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生编著的《破译性格密码》以经济学的思维和视角,直观地分析了人类的性格因素,在每组性格中,包括勤奋与懒惰、积极与拖沓、胆大与胆小、急噪与温和、耿直与圆滑等性格都进行了分析,每组分析都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直接说透每组性格的原因以及形成。比如人为什么急噪?为什么没有下属肯对董事长急噪。男人为什么在单位不敢动用暴力,回家竟然敢对自己老婆动用暴力,这只是性格暴躁的问题吗?本书第一次提出,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是谬论,重要的是人们在交往的时候,在不同的场合下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这些个性并非自己天生的,而是要根据现实情况作出的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读完本书之后,对以往性格的认识会有一个颠覆,找到性格的本质,在成功路上看透人情世故,为成功奠定基础。
《破译性格密码》是由徐昌生所著。
是由为什么有人认为性格决定成败?为什么有人说偏执狂才能成功?为什么乔布斯这种自负、唯美的人能改变世界?为什么索罗斯这样自私的人却创建世界最无私的基金会?为什么涉世之初,我们要在自我与社会之间痛苦纠缠?为什么我们在职场不如能力差的人混得爽?为什么有人活得洒脱轻松又成功,又有人谨小慎微、唯唯诺诺还一辈子憋屈?
其实这些问题都在于“性格”这个因素,违背自己的心(性格)做事,越走越难、山穷水尽;顺应自己的内心,柳暗花明、水涨船高。本书以经济学的思维和视角,以职场升迁、人生成败为切入点,直观地分析了人类的性格因素,在每组性格中,包括勤奋与懒惰、积极与拖沓、胆大与胆小、急噪与温和、耿直与圆滑等性格都进行了分析,每组分析都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直接说透每组性格的原因以及形成。比如人为什么急噪?为什么没有下属肯对董事长急噪。男人为什么在单位不敢动用暴力,回家竟然敢对自己老婆动用暴力,这只是性格暴躁的问题吗?《破译性格密码》第一次提出,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是谬论,重要的是人们在交往的时候,在不同的场合下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这些个性并非自己天生的,而是要根据现实情况作出的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读完本书之后,对以往性格的认识会有一个颠覆,找到性格的本质,在成功路上看透人情世故,为成功奠定基础。
对于许多人来说,经济学是个比较陌生的学科,性格经济学更是闻所未闻。这不奇怪,纵观经济学的分类,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也有管理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还有行为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等边缘学科,甚至还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但在现存的资料当中,你肯定无法找到性格经济学这一说法,因为,这门课程布来就是我自己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结合自身性格改变的实际经历而开发的。
这门课程虽然是我自己开发的,但不等于理论体系的胡编滥造,它的基本原理仍然与我们公认的经济学原理一脉相承。期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大家窥视到经济学的饶有趣味和别有洞天。
大家学习这门课程的根本目的还不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否则我们应当开设经济学基本原理之类的课程,甚至让专业老师来给大家上课可能效果更好。之所以要给大家开讲性格经济学,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大家的性格,或者说是为我们锻造成功性格奠定基础。当然,既然是属于经济学,书中的内容就少不了有许多经济学的原理与例子,没有这些原理与例子,不仅本书观点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读者也失去了阅读本书的兴趣。
不过,要想学好性格经济学,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经济学。虽然,经济学是一门显学,经济现象早已成了我们生活的热门话题,我们也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经济学家抛头露面侃侃而谈,但是,大部分中国人对经济学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误解。当然,在这一大批误解经济学的人当中,也包括过去的我。
在中国有一个现象见惯不怪,那就是对待学问的态度很不一样。比如,说数学、物理不敢冒充内行,说历史、地理不会不懂装懂,但是,说到经济学,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门外汉,普通人常常为一种经济现象争得面红耳赤,常常对一项经济政策大放厥词,甚至经济学家也常常成为他们谩骂诅咒的对象。
学问何以被人轻视,专家何以被人怠慢?因为在许多普通读者的心中,经济学压根儿就不是一门真学问。为什么在普通百姓心中,数学、物理是真学问,历史、地理是真知识,而经济学却成了伪科学呢?
对于大部分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没有学习过真正的经济学,即使每个人在中学时代都学过苏联版的《政治经济学》,但教材与现实的反差让人无法心悦诚服。由于我们学过的经济学不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与实际工作,所以人们拒绝承认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情。
然而,我从自己学习经济学的亲身经历体会到,不是经济学是伪科学,而是我们学过的经济学不是真科学,由此导致人们产生了信念上的固执和认识上的误区。吃多了地沟油,人们自然对一切食用油都抱着怀疑警惕的态度。
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是一门如何配置社会资源,从而推动社会快速富裕的学问。从本质上说,就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一切资源都是有限的,任何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时间这两个制约条件下,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作出高效的选择,所以,用经济学来帮助我们选择性格也就成为可能。P3-5
生命不能重来,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为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明知时光老人根本没有一丝通融,明知世上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后悔药,仍然有无数的生命都会发出类似感叹——假如生命可以重来!
何故?感叹的背后其实包含着后悔。这种感叹的潜台词是,假如一切可以重来,我一定会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个机会,一定会珍惜生命中每一个朋友,一定会吸取教训痛改前非,一定会好好学习努力进取,创造出比已经流逝了的生命更加辉煌的生命奇迹。
然而,我却不这么看,我的看法有些悲观。我认为,假如时光老人真的法外开恩,让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生命倒转,很多人仍然会踟蹰徘徊踏步不前,很多人仍然将浑浑噩噩一事无成。
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说是有个人死后,他的灵魂飘升到了天堂,他情绪激动地质问上帝:上帝,您太偏爱牛顿了,您为什么要让那个苹果掉在牛顿的头上?如果您让苹果砸在我的脑门之上,那万有引力定律不就是我发现的吗?我就是一代宗师世代楷模,何以像现在这样默默无闻碌碌无为?
上帝一听他的倾诉,对这个无辜却又上进的灵魂立即充满了爱意,他决定再给这个人一次机会。于是,他大手一挥,时光倒转,世界又回到了万有引力定律还没有被发现的年代,其时,这个人也正处在风华正茂激情燃烧的年代里。
有一次,这位青年人正好在一个苹果园里的一颗苹果树下闭目养神晒太阳。上帝心想,机会来了,于是,他使用法力让一个苹果不偏不倚地砸在这个青年的脑门上。上帝期待着奇迹出现,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他日瞪口呆。这位青年毫不犹豫地将这个砸在脑门上的苹果擦了擦,就生吞活剥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
上帝叹了口气,心想,他可能是饿坏了,再给一次机会吧!于是,上帝又让一个苹果掉在了他的头上。这一次青年犹豫了片刻,可能是刚才已经吃了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吸引力显然没有刚才那个大。但他看看四周无人,还是把这个苹果再次吃了下去,然后安然睡着了。
上帝有点恼怒,他决意要在这个不知上进的青年身上创造奇迹。于是,他再次让一个青涩的大苹果砸在这位青年的脑门上,心想,这次掉下的苹果不能吃,你该想想万有引力定律吧?没想到,青涩的大苹果砸下去之后,这位青年比上帝更加恼怒,他觉得树上接二连三掉下来的苹果侵扰了他的美梦,这个大苹果更是砸痛了他的脑门,于是,他把这个青涩的大苹果奋力一掷扔到了苹果园的墙外。没想到,这一扔,奇迹真的发生了:此时,牛顿正在倚墙读书,一个苹果从天而降。他不禁心灵一颤:“为什么苹果会掉在地上,而不是飞向天空呢?”经过一番思索,牛顿很快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仍然是这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科学巨匠,而那个不屈的灵魂所依附的生命仍然是茫茫世界中的一粒沙尘。世界又回到了固有的轨道,世间万物一切如故。
我想,假如生命可以重来,很多人将会陷入与这位有志青年相同的尴尬境地!何以见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人虽然渴望生命重来,但从来没有对生命历程进行深刻的反思与系统的总结,即便是天大的机会降f临,如果我们没有准备。机会注定与我们擦肩而过。
假如生命从头再来,每一个人都渴望重塑人生再创辉煌,问题是,我们作好准备了吗?或者说,我们最要改变的是什么?再直自地说,是什么导致了我们过去的失败,是什么妨碍了我们此生的成功?改变性格,既不冲动,也不粗疏,理智地看待社会,妥善地处理问题,这应当是生命重来后许多人的内心选择。问题是,如果我们没有弄清性格的秘密,或者我们没有掌握转变性格的方法,或者说我们永远信奉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教条,即使生命重来,性格又何以能够改变?性格不改变,生命重来又何以保证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破译性格密码》就是一本教你如何锻造成功性格的书,它借助了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从传统心理学的角度看,性格是不可更改的,至少是很难更改的,但是,经济学不这样看问题。否则,我们很难合理地解释如下现象:有的人在单位对待同事温文尔雅,在家里对待亲人却暴跳如雷;有的人对领导的吩咐积极主动,对同事的嘱托却置若罔闻;有的人对朋友锱铢必较,对孩子却一掷千金……既然性格天生不可更改,那么一个人对任何人都应当表现出同样的语言、行为和态度。但事实并非如此,人的性格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性格表现,有时甚至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巨大反差。
这说明,性格其实是可以选择的。经济学认为,人的性格都是当事人理性选择的结果,是他们内心认为这样做值得,这样做是坏中选好次中选优,他们才会这样做,尽管这样的理性选择在旁人眼里缺乏理性。为什么自己理性的选择,在旁人眼里却成了非理性呢?为什么自己认为应当这样表现,旁人却认为应当那样表现呢?这就是思维角度思维方式的不同。《破译性格密码》就是借助经济学这个工具来改造我们的思维,进而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甚至更加尖锐更加独到,从而使我们的性格变得更加丰满更加周全。
我当年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愣头青,用大家的话说,就是一个具有明显性格缺陷的人。但我现在的性格早已今非昔比,与当年一点即着的急躁、斤斤计较的吝啬、不会拐弯的耿直相距不止千里。我的这本《破译性格密码》,本质上就是我自己性格转变的心路历程。和芸芸众生一样,我也深深渴望生命可以重来,但我深知,生命永远不会重来。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思考过去总结教训,这样才能在未来面对问题时从容不迫,才不会因为莽撞无知而不知所措。这样,我们才能在余生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进而事半功倍再创佳绩。
这本书的问世,在我心里有双重意义。于个人而言,我在剩下的生命历程中,还会遇到新的问题,只有平时有所思考,临事才能处变不惊,我愿意按照书中对性格的系统思考,把自己的余生走得更加稳妥;于社会而言,我深知还有许多人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摸索前进的方向,经历缺陷性格的磨难煎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愿意把我的性格改变的经验教训公之于众,让晚辈后生站在我的肩上看得更高更远,以避免他们重蹈覆辙后悔莫及。
当然,我心中还珍藏着一些幻想,期望本书能够经得起时光的大浪淘沙,其思想的光芒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能够照亮更多人的生命历程!
愿将此书献给那些正在渴望改变思想进而改变人生的人!是为序。
把性格和经济学两个词语连起来,初看的确非常怪异,而这也正是本书与各类心理学和经济学图书相比之特别处。如果您静下心来,打开本书,一定会慢慢被作者独特的思维所折服,而最终认可性格经济学的确是一门会改变人的思维,进而改变人的性格的值得深入研究的学问。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又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于是,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的性格已经形成,难以改变,因此总是屈从于性格,让性格掌控自己的人生,并把这当做是自己命定该有的。但是作者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这是人在偷懒,是思维固化。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重大事故,那么他的性格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一个本来阳光开朗的人,因为出了车祸,瘫痪在床,或者截肢成了残疾人,他的性格就可能会变得暴躁易怒、敏感脆弱。这种现象出现,表明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遇到合适的情况时,它会发生逆转,带来意想不到的性格表现。因此,一定有什么内在的东西在支配着人的性格。本书就是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为您解开性格背后的经济学原因。
人们做任何事,都受一定的内在心理支配,也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不管是决定千万人生死的大事,还是洗个手、倒杯水,都有一定的心理活动,最终都会作出某种选择,而这个选择一般来说都是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也一定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教导人如何成功的图书,成功学成为一门很多人趋之若鹜的学科。但是很少有人从成功之人的性格人手,分析成功人士的性格跟普通人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本书用大量的实例,分析成功人士的成功跟性格的关联,成功人士的哪些性格,可以帮助他更易取得成功呢?这后面有什么经济学的原因吗?
有的人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倾向于采用过去使用过的方式和方法,而对新理论和新方法持怀疑态度,缺乏创新精神,更没有创新能力,导致自己陈陈相因,因循守旧。本书从分析九组常见性格人手,引导读者用经济学的思维改造自身性格,从而改变做事的方法,使自己更易解决问题,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