的冲突以及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得到升华。在完成作战任务后的撤退途中,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该书自出版以来,一直畅销至今,被译成世界上几十种语言,并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书中所展现的故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无论作为语言学习的课本,还是作为通俗的文学读本,《丧钟为谁而鸣(中文导读英文版)》对当代中国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了使读者能够了解英文故事概况,进而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水平,《丧钟为谁而鸣(中文导读英文版)》在每章的开始部分增加了中文导读。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附录 人物、地名表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一个叫罗伯特的美国志愿者正趴在树林里的山坡上观察着地形,同时向身边的老向导安瑟尔谟打听着这里的岗哨和桥的位置。罗伯特告诉向导要把炸药埋在合适的位置,以便炸毁桥梁,而老向导则承诺为罗伯特提供足够多的游击队员。

两个人一起朝着游击队藏身之处进发。途中遇到了悬崖,罗伯特背着炸药不方便攀岩,老人就自己先上去把游击队长带下来,从攀岩的样子可以看出老向导对这里很熟悉。

罗伯特参加了西班牙共和国军。这种敌后活动对于年轻人而言并不是难事。安瑟尔谟是一个可靠的向导,罗伯特也不用担心同志的信任问题。说到此次执行的炸桥任务,罗伯特更是一个高手。

罗伯特是受格尔兹将军的委派来执行此次任务的。格尔兹将军在临行之前要求罗伯特一定要在战斗开始的时候炸桥,以阻止敌军的增援。罗伯特希望知道具体的时间,格尔兹告诉他这个时间自己也并十分确定,因为整场战役并不完全由格尔兹指挥。格尔兹抱怨了一番,接着反复强调了在战斗开始的时候炸毁桥梁的重要性。

格尔兹将军又向罗伯特交代了一些战役部署,嘱咐了一些细节,不过罗伯特觉得关于其他部署自己还是知道得少一点儿更好。两个人布置完任务之后开了几句玩笑,格尔兹将军还请罗伯特喝了点酒,罗伯特便离开了格尔兹将军的营地,这一次见面其实是罗伯特最后一次见格尔兹。

安瑟尔谟带来了游击队长帕博罗。帕博罗确认了罗伯特的身份之后,询问起了罗伯特这次的任务。当得知罗伯特要在这里炸桥梁,帕博罗并不同意,因为帕博罗坚持的原则是狐狸的原则,即不在住地区域搞破坏,否则会被敌人从住地赶走。

老向导对此很愤怒,训斥了游击队长。游击队长带着这两个人前往住地,经过树林的时候见到了帕博罗的马匹,有的是从敌人那里夺来的。帕博罗很有本事,除了夺取马匹之外,还炸毁过火车。

对于在这儿炸桥的事情,帕博罗还是表示反对,因为这会影响自己队伍在这个地方的安全,安瑟尔谟认为帕博罗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由于急于赶路,他们不再争论,三个人继续上路。但是罗伯特心里清楚,帕博罗是不会完全配合的。罗伯特只好白嘲,以开导自己不再胡思乱想,放松心态。

第二章

罗伯特和老向导跟着游击队长来到了藏身的营地,这个地方果然隐蔽得很好。在营地的洞口一个名叫拉菲尔的吉普赛人正在削木棍,拉菲尔告诉罗伯特这是用来抓狐狸的。安瑟尔谟告诉罗伯特吉普赛人总喜欢夸大事实,其实那是用来抓兔子的,吉普赛人会把大象说成坦克。拉菲尔不以为然,宣称自己要搞到一辆坦克让安瑟尔谟见识一下。

罗伯特说自己可以用炸药帮吉普赛人搞到坦克,这激发了拉菲尔的兴趣,准备吃饭的时候还一直追问罗伯特。大家一边喝酒一边等着开饭,罗伯特给大家分了烟,帕博罗以前在和他一起炸火车的共和国军派来的爆破手卡什金那里见过这种烟。卡什金是罗伯特的战友,罗伯特告诉帕博罗他们卡什金在炸完火车后不久就自杀了,具体的情节并没有细说,罗伯特知道那是因为卡什金的心理状态已经不适合做敌后破坏工作了。

大家开始吃饭了,玛丽娅端来了各种食物。这个女孩儿引起了罗伯特的注意,他上下打量着女孩儿,尤其是女孩儿被剪短的头发。玛丽娅发现罗伯特在看她的头发,就招呼罗伯特赶紧吃饭,罗伯特借机和女孩儿聊了起来。从吉普赛人那里罗伯特了解到这个女孩儿是当时在炸火车的途中救出来的,罗伯特告诉玛丽娅自己是接替卡什金来执行任务的。罗伯特夸赞女孩儿长得漂亮,还打听起玛丽娅是谁的女人。这让玛丽娅很不好意思,红着脸回到了山洞。

女孩儿走后,吉普赛人聊起了他们的游击队长——帕博罗过去很勇猛,现在却不复当年了;相比之下,帕博罗的妻子则更加生猛。吉普赛人还向罗伯特炫耀了他们缴获的一挺轻机枪,拉菲尔对这支枪很好奇。接着,罗伯特又得知,原来这个女孩儿正是在帕博罗妻子的坚持下才救出来的。安瑟尔谟也说那次炸火车很艰苦,拉菲尔把详细的战斗经过告诉了罗伯特。

这时候,帕博罗的妻子来了。罗伯特觉得这个女人值得信任,便把炸桥梁的任务告诉了帕博罗的妻子,帕博罗的妻子积极支持这个任务。帕博罗的妻子还跟罗伯特聊起了玛丽娅,帕博罗的妻子觉得玛丽娅对罗伯特有兴趣,而帕博罗可能在打这个女孩儿的主意,所以希望罗伯特能带走玛丽娅,罗伯特最终答应了帕博罗妻子的请求。帕博罗的妻子会看手相,她在罗伯特的手里发现了一点儿异常,却没有告诉罗伯特。罗伯特带着安瑟尔谟去查看桥梁位置,而帕博罗的妻子则负责召集步枪手和其他隐藏的人马。

第三章

罗伯特和安瑟尔谟终于在傍晚的时候赶到了离桥很近的树林里。避开了刺眼的阳光,罗伯特仔细察看了这座桥梁的结构,在笔记本上勾画着爆炸的计划草图,还进行了炸药用量的计算。罗伯特还用望远镜细致地观察着离他们比较近的岗哨的情况——在望远镜里士兵和桥一目了然。安瑟尔谟跟罗伯特示意到时候应该干掉这个哨兵,罗伯特点头同意,又询问了另一个岗哨的士兵人数和位置。

得到了想要的情报资料后,罗伯特决定趁哨兵不注意的时候进行撤离。看着哨兵走向了另一个岗亭,天也黑了下来,罗伯特和老向导准备离开,这时飞来了一队飞机。罗伯特用望远镜看到并非自己人的飞机,老向导却觉得是自己人。罗伯特没有告诉安瑟尔谟真相,只顾着带着安瑟尔谟返回营地。在路上,老向导一直在为共和国的空军感到自豪。

安瑟尔谟邀请罗伯特战争胜利以后再到这大山里来打猎。老头很喜欢捕杀动物,却不喜欢杀人。说起打猎的那些战利品,老头非常开心,还特别提到了一个熊掌。熊在吉普赛人看来是兄弟,罗伯特告诉老头印第安人也这么认为,老向导却不在乎。安瑟尔谟不愿意杀人,觉得那是罪过,但是为了完成任务,老向导也杀过人的。

罗伯特认为有战争就必须要杀人,安瑟尔谟倒觉得让那些奴役别人的人下辈子也尝试一下被奴役的滋味更好,就当是教训了。安瑟尔谟没有真正打过仗,战斗开始的时候他总是想逃,罗伯特告诉安瑟尔谟自己会安排好具体的任务执行和战斗过程,这才让安瑟尔谟安下心来,但是罗伯特却对这个任务产生了厌恶的情绪,因为肯定会有战友为之牺牲。

罗伯特忽然想到了那个女孩儿玛丽娅,喉咙便有些不自然,于是继续和老向导赶路。他们遇上了游击队的哨兵,这个哨兵叫奥古斯汀。这个哨兵向罗伯特要口令,罗伯特自然不知道,幸亏安瑟尔谟认识这个哨兵,才被放了行;哨兵还托罗伯特给营地的人带话,派一个知道口令的人来接岗——奥古斯汀饿得已经把口令都忘了。奥古斯汀问起了罗伯特的任务,表示愿意炸毁桥梁,迁出这个地方,最后还特地嘱咐罗伯特要看好自己的炸药,因为炸桥这个任务必然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听了哨兵的劝告,想起之前也有人提醒过,安瑟尔谟觉得情况变得比预想中要坏,也提醒罗伯特做好相应准备。

P1-41

序言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

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而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这样的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这对海明威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高中时期,他就开始在校报上发表短篇小说,表现出很高的创作天赋。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在此受到了良好的训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而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数不清的伤痕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第一次世界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1926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受到文学界的广泛关注。1929年,他发表了他的代表作之一——《永别了,武器》。这是一部出色的反战小说,标志着海明威在艺术上的成熟,并且奠定了在小说界的地位。1940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52年,他出版了《老人与海》,该小说获得了当年普利策奖,由于该小说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对于这一赞誉,海明威是当之无愧的。获奖后的海明威患有多种疾病,给他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之后他没能再创作出很有影响的作品,这使他精神抑郁,形成了消极悲观的情绪。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0世纪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出版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等作品。《太阳照常升起》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除《太阳照常升起》之外,《永别了,武器》被誉为“迷惘的一代”文学中的经典。20世纪30_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他创作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还发表了《法兰西斯·玛贝康短暂的幸福》。20世纪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其代表作就是影响世界的文学经典《老人与海》。

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写作。他写作时,还有一个常人没有的习惯,就是站着写。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海明威是一位具有独创性的小说家。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洗练含蓄的新散文风格;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之后有许多欧美作家在小说创作中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海明威也是一位颇受中国读者喜爱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都有中译本出版,他的作品是最受广大读者欢迎的外国文学之一。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决定编译“海明威文学经典系列”丛书,该系列丛书收入了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丧钟为谁而鸣》和《流动的盛宴》五部经典之作,并采用中文导读英文版的形式出版。在中文导读中,我们尽力使其贴近原作的精髓,也尽可能保留原作故事主线。我们希望能够编出为当代中国读者所喜爱的经典读本。读者在阅读英文故事之前,可以先阅读中文导读内容,这样有利于了解故事背景,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我们相信,该经典著作的引进对加强当代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书主要内容由王勋、纪飞编译。参加本书故事素材搜集整理及编译工作的还有郑佳、刘乃亚、赵雪、熊金玉、李丽秀、熊红华、王婷婷、孟宪行、胡国平、李晓红、贡东兴、陈楠、邵舒丽、冯洁、王业伟、徐鑫、王晓旭、周丽萍、熊建国、徐平国、肖洁、王小红等。限于我们的科学、人文素养和英语水平,书中难免会有不当之处,衷心希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丧钟为谁而鸣(中文导读英文版)/海明威作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海明威
译者 王勋//纪飞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282600
开本 16开
页数 5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98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图书小类
重量 0.9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319.4:I
丛书名
印张 3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