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教美文集/佛语禅心
内容
编辑推荐

“佛语禅心”丛书是一部中国佛教文学经典作品选集,由南开大学张培锋教授主编,总计六册。张培锋主编的《佛教美文集/佛语禅心》为丛书第四本,内容主要是历代高僧的山水游记,可视为一部别具一格的古代散文集。编者对所收录的作品作出了详细注释,是一部适宜于普通佛教文化爱好者收藏与阅读的图书,还能对中国佛教文学研究产生推动作用。

内容推荐

张培锋主编的《佛教美文集/佛语禅心》精选历代僧俗阐发佛教之散文作品,包括论、序、记、赋、传、疏等各类文体,体现中国古人对佛教之深刻理解与发挥,展现佛教文道合一之精神。

目录

《喻道论》(节选)

《十二门经序》

《沙门不敬王者论》(节选)

《答桓玄劝罢道书》

《肇论·物不迁论》

《维摩诘经序》

《明佛论》(节选)

《究竟慈悲论》

《童蒙止观》(节选)

《破邪论》(节选)

《辩正论》(节选)

《内德论》(节选)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大唐西域记》(节选)

《顿悟人道要门论》(节选)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序》

《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洲序》

《三如来画像赞(并序)》

《天台止观统例序》(节选)

《原人论》(节选)

《裴相劝发菩提心文序》

《东海若》

【附录】《东海若解》

《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

《新收一切藏经音义序》

《宗镜录》(节选)

《永明寿禅师垂诫》

《法藏碎金录》等(节选)

《改祭修斋疏文》

《中庸子传(上)》

《净土十疑论序》

《与苏轼书》

《黄州安国寺记》

《东坡志林》(节选)

《梦斋铭(并叙)》

《翠岩真禅师语录序》

《示禅人》(节选)

《禅本草》

《炮炙论》

【附录】《净土本草》

《林间录》(节选)

《智证传》(节选)

《题让和尚传》

《示莫宣教(润甫)》

《云卧纪谈》(节选)

《罗湖野录》(节选)

《和渊明归去来兮》

《西归口颂》

《识山堂记》

《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序》

《楞严外解序》

《云谷号说》

《无念字说》

《云居庵铭并序》

《宗乘要义》(节选)

《三教平心论》(节选)

《重刻护法论题辞》

《净土指归集》(节选)

《六度解》

《往生集序》

《竹窗随笔》(节选)

《长松茹退》(节选)

《石门文字禅序》

《紫柏老人全集序》

《云栖莲池宏大师塔铭》

《西方合论叙》(节选)

《洗心说》

《念佛即禅观论》

《修净土忏并放生社序》

《阅藏知津自序》

《答客难》

《耳澄说》

《清响说》

《松隐说》

《读中庸别》

《悯客》

《普说》(节选)

《自惺说》

《为龙泉寺募造藏经楼启》

《观未来》

《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圆图跋》

《仁学》(节选)

《惟心》

试读章节

【注释】

【1】孙绰(314~371):东晋中期思想家。太原中都(位于山西)人,字兴公。少有高志,博学善诗文。初抱栖隐之志,居于会稽,广游山水。后入仕途,官至廷尉卿,喜与高僧交游,笃信佛法。永和九年(353)参加兰亭之会。好老庄之学,且精通佛、儒,其文章被评为一时之冠。著有《论语集解》《老子赞》《喻道论》《道贤论》《天台山赋》《遂初赋》等。事迹见《晋书》卷五十六。《喻道论》是中国较早的系统阐发佛理的著作,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三,主张佛、儒一致,序文首先说明佛、儒之不同,佛教为超俗,而儒教为世俗之教。正文则叙说我国古圣贤亦有报应之说,与佛教报应说仅说法有异,并主张出家为大孝。

【2】旌叙:表扬而录用为官。《宋书·刘真道传》:“宜蒙旌叙,劳慰存亡。”

【3】这一段阐述明报应之理,可以有助于人心和教化。

【4】道家明忌:《史记·陈丞相世家》:“陈平日:‘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

【5】结草之报:《左传》宣公十五年: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日:“必嫁是。”疾病,则日:“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日:“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日:“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6】子都守信:《太平广记》卷一六六《义气》:“魏鲍子都,暮行于野,见一书生,卒心痛。子都下马,为摩其心。有顷,书生卒。子都视其囊中,有素书一卷,金十饼。乃卖一饼,具葬书生,其余枕之头下,置素书于腹旁。后数年,子都于道上.有乘骢马者逐之。既及,以子都为盗,固问儿尸所在。子都具言,于是相随往。开墓,取儿尸归,见金九饼在头下,素书在腹旁,举家感子都之德义。由是声名大振。”

【7】坠车之祸:《史记·齐太公世家》:“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厘公时嫁为鲁桓公妇。及桓公来而襄公复通焉。鲁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齐襄公。齐襄公与鲁君饮,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桓公下车则死矣。鲁人以为让,而齐襄公杀彭生以谢鲁。……冬十二月,寰公游姑棼,遂猎沛丘。见彘,从者日‘彭生’。公怒,射之,彘人立而啼。公惧,坠车伤足,失屦。”

【8】弊韩之困:《史记·晋世家》:“惠公之立,倍秦地及里克,诛七舆大夫,国人不附。二年,周使召公过礼晋惠公,惠公礼倨,召公讥之。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日:‘伐之。’缪公日:‘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 六年春,秦缪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日:‘秦师深矣,柰何?’郑日:‘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日:‘郑不孙。’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九月壬戌,秦缪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蔫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日:‘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更令梁繇靡御。虢射为右,辂秦缪公。缪公壮士冒败晋军,晋军败,遂失秦缪公,反获晋公以归。”

P2-3

序言

佛法浩瀚精深,微妙广大。在佛教近三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传人中国以后的两千余年中。涌现出数量巨大的经典文本和演绎佛法宗旨的文学作品,皆演说佛教精深广博的思想,抒发超尘越世之情怀,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汉传佛教的宝藏,而佛教文学则是这座宝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佛教文学的概念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从狭义上说,只有佛教经典之中的文学创作才能叫做佛教文学作品。收于《大藏经》中的诸多佛陀本生、譬喻,乃至诸多大乘经典都堪称精美的文学作品;而从广义上说,既包括那些直接宣扬佛教教义的文学作品,也包括那些受到佛教某种影响,或者利用佛教题材以至在某些方面和佛教有关联的作品,都可以视为佛教文学创作。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不仅历代高僧们翻译了大量富有文学价值的佛经,其他诸如古代高僧名士之间的诗文酬唱、论辩演说乃至一句一偈甚或禅门之一棒一喝,皆包含深厚的文学意蕴,是中国古代文学遗产中价值巨大的无数瑰宝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中土的佛门龙象、历代大德以及广大的信徒,继承并发扬了佛教本有的文学传统,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创造出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佛教文学作品,其创作和传播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原因在于教团内外的广大信众对三世诸佛、诸大菩萨和佛陀教法有着强烈、热诚的信仰之心,文学创作则是表达这种信仰的极其方便、有效的手段。用这样的心灵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必然是杰出的作品,因为它是从吾人真心自然流现出来的,所谓“心光朗照”.“法喜充满”。一个人在这种状态下写出的作品,较之那些矫揉造作的作品要高明很多。历史上很多高僧似乎并没有在文学方面投入太多精力,但是他们写出的作品却相当高明,甚至可以说难以企及,其道理即在于此。

比如佛典翻译文学中艺术水平相当高的“本生”“譬喻”故事经典,不仅生动、风趣,而且具有普遍的训喻意义,它们赞美、宣扬了佛陀在无量的时空中自利利他、大慈大悲的伟大精神和勇于牺牲、济度有情的动人业绩,读来令人感动不已。大乘佛教经典的翻译更不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首楞严经》等语言典雅、义理丰厚的精彩译笔,这些佛典本身已成为中国古代语言艺术的经典和宝库。唐宋以来,禅宗丛林以及好佛士大夫之中更有许多文学修养非常高的人。他们本来就能诗善艺,运用佛门偈颂等形式以及中国传统诗文手法。演说佛法,表达志向,即使从一般诗文艺术角度看,他们的文字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堪称清新隽永。字字珠玑.列于历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中而毫无逊色。佛门中的论辩、说理文字更是文字晓畅,析理透彻,议论滔滔,颇有气势,显示出高超的论辩技巧;禅门语录则随机说法,头头是道,也显示出禅门大德高超的语言技能。明清以来的清言小品乃至名山古刹之楹联对句,皆渗透着“超以象外”的禅意,参悟人生,得意忘言,灵犀一点,心照不宣。总之,佛教文学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佛教自身发展中占有双重的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珍惜。

天津大悲禅院近年来在扩建寺院、营造、建设良好的寺院环境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力求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奉献。有鉴于佛教文学的重要作用,我们诚邀长期致力于佛教文学研究、成果卓著的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培锋教授担纲,主持编辑一套中国佛教文学作品丛书,定名为“佛语禅心”,参与编写者为南开大学主攻佛教文学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按照全书的设计体例,本套丛书共包含6册,分别为:

1.《佛典撷英集》

从佛教藏经中选择出最精彩、最精华的佛经全文或段落,体现佛教经典文辞之精、义理之美。一册在手,了解最基本的佛法佛理。

2.《佛经故事集》

精选譬喻类、本生类、传记类等佛教典籍,揭示其中体现的佛理,阐扬大乘佛教之菩萨精神,同时体现翻译佛典对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深刻影响。

3.《佛教美文集》

精选历代僧俗阐发佛教之散文作品,包括论、序、记、赋、传、疏等各类文体,体现中国古人对佛教之深刻理解与发挥,展现佛教文道合一之精神。

4.《佛禅歌咏集》

精选历代僧俗阐发佛理之韵文作品,包括诗词、偈颂、歌赞等各类文体,以见佛教思想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完美融合,展现佛教诗禅一体之精神。

5.《禅林妙言集》

精选禅门语录、灯录及格言、楹联等体裁作品,阐发其中的佛理禅意,既有明心见性之道,亦有为人处世之法,展现佛教真俗不二之宗旨。

6.《高僧山居诗》

以民国时期忏庵居士所编《高僧山居诗》为蓝本,对历代高僧山居诗详加注释,揭示其中深刻佛理,突出高僧大德绝尘离俗同时又融修行于日常生活之精神。

以上六册作品.基本涵盖了中国佛教文学的主要体裁和经典作品。编者对所选文本皆做了精细校勘和注释,力求简明扼要、准确无误而又深入浅出。通过文本的注释和解读.一方面揭示中国佛教文学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起到宣传和普及佛法的作用。本套丛书的这种设计、编撰思想应该说是很有新意的,期待它的出版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精美的精神食粮,也为促进和推进中国佛教文学的研究提供一种有益的帮助借鉴。

我们一向认为,佛教信仰是一种理智的信仰,绝非盲从迷信。要做到智信而非迷信,将佛教文学融人到佛陀教育之中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学佛必须明理。明理就需要逐渐提高学佛者的文化层次,让人们浸润其中,陶冶性情,潜移默化,选读佛教文学中这些精华的作品则是发挥这种作用的一种良好而有效的途径。张培锋教授和各位编写者为这部丛书的完成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不懈的努力,在此深表谢意!是为序。

湛山门下 智如

2016年10月8日农历九月初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教美文集/佛语禅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张培锋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116648
开本 32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7-05-01
首版时间 2017-05-01
印刷时间 201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2017091224
中图分类号 I262
丛书名
印张 9.8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10
145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