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死神唇边的笑(李金髪传修订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李金发是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的诗神秘幽深。李金发也是一位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作为曾经名噪一时的“诗怪”,现在知道这位曾经开创了现代中国一个新诗派的诗人的读者不多。作为一位艺术家,他在现代雕塑领域里的拓荒和在美育园地里的辛勤耕耘,更是鲜为世人所知晓。陈著的《李金发传》是中国大陆关于李金发的第一本传记。

内容推荐

陈著的《李金发传》是中国大陆关于李金发的第一本传记,作者写这本书,并非要发挥想象,进行传记文学的创作,而是基于一个教授、学者的要求,通过李金发一生的经历和创作来进行严肃的文学研究,探讨李金发是如何走到象征派门下的?他的童年生活,上世纪二十年代法国的社会情状、悲观哲学、文艺思潮以及人道主义和左倾读物等,是怎样错综复杂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诗歌创作?应该如何正确评价他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后来弃文从政、从商?等等。陈著的这本传记对这些问题应该说是做出了颇有见地并且符合李金发实际的解答。

目录

我要说的话

小引

第一章 忧郁的少年

 一 南粤客家子

 二 多病少爱的童年

 三 新旧交替中的童年教育

 四 负笈香港

 五 初婚

 六 卷进赴法勤工俭学大潮

第二章 塞纳河畔的青春岁月(1919—1925)

 一 从枫丹白露到百钟之城

 二 巴黎拉丁区的艺术学徒

 三 波德莱尔和魏尔仑的私淑弟子

 四 在“微雨”中踯躅的诗人

 五 凶年的食客——游学柏林

 六 为幸福而歌——从柏林到巴黎

 七 罗马的旖旎时光

第三章 别了,浪漫的青春时代(1925—1937)

 一 学成归国的少年艺术家

 二 中国象征派诗的创始者

 三 到武汉去

 四 当上了蔡元培的秘书

 五 在雕塑园地里拓荒

 六 主编《美育》杂志

 七 婚变

 八 “现代派”中的波德莱尔声调

 九 “诗怪”的小说世界

 十 从南京到广州

第四章 从八年抗战到外交生涯(1937—1951)

 一 越南逃难

 二 怒斥汉奸汪精卫、周作人

 三 为抗战而歌

 四 投笔从戎

 五 出使两伊

第五章 海外飘零(1951—1976)

 一 从巴格达到纽约

 二 农场经营的兴衰史

 三 飘零闲笔

 四 没有实现的愿望

附录

 李金发诗精选(30首)

 怀念父亲李金发

 李金发研究资料选目

修订版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李金发是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的人物,不仅他的诗神秘幽深,而且他的家世生平也像谜一样长期不为世人所知。人们对于他,大概是知其名比知其诗者为多,知其诗又比知其人者为多。

李金发也是一位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作为曾经名噪一时的“诗怪”,他的诗在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如果说是一种历史毁誉中的存在,那么在五十至七十年代则可以说是一种被人遗忘的存在。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整整一代人几乎完全不知道这位曾经开创了现代中国一个新诗派的诗人。作为一位艺术家,他在现代雕塑领域里的拓荒和在美育园地里的辛勤耕耘,更是鲜为世人所知晓。

李金发又是一位思想和行动充满矛盾的人物。他在法国象征派诗和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下,思想上对人生抱有深刻的悲观,然而在行动上却又极为勤奋和刻苦。他的人生,就像他在诗中所咏唱的,是在“死神唇边的笑”。他一面反复慨叹生与死近在咫尺,一面又拼命写作、耕耘、创造,让生命在死神的唇边开出了不少奇异的花朵。

历史是一位公正的书记官。凡为中国乃至人类文化的继往开来付出过心血与才智的人,历史都不会让他在自己的画卷里永远成为空白。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作为中国象征派诗的开创者,李金发之终于被人“记起”并成为“重新评价”的重要对象之一,就是历史公正的一种生动体现。

当然,李金发迄今仍然是一位有争议的、褒贬不一的人物。对他评价的分歧依然存在。这既反映了人们诗歌观念和批评眼光的不同,同时也与这位诗怪本身的瑕瑜互见、成功与失败并存有关。他并非一个“完人”。

所以,笔者在这本小书里所要做的,并非在世俗的意义上为李氏“树碑立传”,尽歌功颂德之能事。本书的目的不在站在褒贬、毁誉的任何一方去反驳另一方,而是力避不适当的拔高或贬低,力求写出一个真实的李金发,写出他在特定时代、环境下的独特经历和性格,写出他一生的成就和局限、成功和失败、长处和短处、经验和教训,并尽自己之所能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恰如其分的评价。笔者认为,这样做对于传主来说也才算真正的负责和尊重。李金发曾经说过:“我生平不喜欢看名人传记,因为成功的人,样样都是好的、聪明的,如‘少有大志,事亲至孝’之类,加上许多渲染,则成为完人了。”看来,在反对把名入写成“完人”这一点上,笔者的态度与传主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

笔者之所以选中李金发来作传,首先当然因为李氏作为中国象征派诗的开创者,在中国新诗发展历史上具有不可抹杀的地位。然而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李金发的重要性与我们对他的了解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差。迄今为止,我国台湾虽出过一本李氏的评传,然对其生平所记却甚简略。“知其诗而不知其人”,有时就不免要影响到对其诗的理解和评价。事实上,过去对李金发的不恰当的贬低和误解,有不少就是对他的生平过于陌生所致。所以还是鲁迅说得对:“我们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而这就有赖于作家的传记。因此,本传的写作,实出于文学研究的动机,也属于文学研究的性质和范围。美国著名文艺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就曾指出,作家传记的写作是“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来解释作品”。“有助于揭示诗歌实际产生过程”,肯定它“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其实这一方法既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

另外,李金发之所以吸引笔者,还因为他似乎走了一条与现代中国绝大多数诗人、文人不同的人生道路和创作道路。他从南粤客家走到了欧洲艺术中心的巴黎,在诗歌、雕塑、美育乃至小说、散文、翻译等多种领域都展露过才华,而终于又弃笔从政、从商,以致几乎完全被诗坛、艺坛所遗忘。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他在二十世纪中西文化的撞击中,在知识分子的价值观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中,都走了一条独特的路。如果通过本传记的撰写;能让读者看到二十世纪时代、社会的巨变中,有这么一个诗人曾经怎样奋斗,有过哪些成功和失败,在哪些方面实现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价值,又在哪些方面失去了价值,那或许也是不无意义的吧。

当然,这只是笔者小小的心愿。至于它实现得如何,笔者诚恳地等待着专家和读者们的批评与指教!P1-3

序言

得知百花文艺出版社决定出版陈厚诚教授所著《死神唇边的笑——李金发传》的修订本,作为李金发的长子,我在高兴之余,愿借此机会,说说我对这本书及其作者的印象。

陈著的《李金发传》是中国大陆关于先父的第一本传记,而且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有关先父的唯一传记。我的印象,作者写这本书,并非要发挥想象,进行传记文学的创作,而是基于一个教授、学者的要求,通过先父一生的经历和创作来进行严肃的文学研究,探讨先父是如何走到象征派门下的?他的童年生活,上世纪二十年代法国的社会情状、悲观哲学、文艺思潮以及人道主义和左倾读物等,是怎样错综复杂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诗歌创作?应该如何正确评价他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后来弃文从政、从商?等等。在我看来,陈著的这本传记对这些问题应该说是做出了颇有见地并且符合李金发实际的解答。

由于是进行严肃的文学研究,所以作者在这本传记的写作中从不凭空想象和臆断,一方面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广泛搜集先父的著作、回忆录以及有关研究、评论文字,掌握了大量第一手书面资料:另一方面又对先父的家乡广东梅县以及在世的亲属和有关人士进行调查和采访,其中也包括了对生活在美国的我和弟弟李猛省的调查了解,从而又掌握了不少在书本、报刊上查不到的珍贵的活的材料。这样,作者就将他的记叙建立在了丰富而又翔实可靠的史料、史实的基础之上,严格用事实说话。据我反复阅读这本传记的观感,可以说书中所记每一件事都是言必有据。唯其如此,作者才能在书中渐次揭开先父家世生平的神秘帷幕,将一个真实的李金发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在搜集史料和实地调查上所下的工夫,是令人叹服的。仅以先父的婚恋生活为例,他早年在家乡梅县曾有一个从小生活在一起、感情甚笃的童养媳妻子朱亚凤这段史实,家父在他的著述中和口头上从未提及过,以致我作为他的长子都一直对此毫无所知。然而作者从搜集到的李氏家谱先父配偶的位置上,发现有“朱氏”二字,便抓住这一点线索展开调查,穷追不舍,终于考证清楚了朱亚凤的孤苦身世、到李家做童养媳和后来与先父结婚的经历,令我和弟弟猛省大感意外!还有先父的德籍夫人屐妲(我的母亲),研究界长期将她误认为是“法国女子”,且对其生平语焉不详。直到作者的这本传记出版。纠正了学界的误传,读者才知道她是德国人,并从书中了解了她与先父的一段浪漫的爱情生活。此外,先父与屐妲离婚后,与继母梁智因的婚姻,也是经作者记叙后才为世人所知的。而更重要的是,作者不仅考证了先父婚恋生活的史实,而且还进一步考证了他的婚恋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书中很有说服力地推断先父《故乡》一诗(收诗集《微雨》)中,那引起他“青春沉湎之梦”的“淡白之面”,就是指的朱亚凤,认为《故乡》、《少年的情爱》等诗中描绘的情景,可以看作先父与朱亚凤当年幽会的一种诗意化的再现。作者还发现,诗集《为幸福而歌》中的两首诗《初心》、《a Gertv》都是先父与屐妲定情后向她表白爱情之作;后来发表于《美育》杂志上的《回忆Nikolasee之游》、《小病》、《青春没有欺骗过我们》、《假如》等诗,也都是先父携屐妲回到中国后,回忆他初次向屐妲表白爱情的情景,以及为抚慰来华后思念祖国的屐妲而作;而《初唱》一诗,则是先父与我的继母梁智因新婚不久向她表白心迹的作品。读了,作者的这些考证、推断和分析,再来读先父的这些诗,我顿时觉得读懂了许多我原来读不懂的东西,对先父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也理解得更深了。我猜想,这种效果在李金发诗的其他读者、研究者身上也会发生的吧。而这大概就证明了美国文艺理论家韦勒克(Rene Wellek)和沃伦(Austin Warren)所说的,作家传记的写作确实有助于“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来解释作品”,“有助于揭示诗歌实际产生过程”(见本书作者《小引》)。

当然,以上只是举的与婚恋生活有关的例子。而实际上,作者在史料钩沉和史实考证上所下的工夫是贯穿了李金发一生的方方面面的。这方面的情况,只要看看本书各章的大量注释,就可明白,不用我在此赘述。不过我还是想举一个在我看来十分重要的例证,那就是先父晚年在美国纽约定居后,曾写了一部长篇回忆录《浮生总记》,分十八期发表在马来西亚的《蕉风》月刊上。这部回忆录系统地回顾了他自己的一生,涉及到他的生平经历、婚姻恋爱、思想感情、文学创作、艺术垦荒,以及对法国社会、西方思潮、国内文坛、官场内幕的观感与态度等,实是研究李金发的极为珍贵的史料。然而这部重要的回忆录因是发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马来西亚一个不太知名的刊物上,而当时的中国又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所以它一直就像埋藏在地下的文物一样不为国人所知。直到陈厚诚教授为写这部《李金发传》,才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将它淘了出来。这一发现,披露了李金发生平和创作中许多过去不为人知的细节和秘辛,为李金发研究提供了一份最为系统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我对陈著《李金发传》的另一深刻印象,是作者对传主所持的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对其诗,作者在充分肯定其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同时,也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学术界依然存在的分歧,指出“这既反映了人们诗歌观念和批评眼光的不同,同时也与这位诗怪本身的瑕瑜互见、成功与失败有关。”对其人,作者既肯定了先父是一个有很深文化修养的诗人和艺术家。具有文学艺术创造的要求和抱负,同时又不回避他身上有点欧洲“绅士”的文人气,不甘过穷困的“寒士”生活。他指出这就是造成先父一生与文学艺术若即若离,并最终走上弃文从政从商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认为“他之不能将献身艺术的初衷贯彻到底,社会应负一半的责任,他自己也有一半的责任”。我很喜欢作者对传主的这种不偏不倚、不溢美、不护短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态度不论是对文学研究还是对历史人物研究都是极其重要的。只有持这种客观公允的态度,才能写出一个真实的、复杂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来。先父是一个思想和行动充满矛盾的人。作者看准了这一点,也不回避这一点。书中有一段针对这一特点的话,我非常欣赏:“他在法国象征派诗和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下,思想上对人生抱有深刻的悲观,然而在行动上却又极为勤奋和刻苦。他的人生,就像他在诗中所咏唱的,是在‘死神唇边的笑’。他一面反复慨叹生与死近在咫尺,一面又拼命写作、耕耘、创造,让生命在死神的唇边开出了不少奇异的花朵。”这段话。可以说是对先父一生的最集中、最精辟的概括。

下面,我要简单说说本书的作者了。我和陈厚诚教授大概是从1992年开始通信的。那时他正开始为撰写《李金发传》作准备,所以写信给我了解有关先父的情况。从那时开始,我们通信已达十五年之久,往来信函不下几十封。其间,我于1996年携家人到中国探亲旅游,还曾到成都四川大学他家作客。后来。我们又同时参加了2000年10月在梅州举行的“林风眠李金发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朝夕相处了好多天,还抽空讨论了编选、出版《李金发文集》的设想。通过十五年的交往,我们之间已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互相了解和信任的朋友。在我的印象中,陈厚诚教授是一个严谨勤奋的学者。著述颇丰,在他教学和研究的领域,是颇有建树和知名度的。但他为人低调,少张扬之意,无自得之态,待人诚恳谦和。这使我产生了与他的一些朋友相同的感觉,就是他这个人与他的名字太相像了。“厚诚”——忠厚诚恳,确可以说是他性格的写照。但我宁愿将其解析为为学与为人两个方面,“厚”是他做学问的功底,“诚”是他待人的态度,套用汉语特有的对仗和嵌名的方式,就是:积学也厚,待人则诚。我感觉这就是陈厚诚教授为人为学的两个最大特点。正因为有这两个特点,他才能写出这本内容厚重充实,而风格朴实无华的《李金发传》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又是文如其人了。

最后,我衷心祝愿,修订本的《李金发传》能以一个新的面貌,早日与读者见面!

李金发长子,

美国夏威夷大学政治系教授李明心

2007年8月25日

后记

摆在读者面前的修订本《李金发传》,是这本拙著继台北业强出版社和上海文艺出版社之后,第三次出版面世。它之能在十多年间由两岸的三家著名出版社先后出版,说明不断有人在关注、喜爱、研究、阅读李金发,说明李金发确实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诗歌和雕塑艺术的历史所不可回避的重要人物,当然也表明笔者写这本书算是做了一件读者需要的有意义的工作。这不论是对传主的在天之灵、对传主的亲属,还是对笔者来说,都是值得欣慰的。

这次的修订本,当然首先是修订了《李金发传》本身的内容。例如,增补了李金发在1976年去世前不久发表《吊幽默大师林语堂》一文的情况。该文是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宏海先生发掘出来并提交给“林风眠李金发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暨学术讨论会”的。这是有关李氏生平的一个重要发现,它不仅将拙著所述“李金发最后一篇正式发表的文章”的时间推后了一年多,更重要的是该文通过批评林语堂“逃往台湾是一个失策”,表明李金发对祖国大陆的看法和态度有了重要转变,而且这篇文章还提供了周恩来总理去世后李金发曾及时撰文予以悼念的重要史实,对了解李氏晚年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又如,根据李金发长子李明心先生提供的情况,对李金发德籍夫人屐妲和她父亲的身世,也小有补充和修改。此外,对旧版的《李金发传》中某些排印上的错误,此次都一一作了订正。

其次,《李金发传》的修订本在版式格局和附录内容上也有明显的改动:在卷首增加了李明心先生的《我要说的话》;附录中抽掉了原有的《李金发年谱简编》,而增加了《李金发诗精选》、李明心和李猛省先生的《怀念父亲李金发》,以及《李金发研究资料选目》;增加了若干珍贵的李氏生平的照片,且分散插入书中有关章节处。这些按照出版社副总编刘雁女士和本书责编高为先生的创意而作的改动,可使本书的新版收到传记与诗作对照、笔者的记述与亲属的回忆对照,以及图文对照之效,做到了如李明心先生所祝愿的,让《李金发传》修订本能“以一个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

在本书即将付印之际,我首先要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为拙著的重新出版提供了宝贵机会,感谢刘雁女士和高为先生为本书付出的宝贵心血。刘雁女士也是笔者七年前出版的另一本书的责编。一个人能有两本书都在“百花”出版,而且又都得到刘雁女士的支持和帮助,我深感这是十分难得的机缘与幸运。由于笔者暂时身在美国,有关书稿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电子邮件与高为先生联系,给他增加了不少麻烦,而他对此始终报以热情、仔细、认真的态度,令我十分感佩。此外,我要感谢李明心先生对我的研究工作的一贯支持,感谢他此次特为本书的修订本写了《我要说的话》,新提供了不少珍贵的照片,并授权笔者精选部分李金发的诗连同他与其弟所撰《怀念父亲李金发》一起收入本书附录。本书能有“一个新的面貌”,实与李先生的支持密不可分。李金发的诗,常包含一些英、法、德等国的词语。笔者不懂法语和德语,所以我要特别感谢首都师大法国文学学者龚觅博士在酷暑天气帮我核查一些法文词语的含义。并不辞辛劳地上网通过电子地图搜索外语地名,使我得以顺利完成对诗选中一些法、德词语的注释。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余维钦女士抢着承担我们在“含饴弄孙”中我应分担的那份责任,让我能集中精力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本书的修订工作;感谢我的女儿陈欣在繁忙的工作中挤时间为我打字、扫描照片和传真相关材料。由于我的原因,她们已经成为李诗和《李传》的热心读者,并不时评点拙著的得失。常给我不少启发。有她们母女俩的支持,我感到特别的温暖和欣慰。

修订后的这本《李金发传》,不足之处一定在所难免,我诚恳地欢迎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陈厚诚

2007年9月17日于华盛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死神唇边的笑(李金髪传修订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厚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48049
开本 32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2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8.3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09
14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