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人的故乡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故乡》,一部由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贾平凹题写书名,李国平、方英文、陈长吟、丹飞、杨焕亭、高鸿、黄朴、史飞翔等著名作家、知名作家联袂推荐被誉为“当代中国乡愁最美读本,乡土中国精神最真记忆”的散文集。

本书是青年作家席平均多年来从事散文创作的一次集结合亮相,主要收录作者对生活对岁月的一些感悟,共精选散文作品40余篇约20万字。全书插图由作者亲自绘制。

内容推荐

《一个人的故乡》是一部散文作品集,主要收录作者席平均对生活对岁月的一些感悟,包括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行走天下、第二部分人物影像、第三部分自然风物、第四部分心语微澜、第五部分人间词话、第六部分读书手记。从这些散文,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诗人气质。情绪跃动,目光横扫,词语纷呈,意象层出,让读者的视线跟着文字跳荡,接受渲染。作者喜用短句,语感新奇,比喻鲜活。他的短文不陶醉于故事的描述和画面的精雕细刻,而是专注于情感的倾诉和襟怀的抒发。

目录

[第一辑 行走天下]

 打马江南千年醉

 我的向日葵

 一个人的故乡

 龟蛇山散记

 观水记

 槐花最是故乡甜

 寻雪记

[第二辑 人物影像]

 春天,聆听塬上的歌唱

 永远的怀念

 与贾平凹先生走豳国

 母亲

 大爱无言到无力

 教授马玉琛

 忆曹剑先生

[第三辑 自然风物]

 故园

 因为花开过

 放歌春天里

 谁等桃花开

 雨之畅想

 问秋

 在那菊花盛开的地方

 冬之断想

 我们的玫瑰

[第四辑 心语微澜]

 谁在那儿挥手

 听一颗坚果的回答

 我渴望走进荷马史诗

 像芦苇一样思考

 最后的守望

 擦亮六月

 雨季十一章

[第五辑 人间词话]

 在春天,说一些话

 篱居

 又篱居

 一个城市的距离

 城市的意义

 琴剑与诗酒

 嗑麻籽者说

 见与不见之十四阙

[第六辑 读书手记]

 江堤:废墟上的绝唱

 李忠堂:灵魂的放歌

 大漠:一只从《白土人》中破茧而出的蝶

 汀白:时光和岁月的见证

后记:关于故乡

试读章节

问秋

站在夏的终点,俯身汲水,手指便触到了秋的流里。

伫立在这样的流里,成了夏和秋之间的交点,一半还留着余热,一半就变得苍凉。伸展开所有的触角,看,夏花远去;听,蝉声鸣起;想,人在何处;问,秋在哪里?

一直以为,春来的时候,告诉我要活下去;夏临的时候,告诉我要开得灿烂;冬至的时候,告诉我不要枯萎。而今,在秋的流里,我又能告诉自己什么?得去问谁?启齿未语的迟钝里,便一头栽倒在秋的光景里起不了身,成了秋的另外一种光景。

扛起我笨重的锄耙,一如我锃亮的犁铧。将沟峁刺穿了,把日子嚼碎了,将日历撕完了,秋,便熬红了,熟透了……

换上我发白的工作服,一如我硌脚的黄胶鞋和褪色的安全帽。将脚手架踩在脚下,把手套磨穿了,将汗水吸干了,秋,就变甜了,燃烧了……

打开我崭新的书本,一如我清秀的粉笔字与深情的朗读声。将荒蛮的城池唤醒,把求知的眼神托起,将青丝飘舞成雪花,秋,就微笑了,芬芳了……

拉开我橘红色的衣柜,一如我叠放齐整的包袱、柔暖的线衣裤。将昏花的泪眼打湿,把如柴的双手擎起,将浓郁的思念捎去,秋,就暖和了,滚烫了……

推开我爬满青藤的窗扉,一如我铺天遮地的塘和萧索的泥草。将昏睡的草叶潦倒,把迷离的雀鸟摇曳,将无语的舟船唤归,把绵延的山川点染,秋,就奔放了,深沉了……

深深的秋里,我望眼欲穿着层林尽染的霞和泼墨泛晕的海,又怎么能够望得尽净,望得彻底,望得心甘?

秋,就这样穿过茂盛的玉米高粱,山川河流,草花蔬果,一路奔跑——窜入果园就红,爬上枣树就甜,依着丹桂就飘香,扑到山间就绚烂,蹬过小溪就清凉……走到哪儿都能绘就一幅幅彩卷,染红一串串岁月。

当秋与我擦肩的时候,不及闪躲,人,便随秋一起奔跑,奔跑着被推进了秋色的霞光里,如霞一样爬满长着青藤的我的窗台,窗子内端坐着与秋闲话的我和我的时光。

在秋的这样的光景里,我能告诉什么呢?秋无语,密密地同行。

独坐,默默地蜷缩在竹椅里,像一只幽幽的猫。掩卷屈膝,与一本书而憩,贴近在胸前,却读不到秋的片言只语。杯中的茶,叶片悠悠地沉落,鹅黄色的淡香在慢慢弥散,鼻子便被默默地穿过。穿过之后,茶便在一个竹椅的世界里清凉起来,不去想喝,或者不喝,像一杯秋茶的午后,我的静静的蜷缩着独坐的午后。

秋,不需要语言,如同一样无须言语的我的秋天。静思的空间,把所有流云、清雨和叶落、果香、水凉、花谢一起聚集,沉淀。在这样的空间里,静默的我成了一片秋色,飘飘;一滴秋水,滴答;一束秋香,淡淡。尔后,便被攥紧了,摊开了,成了—抹浓浓的秋意,飘出窗外,瞬间舞蹈成千里秋山,万里秋水,江天一染,与秋对舞,秋无眠!

舞蹈,有雨落,落在浅浅的线缆上,俯视成一只青色的鸟。收束着翅膀,突兀地站立,于蒙蒙雨丝中聆听沙沙的细响,偶尔扑棱一下羽翅,嘴巴衔进羽里,挠挠,又返归默然,于山林的红与青间,镶嵌成一束秋的孤独,在秋的心谱上独唱。

倚一棵树而望秋,脚步在绵软的落叶里,循声目送那一片片叶子告别枝头,默默零落。与落叶一起沉下的,还有我的脉脉的目光和失温的感觉,—起躺下,绵软成一堆树叶,有风便随之跳跃,奔跑,再躺下。看远处,林疏兽散,祈望一束秋阳流泻,穿透这深秋的层林;听细处,风清花淡,想象一位女子携篮,采摘这深秋的馨香。

飘,已是红叶一瓣,带着野菊花的芬芳,穿越这海似的秋,到树梢,到弥留的那只孤独的坚果,轻轻采撷,剥开,露出白白的牙,甜甜的笑。然后离开,再离开,攀缘上去,落在浅浅的线缆上,没有俯视,对望成为两只青色的鸟,渡秋的鸟,望秋的鸟,和秋对语的鸟,分享了孤独,那个秋的世界,在孤独中开出了莲花般的微笑。

站在夏的终点,俯身汲水,秋便与手指缠绵,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因为秋,我们还会花开如莲,每片绽放的花瓣,都在为生命的呼吸而怒放;因为秋,我们还会翅羽翩跹,每棵簇拥的菩提,都在为无悔的今生而伸展。

问秋,已不及秋的回眸相视,而我每一颗落下的文字,在与秋的对望中经唇齿间呢喃纷飞,落红一片……

(此文入选2011年度“新华网精品散文”)

P91-93

序言

谁在那里独自吟唱——读席平均散文集《一个人的故乡》

周建璞

这是语言堆积的锦绣,这是一个人的吟唱。壮硕的西北汉子,将自己化为一只春蚕,倾吐柔美纤细的文字,绞成语言的丝线与锦缎。他在这语境之中沉浸,百转千回,不愿醒来。

这是一部关于人与心灵,人与故乡,人与大地的生命之书。

故乡,是一个人永远的精神归宿,不论你身居何处,永远梦回那里;母亲,又是故乡的象征,母亲的怀抱与身畔,总是温馨之所。“我就想,母亲就像太阳,我就是向日葵,我也和向日葵一样是个执着的孩子”。每一个游子,都在远方和家乡之间徘徊,在路的尽头守望,时时想远走高飞,又随时准备回到家乡,回到母亲身边。《打马江南千年醉》,是那颗离家的心,期待漂泊,期待坎坷,甚至渴望受虐。不知这是为赋新词,还是对生命的深切热爱,有待于我们从书中细读出内心深处的那个自己。

作者更多状写情绪,书写意象。明了和不明了的意绪,好说或不好说的心事,如散文诗一般,无限繁殖,密密分布。清晨、傍晚、阳光、柴门、行囊、远方,这些属于诗的字眼,被他密度吟用,达到迷恋的程度,有时激情,有时低婉,构成一幅虚幻的意境。他似乎不是在写实实在在的生活——朝九晚五、春种秋收的人间,不写柴米油盐,不写真实钟表的脚步,他更钟情于世外的事物,向往江湖,或者将世俗装扮成他所渴望的那个江湖的模样。“雨滴砸疼了一条小河”“谁把窗棂推开放跑了幽梦”“一棵香樟树的静默和歌唱”……这些小标题,诠释着作者对美学的追求,对文字的珍重,甚至看出他的细细斟酌,在克制与泛滥之间辗转权衡。

我们说,散文的前提是真实,可这本书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更多的虚构;抑或说,他将真实写成了虚构,用别样文字给他笔下世界蒙上莫测的面纱。作者对语言有一种深切的迷恋,怀抱语语惊人、字字用心的执念。“晨光掠过的墙外”“生了稀稀落落几个枣子的树,有一些暗红”“我们都生在柔软的疼痛里”,这样的语言,随处可见,细细密密织起文本的底色,使作品有一种稳定而雅致的格调。

虽是写了那么多的远方,那么密的心事,但毕竟书名是《一个人的故乡》,最终的目的,还是写乡情乡韵,写故乡的一切。或者那所有的远方与虚幻,是以故乡的地平线为起点。于是枣树、鸟儿、菊花、柿子、秋色、炊烟、晚归的人,成为时常出现的场景和意象。恰是这些,构成了一个人的生命根基,使得我们在坚硬的世界常常满怀柔情。他还写到生计、现实,写到安居乐业的梦想,写到更远的地方,于是有了《篱居》《又篱居》。取暖、房租、水电、孩子上学、一日三餐、左邻右舍,细腻温情而又忧伤无奈。人在生活面前,最终适应成为乖顺的孩子。读罢会心哑然。噢,就是搬家,再搬家啊,直说呗,却用了如此别雅的字眼,似乎要与“采菊东篱下”有着什么关系的。经历种种辗转迁移,从艰难而琐碎的生活中,最终悟出,“其实人很多时候的离开,就是一种回归,如同生命的终结即是另一次的绽放”。这不失为一种珍贵的收获,我们的生命因此而从容和沉静。

生命是一个圆,我们每个人走在圆周上,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和领悟。偶然相遇、相互阅读的人,道一声珍重与祝福。

2016年11月23日

后记

关于故乡

我其实一直是没有离开故乡的,到现在为止和将来。

从参加工作那年起,掐指头算整20年。这20年,我在故乡的时间是17年,经历了我的童年、少年,上了幼儿班、小学和初中。其后3年,是在县城西郊的师范学校读书。这个17年,故乡于我只是一个地名,代表着我的生息地。因年少无知,对它似乎没有特殊的情感,只是很朴素的认知,甚至因为它的贫穷和落后而自卑过。

这20年间,父母亲正年轻,家里的生活也最艰难。从记事起,父亲和母亲要去生产队上工挣工分。后来,父亲去煤矿背煤块,到乡办企业当工人。母亲则在家带我们,种地务农。那时候的故乡很闻名,大晋枣、彬州梨,枣树巷、水菜沟、漆溪河、苜蓿滩,一车车煤炭没白没黑地往出拉。乡亲们很勤劳,个个都善良,红白喜事全家起,全村上。人气旺,人情长,特别是八月十五九月九,腊八刚过往回走,磕头拜年过队伍。

一想起这些时光,心里就很美。可这些都是娃娃时候的记忆。那时盼放假、盼过年,吃好的,穿新的,好像天天都有耍不完的时光,野不完的疯劲。这时候的故乡是我们的天堂。后来我考上了师范学校,上学期间基本住校。学校离家里并不遥远,可以走5公里路回到故乡。现在想来,相比那些漂泊之人,我算是很幸福地生活在故乡。

再后来,父母亲渐渐有了皱纹和白发,我们慢慢长大。他们在家里种菜,种小麦、玉米,乡亲们搞一些小买卖,打一些长短工,基本都能吃饱饭了。当城镇化像暴雨后的河水泛滥,故乡在悄悄变化,那份宁静和闲适像镜子被摔碎。土地减少了,河床变窄了,河水混沌了。每次回到故乡,我都会站在长满蓬草的岸边发呆,抽一大堆纸烟。煤矿、工厂、储煤场使得大片的枣树、梨树和菜地消失。故乡浓缩成了一幅版画。每到瓜果月,人们都会念叨那些梨和枣,慕名而来的外地人都会惋惜哀叹。曾经的繁华覆城、瓜果飘香只能鲜活在记忆中。故乡的农民远走他乡,农具落满了煤灰,耕牛送进了屠宰场,故乡开始沦陷。曾经的袅袅炊烟,小桥流水,牧童笛声,夏收秋种,以及上山摘桃,下水摸鱼,河边洗衣,月下看瓜,等等,都离我们远去。

乡村远逝,像与亲人告别,那么无助和无奈。我活生生地看着这些静美亲切的风物、平凡时光和田园生活被剥离。这种剥离伤筋动骨,触痛着神经,掏空心房。这种伤痕是无法弥合的,失去故乡魂灵游荡人间。

故乡远逝,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新农村,一排排新楼房,一条条宽马路。这些尽管替代了曾经的矮房低墙、庄子窑洞和胡同小巷,但那遥远的温暖和记忆再也无法回来,成为一种烙印,永远在心中累存、萦绕,被每个人所坚守。从这个时候开始,乡愁,成了一种无限深远的情怀,像种子一样扎埋进心土,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生产方式的转变拉动了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变。这个改变是多么的不习惯,可故乡的父老依然坚强地生活。在这种不习惯中,人们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生活挑战。故乡消失了,大家都在奔跑,在奔跑中寻觅,在寻觅中承受。

从开始写作我就没有离开过故乡这样的主题。这是一种乡土情结。而对故乡的牵挂已是生活中最为习惯的部分。这样的情感是深入骨髓的。我热爱着故乡,更关注着中国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现状。在这样的时代,不管你走得再远,飞得再高;无论你身在高堂还是僻壤,快乐着或忧伤,贫贱也或富有,故乡都像一条绳索牵扯着你内心深处的肉,成为永远的大手拉着你,成为永远的乡音呼唤你。

因为父母在故乡生活,没有自由的时间经常去看望。即使回去,也相聚短暂,来去匆匆。而每次回到故乡都难免伤怀。伤怀逝去的故居找不到影子,伤怀父母的容颜日益苍老,伤怀相伴的时光转瞬即逝,伤怀儿时的伙伴沧桑满脸。所以,每次的回去都充满回忆,倍感亲切,甜涩参半,难舍难离。在故乡的日子,看啥都温暖舒坦,吃啥都香甜可口,日子简单而幸福,生活平淡而美满。父母健在的日子,故乡是那么美好,乡情是那么浓郁。父母在,故乡就在,幸福就在。

曾经多少次感慨于孩子没有快乐的童年,也感慨孩子对故乡淡漠而倍生郁闷和失落。我们这些人迟早都是要离开的,剩下的人是要继续下去的。而这些人的故乡又在哪里?他们的乡愁是否和我们一样,成为精神的依托?我十分关注这种传承和坚守。我为现在的孩子而忧伤,一个失去故乡的孩子又该多么悲凉!我很羡慕每次回乡见到的那些“土”孩子,而我的孩子在钢筋水泥的格子里张望。他们的童年是快乐的,而他们的童年是缥缈的。想起这些我就焦灼而恐慌。我是认真地去思考的,这是我的态度。

写了很多文字,我感谢夜晚能将自己收留。这些在夜晚发生的文字一直很安静地表达。文字在笔下舞蹈,我的灵魂附在地上,粘满了泥土味道。我总能看见故乡的依稀模样,它的影像像野草疯长。在离开故乡的日子里,都市的繁华和美丽无法掩饰内心的空虚和浮躁。我像一片叶子在重复中坠落,我在想那生满绿树的山坡和村庄。尽管可以在菜市场买到碧绿的菠菜,在超市购得鱼虾大米,可我为什么还是那么没落,这样寂寥?我在想,人或许就是一颗种子,它要有属于它的快乐。而快乐呢?是我们不会陕乐,还是愚昧之至?现代的我们为什么找不到快乐,总觉得缺失了什么?人们都在寻觅,奔跑,走向回家的路。故乡的那些泥土的怀抱。

故乡远逝,乡愁依在。这不是简单的问题和概念,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代人、几代人,我们每一个人的事情。当我们的精神世界荒草覆城,所谓灵魂的东西就会游荡人间。活着活着就明白了,人到底需要什么?怎么才能给灵魂找个家,安放它?

关于故乡,你可以不说话,不会影响吃饭、穿衣,也不影响睡觉和醒来,还有很多。但我还是要说,这是我的态度,也是这本集子所收录的每一篇文字的态度。它们都来自于我的故乡,来自于我对故乡的生命经历和精神苦难。故乡包含着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的道路上,独有的最纯粹的情感记忆,亲情记忆,风俗记忆,民族记忆,它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开始,也是我们精神世界的终结。而乡愁是隐形的,又是直观的。我们把对故乡的情感都化作无法释怀的乡愁融入血液,种进骨髓。故乡生育了我,我这棵歪脖子树上盛开了花朵,飘落了叶子,结出了几个果子。虽不能像花园一样百花斗艳,但有青草和野菊花的美丽;虽不能成为饥饿时的大鱼大肉,但有粗菜草根的泥土芳香。我愿意在这些文字中和你漫步乡间小路,与你在月下河边聆听蛙声,还愿意和你在被现代文明湮没的失却里寻找曾经。

或许是因为梦想,就爱了一辈子,也走了一辈子这样的路。从热爱文学开始,就一直傻傻地往下走。走了大半生还是个顽童。回头看来,净写了一些没用的东西,成了一个无能为力、碌碌无为的废人。如今,我仍在文学殿堂的墙外像一个农夫望着地里的野草发呆。所以,这个集子不算得是作品了,而是我用半生时光,和黑夜做伴,用岁月的镰刀割下的野草,野革捆成的草垛。可我想说,这些“草垛”,尽管不是最美的风景,但它却是最真的,是一束束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它或许很粗糙,但却是我献给生我养我的故乡,献给亲爱的朋友们最好的礼物。别无所求。

人在世上,总会经历太多人、经过太多事,会记住很多人,很多事。这些人和事都在自己成长的路上给予了很多。在这本不成形的文字付梓成书中,我要感谢很多人。感谢领导同事的关心关注,文朋诗友的鼓励期待,感谢妻子的理解支持。也感谢在书稿编排、校对中,太白社的周瑄璞、耿英和康雅琼老师,彬鑫印务、建明印务的朋友们,他们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特别要感谢贾平凹主席为书题名,陈长吟老师为书作序。他们和李国平、方英文、丹飞等著名作家、出版人甘作嫁衣为读者倾心推荐。也特别感谢著名作家杨焕亭、高鸿、黄朴和文化学者史飞翔等老师的真诚推介。感谢乡贤与朋友,同学与学生,能得到大家的相助,深表谢忱,无限感激。因为你们的支持和帮助,这本集子才得以催生。感谢陕西这方厚土,感谢彬县这方幽地,感谢故乡的人,让《一个人的故乡》在故乡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我的故乡在陕西,陕西的彬县,彬县的水帘村,一个漆溪河畔的美丽山村。

《一个人的故乡》谨献给我可亲可敬的故乡,也献给所有热爱故乡的你。  席平均

2016年9月20日于泾水河畔望水轩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人与天地对话的心灵诉歌。“一个人的故乡”是诗意人生的栖居地,是灵魂的安妥地,是思想驰骋的“草原”,是情感奔涌的长河。作家强烈的主体意识,赋予他笔下的客观物象以人格化、灵性化、诗意化和意象化的浓郁色彩,从而在读解生活的基础上,超越具象,实现了主体与客体、静观与想象、喻指与能指、畅神与达性相映生辉,相为观照、相互融合的审美表达。诚如霍尔德林说:“人类需要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

——杨焕亭(原成阳市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

席平均在诗人和小说家身份之前首先是散文家。诗已沧入“小时代”,不像我一样以诗为创作主场倒好理解;小说改名“IP”,其效之奇有如狗剩改名Tony,席平均也不逐热,躬耕他的散文自留地,算是嚼得了菜根。守得住寂寞了。偏居彬县,梳爬一地人情风物。这份“甘苦”的心动值得点赞。

——丹飞(著名编剧、IP推手、壮月高歌影视CEO、总制片人)

故乡既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内身家园。也是我们灵魂安放的精神高地。在席平均的散文地图上。弥散着《诗经豳风》的文学遗韵。花鸟虫鱼,农人稼穑,古典的意象渐次复活。山川风物,飞禽走兽。幽闭的情怀向他开放家团日益沦陷,故乡不再具象。经过他的系列构造。营建了另一个纸上的故乡,最终抵达乡土的纯真与存在。

——黄朴(青年作家、知名期刊总编)

读平均的文字是一次愉悦的旅行。随着他的笔触走近渭北——那块传颂公刘,演绎《诗经》的古幽州之地,感觉突然归全反真,铅华洗尽,心灵少有的恬静与安逸。这些文字朴素大方,像葵花朵朵盛开,饱含阳光,给人以温暖和煦;铺陈写意,天然淳朴,若汤汤泾水,渡澜不惊。这种看似平静的外表蕴藏着一颗措措躁动的心,深沉炽烈,暗香浮动。其写人用情真挚,勾勒传神;写景生动鲜活,蕴涵哲思。这些根植于泥土中的文字外形也许不是那么规整、鲜艳,然质朴的外表下蕴含着对故土热气腾腾的眷恋和挚爱,令人心生感动,良久回味。

——高鸿(《西北文学》主编、著名作家)

青年作家席平均长于阅读、勤于写作,其求学之饥渴,读书之严谨,创作之勤奋令人钦佩。平均的文字清新典雅、淡而有味《一个人的故乡》以饱含深情的笔法为乡土中国作了一个纪录,喝了一曲挽歌何为故乡?父母在的地方就是故乡!平均的文字常常勾起人精神的遐想,让人既感叹又沉思。散文是一个人面对自己内心时的心灵独语。唯真唯实方能打动人心。从这个层面上讲《一个人的故乡》又是一个人的精神“心灵史”。娴熟的文字、流畅的表达,这一切都说明席平均的散文已渐入佳境。让我们祝贺他!

一史飞翔(著名文化学者、散文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人的故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席平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310536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57
出版时间 2017-09-01
首版时间 2016-11-01
印刷时间 201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201718536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9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27:58