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学前沿(8)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文学前沿》是一本具有思想性、学术性、前沿性的书籍。它主要选取了著名文学研究者对文学艺术的研究与评论及其研究。内容充实详细,观点精辟,不同的学者其观点也各有千秋。

目录

劳承万  学术主体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1)

刘士林  古典学术研究范式反思三题(10)——以庄学研究为个案

朱寿兴  日常化写作与人的美感性存在(19)

徐艳蕊  另一种玫瑰寓言(42)——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推论种种

[美]马克·波斯特  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及其问题(52)——《生产之镜》译者前言

[美]鲁伊克·华康德  布迪厄的自杀论(62)

孟繁华等 关于“韩流”(67)——中韩文化交流及“韩流”在中国研讨会纪要

张义宾  关于人的美学思考(二则)(82)

陈浩   论现代活力形式理论的起源(88)

李健   形神创造与艺术本真(97)

黄健云  浅论审美移情的方法和艺术功能(106)

王向峰  畸型之恋的母题与悲剧冲突(115)

朱嘉雯  台湾女性散文与流亡书写(129)——以徐钟佩、罗兰为个案分析

王科   引领跋涉者在暗夜奋勇前行(144)——有感《鲁迅日记》中的萧军书写

陶礼天  刘勰的“美感”论(152)——《文心雕龙》与佛经传译中的“味”论

[韩]河姃和  道家思想对文人画的影响(171)

王慧玉  王充文学接受思想初探(177)

黄佳佳  谢?咏物诗简论(185)

陈友冰  民族和解的历史见证和胡汉交融的典型诗例(194)——对北朝乐府《敕勒歌》的另类解读

马东瑶  诗意的交流(209) ——论苏门文人集团的唱酬之作

仲冬梅  以诗为词与以赋为词(223)——论东坡词之“破体”

田玉琪  吴文英词的句法风格(235)

陈玉兰  清代闺阁诗人的崛起及其对寒士诗群的影响(243)

房瑞丽  出土文献与《诗经》研究(261)

张人和  昭君出塞故事的演变(275)

[韩]宋琬培  关汉卿戏剧对儒学的琉离和弱化(282)

陈国军  李昌祺《剪灯新话》的创作动因与实绩(292)

李忠明  清初书坊啸花轩刊印小说考论(307)

试读章节

  学术建设及其原创性的发生,直接来源于学术主体的个人。下面分别就学术主体是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问题略抒己见,以期对当代学术的理论创新能够起到某种积极的作用。

1.大脑功能的严酷洗礼

真正的学术迈步,与学术原创性的发生,除了主体要有“精神支柱”之外,还有一个大脑功能、机制(连及思维方式)的问题。“习惯成自然”,一切(好的、坏的)都会成为“传统”。人云亦云,平庸思想的来回搬运,思维方式的死气沉沉,“三人成虎”的虚假故事……使当今的学界难以伸腰,也难以与“问题”对话。

从“大脑功能、机制”方面开刀,这似乎多是西方人的“手术”,因为他们历来所重者是“认识论”问题。康德的“先验批判”,早已闻名遐迩,近有年青学者刘士林君所著《先验批判》(上海三联出版社)足可为鉴,于此从略。笔者想反思一下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哲学家如何首开康德先例,要在人的大脑中打扫旧世界的“牛栏”。请看培根的“四假相”(“四幻象”)说。培根认为大脑中的一切错误的意见、偏见或幻象(假相),其有四种:“(一)种族的幻象(idolatribllS)是人类头脑的本性所固有的,其中有终极因(目的论)的概念和把人的愿望加给自然的习惯。(二)洞穴(speclls)的幻象是个别的人所特有的,这是由于他有特殊的性格、教育和交往,由于他所读的书籍和所崇拜的P1权威,如此等等。(三)市场(fori)的幻象是最繁杂的一种,因词语和名称的联想而起。词语常常被用来作不存在事物的名称,或者作现实事物的名称,但是混乱、定义含糊,由事物仓促抽绎而成。(四)剧场(theatri)的幻象出自错误的理论或哲学,出自被歪曲了的论证规律”。①

“种族幻象”和“洞穴幻象”,多由人的出身和个性、喜爱带来,这是很自然的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很难克服这两种人类所固有的幻象。但最麻烦者,还是“市场幻象”与“剧场幻象”。前者仅是人类第二信号系统所发生的问题,或说是日常生活中“词语学”与“逻辑学”的问题;后者则纯属思想理论和思想方式方面的问题。四种幻象分属两个层面,即深层与表层(一、二幻象属于深层方面,三四幻象属于表层方面)。不管是哪一方面,对我们当今的学术界,都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三、四幻象。比如八十年初期,关于哲学三范畴论(感性——知性——理性)的讨论便是如此。本来哲学三范畴论,是康德先验批判哲学的拱心石,也是康德对哲学的伟大贡献与推进,它打破、并清理了二范畴论(感生——理性)的老框框,显示了主体性哲学的伟大胜利。“知性”和“理性”是有巨大区别的,前者纯属一般知识规律问题,后者在前者基础上进向形而上图式与人文世界(故康德又把“理性”区分为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后者的品格高于前者)。康德把知性从传统“理性”中分离出来,使“先验逻辑”成为可能(也使先验范畴成为可能)。人类认识的直接开端和图式是“感性一知性”,而不是“感性一理性”。康德的三范畴论在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那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是人所共知的。黑格尔有句名言:“知性不能掌握美”,中国美学界大约也是有口皆碑了。以三范畴论代替二范畴论,并不是什么深奥问题,也简直可以说是常识。但讨论终于“虎头蛇尾”,甚至可以说连“尾”都不见。据说原因有二:一是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中,从头到尾都没有所谓三范畴,有的只是二范畴(感性——理性);二是讨论的时代背景,刚好是“精神污染”’。以“三”代“二”是否属于“污染”?“捕风捉影”、“杯弯蛇影”、“神学运动”……都夹杂在一起了。这是何等脆弱的学术界。

以上仅举一例,其余“幻象”尚多。由此足见,借鉴西方认识P2论发生、发展和转折的历史,对我们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中,不管是康德还是培根,大凡西方在大转型的时代,都有推进新时代发展的深刻精神和锐利武器。在我们这里就恰恰缺乏这一环。21世纪的钟声一敲响,人们都如小孩子一般穿着年节的礼服,大放鞭炮,一片欢呼声,喜贺“新世纪”的降临;或者是“开夜车”,赶写前一世纪的“皆大喜欢”的总结报告……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有珍贵家训:“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等等,但我们似乎早已忘却!至于扁鹊见蔡桓公的情况(劝戒),也颇有参考借鉴意义。然而,不屑一顾。

话绕回来。培根的“四幻象”说,对我们颇有借鉴意义。但认真分判起来,远不及康德之深刻。康德的先验批判是建基于一个共同的相关结构“感性——知性”之中,感性提供材料,知性(人类大脑)提供先验范畴。有前者而无后者则“盲”,有后者而无前者则“空”。那英国经验主义的不朽与大陆理性主义的神圣,都汇聚在这个相关结构中了。康德的一把双刃剑,分别割掉了双方的“敌对”性(各自的短处和盲点)。康德是从人类大脑机制的最关键处开刀的。培根是康德两百多年前的前辈,他的“发现”,只能围绕大脑机制的大范围旋转。究其实,四幻象说,实际是“习俗说”(尤其三、四幻象),尚未触到“大脑机制”的主要部件。尽管如此,培根还是把批判的刀剑,引向了“大脑”(大脑幻象/大脑假相)。这是一种深刻的、向内的自我否定与批判。P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学前沿(8)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603419
开本 16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4-10-01
首版时间 2004-10-01
印刷时间 200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0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