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行为与管理/管理思想大系
内容
编辑推荐

《管理学家》杂志致力于管理思想的传播,搭建管理学术界和实践界的桥梁。作为媒体主体,是思考者而不仪仪是观察者。力求担负起正在形成中的中国管理学家群体的官方平台。

作为一本高端管理杂志,《管理学家》依托丰富的政府资源、学术资源、企业资源以及强大的研究团队和编辑团队,坚持“全球视野、中国实践”,深度挖掘并总结归纳中国的管理实践。内容全部原创,包括:管理思想评论、公司实践、案例研究、思想史、企业史、管理智慧等栏目。

内容推荐

一百年来,管理学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地位。在人类发展演进的道路上,那些杰出的管理学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丰硕成果,《管理学家》杂志历时三年,从2006年起,以“封面文章”的形式,介绍了—百余位管理学大师,全景呈现世界百年管理思想史。本书就是这一栏目的汇编。

目录

早期行为科学研究群体

 工业心理学的鼻祖——雨果·芒斯特伯格

 美国以外的工业心理学先驱

 广告心理学和人事管理的先驱——斯科特

 社会福音论和早期工业社会学

 与霍桑实验并行的早期组织行为探索

 管理哲学的探索者——朗特里和谢尔登

巾帼大师:玛丽·帕克·福莱特和莉莲·吉尔布雷斯

 福莱特的传奇人生

 福莱特的管理哲学

 福莱特的组织理论

 福莱特的领导哲学

 管理学第一夫人——莉莲·吉尔布雷斯

 莉莲在管理学上的贡献

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大师:伊尔顿·梅奥

 管理学中的“临床医学”

 霍桑的访谈实验与心理学研究

 霍桑的绕线室实验与社会学研究

 霍桑工厂以外的梅奥

 管理学的新突破

 梅奥与管理中的非理性

 早期人际关系理论的归纳总结者——罗特利斯伯格

人类动机理论大师:亚伯拉罕·马斯洛

 走近马斯洛

 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

 马斯洛和‘忧心态管理”

 “约拿情结”与“平庸之谬”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第三思潮”

人性化管理的智者: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管理界的传教士

 X&Y理论述评

 斯坎伦计划和麦格雷戈

 组织关系:从控制到服务

 思想的电击:麦格雷戈管理理论透视

试读章节

作为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行为科学的先驱,雨果·芒斯特伯格的遭遇让人多少有些感慨。他生前建树颇丰,作品影响力很大,所提出的理论也受到广泛的重视。然而临死却遭人冷落,去世时学界竟然连一篇追念的悼文也没有。如此巨大的落差,既不是因为学术水平,也不是因为人格品行,仅仅是因为他的国籍和身份。

雨果·芒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1863-1916年)出生于德国东部但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木材商,母亲是艺术家,还有三个兄弟。芒斯特伯格的童年生活幸福无忧,在轻松且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庭氛围影响下,他对写作、大提琴、考古、希腊语和阿拉伯语都具有浓厚兴趣。不幸的是,在他不满20岁时,父母双亡,使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转变。

1882年,芒斯特伯格在但泽大学预科毕业,进入日内瓦大学学习法语和文学,半年后转入德国莱比锡大学,由此奠定了他一生的学术方向。1883年,刚到莱比锡的芒斯特伯格,立即被威廉·冯特的讲座所吸引,决定投身于心理学。从此他师从冯特,并于1885年加入名声日隆的莱比锡实验室。在这里,芒斯特伯格受到了正规的实验心理学训练,这对他日后的学术造诣有巨大的影响。

说起心理学,就不能不提起大名鼎鼎的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年)。1879年,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莱比锡实验室。它的建立,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真正的科学,冯特也成为第一个把心理学转变为独立科学的学者,被心理学界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

尽管冯特不是管理学家,但他在心理学上的建树,对管理学影响极大。要知道,从古希腊、古埃及开始,学者就十分关注人类的心理现象,但是,冯特以前的所谓心理学“理论”,不是无法验证的天才猜测,就是神神鬼鬼的无稽之谈。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在冯特之前,所谓的心理学都是伪科学。甚至大哲学家康德,也曾断言心理学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由于这种认识的支配,在许多崇尚科学的人士那里,会很“宽容”地给心理学留下一片非科学的领地。就拿科学管理时期非常崇尚科学、人称“效率大祭司”的埃默森来说,在他开设的咨询公司里,他聘请的挑选和评价人员的“专家”,所依赖的无非是面相学、颅相学、笔迹学之类的玩意儿,同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测字、算命先生差不多。埃默森公司里的人事专家凯瑟琳·布莱克福特,在1916年出版的《工作·人·老板》中还用专门的章节论证挑选员工的方法,强调要研究人的面相、头发颜色、鼻子形状、头颅的凹凸比例等,尤其要重视笔迹和声音,她认为这些都表现了人的性格。连崇尚科学的埃默森公司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冯特的研究,彻底颠覆了传统心理学的这些说法,把心理学变成了可以与自然科学相媲美的实验科学。从此,心理学以科学的姿态开始进入社会。而把这种科学的心理学带进管理领域的,首推芒斯特伯格。

芒斯特伯格在莱比锡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鉴于心理学和医学的紧密联系,他又继续在海德堡大学学习医学,1887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在弗莱堡大学先后担任讲师和助理教授,先后主讲医学和哲学。但他出于研究需要,在业余时间私下讲授心理学,并自己出资在住所建造了一座心理学实验室,进行时间、知觉、注意力、学习记忆等方面的研究,吸引了许多国外的学生。

1889年,在巴黎首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芒斯特伯格与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年)一见如故,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詹姆斯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被人看做实用主义哲学的倡导者、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开山祖师,还有人称他为“美国心理学之父”。1892年,芒斯特伯格应詹姆斯之邀,到哈佛大学担任了三年实验心理学客座教授,期满后继续回弗莱堡大学任教。两年后,由于一再被邀请,芒斯特伯格重返哈佛大学讲坛,任心理学教授,并接管了由詹姆斯创设的心理实验室,成为詹姆斯机能学派的继承人。在哈佛大学的19年间,芒斯特伯格的出色才能得到美国人的普遍承认,作为当时美国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备受世人注目。1898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08年,又当选为美国哲学学会主席。1910年,他曾被哈佛大学作为交换教授派往柏林,并在柏林参与建立“美国-德国协会”。他还当选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特别研究员,曾被《美国科学家》期刊评为仅次于詹姆斯的心理学名人。

为了推广自己的理论,芒斯特伯格到华盛顿拜见总统威尔逊,游说商务部部长雷德菲尔德和劳工部部长W.B.威尔逊,力争让政府出面设立一个部门,这个部门的基本任务就是把心理学研究用于工业和社会。虽然他的这一目的没有达到,但却引起了社会的重视。芒斯特伯格的外界影响随之形成。他的工业心理学没能进入政府的“庙堂”,却扩散到社会的“江湖”。其后,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开始采用芒斯特伯格的方法进行员工的心理测评。

芒斯特伯格的理论在美国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但他本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却备受冷遇。他对德国有着深厚的感情,移居美国后一直保留德国国籍。大战爆发后,他坚持自己的爱国态度,不断为自己祖国的战争行为进行解释和辩护。结果,国家之间的仇恨被人们转移到他身上,芒斯特伯格被怀疑为德国间谍,遭到周围人的排斥,失去友谊和尊敬,从此陷入了孤立的境地。1916年,芒斯特伯格在讲课过程中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年仅53岁。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芒斯特伯格本人被美国排斥,但他的理论却被用来作为美国对付德国的武器。美国参战以后,广泛运用芒斯特伯格开创的方法,对参战的两百万美国士兵进行了大规模的心理学测验,史称这是首次在管理领域对心理学的大规模应用。正是这种应用,建立了工业心理学的稳固地位,并使心理学成为管理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芒斯特伯格一生的著作极其丰富,仅专著就有20余种,内容涉及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影响力广泛。最能反映他工业心理学思想的著作《心理学与经济生活》用德文发表于1912年,1913年该书被翻译为英文本《心理学与工业效率》,还有1914年出版的《应用心理学要点》《普通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1918年他去世后才得以出版的《企业心理学》等。在这些书中,他探讨了人员甄选、职业伦理、工作绩效的心理因素等方面。他在书中强烈呼吁,要加强管理的科学性,必须把心理学成果更好地应用于提高工业效率。他的理论和观点,本质上是对泰罗制的心理学补充。按照芒斯特伯格自己的说法,就是:“我们绝不要忘记,通过将来的心理上的适应和通过改善心理条件提高工作效率,不仅符合厂主的利益,而且更符合职工的利益;他们的劳动时间可以缩短,工资可以增加,生活水平可以提高。”读者不难从中看出芒斯特伯格与泰罗的一致性。因而在泰罗制广泛推行的年代里,芒斯特伯格的工业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受到了美国工商界的高度支持和响应。

芒斯特伯格的研究,集中在以下问题上:如何鉴别个人的素质和心理特点,并根据个人的素质及其心理特点把他们安置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在什么样的心理条件下,可以让工人发挥最大的干劲和积极性,从而能够从每个工人那里得到最大的、最令人满意的产量?如何使人们的头脑中获得工业活动所希望产生的最佳印象,即在心理上如何能够保证实现人们的理想?管理史学家雷恩把芒斯特伯格的研究概括为三句话,即“最最合适的人”“最最合适的工作”“最最理想的效果”。“最最合适的人”,就是研究不同工作岗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识辨和评价不同人员的心理品质,为他们找到最恰当的工作岗位。由此,发展出了以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在人员选拔、职业指导和工作安排等方面具体应用的多种技术。“最最合适的工作”,就是研究并确定从每一个人那里获得最大、最令人满意的产量的“心理条件”。芒斯特伯格发现,学习和训练是最经济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和手段,物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对工作效率有较强的影响,特别是创造工作中适宜相关人员的“心理条件”极为重要。“最最理想的效果”,就是研究对人的需要施加符合实业利益的影响的必要性。他讨论了销售、市场和广告的技术,并呼吁对保持经济需求因素的研究。

芒斯特伯格的理论,来自于他主持的一系列调查和实验性研究。他从电车司机、电话接线员和高级船员中搜集了大量材料,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研究安全驾驶电车的司机所应具备的特征。他通过系统地调查和研究电车司机工作中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模拟实验,最终归纳和推论出一个优秀的司机应该具备的各种素质和技能,并进而确定出担任司机的心理条件。另外,芒斯特伯格在疲劳研究中,不仅注意到引起疲劳的身体因素,而且注意到引起疲劳的心理因素。他同他的学生一道,进行了许多有关工厂的工作曲线的研究,从中发现了日产量和周产量的涨落规律。根据每日的产量记录,每天上午九十点钟产量有明显的增加,到午饭前产量有所下降,午饭之后恢复上升,但上升情况不如早晨九十点钟,下午下班前产量又会显著下降。同样地,一周的产量也表现出类似的情形,星期一的产量平平,星期二和星期三产量最高,然后逐渐下降,直到星期六产量降到最低。如果说,日产量的变化是由于身体疲劳引起的,那么,周产量的变化就不能再用身体因素来解释,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心理因素。这些研究为工业心理学开辟了新的领域。

芒斯特伯格的研究被广泛地应用于职业选择、工作方法改进、建立适合的工作条件等方面。他的思想明显包含着科学管理的工业伦理:①重点放在个人身上;②强调效率;③应用科学方法得到社会效益。所以,此时的工业心理学还从属于科学管理。但他对心理学的重视和应用,无疑为后来的行为科学竖起了一个路标。在芒斯特伯格的影响下,一批学者致力于工业心理学的研究,其中有英国的工业心理学先驱查尔斯·迈尔斯,在美国陆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设计人事分类测验的沃尔特·斯科特,进行首次动机手段实验的塞西尔·梅斯,撰写的作品有“工业心理学圣经”之誉的莫里斯·维特利斯等人。他们的努力,使心理学与当时蓬勃发展的科学管理紧密结合,也为后来的霍桑实验作了铺垫。

P3-7

序言

一百年来,管理学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地位。在人类发展演进的道路上,那些杰出的管理学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丰硕成果,《管理学家》杂志历时三年,从2006年起,以“封面文章”的形式,介绍了—百余位管理学大师,全景呈现世界百年管理思想史。本书就是这一栏目的汇编。

当初开设《管理学家》“封面文章”栏目的意图有三:第一,针对国内管理学界的薄弱环节,尤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术浮躁,对管理学书籍涉及较多的著名管理学家进行正本清源的思想介绍和评价,能够使读者掌握相关理论的要点内容及其真正价值,弥补一般管理学书籍的不足。所以,我们力求以学术性为首位追求,还原相关大师的思想深度。第二,围绕相关人物和理论流派,由学术人手,兼及生活场景和社会环境,形成全方位探索,使读者对所介绍的人物能有一个立体性的认知。所以,要避免单纯故事式或传记式作品的浅薄单一,将相关理论和传主的生平事迹有机融合,用讲故事的方式讲学术,做到有血有肉、内容丰满。第三,相关文章能够使外行看得明白,内行得到启发,避免纯粹学术著作的死板和干涩,能够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专业研究人员可以从中有所收获,普通读者可以借此登堂入室。

本书入选的人物,是那些影响较大的管理学派创立者,或在某一管理领域提出重要理论以及方法者,或在某一历史时期形成重大影响者。可以说,不了解这些人物,就不能掌握管理学。我们希望本书能够为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贡献一点菲薄之力。

许多人有一个疑惑:管理是一种实践,我们需要的是当下可以解决管理活动中疑难问题的应对方案,这种思想史的清理和回顾,对现实有多大作用?对此,我们不妨作一个假设:一个病人到医院看病,总是渴望能遇到高水平的大夫,然而,如果遇到的大夫没有对人体生理病理的透彻掌握,没有对医学前辈的认真学习,仅仅靠自己的当下感悟治病,那就很可能贻误病情,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是见招拆招的应急,更有可能走上江湖游医的歧蹴所以,到头来我们还是需要有深厚积淀的大夫。我们能够做到比前人高明,恰恰来自于前人的智慧和成就。许多人都觉得历史远离现实,殊不知现实正是来源于历史。我们当下的所作所为,在很大程度上是“遗传基因”决定的。西谚所谓“阳光下没有新鲜事”,就是这个道理。在管理领域,如果没有对前人的认真清理、继承和扬弃,那就不可能进入高层次的现实之中。如果一个人根本没读过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却信誓旦旦宣布科学管理已经过时,自己已经远远超过泰罗,那我们就可以大致作出判断,这人很可能属于“天桥把式”。在管理领域,只有老老实实先当‘学徒”,才有可能成为技艺高超的“师傅”。

众多的管理学大师,以他们的杰出智慧打造出他们的地位。在管理学大厦的建设中,泰罗像一位出色的工程师,打造了大厦的雄厚基础;法约尔则开设了一个设计院,绘制了管理大厦的宏伟蓝图;韦伯则是研究院的专家,推导出了管理大厦的应力结构;梅奥则更像一个探险者,时不时溜出大厦去探讨未知的新鲜事物;而巴纳德和西蒙,则从大厦中的人员出发来研究管理,以逻辑和理性奠定了人本管理的根基。还有一些人的贡献是睿智的,而有些人在思维上甚至是极端的。比如对传统管理展开全面挑战的明茨伯格,极端崇拜科学方法的斯金纳,以流程再造颠覆传统的哈默和钱皮,狂热鼓吹变革的彼得斯。有些人则在管理殿堂沉思和反问,如心理学家马斯洛,人性理论大师麦格雷戈,对管理进行哲学思考的汉迪。还有一些人在不断改造和完善着管理学大厦,从宏观的战略到微观的技术都有创建,如战略研究专家安索夫和波特,生产管理研究专家伯法,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和朱兰。当然,更有“向前看”展望未来的德鲁克,“回头望”总结历史的钱德勒,他们对管理给出了鸟瞰式的解释。这个名单还可以开出很长,他们都为管理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他们贡献的,不是—堆干巴巴的教条,更不是枯燥无味的公式和概念,他们贡献出的是思想和智慧。他们的生活经历、个人风格、性格偏好,与他们的学术是结合在一起的。他们有孩子般的天真(如马斯洛),有近乎固执的执著(如泰罗),有张扬激烈的个性(如彼得斯和大前研一),有矜持拘谨的沉稳(如巴纳德和西蒙),还有大气磅礴的宏伟(如德鲁克)。我们期望读者在这部书里看到他们时,不仅能够豁然开朗,而且能够会心一笑。大师不仅仅是供人瞻仰的,更是启发人思考的。在雅典的思想家园里,只有苏格拉底才能教出柏拉图。能够传承的是技术而不是智慧,会心一笑,才是得到智慧启迪的标志。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的演讲中说道: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才智成就,所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了,人们通常的认识。这—观点,同样适用于管理学。在本书所介绍的管理大师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他们的学术性贡献,更重要的是可以体会他们人格上的闪光。真正的智慧,必定有人格的支撑。管理需要大智慧,不需要小聪明。

如何把大师们的智慧反映出来,具有很大的难度。当今学术越来越走向象牙塔,如何使学术思想贴近大众,本书做了一些探索。读者需要的是浅明而不是浅薄,是通俗而不是庸俗。学术是把人们不大明白的事物说明白,巫术才是把人们难以理解的事物说神秘。那种有意让人看不懂的东西,很难说就是学术。当然,学术有它的规范要求,但如果为了规范而失去了思想,那将是学术的悲哀。我们力求在不失学术性的同时,尽可能把话说得明白一点。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读者的检验。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情,尤其是著作,总是存在遗憾的。由于我们能力所限,很可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和缺陷。我们真诚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

《管理学家》编辑部

2009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行为与管理/管理思想大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席酉民//刘文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11148
开本 16开
页数 1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36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