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列子(精)/经典图读
内容
编辑推荐

《列子》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诸子道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列子》中的哲理散文、寓言故事,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表达追求美好理想的,有《终北国》、《穆王西游》等;表达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有《黄帝神游》、《力命对话》等;反映高超技艺的有《偃师造人》等。本书以图文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这些经典,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你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

目录

导言

前言

天瑞篇

黄帝篇

周穆王篇

仲尼篇

汤问篇

力命篇

杨朱篇

说符篇

试读章节

《黄帝书》日:“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形,必终者也。天地终乎?与我偕终。终进乎?不知也。道终乎本无始,进乎本不久。有生则复于不生,有形则复于无形。不生者,非本不生者也;无形者,非本无形者也。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画其终,惑于数也。精神者,天之分(fen);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黄帝日:“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译文

《黄帝书》说:“形体运动不产生形体而产生影子,声音运动不产生声音而产生回响,虚无运动不产生虚无而产生实有。”

形体,是个具体事物,必然要终结。天和地会终结吗?它们将与我一起终结。终结有穷尽的时候吗?这就不知道了。“道”这个东西,终结在本来就没有开始的地方,所以无所谓开始,也无所谓终结;穷尽在本来就没有形态之上,所以本无形体,也无所谓穷尽。事物的存在将返回不存在,有形体将转化成无形体。先有存在而后又死亡的具体事物,并不等于永恒不灭的实体;先有形体而后又无形体的具体事物,并不等于无形无象的本原。存在的具体事物,按自然法则必然要终结。终结的不得不终结,正如存在的不得不存在一样。如果想要事物永远存在下去,截止其终结,那是对客观的自然法则不理解。

精神,是天所具有的;骨骸,是地所具有的。属于天的精神轻盈而离散,属于地的骨骸重浊而聚合。精神离开形体,便各自回归它们的本原,所以称之为鬼。鬼,就是归的意思,返归它的本原。黄帝说:“精神进入众妙之门(即元气变化万物之始),骨骸返回地根(即物质的本原),我的形体和精神还有什么存在呢?”

P9

序言

李伟国

图也好,文也好,都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和知识的手段。追根溯源,图画还早于文字。早在人类还没有发明文字的远古时代,就有见之于陶器、岩壁等处的图画。许多民族,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介于图和文之间,汉字“人”、“车”、“马”的最初形态就是简单的图画,一看即懂。有趣的是,“文”的最早的意义与图有关。彩色交错为文,《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日文。”又《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文”具有文字、文辞的意义是从春秋战国开始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中国最早的字典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其中的“文”和“字”与今天的“文字”这个词的含义已经接近,据作者自己的解释,“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则“文”还是指象形文字。

在文本的制作中图和文本来就是不分家的,中国古代有所谓“左图右史”、“河图洛书”之说,又有上图下文、下图上文、前图后文等做法,连纯属于图的中国画,有时也会题上长长一大篇的文字,诗(或文)、书(书法)、篆刻(既是文字,也是图画)和画完美结合,妙趣无穷。根据历史故事、文学作品等作画,也古已有之。从敦煌出土的遗书来看,唐五代的佛教讲经文、变文中每每配有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佛画。为《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小说配画,宋元明清以来亦延绵不绝。

但是在有文字、有书籍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书中文和图的发展不太平衡,基本上是文多图少,文精图粗。做书的人并非不想以色彩斑斓的精美图绘来丰富其表达方式,之所以只能做到刻版画、套数色的程度,其主要原因恐在于艺术品和实景的拍摄、制版和彩印技术发展缓慢。

近代以来,随着上述三项技术的飞速发展,图画,特别是彩色图画在书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几乎纯由图画组成的书籍也出现了,过去的文史名著,也被配上各种性质的插图重新出版。当然,技术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们的需求,世界本来就是多彩的画,有许多知识,非用图画、彩照来表述不可,而优秀的图照又可供人欣赏,怡悦性情。

如果从文图关系的角度去考察,现代的书籍大体可以分成这样几种:有文无图,或偶有卷前图;以文为主,文中插图;图文并重,图文并茂;以图为主,文为图注。如绘画、摄影作品,文物图录,景点风光,人物写真,连环画,看图识字等等,都是以图为主的;科学论著、历史著作、诗歌小说等等,则大多以文为主。

自从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以来,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策划、编辑和主持出版了大量图文书,有成功的,也有平平的,有经验,也有教训。其间如《诗与画》系列、名家彩绘四大名著系列、中国文物定级图典等等,都在读书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与此同时,在中国读书界,有一些人对图文书中间的泡沫和虚火也提出了批评。但不管图书市场上图文书的势头如何沉浮,我的热情始终没有消退,因为我坚信我所策划的图文书虽然形态各异,功用有别,其间绝无泡沫的成分,所升亦绝非虚火。进入新世纪以后,我的头脑里又出现了一套新的图文书,我将他们取名为“经典图读”。这套书的第一个特点是,所收均为脍炙人口的中国古代经史子名著(其中有些图书同时也被公认为文学名著),其第一批选目有《论语》、《孙子兵法》、《庄子》、《列子》、《山海经》等。第二个特点就落在“图读”二字上,既是图文书,自不免要配置大量的图片,而这些图片主要是帮助读者理解原著的。我们常常将欣赏美术作品叫做读图,确实,图也是可以读的,读其内容,读其技法,读其气韵,但这里的图读主要不是读图,而是借助图来读文,在读文的时候读读图,在读图的过程中对文本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这套书的第三个特点是,书中所配之图,既有流传有绪的文物图照、版本图录等,也有请当代高手绘制的意境图、写实图等,品类繁多,通过精心编辑,将看似头绪纷繁的大量图片合理而有机地分配到全书的各部分中去,竞尔井然有序,相得益彰。而每一种书在配图片时又根据其特点各有侧重,比如《论语》以文物图照为主,新制图绘为辅,在《庄子》中则当代丹青高手的创作画明显占了上风,《孙子兵法》和《列子》介于两者之间,《山海经》最为特别,全书的图绘出于孙晓琴一人之手。这位女士的绘画艺术虽然尚未广为人们所认知,但她与沉迷于《山海经》的先生王红旗夫唱妇随,对于《山海经》的理解,自然高人一筹。古往今来,为奇书《山海经》绘图者代不乏人,但今人的条件和眼界不同于古人,其所绘形象较古人更符合原著的意境,应该是没有疑义的。需要说明的是,图读虽重在图文的结合,但对于经典文本本身,亦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论语》的注释和译文,为《论语新解》的作者赵杏根先生新撰,《庄子》的译文采用了著名学者陈鼓应的作品,《列子》的译文,由来可泓先生提供,《孙子兵法》是由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专家整理的,除了注释、今译外,还有英语译文,《山海经》由王红旗整理并作了研究性的解析。

知识的表达手段越来越丰富,这是不可阻挡的进步趋势。现在何止图文书,自从有了电脑以后,文字与动像也早已结合了起来,知识不仅可以以本身的逻辑体系被表述,还可以由某种程序分解为一个个点,随意组合,随意查检。图不仅可以补充文的知识,还可以让文的知识更容易被接受。图文书是快节奏和知识膨胀时代的宠儿。人们在轻松读图的同时,也将使自己的右脑得到进一步的开发,通国图文动像接受各种知识的人类将既能用左脑思考,又能用右脑思考,变得更加聪明,不知道还会创造出什么更为高级的玩意儿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列子(精)/经典图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来可泓等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11805
开本 16开
页数 16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3-10-01
首版时间 2003-10-01
印刷时间 200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66
17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4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