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龙颈(决定帝国命运的富二代)/直解天下
内容
编辑推荐

看看这八大统一王朝的国祚表,大家大概会摸索出一点规律:二世皇帝当得好,这个王朝就会长寿,甚至会出现罕见的盛世;二世皇帝当得差,这个王朝就会非常短命甚至是二世而亡,对于这种皇帝,大家都叫做“二世宝”。例如秦二世、隋炀帝,秦隋两大王朝都是标准的二世而亡。简单地说,虽然认为仅二世就决定了国祚长短,这未免片面一些;但是,二世的好坏对于帝国,却起着至关重要的枢纽作用,这应该是可以肯定的——如果说帝国是一条龙,那么龙的飞腾,关键不耷龙头,而在于龙颈,没有龙颈的昂首挺胸,任它是龙头多漂亮,这条龙是无论如何也舞不好的,完全可能是“龙头蛇尾”。

本书所要深入探讨的就是这些形形色色的第二代皇帝们。

内容推荐

我们发现一项历史定律,即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所谓若干年和若干代,只是为了加强印象而设,当然不会有人机械地去解释。在进入瓶颈的狭道时,除非统治阶层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们无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们前功尽弃,也就是足以使他们国破家亡的瓶颈危机。

历史显示,能够通过这个瓶颈,即可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不能够通过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瓶颈之中,它必然瓦解。

目录

序言:“富二代”,决定了帝国的国祚

第一章 秦朝二世

 二世胡亥:指鹿为马

第二章 汉朝二世

 惠帝刘盈:心慈手软

 文帝刘恒:春风化雨

第三章 蜀汉二世

 后主刘禅:乐不思蜀

第四章 晋朝二世

 惠帝司马衷:白痴皇帝

 怀帝司马炽:皇帝为奴

 元帝司马睿:牛继马后

第五章 前秦二世

 厉王苻生:一代暴君

 世祖苻坚:功败垂成

第六章 隋朝二世

 炀帝杨广:渺小英雄

第七章 唐朝二世

 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第八章 辽朝二世

 太宗耶律德光:儿皇之父

第九章 宋朝二世

 真宗赵恒:澶渊之盟

第十章 明朝二世

 成祖朱棣:永乐盛世

第十一章 清朝二世

 圣祖康熙:康乾盛世

试读章节

公子高,慈爱仁顺,他眼看着兄弟姐妹们一个接一个被二世胡亥杀死,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又不想连累家人,就上书胡亥,说愿意在骊山为父亲殉葬(胡亥很高兴,又赐给他十万钱)……

而胡亥呢?其德行才干其实在很早就表现出来了。

有一次,秦始皇设宴招待群臣,众公子和胡亥都参加了,宴会结束,其他公子均依礼退下了,唯有胡亥看见在殿门外整齐地排列着群臣依礼脱下的鞋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借着酒劲,把群臣的鞋子踢得横七竖八。小处可以见大,后来胡亥治理天下,结果硬是像他踢鞋一样把国家“踢”得乱七八糟,最后把自己的性命也给“踢”飞了。对他的胡作非为,当时就“诸侯闻之,莫不太息”(贾谊《新书·春秋》)。

史料有限,我们不知道胡亥更多的恶劣行径,但从他后来的胡作非为大概也知道他可能小时候会有“小儿多动症”,老是坐不住,从小就是这么一个胡作非为的“混世魔王”。可是,他虽然才学、德行什么都不具有,却具有天生的优势:他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而且根据《史记·蒙恬列传》所载,蒙恬的兄弟蒙毅曾经因力阻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而获罪。可见,秦始皇爱胡亥不浅,而且居于他子之上,连他最后一次出巡,也是带着胡亥的。

据《史记》所载,胡亥继位时是21岁,这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傻乎乎皇子,居然敢于发动政变,进而登上帝位,是“英明一世,糊涂一时”的秦始皇所梦都想不到的。

因为曾经有一句谶言:“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就派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匈奴,夺取了黄河以南之地,还派了惹自己生气的扶苏去监军。可他万万想不到,这个自己百般疼爱的胡亥才是帝国的掘墓人!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即秦始皇死前一年,有块陨石从天而降,有人在上面刻字说:“始皇帝死而地分。”他听说了,尽诛石旁居民,还燔销了这块陨石。当年秋天,有使者从关东夜里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玉璧拦住使者说:“帮我送给滈池君。”这个玉璧是八年前秦始皇祭祀江神而沉到长江里的,现在是物归原主。其后又说:“明年祖龙死。”秦始皇听了使者的报告,默然良久,依然嘴硬说:“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后又说:“祖龙,是人之先也。”在巡游中,他曾经梦见与像人的海神战斗,他占梦后,令入海者带着捕巨鱼的工具,自己以连弩等候大鱼一出就射杀之。到了之罘,终于射杀了一条巨鱼。凡此种种迹象,都预示着秦始皇命运的不妙,可他依然我行我素,不把它们当一回事,也没有把继承人的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到了平原津,秦始皇就病了,因他厌恶说“死”,群臣都不敢言死事。直到病入膏肓,他才用玺书赐公子扶苏:“把军队交给蒙恬,你快到成阳参与丧葬。”遗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处,还没有交给使者。七月丙寅,秦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李斯考虑到皇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就秘不发丧,只有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道。为了避臭,棺材载于辊凉车中,原来的宦者继续装假,上食、百官奏事像平常一样,一个宦官从辒凉车中应答外面的奏事。这时,一场惊世阴谋发生了。

赵高担任中车府令(御用车队队长)。有一次,他犯了大罪,秦始皇派蒙毅治狱当死,是秦始皇可怜其才予以宽恕,还复其官位(所以有才无德更是可怕)。赵高对蒙毅异常嫉恨,加上扶苏和蒙恬共同戍边,感情深厚,扶苏一旦登位,必然重用蒙恬兄弟,自己则岌岌可危;而胡亥是自己的学生,而且,按胡亥既往的表现,属于调皮捣蛋有余,专心干事不足的“问题学生”,自己控制他不难,于是狗胆包天的赵高首谋发动政变。

他悄悄地找到胡亥,说扶苏上台对他不利。以胡亥的智力,开始根本还想不到政变,只是想认命。赵高怂恿他说:“如今天下之权,存亡在您与赵高及丞相李斯而已,愿您图之。统治人与被人统治,制人与受制于人,岂是一样?”胡亥心动了,但假意推辞:“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能薄而才低,强抢他人的功业,是没有自知之明: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将亡。”胡亥能够说出这样的道理,应该说,此时的胡亥尚有一丝清醒。P4-5

序言

序言:“富二代”,决定了帝国的国祚

一、帝国的第二代,帝国的寿命

在阅读后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以下的历史史实:

看看这八大统一王朝的国祚表,大家大概会摸索出一点规律:二世皇帝当得好,这个王朝就会长寿,甚至会出现罕见的盛世;二世皇帝当得差,这个王朝就会非常短命甚至是二世而亡,对于这种皇帝,大家都叫做“二世宝”。例如秦二世、隋炀帝(在位仅46天的秦王子婴取消帝号,隋恭帝杨侑实为傀儡且在位不足一年,按惯例不计,下同),秦隋两大王朝都是标准的二世而亡。简单地说,虽然认为仅二世就决定了国祚长短,这未免片面一些;但是,二世的好坏对于帝国,却起着至关重要的枢纽作用,这应该是可以肯定的——如果说帝国是一条龙,那么龙的飞腾,关键不耷龙头,而在于龙颈,没有龙颈的昂首挺胸,任它是龙头多漂亮,这条龙是无论如何也舞不好的,完全可能是“龙头蛇尾”。

这八大统一王朝的平均国祚是195年,超过195年的还有传统上占据正统地位的但只能算并立的320年的宋(二世宋真宗),265年的辽(二世辽太宗耶律德光),也是体现了这个有趣的规律。这里面也许有巧合,但一则这种巧合实在太惊人,二则实际上它们绝不完全是巧合,因为它涉及帝国核心的接班人问题。

注:这里的二世,指取得全国统一后或者取得较稳定割据的王朝的第二代,也不是纯粹改元就算,不到1年的史书上也多半没有承认,有超过了1年的史书上涉及帝王正朔也没有承认,如汉文帝前面还有各担任了4年却不为人知的两个短命皇帝。二世多是帝国的第二任,也可能不是,如汉朝的第二代汉文帝实际上是第5任,宋朝的第二任宋太宗实际上是第一代,第三任宋真宗才是第二代;明的第二任建文帝实际上是第三代,第三任明成祖才是第二代。这种情况为了简单起见,我们按照大家公认的帝王谱系来讲;本书所要深入探讨的就是这些形形色色的第二代皇帝们。

二、帝国最重要的问题是接班人问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中国历史而言,这句话可真说对了。俗话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哪个开国皇帝不是像秦始皇一样,希望自己当一世皇帝,子子孙孙直至万世而为君?所以据《世说新语》记载,晋武帝司马炎登基的第一天去探策(就是用抽签占卜这个王朝到底能传几代,数字愈大就表示王朝寿命愈长),居然只抽到小得不能再小的一!大家的惊恐就可想而知了。虽然他们可以编造“听上去很美”的话语自欺欺人,可是历史往往并不如他们的意,不管一世皇帝是多么的威震天下,横扫六合如秦始皇、文韬武略如隋文帝,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因接班人不当迅速败亡的朝代还少吗?

令人惨不忍睹的是:自秦以后,中国大约有55个封建政权(据杜建民编《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仅是二世而亡的除了秦、隋,还有蜀汉、前燕、南燕、西凉、夏(赫连氏)、北燕、北凉、北朝西魏、北齐(三代幼主高恒仅在位1个月),五代十国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三代恭帝仅在位6月),杨行密所建的吴,前蜀、后蜀等共计19个之多!它们竟然占据了其中的34.5%——多么惊人的历史!多么惊心的数据!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汉二世文帝说过:“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莫可甚哀!”名为开国,实为二世的三国魏文帝曹丕也有一句话说得好,“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未有不掘之墓也。”这是难得的明智;而那些妄图长生不老的秦皇、汉武安在?他们天天被人叫做“万岁”,可惜却没有一个活上100岁的。皇帝如此,帝国也一样。自秦开始到清的历史证明:封建帝国是迟早都要灭亡的,这是社会发展的铁律,是任何人、任何集团都无法蚍蜉撼树、螳臂挡车的。

一个帝国的败亡,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经济的发展和破坏程度,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争权夺利,清谈误国,天灾人祸。总之,内忧外患随便哪一条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为压倒帝国这个庞大骆驼的大捆稻草(而非一根),足以让帝国毙命。

不过,虽然帝国终究逃不过灭亡的宿命,可历史上的朝代还是有长有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恐怕不是掷色子、赌运气,很大程度上是和执政集团特别是主要执政者(皇帝)的管理水平、社会发展和政治构架的内在矛盾缓急有关。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是最能忍耐的,“宁作太平犬”,只求饱一餐就是他们的最大愿望。运气好,碰上个唐太宗似的明君,还能吃饱饭,或许还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和白发渔樵“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之类的“小农情调”;然而,当遇上胡亥、杨广这样的暴君,连这点最最基本的要求都不能得到满足,那就只能是“逼上梁山”了。

总体而言,对任何一个王朝的国祚而言,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最核心的就是掌舵者的问题。历史上的大灾大祸不少,可有的是有惊无险地安然渡过,有的却一溃千里,居于帝国一切权力总汇的皇帝的个人素质和执政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帝国国祚的长短。

而关键中的关键,就是困扰了几千年的事关天下的立嫡问题,这是每个皇帝非常重视的大事。接班人选得好,帝国相对就长寿;接班人选得差,帝国相对就短命。按照古训说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这是一般的规律,如果遇上特殊情况,如父皇的偏爱,太子早死,或者叛逆的父皇不按常规出牌,那么第二代皇帝的首选未必就是嫡长子。

我们再来看看这样一些关于开国帝王的史实:

“(明)帝生数岁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曹操)异之,日:‘我基于尔三世矣。’每朝宴会同,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三国志·明帝纪第三>引注《魏书》)

曹丕和曹植的夺嫡之争,众人皆知。可有多少人知道曹丕聪明的儿子曹散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呢?这种选嫡不止看儿子,而且还要看孙子的也不是一个两个。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明明知道司马衷是个白痴,却执意要立他作为第二代皇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司马衷有个聪慧的好儿子司马通:“爰至未年,知惠帝弗克负荷,然恃皇孙聪睿,故无废立之心。”(<晋书·武帝纪>)。康熙之所以立雍正,明成祖之所以立仁宗朱高炽,很大程度上同样是因为他们有个好儿子弘历(乾隆)和宣宗朱瞻基。

这些帝王其实是酒醉心明白,知道群臣们高呼的皇上万岁,江山万万岁是根本靠不住的,只有矮子里面选将军,尽量使帝国的国祚长久些。这样选嫡看孙的甚至可以追述到周太王古公亶父。古公亶父有长子太伯、次子虞仲,还有个少子季历,季历就是姬昌(周文王)的父亲。古公亶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姬)昌乎?”(《史记·周本纪》)他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的周文王身上的,长子太伯、虞仲知道父亲欲立弟弟季历以传姬昌,于是二人就逃亡到了荆蛮(即成为吴国的始祖),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他们所想的,还是如何在多年以后继续在宗庙里享受到子孙孝敬的冷牛肉、冷猪肉、冷羊肉。按一般人的理解,司马炎为什么要置万里锦绣河山于不顾,偏偏要立一个白痴?除了个人私心或者后妃的因素,实际上如果知道了这一点,就知道司马炎并不傻。他的眼光并不近,甚至可以说考虑得更长久,考虑到了第三代。只是形势比人强,他的愿望落空了。

三、二世那些人儿,二世那些事儿

历史的聚光灯,总是集中在开国或亡国之君上,因为只有他们才具有更多的光辉或暴虐的事迹和风流韵事供大家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因此,聚光灯就很少聚集在第二代领导人身上,除非他本身就有辉煌的业绩如唐太宗、康熙,或者他本身就是亡国之君如秦二世胡亥和隋炀帝杨广。  总体而言,帝国的第二代虽然没有开国皇帝般的叱咤风云、生龙活虎的精彩,却也比他们活得更加五颜六色。

盛世多出在二世。中国最著名的五大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乐盛世”、“康乾盛世”,都是以二世皇帝开头或为主的(“开元盛世”可以看作唐朝复国后的第二代),这不是偶然的现象。究其原因,简单地说,这些二世皇帝或者本身就是第一代领导核心的一员如李世民,或者如汉文帝从边区来吃过苦,多少知道点老百姓的疾苦,而且能从前朝的悲惨覆没或多或少地吸取教训,作为治国之鉴,使得他和大臣们在治国时多少能够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不至于采取过于极端的统治手段;而且在事实上,经过长期的战乱,有时候连皇帝都配不齐四匹颜色一样的马车,这种条件让他们根本无法奢侈。总之,是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使得他们在治国时不至于涸泽而渔,而是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巩固统治。

亡国也多次出现在二世。作为一个精英荟萃、人才济济的帝国,会二世而亡简直令人不可思议——然而,它就偏偏两次发生在历尽千辛万苦才建立的秦隋两个伟大的王朝身上。简单地说,秦是亡于宦官赵高的胡作非为和胡亥的极端昏残,隋是亡于杨广的极端自大和穷奢极欲。他们为了满足自己一己之私、食色之欲,视天下万物为刍狗,暴殄天下,自然没有人站在他的一边,导致了“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历史悲剧实在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丝毫的同情。秦隋的失天下给后人带来了无数的话题和反思。

这种现象,就被人们称为“瓶颈时期”,柏杨老先生其实早有类似的观点。他在书里这样写道:我们发现一项历史定律,即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所谓若干年和若干代,只是为了加强印象而设,当然不会有人机械地去解释。在进入瓶颈的狭道时,除非统治阶层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们无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们前功尽弃,也就是足以使他们国破家亡的瓶颈危机。历史显示,能够通过这个瓶颈,即可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不能够通过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瓶颈之中,它必然瓦解。

这一规律的首发权,应该归于柏杨老先生。对这个带有普遍规律的现象,他解释道:“发生瓶颈危机,原因很多,主要的是,王朝建立伊始,人民还没有养成效忠的心理惯性。新政权就好像一堵刚刚砌好的新砖墙,水泥还没有凝固,任何稍大的震动都会使它倒塌。”他的解释强调了人民的因素,但这对于帝王来说是外因,更关键的内因还是帝王本身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

我们看到,历史上成功的“富二代”皇帝,用一句话说:“知好歹,不折腾”,所以在执政后,能够多少有一些施惠于民的措施,从而使江山得到延续,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与此相反,凡是短命王朝如秦隋,纵使曾经再富再强,他们的“富二代”往往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命妇之手,既不知道百姓稼穑之苦,也不知道父辈打拼江山之难,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欲让这种人守江山,不是缘木求鱼吗?

中国历史上,除了这八大统一王朝,还有无数的寿命长短不一的“关起门来自成一统”的小朝廷,如三国、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宋辽金等,有极个别的干脆一世而亡,好点的呢三四世或者更长一点而亡。这些小朝廷的二世,也颇多值得一提的二世皇帝,他们有的活得精彩如收辽太宗耶律德光,有的活得无奈如“从皇帝到奴隶”晋怀帝司马炽,有的活得窝囊如“此间乐,不思蜀”的“扶不起的阿斗”刘禅;有的死得活该如荒暴无耻的南朝宋刘义符;有的死得惋惜如“英明一世,糊涂一时”的前秦苻坚……此外,尚有为数不少的三世而亡的朝廷,也往往和二世皇帝的选择脱不了干系。

四、富二代。往左走or往右走  二世那些人儿,二世那些事儿,无论是金戈铁马,还是风花雪月;无论是气贯长虹,还是呆若木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都成为了历史一瞬。

然而,重演的二世故事何其之多!今天的中国,继经济总量攀上“一般一般,世界第三”的高峰后,据《商业周刊》2009年6月25日报道:中国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富翁人数超过英国,成为了世界上富翁人数最多的第四大国。随之而来的就是“富二代”问题。

当今中国已经有许多大公司发展到了国际化的程度,他们的开创者由于年龄的关系,已经或者正在逐步地交班于第二代。第二代的表现,万众瞩目,他们是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贪图享乐当“秦二世”,还是像李世民一样开拓进取创建不世奇勋?如前者,必然昙花一现;如后者,则可开百年老店。孟子古训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更残酷的是:据研究,家族式企业传给第二代的成功几率不超过30%,再传一代的成功几率不超过10%!无情的事实告诉我们“富不过三代”,这种选择权,不仅在于外部形势的优胜劣汰,更在于第二代本身的审时度势。“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也正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柏杨老人家提出了这个“瓶颈”观点,但并没有深究。准确地说,本书就是对他老人家观点的一种敷衍。懵懂后生,本欲提笔请教一二,老天无眼,竟然2008年4月29听到先生驾鹤西去的消息,留下无尽的遗憾。呜呼,哀哉!回首20年前,我等正是刚上高中的“愤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的文笔犀利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适时而来,“于我心有戚戚焉”,受影响极大,可以说仅次于鲁迅等少数几人。我对历史的痴迷,只是近年的事,所以未得及时将此观点予以请教,悔之无及。“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谨以此文纪念先生。

特为自序。

罗家祥

2010年2月13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发现一项历史定律,即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所谓若干年和若干代,只是为了加强印象而设,当然不会有人机械地去解释。在进入瓶颈的狭道时,除非统治阶层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们无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们前功尽弃,也就是足以使他们国破家亡的瓶颈危机。

历史显示,能够通过这个瓶颈,即可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不能够通过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瓶颈之中,它必然瓦解。

——柏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龙颈(决定帝国命运的富二代)/直解天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家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534466
开本 16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2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2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9
16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7: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