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嘈杂喧嚣的城市——西安
坐中国的特快卧铺火车去西安
2000年8月底,我们来自东京的一行人在北京等待着去往不同的中国城市。一大早,就有两名同事出发到新的单位去上任了。去西安的特快火车要到傍晚才发车。我看时间尚早,就和其他几位同事们一起到天安门广场和故宫转了转,打发时间。
终于轮到自己离开了。给我们送行的同事也寥寥无几了。不知道西安那边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我压根儿没有料到,前方等待的,是和VIP待遇截然不同的世界。幸好,这次我和来自新潟县的W老师一起被分到了民办的西安A学院,比起独自一人赴任,感觉上要轻松不少。
始发站的北京西站人山人海,让人想起“二战”后日本车站的情景。送我们到车站的中国“外专局”的人给运送行李的小红帽工人付了钱,他们便扛起我们沉重的行李,经过特殊通道,顺利地上了车。我们把笨重的行李塞到座席底下,开始了这趟中国卧铺火车之旅。
卧铺间一共能容纳四个人,后来又进来了两位中年男子,看上去像是做生意的。我还一直在猜测,会和什么样的人成为室友呢。略胖的男子看上去很擅长交际,另一位偏瘦的看上去则很老实。只见那位瘦男子突然把手伸到我们的行李下面掏着什么,原来是取了座席下面备用的拖鞋给我们。我顿时放下心来,他们一定都是热心肠的好人。
好在W老师略懂中文,加上笔谈,一直和其中的胖男子相谈甚欢。瘦男子则不时点点头,偶尔也会插几句话。我们拿出啤酒和零食招待他们,胖男子很爽快地接受了,瘦男子嘴里说着“好!好!”却很客气地吃了几口后就离开了车厢。他有抽烟的习惯。这辆特快火车上的折叠小桌上也放了一个金属的小盘,他们从列车售货员那里买了葵花子和南瓜子,一边招呼着我们,一边把瓜子皮儿吐到小盘里。
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他们让我们先去吃晚餐。W老师和我匆匆地吃了饭,便连忙赶了回来。我们的行李都还好好地放着。然后,他们把公文包留在座椅上,便起身去了餐车。我们这才确信行李和贵重物品都能平安地到达西安。到了睡觉的时间,车厢内只剩下一盏小灯亮着。我的铺位在上面。要爬到上铺,需要像杂技演员那样踩着铝制的脚踏位,然后参照单杠的要领用腕力撑起身子爬上去。我把装着钱物的小包放在了枕头底下。
吵闹拥挤的人潮——西安站前的嘈杂
有了这两位室友,14个小时的旅途倒也不觉得无聊。一路上多少也听说了西安市的一些情况,比起坐飞机似乎更有收获。天已经亮了。分手的时候我要了他们的名片,名片上显示,他们两位都是陕西省的公务员。
他们帮着我们将笨重的行李扛下了火车,告诉我们:“接下来还要去上班。”不休息就直接上班真的很辛苦。西安A学院的三名职员在站台上迎接我们,接过了我们的两个大箱子。
出了检票口,西安车站前的广场并不十分宽敞,拥挤的程度却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意料。大多数都是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他们手里高举着写有大学名字的纸牌,朝着检票口中拥出的人群大声叫着名字。原来是高年级的学生到西安站来迎接新生。西安曾长期是中国的首都,至今仍保留着很多传统文化,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很多学生从全国各地考到这座城市。这天正好是8月30日,中国的学校马上就要迎来新的学期。
好不容易穿过学生们的人墙,又有一群不明所以的人嚷嚷着什么向我们拥过来,把我们围在中间。有的人手里拿着地图、报纸或是土特产之类的,有的人则空着手大声叫喊着。来接我们的大学职员们推开他们,我们才得以离开,然而这种嘈杂的大嗓门是一般日本人无法忍受的。P3-5
著者在中国人民当中生活了十五年之久,不但内容具体,而且通俗易懂,饶有趣味。
建议所有关心今后日中关系的人士阅读,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哪怕再多一个人也好。
——大村智(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北里大学特别荣誉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中国工程院会员)
本书并未只停留在对中国的观察上,从外侧来看待日本,得以更加客观地把握日本的人和社会。这些来自于与中国的比较,也来自于作为英语教师的欧美经验。中国人既有排斥日本人的,也有帮助日本人的,本书逼真地勾绘出了这些中国人的素颜。
——村上胜彦(东京经济大学名誉教授?原校长?前理事长)
本书通过中文和日语的对照翻译,对一般中国人和日本人而言,可以从中看到一位日本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描绘出的中国人的素颜,它不仅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对日语学习者以及爱好中日文翻译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本好教材。在中国的内陆城市西安,如同一名极其普通的市民生活了足足十五年,想必这种日本人相当少见吧。
——薛红玲(西安西北大学原日语系主任·日中翻译学院讲师)
本稿要特别鸣谢作家陈舜臣先生的著作。听说陈先生经常卧病在床,2014年11月本稿基本完成后,我从中国西安市的邮局给位于神户市的陈舜臣纪念馆寄出了感谢信。大约两个月后,听闻陈先生去世,不知道他本人是否读到。
2015年春,本稿受到了陕西人民出版社的关注。感谢西安的中国友人们的协助,能得此殊荣。在此致以衷心感谢。
另外,以前的学生得知此事后通过邮件阅读了原稿,并寄来了精彩的读后感。摘抄部分如下:
老师:
收到您的稿件真是太感谢了!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读了起来,很久没读过这么吸引人的文字了。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这本书写得太好了,我虽然是中国人,却从来没有如此观察过中国人……有时觉得,说得对,就是这样,千真万确;有时又觉得,怪不得,原来如此啊……
总之受益匪浅。
通过此书,对长年居住在中国,致力于中国教育、日中交流和日中友好的老师有了新的了解,发自心底地尊敬您!能跟随老师学习,真的是太荣幸了!
每次我都会作此感想。
能遇到学生如此,可谓快事。
前言
第一章 初来乍到的中国——奇遇之旅的开始
有些嘈杂喧嚣的城市——西安
从“国宾”到“员工”
校园风景
难忘的“老师”们
回想作为国宾访华
结语:我之所见
第二章 中国人与日本人——从外侧看中国人
入乡随俗
一眼就能认出的日本人
如此不同的日中生活习惯
结语:我之所见
第三章 中国人与日本人——从内侧看中国人
人与人的距离
“朋友”和一般人
结语:我之所见
第四章 中国人的素颜与通往中日友好之路——穿便装的交流
充满误解的中国印象
从中国人的生活中学习
中国人看老外167
奇遇之旅告终——为了日中友好
结语:我的提议——大力推广“穿便装的交流”
第五章 地震及其他
“加油四川!加油北京!加油中国!”
祸殃于己?——金融危机问题(2008年9月)
“日本太危险了,让家里人来中国吧!”——东日本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
后记
前言
中国人如何看日本人
钓鱼岛问题后中日关系降温,最近的各种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对中国持有好感的日本人减少。据说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但是,如果有人问我中国人是不是都“反日”,从我在中国长期生活的经验来看,虽说有的中国人对日本有看法,但绝不等同于所有的中国人都“反日”。在这一点上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来自中国游客去日本后所做出的“日本很干净”“日本人很友善”“日本的东西质量很可靠”等种种评价,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中国的风土、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思维方式等。那么,具体存在着哪些差异呢?
笔者的立场
日本大街上的书店和图书馆里,有关中国的书籍往往会占据书架不小的空间。这些书籍大都影射到近期的中日关系,把日本放在更高的角度来批判性地看待问题。也有极少数的书,一如既往地高度赞赏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本书和这些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笔者通过长期以来在中国的生活,得以日常性地接触到普通中国人的“素颜”,用同等高度的视角来公平地比较中日两国的社会、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由此,中日双方的特点得以凸显出来,不仅可以重新认识到日本引以为傲的特色,也得以明确应该向中国学习的地方。
本书的特点
2000年夏,我初次来到中国给中国学生讲授日语,之后的十几年,我都住在中国内陆城市西安的民宅内,和中国人一同度过了大部分的时光。虽然也有不少日本游客、企业的派驻人员或是研究中国的学者们长期在中国生活,但是像我这样,将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与中国人共处的情况并不多见。本书就是对这十几年生活中看到的中国人的素颜做出的概括。而且,我还认识到了之前并未察觉到的日本人的特性。从中我发现,当初让我感觉不可思议的中国人其实和欧美人很相似,而日本人的习惯、文化和想法反而很特别。
本书的内容
本书第一章主要如实描写了我从2000年开始在中国生活时受到的一连串的考验。第二章和第三章则是描述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后,逐渐了解他们的习惯和想法,并以与日本人的比较为轴心进行了归纳。第二章是我从外侧来观察中国人,第三章则是以中国人的“朋友”关系为核心,从内侧更加深入地加以观察。第四章以各章中对中国人素颜的所见为基础,就今后的中日关系走向,总结了我个人的想法。第五章重点写了曾在中日两国引起震荡的三件大事——四川大地震、金融危机、东日本大地震。
西安不过是中国广大内陆地区的一座城市,我并不打算仅仅凭借在这里的见闻和经历,就断定中国人的素颜如何如何,但是,我很有信心的是,这本书中描写的至少能够代表90%以上的中国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西安和沿海的大城市不同,且不论好坏,这里还保留着浓厚的中国传统习惯,再加上女性们也大多不化妆,的确称得上是能够清晰看见中国人“素颜”的城市。倘若再补充一点的话,那就是我接触的日语系的学生们大多是从全国各地聚集到文化中心古都西安来的,从他们的生活和提供的意见当中,我多少得以修正自己受限于一座城市的独断和偏见。
21世纪初期的中国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其中位于内陆地区的西安更是不断地在变化。原本是麦田和草原的西安郊区,在这十几年期间,高楼大厦平地而起,繁华热闹不亚于日本的西新宿地区。起初我打算把第五章作为尾声,把20世纪初发生的中日关系上的大事列成年表,然而事与愿违,这一期间的中日关系不断恶化,给我的周边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于是我决定将它单列。
在西安生活的这段经历非常宝贵。虽说也有一些苦恼,不过整体来说,身处中国朋友和年轻人的圈子中是十分愉快的。但愿本书在人们思考中日两国的关系时,能或多或少地起到参考的作用。
2000年夏,作者首次来华,享受大巴直接开上北京站站台的VIP待遇。几天后,从“国宾”到“员工”,西安住宅内屡现怪状、合同反复交涉,却被“与日本的美好旧时代相似的课堂风景”所打动。虽年逾花甲而勤恳扎根,一住十五年。
岛津训一编著的《我们彼此还不太懂(外国人眼中的陕西)》以观察和思考为使命,体味中国人的“欧美化”生活方式,揣摩“朋友”和一般人的不同,“大力推广穿便装的交流”,一一释开对中国的误解。学习与反思中笔耕不辍,这个日本人的中国日子里,藏着彼此理解的秘钥。
岛津训一编著的《我们彼此还不太懂(外国人眼中的陕西)》介绍了,在日本教师为中日文化画像,意想不到的细节刻画;2015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大村智推荐,花甲之年,离家独赴中国;十五年如一日,桃李满天下。生活在西安如最普通的市民,观察锐利而书写客观。设身处地的交流之后,懂得其实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